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VDF-CTFE)/DA@BTO层叠式结构复合薄膜的介电与储能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熊平 吴睿 +2 位作者 马超 徐建华 王桥梅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5,共8页
聚偏氟乙烯(PVDF)基聚合物在高储能密度、高脉冲储能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钛酸钡(BTO)纳米颗粒掺杂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VDF-CTFE))溶液,采用流延法制备P(VDF-CTFE)/BTO复合薄膜,探讨了不同BTO掺杂含量对复合薄膜微观... 聚偏氟乙烯(PVDF)基聚合物在高储能密度、高脉冲储能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采用钛酸钡(BTO)纳米颗粒掺杂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P(VDF-CTFE))溶液,采用流延法制备P(VDF-CTFE)/BTO复合薄膜,探讨了不同BTO掺杂含量对复合薄膜微观结构、介电性能、储能特性的影响;采用多巴胺(DA)改性BTO以提升BTO与聚合物基体的相容性,改善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和电气强度;同时利用薄膜层间“击穿阻碍效应”制备层叠式结构复合薄膜以提升薄膜的储能特性。结果表明:使用DA改性BTO质量分数为10%的P(VDF-CTFE)/DA@BTO复合薄膜作为中间层、P(VDF-CTFE)作为外层制备的PV-BT-PV层叠式三明治结构复合薄膜,介电常数达到10.44,最大电气强度为362.25kV/mm,在500kV/cm电场强度下的充放电效率达到86.6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酸钡 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 层叠式结构复合薄膜 特性 储能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钼钒杂多酸/聚酰胺-胺复合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电催化性能 被引量:8
2
作者 施源德 林深 +2 位作者 徐慧红 罗明洪 郑思宁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00-1205,共6页
通过静电层层自组装方法在预修饰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的电极基片上制备了Dawson型磷钼钒杂多酸/聚酰胺-胺多层复合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光谱、循环伏安法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表征了多层复合膜的形成过程;用循环伏安法表征... 通过静电层层自组装方法在预修饰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的电极基片上制备了Dawson型磷钼钒杂多酸/聚酰胺-胺多层复合膜.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紫外-可见光谱、循环伏安法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表征了多层复合膜的形成过程;用循环伏安法表征了该复合膜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膜修饰的电极稳定性好,对亚硝酸盐、溴酸盐的还原以及抗坏血酸的氧化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wson型磷钼钒杂多酸 酰胺- 多层复合 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纤维素/聚3,4-乙撑二氧噻吩复合薄膜的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 被引量:5
3
作者 张思航 何永锋 +4 位作者 付润芳 蒋洁 李晴碧 顾迎春 陈胜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90-1098,共9页
以棉浆粕为原料,采用硫酸溶胀结合超声波处理的方法制备了纳米纤维素(NC).在纳米纤维素的水分散液中加入3,4-乙撑二氧噻吩单体,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采用原位化学氧化法制得了纳米纤维素/聚3,4-乙撑二氧噻吩(NC/PEDOT)纳米复合物.对NC和N... 以棉浆粕为原料,采用硫酸溶胀结合超声波处理的方法制备了纳米纤维素(NC).在纳米纤维素的水分散液中加入3,4-乙撑二氧噻吩单体,以过硫酸铵为氧化剂,采用原位化学氧化法制得了纳米纤维素/聚3,4-乙撑二氧噻吩(NC/PEDOT)纳米复合物.对NC和NC/PEDOT复合物进行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将纳米复合物的水分散液滴涂在氧化铟锡(ITO)玻璃表面形成复合薄膜,考察不同纳米纤维素含量对NC/PEDOT复合薄膜电致变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C呈棒状,平均直径为20 nm,长度为100~300nm;NC/PEDOT复合物中PEDOT均匀包覆在NC表面形成核壳结构,平均直径为30 nm;复合薄膜中当NC含量为60%时,其电致变色性能最好,具有最高的对比度(24.4%),最短的响应时间(1 s),最高的着色效率(51.8 cm^2/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素 3 4-乙撑二氧噻吩 化学氧化法 复合薄膜 致变色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纺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复合物纳米纤维膜
4
作者 孙复钱 姚琛 +2 位作者 李新松 范凯红 浦跃朴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3-217,共5页
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生物可吸收聚-L-乳酸(PLLA)/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物纳米纤维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手段研究了复合物纳米纤维膜的结构和形态,详细探讨电纺工艺条件对制备PLLA/β-TCP复合... 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生物可吸收聚-L-乳酸(PLLA)/β-磷酸三钙(β-TCP)复合物纳米纤维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等手段研究了复合物纳米纤维膜的结构和形态,详细探讨电纺工艺条件对制备PLLA/β-TCP复合物纳米纤维的形态影响.通过拉伸力学测试、噻唑蓝比色法(MTT)对复合物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和体外细胞相容性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PLLA/β-TCP复合物纳米纤维的几何结构与电纺条件有关,随着聚合物溶液浓度增加、溶液流速增大,纤维直径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复合物纳米纤维膜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随β-TCP的含量增加而下降;复合物纳米纤维膜对L-929细胞系无细胞毒性,显示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纤维膜 -L-乳酸 Β-磷酸三钙 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聚3,4-乙烯二氧噻吩复合物的电化学制备及其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5
作者 金莉 孙东 张剑荣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4-1090,共7页
首次提出了一种在离子液体中在石墨烯表面用恒电流法聚合3,4-乙烯二氧噻吩(EDOT)单体制备石墨烯/聚3,4-乙烯二氧噻吩(石墨烯/PEDOT)复合物的方法。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技术表征证明石墨烯/PEDOT复合物是由PEDOT纳米谷粒状颗粒分... 首次提出了一种在离子液体中在石墨烯表面用恒电流法聚合3,4-乙烯二氧噻吩(EDOT)单体制备石墨烯/聚3,4-乙烯二氧噻吩(石墨烯/PEDOT)复合物的方法。用原子力显微镜、扫描电镜等技术表征证明石墨烯/PEDOT复合物是由PEDOT纳米谷粒状颗粒分散在石墨烯片表面而组成的。将该复合物用作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时,在1.0 A.g-1的充放电比电流下得到的比电容值为181 F.g-1。同时,该材料还显现出较好的充放电可逆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3 4-乙烯二氧噻吩复合 离子液体 超级容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邻氨基苯硫酚/纳米金复合膜分子印迹传感器测定2,4-二氯苯酚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进 王超英 +1 位作者 李小平 牛延慧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296-2302,共7页
在2,4-二氯苯酚(2,4-DCP)存在下,在金电极表面自组装邻氨基苯硫酚(oATP)并电聚合oATP/金纳米粒子,制得2,4-DCP印迹复合膜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技术对传感器制备过程进行了表征,以K3Fe(CN)6为探针,间接对2,4-DCP进行定... 在2,4-二氯苯酚(2,4-DCP)存在下,在金电极表面自组装邻氨基苯硫酚(oATP)并电聚合oATP/金纳米粒子,制得2,4-DCP印迹复合膜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技术对传感器制备过程进行了表征,以K3Fe(CN)6为探针,间接对2,4-DCP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4-DCP在5.0×10-8~1.2×10-4mol/L浓度范围内与K3Fe(CN)6示差脉冲伏安曲线的峰电流呈线性关系(R2=0.9964),检出限为1.5×10-8mol/L(S/N=3).该印迹传感器可在几种氯代酚干扰下选择性测定2,4-DCP.利用该传感器对环境水样进行加标回收检测,回收率为95.2%~10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4-二氯苯酚 分子印迹化学传感器 金纳米粒子复合 邻氨基苯硫酚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氰根和聚组氨酸复合膜修饰电极用于多巴胺的电催化测定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军 马心英 +1 位作者 李洪坤 张国荣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83-85,90,共4页
首次制备了铁氰根和聚组氨酸(PLH)复合膜修饰电极,研究了多巴胺(DA)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试验结果表明,该电极对DA的电化学氧化有显著的催化作用,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H7.6)中,多巴胺和抗坏血酸(VC)氧化峰峰电位差(△E... 首次制备了铁氰根和聚组氨酸(PLH)复合膜修饰电极,研究了多巴胺(DA)在该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试验结果表明,该电极对DA的电化学氧化有显著的催化作用,在磷酸盐缓冲溶液(pH7.6)中,多巴胺和抗坏血酸(VC)氧化峰峰电位差(△Ep)为200mV,从而消除了VC对DA的干扰。用示差脉冲伏安法(DPV)法测DA,线性范围为1.0×10^-7~2.2×10^-5mol·l^-1,检出限(信噪比=3)为2.0×10^-8mol·L^-1。此电极于多巴胺针剂的分析,结果的RSD为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测定 L-组氨胺酸-铁氰根复合膜修饰 多巴胺 针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2-PTPAT纳米核/壳结构复合膜的制备及电致变色性能
8
作者 欧阳密 陈璐 +6 位作者 胡旭明 李裕文 戴大程 屠袁波 白茹 吕晓静 张诚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796-2803,共8页
通过水热法在氟掺杂氧化锡(FTO)导电玻璃基底上制备了垂直生长的二氧化钛(TiO2)纳米棒阵列,以TiO2纳米棒阵列为模板采用电化学聚合法,原位制备了TiO2-聚三[2-(4-噻吩)苯]胺(PTPAT)纳米核/壳结构的复合薄膜,相比于纯PTPAT薄膜,TiO2-PTPA... 通过水热法在氟掺杂氧化锡(FTO)导电玻璃基底上制备了垂直生长的二氧化钛(TiO2)纳米棒阵列,以TiO2纳米棒阵列为模板采用电化学聚合法,原位制备了TiO2-聚三[2-(4-噻吩)苯]胺(PTPAT)纳米核/壳结构的复合薄膜,相比于纯PTPAT薄膜,TiO2-PTPAT复合薄膜显示出更好的电致变色(EC)性能.PTPAT薄膜在600 nm波长下的对比度为28%,在1100 nm波长下的对比度为60%,其褪色时间为3.86 s,着色时间为5.52 s;TiO2-PTPAT复合薄膜在600 nm波长下的对比度为43%,在1100 nm波长下的对比度为79%,其褪色时间为3.35 s,着色时间为4.43 s,表明核/壳复合结构薄膜的光学对比度和响应时间性能更加优异.将PTPAT薄膜和TiO2-PTPAT复合薄膜作为电致变色层组装成固态EC器件,基于复合薄膜的器件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和更高的耐受电压.复合薄膜在保持PTPAT薄膜原有的EC性能的基础上,由于有序生长的纳米阵列结构的引入增加了薄膜的比表面积,为电致变色过程中离子的掺杂和脱掺杂提供了更多有序通道,从而加快了离子扩散速度.TiO2阵列的引入也改善了聚合物薄膜与透明导电电极之间的界面结合情况,从而提升了器件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纳米棒阵列 三[2-(4-噻吩)苯]胺 纳米复合 致变色 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非跟踪内聚光太阳能PV-T管聚光器的设计与仿真 被引量:2
9
作者 彭祖林 张首誉 +2 位作者 邓罗根 葛洪川 江希年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9-343,共5页
针对非跟踪内聚光光电-光热复合管的结构及接收器的设计需求,对管内具有特殊形状的半圆柱接收器的复合抛物面聚光器(CPC)进行了光学设计,并利用Matlab软件对聚光器曲线和形状进行了优化与数据仿真,得到了光热复合管能够得到最大入射光... 针对非跟踪内聚光光电-光热复合管的结构及接收器的设计需求,对管内具有特殊形状的半圆柱接收器的复合抛物面聚光器(CPC)进行了光学设计,并利用Matlab软件对聚光器曲线和形状进行了优化与数据仿真,得到了光热复合管能够得到最大入射光的聚光器的曲线方程、安装位置以及供数控机床加工所需的参数,给出了不同入射角的光线和光强分布图,提高了太阳能的利用率.仿真结果表明,接收器满足在最大入射光下表面光照均匀的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聚光光电-光热复合管 复合抛物面光器 半圆柱接收器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磺化聚酰亚胺为基材的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玉邯 王喜 +1 位作者 高连勋 金日哲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2-145,共4页
以磺化聚酰亚胺(SPI)作为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的基体材料,通过化学沉积法制备新型IPMC,并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金属铂和银成功涂镀到SPI基材上,镀层厚度为12μm;并对以SPI和Nafion膜为基材制备的IPMC材... 以磺化聚酰亚胺(SPI)作为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的基体材料,通过化学沉积法制备新型IPMC,并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了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金属铂和银成功涂镀到SPI基材上,镀层厚度为12μm;并对以SPI和Nafion膜为基材制备的IPMC材料的含水量、表面电阻和电制动性能进行测试。实验结果显示,与传统的Nafion为基材的IPMC材料相比,以SPI为基材的新型IPMC材料的含水量明显高于Nafion基材制备的IPMC,并且电致动性能更好,产生的尖端位移远远高于Nafion基材制备的IPMC,并且灵敏度更高。这些性能显示磺化聚酰亚胺有望替代Nafion膜作为电活性聚合物的基体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酰亚胺 离子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活性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DOT夹心PVDF多孔膜的电驱动性能研究
11
作者 张晓蝶 丁井鲜 +3 位作者 黄建建 王放 马丽 郭东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19-224,共6页
常规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以Pt金属纳米颗粒为电极、Nafion膜作为母体,存在电极刚性大、电极与聚合物母体不兼容、制备成本高等缺陷。本工作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聚氧化乙烯作为造孔剂、离子液([EMIm]·[BF_(4)])为增塑剂,... 常规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IPMC)以Pt金属纳米颗粒为电极、Nafion膜作为母体,存在电极刚性大、电极与聚合物母体不兼容、制备成本高等缺陷。本工作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和聚氧化乙烯作为造孔剂、离子液([EMIm]·[BF_(4)])为增塑剂,制备了高多孔度的柔性聚偏氟乙烯(PVDF)母体膜。物化性能测试表明:PVDF膜的多孔度高达26.3%,杨氏模量仅为17.1 MPa。以3,4-乙烯二氧噻吩(EDOT)为单体、FeCl_(3)为催化剂,利用原位化学沉积方法在PVDF膜两侧制备了导电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电极。施加交流电场后,得到PEDOT电极的IPMC致动器。在0.1 Hz、22 V的条件下,新型IPMC致动器具备连续稳定的驱动性能,末端最大位移输出为6.0 mm。改变驱动电压或频率,位移输出随之发生变化,IPMC致动器展现出了良好的可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合物金属复合材料 活性合物(EAP) (3 4-乙烯二氧噻吩) 偏氟乙烯 离子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