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烧伤后PMN粘附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1
作者 方勇 陈玉林 +2 位作者 葛绳德 刘世康 朱世辉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64-66,共3页
目的:观察烧伤后中性粒细胞(PMN)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分析PMN粘附及其粘附分子CD11b/CD18在该影响中的介导作用。方法:建立培养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EC)单层通透性测定的方法,根据处理内皮... 目的:观察烧伤后中性粒细胞(PMN)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分析PMN粘附及其粘附分子CD11b/CD18在该影响中的介导作用。方法:建立培养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EC)单层通透性测定的方法,根据处理内皮细胞单层的不同成分,将实验分为7组,用含FITC-清蛋白的灌流液灌流后,测定液体滤过系数(Kf)和渗透压反射系数(δ)。结果:烧伤后PMN能使反映小分子物质通透性的Kf值明显增加,使δ显著下降。用单抗封闭PMN膜上CD11b/CD18能使δ值的变化得到纠正;用孔径0.2μm的滤膜阻断PMN与内皮细胞单层的粘附则使Kf值和δ值均接近正常水平。结论: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是介质类物质发生作用的前提条件,这些物质主要影响肺血管对小分子物质的通透性。粘附分子CD11b/CD18本身可能具有生物学信号调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粘附分子 内皮细胞 培养内皮细胞单层 通透性 烧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钩端螺旋体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的侵袭性研究
2
作者 邓聪 曾令兵 +4 位作者 张彦 娄晓丽 何平 郭晓奎 姜叙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27-532,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毒力的钩端螺旋体(钩体)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的侵袭能力和通透性改变的影响。方法利用Transwell小室和EAhy926细胞构建完整血管内皮细胞单层模型,分别加入钩体有毒株56606v株、减毒株56606 a株、腐生型PatocⅠ株、伤寒沙门菌... 目的比较不同毒力的钩端螺旋体(钩体)对血管内皮细胞单层的侵袭能力和通透性改变的影响。方法利用Transwell小室和EAhy926细胞构建完整血管内皮细胞单层模型,分别加入钩体有毒株56606v株、减毒株56606 a株、腐生型PatocⅠ株、伤寒沙门菌14028菌株和大肠埃希菌DH5α菌株,作用2、4、8 h后在暗视野显微镜下计数到达Transwell下室细菌的数量,并检测内皮细胞单层对荧光颗粒的通透性改变。56606v株和56606 a株分别与EAhy926细胞共同孵育24 h,流式细胞术Annexin V和PI染色检测内皮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下观察钩体穿透内皮细胞单层过程中的形态特征。结果感染后2 h,56606v和14028菌株开始在下室出现,而56606 a株和PatocⅠ株到4 h后才出现。随时间的延长,下室的细菌数目持续增加;感染8 h后,56606v株到达下室的数量最多,且明显多于56606 a株和PatocⅠ株(P<0.05)。不同毒力的钩体均未引起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明显改变;流式细胞术检测表明,钩体56606v株和56606 a株均未引起内皮细胞凋亡;电镜观察显示,钩体穿透内皮细胞单层主要是通过穿透内皮细胞胞体而非细胞间紧密连接处。结论有毒株钩体对内皮细胞单层的穿透能力明显强于减毒株和腐生型钩体;不同毒力的钩体对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及内皮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钩端螺旋体 内皮细胞单层 侵袭性 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冲击波对单层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陈蕾 王建民 +1 位作者 李兵仓 张良潮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13-15,共3页
采用不同压力梯度爆炸冲击波对培养单层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滤膜作用的模型,观察了不同压力梯度爆炸冲击波对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导法测定时,100kPa左右的爆炸冲击波压力作用即可见到单层内皮通透性的显... 采用不同压力梯度爆炸冲击波对培养单层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滤膜作用的模型,观察了不同压力梯度爆炸冲击波对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导法测定时,100kPa左右的爆炸冲击波压力作用即可见到单层内皮通透性的显著增加;轻度爆炸冲击波的损伤主要以内皮细胞间隙的增加为主要类型,而中强度以上的爆炸冲击波损伤,则主要以内皮细胞的脱落性损伤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冲击波 内皮细胞单层 通透性 肺微血管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波对肺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影响的机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建民 王正国 +2 位作者 朱佩芳 李兵仓 徐世荣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5-48,共4页
采用不同压力梯度爆炸冲击波对培养单层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滤膜作用的模型 ,观察了不同压力梯度爆炸冲击波对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并从一般病理学与细胞骨架结构角度探讨了冲击波作用下内皮通透性变化的可能机制。结... 采用不同压力梯度爆炸冲击波对培养单层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滤膜作用的模型 ,观察了不同压力梯度爆炸冲击波对培养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单层通透性的影响 ,并从一般病理学与细胞骨架结构角度探讨了冲击波作用下内皮通透性变化的可能机制。结果表明 ,电导法测定时 ,10 0kPa左右的爆炸冲击波压力作用即可见到单层内皮通透性的显著增加 ;35 0kPa以下的爆炸冲击波损伤主要以内皮细胞间隙的增加为主要类型 ,而 60 0kPa以上的爆炸冲击波损伤 ,则主要以内皮细胞的脱落性损伤为主。爆炸冲击波作用下内皮通透性变化的发生机制与细胞骨架肌球蛋白结构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冲击波 内皮细胞单层 通透性 肌球蛋白 肺微血管 发生机制 创伤病理学 细胞骨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1对高糖环境中RF/6A单层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学政 左中夫 +1 位作者 冯闯 王轶晶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高浓度葡萄糖及血管生成素-1(Ang-1)对内皮细胞(EC)单层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接种于0.8μm聚碳酸酯微孔滤膜,形成致密单层后分3个组培养。正常对照组:含葡萄糖25mmol/L;高糖组:含葡萄糖40mmol/L;... 目的探讨高浓度葡萄糖及血管生成素-1(Ang-1)对内皮细胞(EC)单层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将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接种于0.8μm聚碳酸酯微孔滤膜,形成致密单层后分3个组培养。正常对照组:含葡萄糖25mmol/L;高糖组:含葡萄糖40mmol/L;Ang-高糖组:含葡萄糖40mmol/L+Ang-1(250ng/mL)。于1、3、5、7d,4个时间点建立EC单层通透性模型,检测蛋白质渗透压反射系数(δ)及滤过系数(Kf),以监测EC单层通透性的变化;利用Westernblot(NBT/BCIP显色法)检测5d时survivin的表达。结果3、5、7d时,高糖组EC单层通透性增高(P<0.01),Ang-高糖组在5d及7d时,EC单层通透性升高(P<0.01),但仍低于高糖组;Westernblot结果显示,Ang-高糖组survivin表达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高糖能够增加EC单层通透性,Ang-1能对抗高糖的这种生物学作用。可能是通过上调凋亡抑制基因survivin的表达,抑制RF/6A的凋亡而发挥生物学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 血管生成素-1 高糖 内皮细胞单层 通透性 SURVIV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癌淋巴管生成及其转移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史玉振 王中秋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5期560-563,共4页
据统计,8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侵袭和转移,大多数癌症的淋巴道转移要早于血道转移。与血管相比,淋巴管管腔相对较大且不规则,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和极薄的结缔组织构成,内皮细胞间的连接不完整,有的地方甚至缺如,其毛细淋巴管的管... 据统计,8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死于侵袭和转移,大多数癌症的淋巴道转移要早于血道转移。与血管相比,淋巴管管腔相对较大且不规则,管壁仅由单层内皮细胞和极薄的结缔组织构成,内皮细胞间的连接不完整,有的地方甚至缺如,其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缺乏完整基底膜,淋巴管的这些结构特点使得它比血管更易受癌细胞的侵袭和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生成 转移机制 胰腺癌 内皮细胞 侵袭和转移 恶性肿瘤患者 淋巴道转移 毛细淋巴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