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1—2000年内蒙古中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钧 蒙吉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8-164,共7页
基于AVHRR GLOPEM NPP数据集及相应时段的气候数据集,通过对逐个像元信息的提取与分析,研究了1981—2000年内蒙古中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退化的状况及其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该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的空间分布大致由东向西... 基于AVHRR GLOPEM NPP数据集及相应时段的气候数据集,通过对逐个像元信息的提取与分析,研究了1981—2000年内蒙古中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退化的状况及其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该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的空间分布大致由东向西呈减少的趋势,年际变化比较明显,尤其是在1990—2000年,减少率达10.32 gC/m2.a;2)1981—2000年,植被净初级生产量年际变化的区域差异比较明显;3)植被净初级生产量年际变化与气候因子年际变化的相关性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差异;4)不同植被类型对气候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特征,该区降水量年际变化对植被的影响要高于气温年际变化对其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了解内蒙古中部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量退化的状况以及影响其退化的气候因素,可为退化植被的生态修复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净初级生产量变化 气候变化 相关性 内蒙古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地区形变主要干扰的时频响应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张小艳 熊峰 +3 位作者 王旭东 赵星 刘永梅 刘芳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18-725,共8页
选取内蒙古中部地区定点形变观测中受降雨、大风、气压干扰以及地震波影响的典型数据,采用S变换,对该地区形变观测中4种主要干扰信号的时频响应特征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降雨干扰信号主要集中在低频区域,其频率先增大后减小;大风... 选取内蒙古中部地区定点形变观测中受降雨、大风、气压干扰以及地震波影响的典型数据,采用S变换,对该地区形变观测中4种主要干扰信号的时频响应特征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降雨干扰信号主要集中在低频区域,其频率先增大后减小;大风干扰表现为高频干扰,时频域能量强度与观测曲线受风扰影响变化幅度成正比;气压干扰信号的优势频率分布在低频段内;地震波影响中VP垂直摆和JCZ地震计记录的地震波较为相似,但VP垂直摆记录的频段要小于JCZ地震计,VP垂直摆主要记录的是低频地震波。同时,4种干扰信号的时频域频率、能量强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与数据观测时域变化趋势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中部地区 定点形变数据 S变换 干扰分析 时频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地区小转地放蜂路线
3
作者 杨占林 《中国蜂业》 2022年第8期19-19,共1页
就转场放蜂而言,定地蜂场小转地放蜂相较于远距离大跨度(跨越数省)转地运蜂具有许多优势,首先,费用低,一年采一个大宗蜜源,只需转场1次,100~200km或更长一点,转场运费也就是几百元,而且劳动强度小,无需大搬家。同时,吃住好解决,无需露... 就转场放蜂而言,定地蜂场小转地放蜂相较于远距离大跨度(跨越数省)转地运蜂具有许多优势,首先,费用低,一年采一个大宗蜜源,只需转场1次,100~200km或更长一点,转场运费也就是几百元,而且劳动强度小,无需大搬家。同时,吃住好解决,无需露宿荒郊野外,利用不使用的院落作为放蜂场地,规避了水患等诸多风险,养蜂人的安全也得到有效保护;其次,避免了因长时间开巢门运蜂造成的大量跑蜂,减少了损失,为蜂群持续增长创造条件。在疫情当下,长途转场风险极大,中途面临查验、核酸,其至隔离,耽误时间长。因此,小转地放蜂可作为当下首选,下面就呼和浩特地区转地放蜂路线及蜜源分布、开花时间作简要介绍,供需要转场的蜂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地放蜂 开花时间 巢门 荒郊野外 持续增长 养蜂人 内蒙古中部地区 蜜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中部凉城地区紫苏斜长麻粒岩锆石U-Pb年龄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陈海东 黎娇 +2 位作者 景耀祖 鲁宁 张国忠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36-1142,共7页
对内蒙古中部凉城地区的紫苏(二辉)斜长麻粒岩进行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紫苏斜长麻粒岩岩体的年龄为(1935±9)Ma,属古元古代;研究表明该岩体形... 对内蒙古中部凉城地区的紫苏(二辉)斜长麻粒岩进行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形成时代和构造背景。利用LA-ICP-MS锆石U-Pb法测得紫苏斜长麻粒岩岩体的年龄为(1935±9)Ma,属古元古代;研究表明该岩体形成于板内构造环境,在19亿年左右,研究区有地幔上涌并伴随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底侵玄武质岩浆作为岩体在下地壳就位,并发生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紫苏(二辉)斜长麻粒岩 内蒙古中部凉城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