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亲环素A、内皮素-1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史君松 史炆昕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5年第3期534-537,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前血清亲环素A(CyPA)、内皮素-1(ET-1)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6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PCI后心肌缺...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前血清亲环素A(CyPA)、内皮素-1(ET-1)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60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事件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发生组和未发生组。患者PCI治疗前均完成血清CyPA、ET-1检查。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治疗前血清CyPA、ET-1水平。探讨血清CyPA、ET-1对AMI患者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160例AMI患者PCI后,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事件共89例,发生率为55.63%(89/160)。发生组治疗前的血清CyPA、ET-1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发生组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下壁心肌梗死占比均显著高于未发生组(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治疗前血清CyPA、ET-1水平高,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是AMI患者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危险因素(OR>1,P<0.05)。绘制ROC曲线图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清CyPA、ET-1预测AMI患者PCI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AUC值均≥0.70,预测价值中等,而联合检测预测价值高。结论:血清CyPA、ET-1水平高是AMI患者PCI后发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危险因素,治疗前检测二者水平预测此类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风险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血清亲环A 内皮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1对大鼠血管平滑肌表型转化和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20
2
作者 徐红涛 王旻晨 +3 位作者 杨亚安 王晓春 焦磊 吴开云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通过内皮素-1作用于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及对内皮素-1受体信号的阻断,探讨内皮素-1对VSMC表型转化和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大鼠主动脉贴块培养VSMC,用内皮素-1及其受体阻断剂BQ123分别作用于一般培养的VSMC和血清饥饿培养... 目的:通过内皮素-1作用于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及对内皮素-1受体信号的阻断,探讨内皮素-1对VSMC表型转化和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大鼠主动脉贴块培养VSMC,用内皮素-1及其受体阻断剂BQ123分别作用于一般培养的VSMC和血清饥饿培养的VSMC。用BrdU标记细胞增殖;RT-PCR检测高血压相关基因-1(HRG-1)和SM22α表达变化。结果:内皮素-1作用后VSMC增殖显著增多,HRG-1和SM22αmRNA在一般培养和饥饿培养的VSMC中表达均明显减少;而加入阻断剂BQ123后增殖细胞大大减少,HRG-1和SM22αmRNA表达明显上调。结论:内皮素-1有促进VSMC增殖作用并可使VSMC从收缩型向合成型转化,并且内皮素-1对VSMC的作用是不可逆的;受体信号途径是内皮素-1对VSMC表型转化和增殖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血管平滑肌细胞 高血压相关基因 RT-PCR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复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及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6
3
作者 胡红平 文媛 +2 位作者 张元元 郑娟娟 舒逸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8年第3期227-230,共4页
目的研究并探讨康复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外周血中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醛固酮(aldosterone,ALD)、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本院门诊及... 目的研究并探讨康复运动对慢性心衰患者外周血中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醛固酮(aldosterone,ALD)、血管紧张素II(Angiotensin II,Ang II)及内皮素-1(endothelin-1,ET-1)的影响。方法:选取82例本院门诊及住院部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1例,两组均按照2012年慢性心衰指南使用常规抗心衰治疗。干预组在给予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坚持康复运动治疗。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BNP、ALD、Ang II、ET-1。结果:治疗后干预组BNP、ALD、Ang II、ET-1显著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结论:康复运动可以显著降低慢性心力衰竭病患者的脑钠肽、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及内皮素-1水平,同时还可以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疗效,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衰 康复运动 脑钠肽 醛固酮 血管紧张 内皮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伐他汀对成年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分泌内皮素-1及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爱国 赵连友 +5 位作者 郑强荪 王斌 于心亚 尚福军 田建伟 王士雯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10期733-735,739,共4页
目的 :探讨阿伐他汀 (Atorvastatin)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 (CFs)分泌内皮素 1(ET 1)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NOS NO)系统活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混合消化法 ,差速贴壁获取CFs。应用放免法、硝酸还原酶法和分... 目的 :探讨阿伐他汀 (Atorvastatin)对大鼠心肌成纤维细胞 (CFs)分泌内皮素 1(ET 1)含量及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NOS NO)系统活性的影响。 方法 :采用胰蛋白酶和胶原酶混合消化法 ,差速贴壁获取CFs。应用放免法、硝酸还原酶法和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不同干预条件下CFs培养液中ET 1水平及NOS NO活性。 结果 :①阿伐他汀呈浓度依赖性抑制CFs分泌ET 1,10 -6、10 -5和 10 -4mol/L阿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均P <0 .0 1) ;10 -5和 10 -4mol/L阿伐他汀组分别与 10 -7和 10 -6mol/L阿伐他汀组相比差异非常显著 (均P <0 .0 1)。②阿伐他汀可升高CFsNO含量 ,10 -5和 10 -4mol/L阿伐他汀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和非常显著 (P <0 .0 1) ;10 -4mol/L阿伐他汀组与 10 -7mol/L阿伐他汀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③阿伐他汀可增强CFsNOS活性 ,10 -5和 10 -4mol/L组阿伐他汀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或非常显著 (P <0 .0 1) ;10 -4mol/L与 10 -7mol/L阿伐他汀组相比差异显著 (P <0 .0 5 )。 结论 :阿伐他汀能抑制CFs分泌ET 1,提高CFsNOS NO系统活性 ,拮抗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的部分生物活性 ,发挥其逆转心室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伐他汀 心肌成纤维细胞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心室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归芍药散对肝硬化腹水大鼠血管紧张素Ⅱ、内皮素-1的影响 被引量:19
5
作者 岳晓莉 王成业 +4 位作者 姚瑶 蔡衡 潘永福 王运来 许钒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1期59-61,共3页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对肝硬化腹水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和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甘利欣组,当归芍药散高、中、低剂量组。采用苯巴比妥灌胃联合四氯化碳... 目的观察当归芍药散对肝硬化腹水大鼠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和内皮素-1(endothelin-1,ET-1)水平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甘利欣组,当归芍药散高、中、低剂量组。采用苯巴比妥灌胃联合四氯化碳腹腔注射复制肝硬化腹水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AngⅡ、ET-1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P<0.05),血浆AngⅡ和ET-1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甘利欣组和当归芍药散各剂量组凝血酶原时间均显著缩短(P<0.05),血浆AngⅡ和ET-1水平显著降低(P<0.05)。当归芍药散各剂量组及甘利欣组之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浆AngⅡ、ET-1水平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芍药散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机制与降低血浆AngⅡ、ET-1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归芍药散 肝硬化腹水 血管紧张 内皮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性脑血管痉挛与内皮素-1水平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8
6
作者 周任 吕健 +1 位作者 黄卫东 师蔚 《西安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4-166,共3页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血管痉挛与内皮素 1 (ET 1 )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颅脑外伤患者于伤后不同时期 (伤后第 1d ,第 5d和第 1 4d)分别采集静脉血、脑脊液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 - 1浓度 ,伤后第 5d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观察脑血管...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血管痉挛与内皮素 1 (ET 1 )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颅脑外伤患者于伤后不同时期 (伤后第 1d ,第 5d和第 1 4d)分别采集静脉血、脑脊液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 - 1浓度 ,伤后第 5d用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观察脑血管痉挛发生与否。结果 血浆与脑脊液ET 1水平变化呈平行关系。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浆、脑脊液ET 1水平明显高于脑血管无痉挛者 ,脑血管痉挛程度越重 ,ET 1水平越高。结论 血浆与脑脊液中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痉挛 颅脑外伤 内皮素-1 相关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丙酚对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罗遥 周党军 +1 位作者 吕毅 景桂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82-585,共4页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兔在体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缺血再灌注组(A组)、缺血再灌注加生理盐水2 mL/(kg.h)组(B组)、缺血再灌注加异丙酚8mg/(kg.h)组(C组)和假手... 目的探讨异丙酚对兔在体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为缺血再灌注组(A组)、缺血再灌注加生理盐水2 mL/(kg.h)组(B组)、缺血再灌注加异丙酚8mg/(kg.h)组(C组)和假手术对照组(D组)。各组于再灌注后306、0 min测定肝组织和血浆中ET-1与NO水平以及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的水平,并进行肝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D组比较,A、B、C组于再灌注后30 min及60 min时,肝组织和血浆中ET-1均呈上升,但C组的上升程度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A、B两组(P<0.01);同时肝组织和血清中NO呈下降,但C组的下降程度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A、B两组(P<0.01);血清ALT、AST均升高,但C组的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A、B两组(P<0.01);肝细胞形态学发生异常改变,C组的肝脏淤血明显较A、B两组轻,肝细胞变性坏死不明显。结论异丙酚通过保护肝窦内皮,降低机体内ET-1水平,提高NO水平,改善肝脏微循环障碍,对HIRI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丙酚 肝脏 再灌注损伤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素-1对肉鸡腹水综合征发生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周东海 郭定宗 +1 位作者 杨世锦 邹杰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37-842,共6页
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35日龄正常组、轻度腹水组、重度腹水组肉鸡血浆内皮素-1(ET-1)、心钠素(ANP)的含量以及心、肝、肺、肾等组织ET-1的含量,并测定了腹水心脏指数(AHI)、平均右心室压(mRV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同时还... 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分别测定了35日龄正常组、轻度腹水组、重度腹水组肉鸡血浆内皮素-1(ET-1)、心钠素(ANP)的含量以及心、肝、肺、肾等组织ET-1的含量,并测定了腹水心脏指数(AHI)、平均右心室压(mRV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同时还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了血清中一氧化氮(NO)的水平。结果发现,随腹水程度的加深,mRVP、mPAP、AHI极显著(P<0.01)升高,肉鸡血浆ET-1、ANP和组织中ET-1的含量以及血清NO浓度也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升高,且重度腹水组高于轻度腹水组;另外还发现,血浆ET-1、ANP与mPAP、AHI以及心脏ET-1含量之间相关性显著(P<0.05),而血清NO含量与上述指标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果表明ET-1、ANP、NO均参与了肉鸡A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ET-1、ANP与肉鸡发生腹水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心钠 一氧化氮 腹水综合征 肉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急性脑缺血时肺脏病理改变及内皮素-1含量变化 被引量:14
9
作者 卢岩 宿英英 +1 位作者 冯景阳 卢德宏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5期337-340,共4页
目的 探讨脑缺血早期急性肺损伤的病理改变及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内皮素 1(ET 1)含量变化。方法 用栓线法阻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 ,结扎对侧颈总动脉 2 4h ,观察脑与肺病理改变 ,以及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ET 1含量。结果 ... 目的 探讨脑缺血早期急性肺损伤的病理改变及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内皮素 1(ET 1)含量变化。方法 用栓线法阻断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 ,结扎对侧颈总动脉 2 4h ,观察脑与肺病理改变 ,以及血浆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ET 1含量。结果 脑缺血组光镜下观察可见右侧脑缺血区皮质神经元缺氧变性 ;肺泡隔增宽及中性粒细胞渗出。电镜下观察脑缺血组肺泡II型上皮细胞线粒体肿胀 ,线粒体嵴断裂、消失 ,板层体数量相对减少 ,结构破坏。脑缺血组血浆ET 1(185 .87± 32 .16pg ml)明显增高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ET 1含量呈增高趋势 (38.11± 10 .0pg ml)。结论 大鼠急性脑缺血早期即可出现明显的肺脏病理改变 ,血浆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急性脑缺血 肺脏 病理改变 内皮素-1 内皮缩血管肽类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内皮素-1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程文 周四维 +10 位作者 高建平 张征宇 葛京平 周文泉 马宏青 周水根 魏武 薛松 梁培禾 李汉平 蔡荣星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3年第4期266-268,共3页
目的 :研究血浆内皮素 1(ET 1)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改变及意义。 方法 :1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不全梗阻性膀胱[1 ,2 ] 为实验组 (分梗阻 3周组及梗阻 6周组 )及 10只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无梗阻性膀胱为对照组(分术后 3周组及术后 6... 目的 :研究血浆内皮素 1(ET 1)在兔不全梗阻性膀胱中的改变及意义。 方法 :10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不全梗阻性膀胱[1 ,2 ] 为实验组 (分梗阻 3周组及梗阻 6周组 )及 10只同龄雄性新西兰白兔无梗阻性膀胱为对照组(分术后 3周组及术后 6周组 )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对兔血浆ET 1进行研究。 结果 :实验组血浆ET 1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梗阻 3周组与梗阻 6周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对照组术后 3周组与术后 6周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P>0 .5 )。 结论 :血浆ET 1的上调与兔膀胱不全梗阻的病理改变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1 血浆 兔不全梗阻性膀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1变化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高天理 张茁 +2 位作者 温绍君 文杰 刘洁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3年第6期388-390,共3页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和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 1(ET 1)的变化 ,探讨其在TIA和脑梗死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70例发病 <72h的脑梗死患者 ,4 3例最近一次脑缺血发作 <72h的TIA患者 ,4 1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 (正...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和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 1(ET 1)的变化 ,探讨其在TIA和脑梗死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70例发病 <72h的脑梗死患者 ,4 3例最近一次脑缺血发作 <72h的TIA患者 ,4 1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 (正常对照组 )。每例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 ,TIA患者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 1水平 ,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TIA组和脑梗死组血浆ET 1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TIA组血浆ET 1水平低于脑梗死组。颈动脉超声显示 ,有狭窄和斑块的TIA患者血浆ET 1水平与超声正常的患者无差异。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浆ET 1水平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的患者。血浆ET 1水平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呈正相关。结论 TIA和脑梗死的发病与内皮细胞损伤和ET 1水平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 脑梗塞 内皮素-1 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与内皮素-1、一氧化氮、假血友病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4
12
作者 姜芳 李拥军 +4 位作者 张辉 杨蓉 刘素云 祖秀光 郝玉明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3期935-937,共3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浆脂联素(APN)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一氧化氮(NO)、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分析法、硝酸还原酶法测定28例年龄和性别相当的健康体... 目的观察冠心病(CHD)患者血浆脂联素(APN)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1、一氧化氮(NO)、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分析法、硝酸还原酶法测定28例年龄和性别相当的健康体检者和60例CHD患者血浆APN和vWF、内皮素-1、NO水平,其中冠心病患者包括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和25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患者,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APN与NO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7.79±3.22)mg/L和(11.35±2.90)mg/L;(41.57±14.73)μmol/L和(67.51±18.69)μmol/L(P〈0.01),而血浆内皮素-1、vWF则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1.65±23.07)ng/L和(52.17±13.65)ng/L;(119.3±54.59)%和(96.45±32.10)%(P〈0.05-0.01);其中ACS患者血浆APN、NO均显著低于SAP(6.66±3.10)mg/L vs(8.60±3.09)mg/L;(35.73±15.82)μmol/L vs(45.74±12.53)μmol/L(P〈0.05-0.01),而血浆内皮素-1、vWF均显著高于SAP(89.49±25.53)ng/L vs(76.05±19.65)ng/L;(136.63±53.94)%vs(106.95±52.35)%(P〈0.05)。血浆APN与内皮素-1呈显著负相关(r=-0.522,P〈0.01),与NO则呈显著正相关(r=0.415,P〈0.01),与vWF无明显相关性(r=-0.129,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APN、NO水平显著降低,而内皮素-1与vWF则与之相反,以ACS为著;血浆APN可能参与内皮功能的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脂联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von WILLEBRAND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内皮素-1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康国强 陈树强 +2 位作者 林志鸿 蔺佩鸿 晋学庆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0年第6期419-421,共3页
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108例首诊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给予氯沙坦50~100 mg,qd,共12周;另人选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100例).观察高血压患者治... 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108例首诊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给予氯沙坦50~100 mg,qd,共12周;另人选同期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对照组100例).观察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ET-1和NO的变化.结果 随访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下降,FMD提高,NO上升,ET-1降低(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校正年龄、血压、血脂、血糖等因素后,ET-1和NO是FMD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氯沙坦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可能与减少内皮素分泌,增加一氧化氮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沙坦 血管内皮 功能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呼气冷凝液内皮素-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8
14
作者 巫翠华 黄立霞 +2 位作者 李志莹 杜秀芳 黄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5年第1期30-34,共5页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2011年9月~2014年2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呼吸科因打鼾就诊患者中选择7... 目的:探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呼出气冷凝液(EBC)中内皮素-1(ET-1)水平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2011年9月~2014年2月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南山医院呼吸科因打鼾就诊患者中选择73例非吸烟OSAHS患者,另匹配23名健康非吸烟者(对照组);用EBC收集仪器采集睡前、晨起EBC,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ET-1浓度,其中19例中重度OSAHS患者(CPAP组)经使用持续气道正通气治疗3个月后,复查EBC中的ET-1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内比较:对照组晨起ET-1水平[(5.04±0.36)ng/L]与睡前[(5.11±0.45)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5,P〉0.05)。 OSAHS组晨起ET-1水平[(13.27±1.43)ng/L]较睡前[(5.07±0.51)ng/L]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54.767,P〈0.01)。组间比较: OSAHS组晨起ET-1水平[(13.27±1.43)ng/L]较对照组[(5.04±0.36)ng/L]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50.257,P〈0.01);而OSAHS组睡前ET-1水平[(5.07±0.51)ng/L]与对照组[(5.11±0.45)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8,P〉0.05);经3个月CPAP治疗后,CPAP组晨起ET-1水平[(7.01±0.63)ng/L]较治疗前[(13.41±1.26)ng/L]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02,P〈0.05);经3个月CPAP治疗后,睡前ET-1水平[(5.09±0.41)ng/L]与治疗前[(5.03±0.35)n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1,P〉0.05);OSAHS患者晨起EBC中ET-1浓度与颈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呈正相关(r=0.254、0.596,P〈0.05),与睡眠中最低血氧饱和度呈负相关(r=-0.563,P〈0.05)。结论 OSAHS患者晨起EBC中ET-1水平能通过CPAP治疗降低,晨起EBC中ET-1可作为随访病情和反映治疗效果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呼出气冷凝液 内皮素-1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高半胱氨酸、内皮素-1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陈桂媛 高鹏霞 林涛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34-335,共2页
目的探讨高半胱氨酸、内皮素-1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5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尿清蛋白排泄率分为A、B、C3组,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仪上分别检测高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 目的探讨高半胱氨酸、内皮素-1和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在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5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尿清蛋白排泄率分为A、B、C3组,在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仪上分别检测高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内皮素-1。结果各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高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血浆内皮素-1水平均明显升高,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105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高半胱氨酸与C反应蛋白、内皮素-1检测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2845、0.4122,P<0.05、P<0.01)。结论高半胱氨酸、内皮素-1和C反应蛋与2型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检测3项指标有利于患者肾脏功能损害程度的临床诊治和预后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半胱氨酸 C反应蛋白 内皮素-1 糖尿病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浆内皮素-1及NO对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球囊扩张成形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0
16
作者 史作磊 王坤 +1 位作者 于剑 于振海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15年第2期127-129,共3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以下肢体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患者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及NO水平的变化及其对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的膝下ASO患者40例(46肢),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h、24h、... 目的:探讨膝关节以下肢体发生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患者行球囊扩张成形术前后血浆内皮素-1(ET-1)及NO水平的变化及其对术后血管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行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的膝下ASO患者40例(46肢),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6h、24h、1周及1个月、3个月的血浆ET-1及NO水平的变化。患者术后3个月常规行患肢CTA检查,与术前影像学资料比较,判断是否发生血管再狭窄,并分析血管再狭窄与血浆ET-1及NO水平的关系。结果:所有患者术后6h血浆ET-1较术前明显升高,并在术后24h至1周维持在较高水平;CTA检查未发现血管再狭窄者36例(40肢),血浆ET-1在术后1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并维持至术后3个月;而CTA检查发现血管再狭窄者4例(6肢),血浆ET-1术后1个月再次升高,术后3个月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未发现血管再狭窄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浆NO水平变化与ET-1相反。结论:ASO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后动态监测血浆ET-1及NO水平,对预测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球囊扩张成形术 内皮素-1 一氧化氮 血管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与血浆内皮素-1、NO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嘉炜 王汉东 高觉民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257-1260,共4页
目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作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未予完全阐明。文中探讨aSAH患者不同时期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NO的含量变化与... 目的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作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后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病机制未予完全阐明。文中探讨aSAH患者不同时期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和NO的含量变化与CVS的发生关系。方法选取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6例,在病程的24 h内、第3天、第7天及第14天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放射免疫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血浆ET-1和NO含量,另选取同时期同年龄段健康人6名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aSAH患者在发病2周内各个时间段血浆ET-1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CVS组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未发生CVS组(P<0.05)。aSAH患者在病程的24 h内、第3天、第7天血浆NO含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CVS组血浆NO含量在第3天及第7天高于未发生CVS组(P<0.05),2周左右NO值恢复正常。结论 aSAH后CVS的发生与血浆ET-1和NO含量变化呈明显相关性,两者在体内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时,有可能导致CVS的发生,同时监测其含量变化有助于CVS的早期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内皮素-1 N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素-1水平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8
作者 彭卓 邹晨 匡希斌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09年第10期746-749,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机制及在ACS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59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机制及在ACS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59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8例;另设对照组3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所有入选对象血清HIF-1α与VEGF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ET-1水平.结果 ACS组HIF-1α、VEGF和ET-1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102.3±20.8)ng/ml、(192.3±32.7)ng/ml、(80.13±15.9)ng/ml比(41.5±21.4)ng/ml、(121.02±22.3)ng/ml、(45.18±13.3)ng/ml和(38.1±17.5)ng/nd、(85.8±19.6)ng/ml、(32.73±8.9)ng/m1](P<0.05);SAP组HlF-1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和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中的AMI亚组HIF-1α、VEGF和ET-1水平明显高于UAP亚组[(127.6±23.4)ng/ml、(231.5±39.2)ng/ml、(92.36±17.4)ng/ml比(90.2±18.7)ng/ml、(162.4+27.1)ng/nd、(71.52±14.8)ng/m1](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HIF-1α、VEGF和ET-1水平明显增高,并与心肌缺血严重程度相关.HIF-1α和VEGF可能是ACS患者斑块不稳定的标志,而ET-1可能是冠脉内皮损伤的标志.它们在ACS的发展中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缺氧诱导因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内皮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对氧化亚氮、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和内皮素-1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鹏 王丽华 李星晶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10期17-18,22,共3页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氧化亚氮(NO)、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根据是否愿意高...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其对氧化亚氮(NO)、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和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6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宝山分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0例,根据是否愿意高压氧治疗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一般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高压氧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2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FAM)评分及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血清NO、NSE和ET-1水平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6.67%,而对照组为35.56%,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FAM评分、MBI评分和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为明显(P〈0.01);而两组NSE和ET-1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显著,可能与机体的NO水平、NSE和ET-1水平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高压氧 氧化亚氮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 内皮素-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游泳运动对大鼠血浆、胸主动脉内皮素-1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章岚 张一民 邢文华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4-36,47,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游泳运动对大鼠血浆及血管ET-1的影响。方法:2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V)、运动1h组(6次/周)(E1Y)、运动2h组(6次/周)(E2Y)、运动1h组(3次/周)(E3Y),共进行了14周的无负重游泳。测定了血浆和胸主动脉ET-1的含量;血... 目的:探讨不同游泳运动对大鼠血浆及血管ET-1的影响。方法:2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V)、运动1h组(6次/周)(E1Y)、运动2h组(6次/周)(E2Y)、运动1h组(3次/周)(E3Y),共进行了14周的无负重游泳。测定了血浆和胸主动脉ET-1的含量;血清SOD、MDA和T-AOC;定期测定大鼠体重。结果:(1)运动各组大鼠体重均低于对照组。(2)运动后血浆ET-1浓度均有升高的趋势,但只有E2Y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运动后胸主动脉ET-1的变化没有显著性。(3)血浆和血管ET-1与血清SOD/MDA、T-AOC之间并没有相关关系。结论:运动减轻体重,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运动后,血浆ET-1适度升高,可能有助于加强心肌收缩力;未发现ET-1的分泌与机体氧化应激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医学 游泳运动 内皮素-1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