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
作者 高媛 高建恩 孙启鸿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40-42,共3页
关键词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 基因和蛋白结构 信号转导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变化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2
作者 张靖东 蔡成平 +1 位作者 魏迎风 胡楠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27-1130,共4页
背景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对DR的预防有重要意义,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是介导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发生的重要介质,但其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PECAM-1水... 背景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的相关危险因素对DR的预防有重要意义,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是介导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发生的重要介质,但其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PECAM-1水平变化对DR发生及发展的影响。方法收集在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内分泌科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54例,根据检眼镜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结果,依据1987年中华医学会DR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无DR(NDR)组18例、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20例和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16例,并收集年龄和性别与患者相匹配的18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患者外周血,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PECAM一1的质量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糖化血红蛋白(HbAlC)含量;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血糖水平;探讨DR患者PECAM—l质量浓度与HbAlC含量的关系,并将各组患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PDR组、NPDR组、NDR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中PECAM-1质量浓度分别为(10.907-4-2.792)、(7.024±2.377)、(5.231±1.816)和(3.817±1.045)μg/L,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630,P=0.002),PDR组患者血清PECAM—l质量浓度明显高于NPDR组、NDR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NPDR组、NDR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血清HbAlC水平分别为(12.596±3.148)%、(9.118±3.356)%、(5.491±1.017)%和(4.992+-0.725)%,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30,P=0.015),PDR组、NPDR组患者血清HbAlc水平显著高于NDR组和正常对照组,PDR组PECAM一1和HbAlc水平明显高于NPDR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NPDR组、NDR组患者血清PECAM-1质量浓度与血清HbAlc水平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799,P〈0.01;r=0.647,P〈0.01;r=0.685,P〈0.01)。病程≥10年的PDR组与NPDR组糖尿病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PECAM一1高表达是促进DR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患者的高血糖状态密切相关,预防DR应以治疗糖尿病、控制血糖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并发症 视网膜病变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糖化血红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3
3
作者 黄利强 程道宾 +3 位作者 叶子明 胡瑞婷 周梦晓 秦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0-175,共6页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及破裂出血是诱发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尚缺乏定量的评估指标。目的探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l/CD31)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颈动脉粥... 背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及破裂出血是诱发急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关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尚缺乏定量的评估指标。目的探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l/CD31)联合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3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139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6例)和稳定斑块组(63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高血压、心房颤动情况,并检测其空腹血糖、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肌酐、尿酸、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PECAM-1/CD31、Lp-PLA2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各指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指标及联合指标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效能。结果不稳定斑块组吸烟比例、心房颤动比例及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PECAM-1/CD31、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OR=2.453,95%CI(2.322,2.591)〕、PECAM-1/CD31〔OR=1.372,95%CI(1.166,1.614)〕和Lp-PLA2〔OR=1.827,95%CI(1.565,2.133)〕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发生的影响因素(P<0.05)。PECAM-1/CD31(r=0.090,P=0.031)、Lp-PLA2(r=0.090,P=0.005)与低密度脂蛋白呈正相关。PECAM-1/CD31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6〔95%CI(0.224,0.405)〕,最佳诊断点为11.050 mg/L,灵敏度为77.60%,特异度为60.30%;Lp-PLA2的AUC为0.724〔95%C(I 0.189,0.364)〕,最佳诊断点为176.585 mg/L,其灵敏度为98.70%,特异度为47.60%;而两者联合诊断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AUC为0.875〔95%CI(0.112,0.254)〕,最佳诊断点为125.28 mg/L,其灵敏度为89.50%,特异度为83.20%。结论PECAM-1/CD31和Lp-PLA2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诊断价值较高,可作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定量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和平滑肌蛋白1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李昊文 沈宓 +4 位作者 李子瑞 张文丽 王宇新 高培毅 王雅杰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69-174,共6页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平滑肌蛋白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风险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集人口统计... 目的研究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ECAM1)、平滑肌蛋白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易损风险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自2014年5月至2017年10月于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采集人口统计学资料及相关临床信息,采用颈动脉高分辨MRI区分易损及稳定斑块,依次纳入易损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利用实时聚合酶链反应方法,使用Taq Man探针对易损斑块组及稳定斑块组患者PECAM1、LMOD1基因多态性位点rs1867624、rs2820315进行基因分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具有颈动脉斑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270例,其中189例具有易损斑块,81例具有稳定斑块。对两组患者PECAM1基因rs1867624位点的多态性分析显示,等位基因T是易损性斑块风险基因,其基因频率在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分别为87. 3%(330/378)、79. 6%(129/162; OR=1. 759,95%CI:1. 080~2. 864,P=0. 022)。对LMOD1基因SNP位点rs2820315的分析显示,等位基因C是易损性斑块的危险基因,其基因频率在易损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中分别中为87. 6%(331/378)、80. 9%(131/162; OR=1. 667,95%CI:1. 014~2. 738,P=0. 04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 069,95%CI:1. 022~1. 118,P=0. 004)、PECAM1基因rs1867624位点T/T基因型(OR=2. 202,95%CI:1. 035~4. 688,P=0. 041)和LMOD1基因rs2820315位点C/C基因型(OR=2. 199,95%CI:1. 005~4. 809,P=0. 048)是形成易损性斑块的风险因素。结论 PECAM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867624、LMOD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820315与颈动脉斑块易损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CD31 多态性 单核苷酸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平滑肌蛋白1 易损性斑块 缺血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应激对猪眼小梁细胞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周崎 刘玉琴 +1 位作者 赵家良 张华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394-397,I0008,共5页
目的研究氧化应激对猪眼小梁细胞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1(ELAM-1)表达的影响,探讨氧化应激诱导的ELAM-1的表达与白细胞介素1α(IL-1α)的关系。方法原代培养的猪眼小梁细胞经过血清饥饿培养后,用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 目的研究氧化应激对猪眼小梁细胞内皮细胞白细胞黏附分子-1(ELAM-1)表达的影响,探讨氧化应激诱导的ELAM-1的表达与白细胞介素1α(IL-1α)的关系。方法原代培养的猪眼小梁细胞经过血清饥饿培养后,用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α)处理或直接用1mmol/L的H2O2刺激后,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小梁细胞E-LAM-1的表达。结果H2O2处理的原代培养的猪眼小梁细胞中ELAM-1表达呈阳性,高浓度(180μg/ml和600μg/ml)拮抗剂IL-1rα预处理的猪眼小梁细胞ELAM-1表达呈阴性。结论氧化应激可诱导猪眼小梁细胞表达ELAM-1。在体外细胞培养体系,高浓度的IL-1rα可拮抗氧化应激对ELAM-1表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应激 小梁细胞 内皮细胞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对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
6
作者 向道康 阎兴治 +3 位作者 杨世虞 张大国 李正伦 苏友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61-462,共2页
目的:对比观察心脏跳动下与心脏静止时心内直视手术对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 方法:35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分为心脏跳动组(n=17,术中不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中鼻咽温度为32℃~34℃)和心脏静止... 目的:对比观察心脏跳动下与心脏静止时心内直视手术对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影响。 方法:35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分为心脏跳动组(n=17,术中不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中鼻咽温度为32℃~34℃)和心脏静止组(n=18,术中阻断升主动脉,体外循环中鼻咽温度为25℃~27℃),动态观察围术期血液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变化。 结果:心脏跳动组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水平从转流毕到术后24h均高于心脏静止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 结论:心脏跳动下心内直视手术由于其高灌注流量和较高的体外循环温度对机体创伤较大,对可溶性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水平影响也较严重。从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角度,我们推崇传统的术中阻断升主动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直视手术 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心脏跳动 心脏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列线图探索脑内皮黏附分子表达水平在结肠癌预后预测中的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戈雨桐 哈文韬 +1 位作者 魏晓为 周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6-463,共8页
目的:探索脑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ERCAM)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Cox模型建立具有良好预后判断价值的列线图并予以验证。方法:下载TCGA及GTEx数据库中结肠癌及正常组织中CERCAM表达及患者临床特征数据,收集2013年2月至2019年6月南京... 目的:探索脑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ERCAM)与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利用Cox模型建立具有良好预后判断价值的列线图并予以验证。方法:下载TCGA及GTEx数据库中结肠癌及正常组织中CERCAM表达及患者临床特征数据,收集2013年2月至2019年6月南京市第一医院收治的4例结肠癌患者的癌及癌旁组织样本进行验证,通过差异分析、通路富集分析以及生存分析等方法探索CERCAM的组织定位、功能及预后价值。通过Cox回归筛选出结肠癌的预后危险因素,基于CERCAM及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分别使用一致性指数、校准曲线、时间依赖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验证与评价,根据危险分层绘制生存曲线。结果:结肠肿瘤组织中CERCAM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织(P<0.001),在结肠癌患者中,CERCAM高表达人群OS(P=0.034)及存活状态(P=0.002)显著劣于低表达组,且CERCAM与癌症信号通路以及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有关联。Cox分析显示,CERCAM表达水平(HR=2.23,P=0.015)、T分期(HR=5.64,P=0.015)、M分期(HR=2.62,P=0.022)是结肠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管浸润(HR=2.30,P=0.089)是危险因素,利用上述因素建立列线图,一致性指数提示其区分度好,且训练集与测试集一致;校准曲线、ROC曲线同样显示该列线图的预测能力较好。通过危险分层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提示高风险组有更低的生存率(P<0.000 1)。结论:CERCAM高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且可能与癌症中蛋白聚糖及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联,基于CERCAM建立的列线图优于传统预测模型,对结肠癌患者生存预后的评估具有一定临床价值,这种实用的模型有助于患者风险分层及治疗方案的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结肠癌 TCGA数据库 列线图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NA CD31沉默PECAM-1对鼠源血管内皮瘤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欧阳金生 陈成水 +4 位作者 李玉苹 蔡畅 叶民 林全 陈俊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0-164,共5页
目的:研究siRNA CD31靶向沉默血管内皮细胞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PECAM-1)基因对鼠源性血管内皮瘤(murine hemangioendothelioma,EOMA)细胞增殖及其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 目的:研究siRNA CD31靶向沉默血管内皮细胞中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PECAM-1)基因对鼠源性血管内皮瘤(murine hemangioendothelioma,EOMA)细胞增殖及其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裸siRNA CD31组、siRNA CD31-FAM组、稳定阴性对照(SNC)组、空白对照(Opti-Med)组,以阳离子脂质体(RNAi-mate)为载体将化学合成的2'-O-甲基修饰的siRNA CD31转染体外培养的EOMA细胞,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siRNA CD31的转染效果,以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siRNA CD31对EOMA细胞增殖的影响,以RT-PCR、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EOMA细胞中PECAM-1、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与SNC组和空白对照组比较,裸siRNA CD31和siRNA CD31-FAM转染的EOMA细胞中的PECAM-1 mRNA和蛋白、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均P<0.01)。与SNC组比较,裸siRNA CD31组、siRNA CD31-FAM组的EOMA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上升[(18.82±1.46)%、(18.91±2.21)%vs(0.61±1.06)%,均P<0.01]。结论:采用siRNA CD31-脂质体复合物沉默EOMA细胞中的PECAM-1基因可抑制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EOMA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干扰RNA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血管内皮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痫前期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蒋荣珍 穆卫红 +3 位作者 黄亚绢 顾京红 李明 陈汉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58-1360,共3页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结果。方法对血管内皮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正常妊娠及子痫前期患者血清。2 h后W estern b lot法测定细胞胞浆NF-κB抑...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结果。方法对血管内皮细胞株进行体外培养,分别加入正常妊娠及子痫前期患者血清。2 h后W estern b lot法测定细胞胞浆NF-κB抑制因子(I-κB)和胞核NF-κB活性;4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法测定VCAM-1的表达。结果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胞浆I-κB含量明显低于正常妊娠血清培养组(P<0.05),胞核NF-κB含量以及VCAM-1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妊娠血清培养组(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VCAM-1的表达、NF-κB的活性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NF-κB在子痫前期患者血清促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VCAM-1的表达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痫前期 内皮细胞 核因子-ΚB 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苯地平通过调控COX-2拮抗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缺氧/复氧损伤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润济 柳满 +3 位作者 汪彬 李海燕 蔡文锋 石刚刚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946-952,共7页
目的研究硝苯地平(Nif)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通过建立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H/R模型;在H/R模型基础上,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硝苯地平(Nif)处理内皮细胞,采用比色法测定细胞... 目的研究硝苯地平(Nif)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CMECs)缺氧/复氧(hypoxia/reoxygenation,H/R)损伤的作用与机制。方法通过建立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H/R模型;在H/R模型基础上,分别用不同浓度的硝苯地平(Nif)处理内皮细胞,采用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情况;采用Annexin V-FITC/PI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的早期凋亡;TUNEL法观察细胞晚期凋亡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的含量和COX-2产物(PGE2)的含量;Western blot检测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COX-2蛋白表达上调、乳酸脱氢酶LDH的漏出增加,产物PGE2的量上升。Nif(10.0、1.0、0.1μmol·L^-1)3个剂量组可呈现量效依赖性地降低炎症因子IL-1β的含量,减轻凋亡,降低H/R损伤COX-2蛋白的高表达、减少产物PGE2的产生。结论 Nif能保护CMECs抗H/R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COX-2来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 硝苯地平 COX-2 缺氧/复氧 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链非编码RNAGAS5抑制内皮细胞功能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玉聪 楚海荣 +4 位作者 李宏 官秀梅 张晓芸 崔晓栋 成敏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05-910,共6页
最新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 GAS5(lncRNA GAS5)可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但对内皮细胞其他功能的调控并不明确。本研究旨在了解lncRNA GAS5对内皮细胞的增殖、成血管、NO分泌及内皮标志分子CD31和v WF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将LncRNA ... 最新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 GAS5(lncRNA GAS5)可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但对内皮细胞其他功能的调控并不明确。本研究旨在了解lncRNA GAS5对内皮细胞的增殖、成血管、NO分泌及内皮标志分子CD31和v WF表达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将LncRNA GAS5干扰慢病毒(LVGAS5-RNAi)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A.hy926)后,采用CCK8及Matrigel胶分别检测EA.hy926的增殖和成血管能力;硝酸还原酶法检测NO的分泌情况;real-time RT-PCR检测CD31、v WF及miR-21的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PTEN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LVGAS5-RNAi组EA.hy926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0.34±0.01 vs.0.34±0.04,P>0.05),而其成血管能力升高(133.70±12.64 vs.100.00±4.65,P<0.05),NO的分泌量亦增加(28.54±2.75μmol/L vs.15.11±1.19μmol/L,P<0.01);内皮标志分子CD31(是对照组的1.46倍)及v WF(是对照组的2.94倍)的基因表达量均显著升高。同时,miR-21表达亦明显升高(是对照组的1.42倍),而miR-21下游靶基因PTEN蛋白质的表达量则显著降低(0.13±0.05 vs.0.38±0.03,P<0.01)。以上结果提示,LncRNA GAS5抑制了内皮细胞的功能,miR-21、PTEN信号分子可能参与其中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ncRNA GAS5 MIR-21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胖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管内皮NF-κB、VCAM-1、ICAM-1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8
12
作者 韩同英 马路一 +5 位作者 梁明华 孙志刚 张秋萍 程世华 孙国华 吕璘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74-677,共4页
目的建立肥胖大鼠模型,观察肥胖大鼠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及动脉血管内皮核因子(NF)-κB、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探讨其在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4周龄雄性健康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 目的建立肥胖大鼠模型,观察肥胖大鼠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及动脉血管内皮核因子(NF)-κB、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探讨其在血管病变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4周龄雄性健康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8只)和高脂组(30只),给予高脂饲料制备肥胖大鼠模型。8周后,以高脂组大鼠的体质量超过对照组大鼠平均体质量的20%作为肥胖组大鼠。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脂联素含量,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测定NF-κB、VCAM-1、ICAM-1在血管内皮的表达。结果高脂组大鼠平均体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446.82±10.05)g比(365.21±13.20)g,P<0.01;高脂组中有22只大鼠体质量超过对照组平均体质量20%,作为实验用肥胖大鼠(肥胖组)。肥胖组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0.61±0.13)ng/ml比(1.00±0.17)ng/ml,P<0.01,动脉血管内皮NF-κB、VCAM-1、ICAM-1阳性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肥胖组大鼠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血管内皮NF-κB、VCAM-1、ICAM-1表达均呈明显负相关(r=-0.938~-0.891,P均<0.001)。结论高脂饮食引起的肥胖可使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使脂联素对NF-κB的抑制减弱,导致肥胖大鼠血管内皮VCAM-1、ICAM-1表达的增加,从而使动脉血管内膜增厚,血管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血管疾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脂联素 核因子ΚB 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细胞黏附分子-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斯特对小鼠气道炎症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雯 夏金堂 +2 位作者 戚赐聪 徐鸿绪 邬扬源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59-663,共5页
【目的】探讨白三烯受体1拮抗剂孟鲁斯特(montelukast,MK)抑制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致敏的BALB/c小鼠持续吸入10g/L雾化卵白蛋白(OVA)30min,OVA吸入前2d开始连续3d或5d尾静脉给予MK或生理盐水(saline),OVA吸入... 【目的】探讨白三烯受体1拮抗剂孟鲁斯特(montelukast,MK)抑制小鼠气道炎症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致敏的BALB/c小鼠持续吸入10g/L雾化卵白蛋白(OVA)30min,OVA吸入前2d开始连续3d或5d尾静脉给予MK或生理盐水(saline),OVA吸入后24h及72h取材,瑞氏染色观察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中炎症细胞的渗出情况;ELISA方法检测血清、BALF和肺组织中有关细胞因子水平;HE、刚果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细胞的渗出;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的表达;原位杂交研究IL-5 mRNA的变化。【结果】给予MK5d减少BALF嗜酸性粒细胞渗出达90%以上,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随MK剂量(10、25、62.5mg/kg)的增加呈量效关系。ELISA结果表明给予3d MK使肺、血清和BALF中IL-5、IL-4水平显著降低,肺IL-13含量也明显减少(P<0.05)。但MK组肺组织eotaxin下降与saline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免疫组化显示MK组肺组织VCAM-1和eotaxin表达比saline组明显减弱;原位杂交可见MK组肺组织IL-5 mRNA的表达比saline组减弱。【结论】MK减轻气道炎症,可能通过抑制VCAM-1表达和IL-5、IL-4、IL-13等细胞因子分泌起作用。急性哮喘中应用大剂量MK抗炎治疗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三烯受体1拮抗剂MK 小鼠气道炎症 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 炎症细胞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性标志物测定 被引量:1
14
作者 许爱国 孙荣青 +1 位作者 黄振文 刘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31-933,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方法:检测48例ACS患者、28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CRP、VCAM-1、ICA...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的变化。方法:检测48例ACS患者、28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和20例正常人血清CRP、VCAM-1、ICAM-1、肌钙蛋白T(cTnT)、总胆固醇(TC)、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测定冠脉造影积分。结果:ACS组血清CRP与VCAM-1、ICAM-1水平均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1);ACS组中血清CTnT阳性者CRP、ICAM-1、VCAM-l浓度均高于阴性者(P<0.01);ACS组与SA组冠脉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冠脉狭窄程度和TC水平呈正相关(r=0.550,P<0.01),与血清CRP、ICAM-1、VCAM-1水平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炎性标志物对ACS患者临床危险分层和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脉综合征 C-反应蛋白 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可溶性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CAM-1和MCP-1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模型视神经内的表达
15
作者 曹小鹏 曹芃 +4 位作者 高晓唯 刘李平 雷英 郭月英 贺陆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6-439,共4页
目的观察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模型视神经内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表达变化,为研究视神经炎(optic neurikis,ON... 目的观察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大鼠模型视神经内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的表达变化,为研究视神经炎(optic neurikis,ON)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用豚鼠脑脊髓匀浆和完全弗氏佐剂诱导Wistar大鼠,建立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模型,将5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免疫后7d、12d、18d、25d组,通过行为学观察对各组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通过HE染色法观察各组视神经的病理形态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各组大鼠VCAM-1和MCP-1的表达情况。结果神经功能评分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免疫组大鼠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功能评分增加,至18d,达到最大的1.9分。HE染色结果显示,对照组大鼠视神经组织结构正常,而免疫组大鼠视神经组织出现结构的异常,免疫后18d,病变程度达最高峰,这和功能评分的结果相符。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对照组没有VCAM-1和MCP-1表达;免疫后7d,VCAM-1和MCP-1开始表达,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1.45±8.65和47.86±9.65;免疫后12d,VCAM-1和MCP-1表达均进一步增加,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7.34±5.76和86.45±5.6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免疫后18d,VCAM-1和MCP-1表达达到高峰,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2.53±9.56和153.56±12.4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免疫后25d,VCAM-1和MCP-1表达减少,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1.23±7.58和116.49±8.83。结论 VCAM-1和MCP-1参与了ON的发病过程,ON是一种免疫因素介导的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 视神经炎 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PECAM-1靶向载药纳米脂质体对小鼠机械通气诱导肺损伤模型的预防作用初探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晓燚 李攀 +1 位作者 王志刚 江德鹏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4-730,共7页
目的:探究抗PECAM-1靶向载伊马替尼(imatinib,IM)的纳米脂质体对机械通气诱导肺损伤(mechanical 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的小鼠模型的预防作用效果。方法:采用旋转蒸发法制备抗PECAM-1的靶向载伊马替尼的纳米脂质体(targe... 目的:探究抗PECAM-1靶向载伊马替尼(imatinib,IM)的纳米脂质体对机械通气诱导肺损伤(mechanical ventilator-induced lung injury,VILI)的小鼠模型的预防作用效果。方法:采用旋转蒸发法制备抗PECAM-1的靶向载伊马替尼的纳米脂质体(targeting imatinib-loaded nanoliposomes,IM-lip),用Malvern粒度仪测定其平均粒径和电位,透射电镜下观察其包药,光镜下观察形态及相变释放药物,荧光显微镜观察其连靶。将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VILI组、伊马替尼作用机械通气组(IM+VILI组)、靶向载药纳米脂质体作用机械通气组(IM-lip+VILI组)。通气前,VILI组尾静脉注射100μL PBS,IM+VILI组腹腔注射伊马替尼(1.5 mg/20 g),IM-lip+VILI组尾静脉注射100μL靶向纳米脂质体(约1.57 mg/100μL)。3 h后收集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测定总蛋白和中性粒细胞计数,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BALF中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介素-8(interleukin-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测定肺组织湿重/干重(W/D)值,肺组织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病理情况,取IM-lip+VILI组小鼠肺组织做冰冻切片观察脂质体在肺内的靶向定位。结果:靶向载药纳米脂质体的粒径为(302.00±26.31)nm,电位为(-4.22±1.20)m V,包封率为(84.15±2.3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其在肺内定位,显示脂质体连靶成功。与正常组相比,VILI组的病理切片有典型的肺损伤特点,病理评分明显升高(P=0.000),W/D值增加(P=0.000),BALF中总蛋白、中性粒细胞数量、IL-6、IL-8、TNF-α含量明显上升(P=0.000);与VILI组相比,IM+VILI组肺组织损伤评分降低(P=0.000),W/D值下降(P=0.000),BALF中总蛋白、中性粒细胞数量、IL-6、IL-8、TNF-α含量减少(P=0.000);与IM+VILI组相比,IM-lip+VILI组肺组织损伤评分降低(P=0.000),肺W/D值下降(P=0.000),BALF中总蛋白、中性粒细胞数量、IL-6、IL-8、TNF-α含量明显减少(P=0.000)。结论:靶向载药纳米脂质体能有效到达肺组织,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机械通气诱导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脂质体 伊马替尼 机械通气诱导肺损伤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小板CD31及血浆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的测定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7
作者 齐蕊 李忠艳 +1 位作者 史坚 朱宁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2年第5期354-356,共3页
目的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其与CH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研究对象97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43例)和正常对照组(33... 目的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CD31)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分析其与CH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研究对象97例,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组(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43例)和正常对照组(3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CD31,凝固法测定血浆FIB的表达水平。结果 ACS组血小板表面活性标志物CD31[(93.85±14.84)%],血浆FIB水平[(3.66±0.91)g/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8.69±27.09)%,(3.06±0.62)g/L]和SAP组[(82.80±28.00)%,(3.14±0.56)g/L(均为P<0.05)];而对照组与SAP组CD31、FIB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相关分析显示CD31与FIB呈显著正相关(r=0.337,P<0.01)。结论检测CHD患者CD31、FIB水平,能较好地反映CHD严重程度,对临床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纤维蛋白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激光光凝多点扫描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8
18
作者 高清垚 郑睿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4期907-910,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激光光凝多点扫描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3)和...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激光光凝多点扫描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37)。所有患者均接受在治疗前,采用降血糖、降血压等内科治疗,观察组采取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激光光凝,对照组采用单纯激光光凝组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视力、血管瘤、黄斑厚度和30°内阈值敏感程度的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1β(IL-1β)、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及核因子-κB(NF-κB)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视力、血管瘤、黄斑厚度、30°内阈值敏感程度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血清VEGF、IL-1β、VCAM-1及NF-κB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激光激光光凝扫描能够可有效改善视网膜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黄斑厚度、30°内阈值敏感度有效改善,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滴丸 激光多点扫描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介素-1Β 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核因子-κB 三七总皂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结肠癌组织中NIBP、VEGF及ICAM-1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素艳 谭林 +6 位作者 覃蒙斌 刘诗权 刘宝玉 陈志新 徐春燕 梁梦紫 黄杰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4期2315-2318,共4页
目的:检测结肠癌患者组织中NIK-IKK结合蛋白(NIBP)、磷酸化p65(p-p65)和VEGF、ICAM-1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6例正常结肠黏膜、20例结肠腺瘤以及114例结肠癌患者结肠组织中NIBP、p-p65、VEGF和ICAM-1的表... 目的:检测结肠癌患者组织中NIK-IKK结合蛋白(NIBP)、磷酸化p65(p-p65)和VEGF、ICAM-1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26例正常结肠黏膜、20例结肠腺瘤以及114例结肠癌患者结肠组织中NIBP、p-p65、VEGF和ICAM-1的表达。结果:结肠癌组织中NIBP、p-p65、VEGF和ICAM-1的阳性表达均高于结肠腺瘤和正常结肠黏膜组织(P<0.05);而且NIBP、p-p65、VEGF和ICAM-1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浸润深度、TNM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P<0.05)。同时,NIBP、VEGF和ICAM-1与p-p65有正相关关系。结论 :NIBP可能通过激活NF-κB信号通路上调VEGF和ICAM-1的表达而影响结肠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NIK-IKK结合蛋白 NF-ΚB信号通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