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敏感性、肠屏障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的评价 被引量:34
1
作者 许晓娟 刘亮 +1 位作者 姚树坤 张艳丽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2-528,共7页
目的:评价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的内脏敏感性、肠屏障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autonomic nerve function,ANF),探索它们在IBS-D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方法:以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 目的:评价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患者的内脏敏感性、肠屏障功能和自主神经功能(autonomic nerve function,ANF),探索它们在IBS-D病理生理学中的作用。方法:以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消化内科的46例IBS-D患者(IBS-D组)和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评估其临床及精神心理症状,并检测内脏敏感性、肠屏障功能及ANF,比较两组上述各指标的差异,并分析IBS-D组中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IBS-D组的病情尺度调查表(IBS symptom severity scale,IBS-SS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和内脏敏感指数(visceral sensitivity index,VS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内脏敏感性检测中,IBS-D组对直肠扩张刺激的最大耐受阈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初始感觉阈值和持续排便阈值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屏障功能血清标志物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和D-乳酸在IBS-D组中均显著升高(均P<0.05)。IBS-D组的ANF总分和副交感计分以及两者的异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IBS-D组各指标相关性分析中,HAMA,VSI和血清DAO与IBSSSS呈显著正相关(分别r=0.528,0.575,0.507;P<0.01),3个内脏感觉阈值均与IBS-SSS呈显著负相关(分别r=–0.636,–0.476,–0.697,P<0.01);与内脏感觉阈值呈显著负相关的指标除IBS-SSS外,还有HAMA,HAMD,VSI和血清DAO(均P<0.05);ANF与其他指标间未发现关联。结论:IBS-D患者存在精神心理异常、内脏高敏感、肠屏障受损和以副交感神经功能异常为主的ANF失调,前三者均与病情程度相关,可能在IBS-D病理生理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敏感 肠屏障功能 自主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腸易激综合征模型内脏敏感性的脑-肠轴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邹百仓 董蕾 戴社教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1-94,共4页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亚型大鼠模型脑-肠神经系统c-fos表达变化,探索IBS内脏敏感性的机制。方法采用冰醋酸加束缚应激的方法建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动物模型,冰水灌胃法建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动物模型。所有大... 目的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不同亚型大鼠模型脑-肠神经系统c-fos表达变化,探索IBS内脏敏感性的机制。方法采用冰醋酸加束缚应激的方法建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动物模型,冰水灌胃法建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动物模型。所有大鼠给予直肠内球囊扩张,检测球囊扩张引起腹部收缩反射的最小容量阈值及球囊不同容量扩张时腹部收缩反射的次数;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下丘脑、空肠、回肠、近端结肠、远端结肠组织中c-fos阳性细胞并进行分析。结果 IBS-D组球囊扩张腹壁收缩的阈值明显低于IBS-C组和对照组,不同容量扩张时腹部收缩次数明显高于IBS-C组和对照组,IBS-C的腹壁收缩的最小阈值明显高于对照组。IBS模型组下丘脑c-fos阳性细胞显著多于对照组,且IBS-D组多于IBS-C组。IBS模型组肌间神经丛中c-fos阳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IBS模型内脏敏感性的变化与脑-肠轴痛觉高敏感有一定的关系,肠神经丛初级感觉神经元的激活是IBS内脏高敏感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敏感 C-FOS 脑-肠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敏感增高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3
作者 刘艳阳 李峰 +4 位作者 刘晶 马捷 吴凤芝 杨茜 刘燕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218-2220,共3页
目的:探讨内脏敏感增高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并进行模型的评价。方法:运用2%蔗糖溶液灌胃并复合小平台站立法制作内脏敏感增高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运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乳... 目的:探讨内脏敏感增高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并进行模型的评价。方法:运用2%蔗糖溶液灌胃并复合小平台站立法制作内脏敏感增高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通过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运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乳酸脱氢酶、血清D-木糖排泄率、血清胃动素的含量,对此模型进行评价。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食少、纳呆、腹胀、毛发疏松不泽、神疲乏力等脾虚症状都较其他组重,且持久。在行为学上,碘乙酰胺复合小平台组大鼠的糖水消耗均低于对照组。在指标检测上,模型组大鼠血清D-木糖排泄率、胃动素含量均低于对照组,而乳酸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通过对模型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和生物学指标的辨证分析,认为内脏敏感增高型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证动物模型制作成功,此模型达到了"病证结合"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敏感增高型 功能性消化不良 脾虚证 动物模型 建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小鼠Cajal间质细胞改变对肠道动力和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4
4
作者 杨波 蓝程 周旭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78-983,共6页
目的观察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小鼠肠道Cajal间质细胞改变对肠道动力及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34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7只。模型组用0.2 mL含400条旋毛虫幼虫的生理盐水悬液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 目的观察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小鼠肠道Cajal间质细胞改变对肠道动力及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34只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17只。模型组用0.2 mL含400条旋毛虫幼虫的生理盐水悬液灌胃,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于感染后第14、28和56日,取回肠末端和近端结肠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感染后第56日,检测小鼠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肠道传输时间、每2 h的粪便粒数和Bristol评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测定不同肠段Cajal间质细胞中c-kit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感染后第56日,模型组小鼠肠道炎症完全消退;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AWR评分显著增高(P<0.01),肠道传输时间明显缩短(P<0.01);模型组小鼠每2 h的粪便粒数、湿重和Bristo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各肠段Cajal间质细胞中C-kit蛋白和mRNA表达均显著增强(P<0.05)。结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小鼠肠道Cajal间质细胞改变可能是肠道动力紊乱和内脏敏感性增高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 CAJAL间质细胞 肠道动力 内脏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加色罗对结肠炎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与结肠内P物质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孙怡宁 罗金燕 +1 位作者 兰莉 饶志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06-510,共5页
目的评价替加色罗对结肠炎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调节内脏敏感性的作用途径。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经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诱导结肠炎后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和4个对照组:其中3个结-直肠扩张(CRD)实验组(n=6)及3个CRD对照组(n... 目的评价替加色罗对结肠炎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并探讨其调节内脏敏感性的作用途径。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2只,经三硝基苯磺酸(TNBS)灌肠诱导结肠炎后随机分为4个实验组和4个对照组:其中3个结-直肠扩张(CRD)实验组(n=6)及3个CRD对照组(n=4)分别给大鼠替加色罗和生理盐水灌胃,在灌胃3、7、14 d后记录腹壁肌电活动;1个免疫组化(IH)实验组(n=6)及其对照组(n=6)分别在替加色罗和生理盐水灌胃7d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结肠内P物质(S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表达。结果替加色罗灌胃3 d后,在1.2、1.6mL扩张容量下,大鼠腹肌收缩次数(6.00±1.10,3.17±0.98)较对照组明显减少(9.50±2.52,13.0±2.31,P<0.05)。替加色罗连续灌胃7 d和14 d后,在0.4、0.8、1.2、1.6 mL扩张容量下,大鼠腹肌收缩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替加色罗灌胃7 d后,结肠内SP染色评分下降,而CGRP染色强度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变化。结论替加色罗可以明显降低结肠炎大鼠对结肠球囊扩张刺激的敏感性,其降低内脏敏感性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胃肠道内脏感觉传入神经表达SP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色罗 内脏敏感 肠易激综合征 P物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斛碱对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小鼠GFAP、NGF、BDNF 表达及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6
作者 潘晓鸥 赵燕 +1 位作者 赵远桥 孙海明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86-1190,共5页
目的探讨石斛碱对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小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对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石斛碱各剂量组、匹维溴铵阳性组,除... 目的探讨石斛碱对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小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对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方法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石斛碱各剂量组、匹维溴铵阳性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番泻叶+束缚应激法进行IBS造模;用烘干法测小鼠粪便含水率;采用直肠气囊扩张(CRD)+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法行小鼠内脏敏感性测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小鼠血清5-羟色胺(5-HT)和P物质(SP)水平,血清NGF、BDNF、GFAP表达;以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组织中NGF、BDNF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粪便含水率、AWR评分、血清5-HT、SP水平、血清NGF、BDNF、GFAP表达、结肠组织NGF、BDNF表达均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石斛碱各剂量组和匹维溴铵阳性组小鼠粪便含水率、AWR评分、血清5-HT、SP水平、血清NGF、BDNF、GFAP表达、结肠组织NGF、BDNF蛋白表达均降低;石斛碱各组呈剂量依赖性,石斛碱高剂量组与匹维溴铵阳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石斛碱可能通过减少5-HT、SP释放,抑制GFAP、NGF、BDNF表达,降低内脏敏感性,改善肝郁脾虚型IBS模型小鼠疼痛、腹泻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碱 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神经生长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内脏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酶激活受体2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脏敏感性中的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赵菊辉 董蕾 王宗艳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71-75,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直肠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外源性的PAR2对内脏敏感性的影响,了解PAR2在IBS患者内脏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按照罗马Ⅲ标准选取本院住院及门诊便秘型IBS(IBS-C)患者16例、腹泻型IBS(... 目的通过观察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直肠蛋白酶激活受体2(PAR2)的表达情况,同时观察外源性的PAR2对内脏敏感性的影响,了解PAR2在IBS患者内脏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按照罗马Ⅲ标准选取本院住院及门诊便秘型IBS(IBS-C)患者16例、腹泻型IBS(IBS-D)患者18例,对照组18例,经结肠镜钳取直肠黏膜组织,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观察PAR2的表达情况。在正常大鼠直肠内注入PAR2激动剂,观察内脏敏感性的改变。结果 PAR2主要表达于直肠黏膜上皮细胞,绒毛中可见大量的表达,此外在黏膜下层也可见阳性表达。通过图像分析,各组的积分吸光度(IA)没有明显的差异,PAR2在IBS直肠黏膜组织中mRNA表达水平也没有统计学差异。在大鼠直肠内注入PAR2激动剂(SLIGRL-NH2,50μg/只)4h后,测定腹壁肌电活动,发现PAR2激动剂组在直肠球囊扩张时,随着扩张球囊容量增加,腹壁肌肉收缩的肌电图明显增加,球囊无扩张时腹壁外肌通常无肌电活动。球囊容量增加到0.8mL、1.0mL和1.2mL时PAR2激动剂组的腹壁肌电活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AR2在直肠黏膜中高度表达,肠道PAR2活化后大鼠内脏敏感性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激活受体2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敏性紫癜患儿肠道菌群对伪无菌大鼠内脏敏感性、胃肠激素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闫波 潘颖 +1 位作者 戴寒晶 袁丽萍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9年第19期1451-1454,共4页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enoch-Sch nlein purpura,HSP)患儿肠道菌群对伪无菌大鼠内脏敏感性,胃肠激素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建立伪无菌大鼠模型,收集HSP患儿及健康儿童粪便制备粪菌液,分别灌胃大鼠,结肠扩张实验测定大鼠AWR评分,EL...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enoch-Sch nlein purpura,HSP)患儿肠道菌群对伪无菌大鼠内脏敏感性,胃肠激素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建立伪无菌大鼠模型,收集HSP患儿及健康儿童粪便制备粪菌液,分别灌胃大鼠,结肠扩张实验测定大鼠AWR评分,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中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P物质(SP)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6水平。结果:HSP患儿粪菌植入的大鼠(HSP组)其腹部退缩反射(AWR)评分3分时直肠注水量较健康儿童粪菌植入大鼠(health control,HC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SP组大鼠血清中MTL、CCK、SPS水平较HC组明显降低,TNF-α,IL-6水平较HC组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P患儿肠道菌群可以促进肠道敏感性产生,抑制胃肠激素的分泌,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肠道菌群 内脏敏感 胃肠激素 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磺酸卡莫司他降低急性应激大鼠内脏敏感性和脊髓c-fos表达 被引量:1
9
作者 赵菊辉 王宗艳 +2 位作者 邹百仓 宋亚华 董蕾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46-1550,共5页
目的观察蛋白酶抑制剂(甲磺酸卡莫司他)对急性应激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探索肠道蛋白酶活性在急性应激引起内脏高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急性束缚应激动物模型,在束缚应激前30 min口服甲磺酸卡莫司他或者生理盐水,观察大鼠内脏敏感... 目的观察蛋白酶抑制剂(甲磺酸卡莫司他)对急性应激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探索肠道蛋白酶活性在急性应激引起内脏高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急性束缚应激动物模型,在束缚应激前30 min口服甲磺酸卡莫司他或者生理盐水,观察大鼠内脏敏感性变化、直肠粘膜和粪便中蛋白酶活性情况以及脊髓c-fos表达情况。结果口服不同剂量的甲磺酸卡莫司他后,大鼠内脏敏感性均有降低,随着剂量的增加,内脏敏感性下降更明显,但是甲磺酸卡莫司他不能将急性应激大鼠组的内脏敏感性降到应激前的水平。c-fos蛋白主要表达于脊髓背角浅层,口服不同剂量的甲磺酸卡莫司他后表达c-fos蛋白的阳性细胞数均减少(P<0.05)。在30 mg/kg组,粪便和直肠粘膜中的蛋白酶活性较应激对照组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蛋白酶抑制剂浓度的增加,蛋白酶活性下降更为明显,在100 mg/kg和300 mg/kg组,粪便和直肠粘膜中的蛋白酶活性较单纯应激组明显下降(P<0.01)。结论肠道蛋白酶参与了急性应激大鼠内脏高敏感性,给予蛋白酶抑制剂后大鼠内脏敏感性和脊髓c-fos表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磺酸卡莫司他 急性应激 内脏敏感 C-FOS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肠道旋毛虫感染后小鼠和大鼠内脏敏感性变化比较
10
作者 王文峰 汪欢 +1 位作者 钱伟 侯晓华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15-319,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旋毛虫肠道急性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小鼠和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变化,比较2者之间差异,探讨相似感染因素在不同种类动物之间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导致内脏高敏感。方法旋毛虫幼虫包囊感染NIH小鼠(400条/只)和SD大鼠(8000条/只),分别于... 目的通过观察旋毛虫肠道急性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小鼠和大鼠内脏敏感性的变化,比较2者之间差异,探讨相似感染因素在不同种类动物之间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导致内脏高敏感。方法旋毛虫幼虫包囊感染NIH小鼠(400条/只)和SD大鼠(8000条/只),分别于感染后2周、8周称体质量;通过腹壁回撤反应(abdominal with drawal reflex,AWR)评分评估感染前后不同时间点实验动物对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sion,CRD)的内脏敏感性;处死实验动物,留取空肠、末端回肠、近端结肠、远端结肠进行HE染色观察肠道病理变化。结果 NIH小鼠及SD大鼠肠道感染后2周体质量增长率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1和0.092),感染后8周体质量增长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596和0.827);2者感染后2周组肠道各部分炎性反应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感染后8周组肠道各部分炎性反应评分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扩张压力为40、60mmHg时,NIH小鼠感染后2周组及感染后8周组AWR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RD为40mmHg时,P值分别为0.000和0.010;CRD为60mmHg时,P值分别为0.000和0.014),以感染后2周组增高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扩张压力为40、60mmHg时,SD大鼠感染后2周组AWR评分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6和0.035),而感染后8周组则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09和0.000)及感染后2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5和0.001)。结论 NIH小鼠和SD大鼠急性旋毛虫感染后8周炎性反应消退,内脏高敏感长期存在,但2者发展过程不同。本研究推测相似感染因素在不同动物之间可能通过不同途径影响内脏敏感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内脏敏感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内脏敏感性角度探讨安肠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8
11
作者 蔡林坤 黄适 +3 位作者 彭卓嵛 黄雅兰 陶丽芬 蓝斯莹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6期4488-4492,4498,共6页
背景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作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目前单纯应用西医治疗方案对于IBS-D患者的诊疗特别是内脏敏感性的调节治疗效果不够显著,且容易复发,因此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IBS-D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从内... 背景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作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目前单纯应用西医治疗方案对于IBS-D患者的诊疗特别是内脏敏感性的调节治疗效果不够显著,且容易复发,因此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IBS-D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从内脏敏感性角度,探讨安肠汤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IBS-D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口服安肠汤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开始前与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得分〕、内脏敏感性〔内脏敏感指数量表(VSI)得分〕、直肠动力指标〔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收缩压(AS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直肠静息压(RRP)、直肠排便压(IRP)〕、内脏感觉指标〔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血清5-HT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BS-SSS、VSI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BS-SSS、VSI得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RP、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RP、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均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5-H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5-HT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 从内脏敏感性的角度,安肠汤能够从整体上改善IBS-D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及内脏高敏感性,其可能是通过降低IBS-D患者血清5-HT水平,提高ARP、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及最大耐受容量,调节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从而缓解其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敏感 安肠汤 5-羟色胺 治疗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易激综合征内脏敏感性检测与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2
作者 侯雨君 赵映 +4 位作者 蒋慧灵 谭玉 张薇 李瑛 郑倩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1期2673-2677,共5页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内脏敏感性增加是IBS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对内脏敏感性的检测和评价对IBS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通过检索、整理关于IBS内脏敏感性的研究,从中枢与外周两个角度出发,综述了...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内脏敏感性增加是IBS重要的病理生理特征之一,对内脏敏感性的检测和评价对IBS临床诊断及治疗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通过检索、整理关于IBS内脏敏感性的研究,从中枢与外周两个角度出发,综述了对IBS患者和模型动物内脏敏感性增加状态的检测及评估方法,发现目前研究存在方法较单一、运用受限等问题。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索各种评价方法在动物实验与人体试验中运用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敏感 结肠敏感 外周敏化 中枢敏化 评价指标 文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菌群失调对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16
13
作者 邵珲 王进海 +2 位作者 张杰 杨龙宝 谢丹红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58-764,781,共8页
目的检测肠道菌群失调大鼠的内脏敏感性变化及紧密连接蛋白(ZO-1)、Toll样4受体(TLR4)的表达,探讨肠道菌群失调对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菌群失调组(18只)。菌群失调组采用盐酸林... 目的检测肠道菌群失调大鼠的内脏敏感性变化及紧密连接蛋白(ZO-1)、Toll样4受体(TLR4)的表达,探讨肠道菌群失调对内脏敏感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菌群失调组(18只)。菌群失调组采用盐酸林可霉素(300mg/mL)灌胃,1mL/(次·只),1次/d,连续给药7d;正常对照组采用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8天随机抽取菌群失调组和正常对照组大鼠各6只,检测模型是否成功。模型建立成功后,将其余12只菌群失调组大鼠随机分组:阴性对照组、益生菌干预组,每组6只。益生菌干预组给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灌胃,1粒/3mL生理盐水,1mL/(次·只),1次/d,连续给药7d;阴性对照组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第8天进行粪便菌群培养、检测内脏敏感性、检测结肠组织中ZO-1及TLR4的mRNA和蛋白表达、检测血清中炎性因子IL-10、TNFα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菌群失调组大鼠结肠ZO-1的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而结肠TLR4的含量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且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表达显著升高,而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菌群失调组相比,益生菌干预组结肠ZO-1的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而结肠TLR4的mRNA含量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且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表达显著降低而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通过抑制结肠中ZO-1的表达及升高TLR4的表达,进而导致慢性低度炎症的发生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导致内脏高敏感的作用机制之一,同时益生菌制剂可能通过恢复肠道菌群变化进而改善内脏高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菌群失调 内脏敏感 肠易激综合征 低度炎症 紧密连接蛋白(ZO-1) Toll样4受体(TLR4) 益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肝和胃方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外周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9
14
作者 程艳梅 张秀莲 +2 位作者 王高峰 刘春芳 朱生樑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2147-2149,共3页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方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模型大鼠食道内脏高敏感外周机制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奥美拉唑组,疏肝和胃方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用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OVA)...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方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模型大鼠食道内脏高敏感外周机制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模型组,奥美拉唑组,疏肝和胃方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用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OVA)基础致敏联合食管酸灌注的方法复制NERD大鼠模型,连续给药14天后,观察各组大鼠食管组织超微结构变化、食管组织P物质及CGRP的含量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奥美拉唑组及疏肝和胃方组均能降低NERD模型大鼠P物质及CGRP表达(P<0.05),电镜显示NERD中药组食管组织核仁清晰,染色均匀;细胞间隙均匀。结论:疏肝和胃方可改善NERD大鼠的超微结构变化,下调食管组织中P物质及CGRP的表达,达到降低食道内脏敏感性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内脏敏感 疏肝和胃方 P物质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酸灌注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内脏敏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敏 房殿春 +6 位作者 李兆申 徐晓容 邹多武 孙振兴 屠振兴 许国铭 龚燕芳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721-723,共3页
目的研究酸灌注刺激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食管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探讨内脏感觉异常在NER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0例正常健康自愿者和21例NERD患者参与试验;采用Synectics内脏刺激器/电子气压泵和带有低顺应性气囊及多个灌... 目的研究酸灌注刺激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食管内脏敏感性的影响,探讨内脏感觉异常在NER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10例正常健康自愿者和21例NERD患者参与试验;采用Synectics内脏刺激器/电子气压泵和带有低顺应性气囊及多个灌注式压力通道的导管给食管以快速时相性气球扩张性刺激和进行食管酸灌注;利用食道气囊扩张术检测受试者对食管气囊扩张的反应。结果酸灌注前NERD患者食管气囊扩张诱发的初始感觉阈值和最大耐受疼痛阈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酸灌注后NERD患者初始感觉阈值和最大耐受痛阈均比相应基线值降低(P=0.015);酸灌注后健康对照组初始感觉阈值比相应基线值明显降低(P<0.05),但最大耐受痛阈值无显著变化。NERD患者酸灌注的最大耐受痛阈为(9.70±3.06)ml,显著低于健康志愿者的(22.10±4.91)ml(P<0.01)。食管生理盐水灌注对NERD组和健康对照组的各项内脏敏感性指标均无明显的影响。结论酸灌注致敏食管壁化学感受器可明显增加NERD患者对食道机械刺激的反应,提示酸敏感的化学感受器和压力敏感的机械感受器之间可协同作用共同促进食管内脏高敏感性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扩张 食管酸灌注 内脏敏感 内脏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酮替芬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胃肠道症状、内脏敏感性及肠道肥大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1
16
作者 汪静 周海斌 +2 位作者 顾伟刚 王霞 杨建锋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1期63-70,共8页
目的:探讨酮替芬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患者胃肠道症状、内脏敏感性以及肠道肥大细胞的影响。方法:纳入IBS-D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酮替芬组和安慰剂组,酮替芬组患者予酮替芬片1 mg,2次... 目的:探讨酮替芬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diarrhea,IBS-D)患者胃肠道症状、内脏敏感性以及肠道肥大细胞的影响。方法:纳入IBS-D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酮替芬组和安慰剂组,酮替芬组患者予酮替芬片1 mg,2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口服,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8周进行胃肠道症状评估量表调查、肛门直肠感觉功能测定、肠道肥大细胞(mast cell,MC)数量和活性状态检测。结果:(1)共纳入IBS-D患者87例,酮替芬组44例,对照组43例,两组间在年龄、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酮替芬组胃肠道症状改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 7%vs. 34. 9%,P <0. 01);(3)与治疗前相比,酮替芬组治疗后初始感觉、排便急迫感、不适/疼痛阈值均明显提高(P <0. 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 0. 05);(4)与治疗前相比,酮替芬组治疗后回肠末端MC数量减少,乙状结肠、升结肠、回肠末端MC脱颗粒状态比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部位MC数量及脱颗粒状态比例无明显变化(P> 0. 05);(5)酮替芬组共发生不良反应5例,发生率为11. 4%,主要表现为困倦感或乏力感,继续服药1周后消失。结论:酮替芬能明显缓解IBS-D患者的胃肠道症状并改善内脏高敏感,这与它具有减少肠道黏膜尤其回肠末端MC数量并降低活性的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酮替芬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敏感 肥大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酸联合束缚应激对大鼠内脏敏感性及肠道肥大细胞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庄肇朦 王霄腾 吕宾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0期73-77,F0003,共6页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模型评估。方法将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乙酸刺激加束缚应激组(n=10只),束缚应激组(n=10只),和正常对照组(n=10只)。采用乙酸刺激加束缚应激方法建立IBS动物模型,进行大便情况评估和直... 目的探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模型评估。方法将30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乙酸刺激加束缚应激组(n=10只),束缚应激组(n=10只),和正常对照组(n=10只)。采用乙酸刺激加束缚应激方法建立IBS动物模型,进行大便情况评估和直肠敏感性测试,盐酸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肠道肥大细胞数量及脱颗粒现象。结果在实验第7天,模型组大鼠粪便点数较正常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酸联合束缚应激组稀便数较其余两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酸联合束缚应激组大鼠直肠敏感性较其余两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酸联合束缚应激组大鼠肠道肥大细胞的数量较正常组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酸联合束缚应激组大鼠肠道肥大细胞可见脱颗粒现象。组织学分析显示各组大鼠均无明显的炎症性表现。结论乙酸联合束缚应激可增加大鼠内脏敏感性,并且使大鼠肠道肥大细胞数量增多,细胞脱颗粒现象增强。该综合造模方法能够较好的模拟人类IBS的发病形式,为我们进一步研究IBS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理想的动物模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敏感 乙酸 束缚应激 肥大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频耳针电刺激降低内脏敏感性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徐万里 周帅 +6 位作者 周静珠 赵瑞瑞 孙鲁宁 王永庆 薛明新 陈欢 张朝晖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观察低频耳电针在降低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针1组、耳针2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通过母婴分离加醋酸灌肠建立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耳针1组与耳针2组接受2 Hz电... 目的:观察低频耳电针在降低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内脏敏感性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针1组、耳针2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通过母婴分离加醋酸灌肠建立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耳针1组与耳针2组接受2 Hz电针刺激30 min/d,10 d。通过腹外斜肌肌电(EMG)测定直肠扩张下大鼠内脏疼痛阈值,远端结肠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大鼠下丘脑nesfatin-1,促皮质素释放因子(CRF)及其受体1,2(CRF1/2R)及结肠5-羟色胺受体4(serotonin receptor 4,5-HT4R)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腹外斜肌放电曲线下面积(AUC)较空白组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耳针1组AUC显著减少(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下丘脑CRF、nesfatin-1、CRF1R、CRF2R的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远端结肠5-HT4R的mRNA表达有下降的趋势(P=0.067)。耳针1组下丘脑CRF、nesfatin-1、CRF1R、CRF2R的m RNA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均P<0.05),且远端结肠5-HT4R的mRNA表达显著提高(P<0.05)。耳针2组下丘脑CRF、CRF2R的mRNA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均P<0.05),但较模型组nesfatin-1、CRF1R无显著差异,远端结肠5-HT4R的mRNA表达上调不显著(P>0.05)。结论:低频耳电针可缓解内脏高敏感大鼠的内脏敏感性,可能与调节下丘脑CRF、CRF1R、CRF2R、nesfatin-1,以及远端结肠5-HT4R的mRNA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针 内脏敏感 NESFATIN-1 促皮质素释放因子 肠易激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PV1介导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的机制及针刺干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源鑫 梅笑 +1 位作者 王云峥 王伟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84-1090,共7页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亚型1(TRPV1)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广泛分布于胃肠道感觉神经纤维和非神经元细胞中,在介导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内脏高敏感中扮演重要角色。针刺通过活化穴区处TRPV1受体,促进体表物理刺激转化为体内化学信...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亚型1(TRPV1)是一种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广泛分布于胃肠道感觉神经纤维和非神经元细胞中,在介导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内脏高敏感中扮演重要角色。针刺通过活化穴区处TRPV1受体,促进体表物理刺激转化为体内化学信号,协同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以多机制、多通路抑制内脏TRPV1表达,临床治疗IBS-D效果显著。本文从TRPV1与脑肠轴失衡、肠道低度炎症、肠道菌群失衡的关系等方面,对TRPV1在IBS-D内脏高敏感中的机制进行综述,梳理针刺靶向TRPV1治疗IBS-D的研究现状,以期为针刺治疗功能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和临床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亚型1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敏感 机制 针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逆和胃方联合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脏高敏感、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的调节效果
20
作者 刘凤 艾玉婷 +2 位作者 毛晓霞 刘苗 姚芸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2-56,共5页
目的观察四逆和胃方联合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脏高敏感、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的调节效果。方法选取90例Hp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 目的观察四逆和胃方联合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脏高敏感、胃肠激素分泌紊乱的调节效果。方法选取90例Hp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三联疗法治疗,四逆和胃组45例在三联疗法基础上给予四逆和胃方治疗。比较两组疗效、Hp转阴率、胃食管反流病问卷(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questionnaire,GERDQ)评分、食管动力功能、中医证候评分、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生活质量量表(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related quality of life scale,GERD-HROL)评分、内脏高敏感相关因子、胃肠激素的差异。结果四逆和胃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Hp转阴率与对照组比较,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食管动力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反流后吞咽诱发的蠕动波(Postreflux swallow-induced peristaltic wave,PSPW)指数、食团清除时间、酸反流次数均低于治疗前,且四逆和胃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GERDQ评分、GERD-HROL评分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上述评分低于治疗前,四逆和胃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治疗前内脏高敏感相关因子、胃肠激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物质(Substance P,SP)、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均低于治疗前,且四逆和胃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更低(P<0.05);两组治疗后胃动素(Motilin,MTL)、胃泌素(Gastrin,GAS)均高于对照组,且四逆和胃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四逆和胃方联合三联疗法可改善Hp阳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动力功能,降低内脏高敏感,调节胃肠激素分泌紊乱情况,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逆和胃方 三联疗法 幽门螺杆菌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动力功能 内脏敏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