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地区樟子松人工林生产力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预测 被引量:1
1
作者 管崇帆 高翔 +6 位作者 李志鹏 胡晓创 胡美均 张劲松 孟平 蔡金峰 孙守家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9,共12页
[目的]预测未来气候背景下辽宁西部黑水林场樟子松人工林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内禀水分利用效率(iWUE)的变化趋势及差异,为樟子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管理与科学经营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对BIOME-BGC模型中影响GPP和蒸散(ET)的参数进... [目的]预测未来气候背景下辽宁西部黑水林场樟子松人工林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内禀水分利用效率(iWUE)的变化趋势及差异,为樟子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管理与科学经营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对BIOME-BGC模型中影响GPP和蒸散(ET)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利用参数估计(PEST)结合涡度数据对模型进行参数调整,获得模拟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GPP_(m))和模拟生态系统内禀水分利用效率(iWUEh_(m)),以稳定同位素和遥感数据进行比对,预测本世纪末黑水林场樟子松GPP_(m)和iWUE_(m)对气候变化和CO_(2)浓度增加的响应。[结果]细根与叶片碳分配比是同时影响BIOME-BGC模型中GPP和ET的高敏感性参数,叶片和细根年周转率是中敏感性参数。对敏感性参数进行校正后,模型输出的GPP模拟值更趋近于实测值。iWUE_(m)与遥感生态系统内禀水分利用效率(iWUE_(y))、单株内禀水分利用效率(iWUE_(d))均呈显著相关(P<0.05)。在增温情景下,樟子松GPP_(m)升高,但在降水和CO_(2)增加情景下GPP_(m)变化不显著,不同情景下的iWUE_(m)与GPP_(m)变化相似但变幅更大。在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樟子松GPP_(m)与基线相比呈上升趋势且差异显著,但在RCP2.6和RCP4.5情景下iWUE_(m)与基线差异不显著,仅在RCP8.5情景下极显著升高(P<0.01)。[结论]参数校正后的BIOME-BGC模型能够准确模拟黑水林场樟子松GPP_(m)和iWUE_(m),未来GPP_(m)与iWUE_(m)变化趋势的差异暗示iWUE的气候变化响应机制比GPP更复杂,其不仅受气候变化影响,还可能与当地立地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IOME-BGC模型 总初级生产力 内禀水分利用效率 气候响应 情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CO_2浓度下大豆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比较 被引量:11
2
作者 叶子飘 段世华 康华靖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06-1015,共10页
为探究水分利用效率(WUE)对生态系统水循环和碳循环相互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光合作用对光响应的机理模型构建内禀水分利用效率模型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模型,并利用2个模型拟合大豆叶片的内禀水分利用效率(WUEi)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 为探究水分利用效率(WUE)对生态系统水循环和碳循环相互作用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光合作用对光响应的机理模型构建内禀水分利用效率模型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模型,并利用2个模型拟合大豆叶片的内禀水分利用效率(WUEi)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inst)。结果表明,瞬时水分利用效率随着CO2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则不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CO2浓度为600μmol·mol-1时的最大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最大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是300μmol·mol-1CO2下的2. 82倍和1. 94倍。将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换算成相同的单位(如μmol CO2·mol-1H2O或μmol CO2·mmol-1H2O),后者是前者的39倍,甚至更多。综上所述,利用瞬时水分利用效率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大豆叶片的水分利用效率。本研究为定量研究植物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提供了数学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禀水分利用效率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光响应机理模型 水分利用效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对CO_(2)浓度响应的模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康华靖 楼珏 +2 位作者 王复标 安婷 叶子飘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71-1179,共9页
为了定量研究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对CO_(2)浓度的响应,在植物光合作用对CO_(2)响应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WUE(分为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即WUEi和WUEinst)对CO_(2)(包括大气CO_(2)浓度和胞间CO_(2)浓度,... 为了定量研究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对CO_(2)浓度的响应,在植物光合作用对CO_(2)响应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WUE(分为内禀水分利用效率和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即WUEi和WUEinst)对CO_(2)(包括大气CO_(2)浓度和胞间CO_(2)浓度,即Ca和Ci)的响应模型,并应用新构建的模型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测量数据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新构建的模型不仅可以很好地拟合小麦叶片WUE对CO_(2)浓度的响应曲线(包括WUEi-Ca、WUEi-Ci、WUEinst-Ca和WUEinst-Ci曲线),而且还可以直接给出小麦的最大WUEi和WUEinst以及相对应的饱和Ca和Ci。以小麦WUEi-Ca和WUEinst-Ca曲线拟合结果为例,得到的最大WUEi和WUEinst分别为176.29μmol·mol^(-1)和8.65 mol·mmol^(-1),其对应的观测值分别为172.96μmol·mol^(-1)和8.62 mol·mmol^(-1);拟合得到的饱和CO_(2)浓度分别为1410.52和1399.73μmol·mol^(-1),对应的观测值分别为1294.05和1332.84μmol·mol^(-1)。拟合值与观测值之间均无显著差异。由此可见,新建模型拟合得到的这些参数与观测值高度相符,可用于植物WUE对未来CO_(2)增加响应规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内禀水分利用效率 瞬时水分利用效率 CO_(2)响应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