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蒡叶倍半萜内酯对氧糖剥夺/复氧损伤脑微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黄娜 郝单丽 +3 位作者 郭辉 刘雅琳 王智民 代丽萍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5-33,共9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细胞实验探讨牛蒡叶倍半萜内酯(Melitensin)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进行氧糖剥夺/复氧(OGD/R)处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丁...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及细胞实验探讨牛蒡叶倍半萜内酯(Melitensin)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血管新生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HBMECs)进行氧糖剥夺/复氧(OGD/R)处理,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丁苯酞组、OGD/R+Melitensin(12.5、25、50μmol/L)组。MTT法检测细胞活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小管实验检测细胞成管能力,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水平。借助数据库和在线平台筛选Melitensin防治缺血性脑卒中(IS)的作用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及Cytoscape软件构建Melitensin防治IS核心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对靶点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并对核心通路上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最后采用荧光定量法(RT-qPCR)、蛋白质印迹法进行体外验证。结果:Melitensin显著提高细胞存活率,促进细胞迁移及管形成,降低LDH、TNF-α水平,增加VEGF水平(P<0.05,P<0.01)。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药物-疾病共同靶点62个、核心作用靶点9个,富集的关键通路有VEGF、IL-17、MAPK、TNF等。分子对接显示Melitensin与VE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有较好的结合能。体外实验验证显示,Melitensin能够上调细胞中血管生成素-1(Ang-1)、VEGF、VEGFR2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P<0.05,P<0.01)。结论:Melitensin可能是通过调控VEGF信号通路促进血管生成来发挥治疗IS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itensin 氧糖剥夺/复氧 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细胞迁移 成管能力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介入栓塞治疗对肝癌组织中凋亡相关分子表达及血清中VEGF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代少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974-976,980,共4页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介入栓塞治疗对肝癌组织中凋亡相关分子表达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及对照组(46例),分别采用重... 目的:分析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介入栓塞治疗对肝癌组织中凋亡相关分子表达及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研究,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及对照组(46例),分别采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介入栓塞治疗及单纯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比较两组肝癌组织促凋亡相关因子及抗凋亡相关因子的蛋白表达、血清VEGF含量等差异。结果:(1)观察组接受治疗后肝癌组织中AZD8055、TSA、KLF6、Smac、PDCD5等促凋亡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接受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接受治疗后肝癌组织中Cytohesin-2、Fbxw7、SATB1、Sox2、TGFα等抗凋亡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接受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接受治疗后血清VEGF-C、VEGF-D、VEGFR-3含量均明显低于接受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介入栓塞治疗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对于抑制机体血管新生及肿瘤复发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介入栓塞 凋亡相关分子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芎芍胶囊PFG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3
作者 周颖达 李建鹏 +1 位作者 张梦瑶 赵国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3-522,共10页
目的 探讨芎芍胶囊中天然活性成分芍药苷元酮(paeoniflorigenone, PFG)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鉴定芎芍胶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枢纽靶点以及关键... 目的 探讨芎芍胶囊中天然活性成分芍药苷元酮(paeoniflorigenone, PFG)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 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鉴定芎芍胶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枢纽靶点以及关键活性成分。将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株(HUVECs)分为对照、ox-LDL(100μg/mL)、PFG低剂量(20μmol/L)、PFG高剂量(80μmol/L)组。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评估PFG(10~160μmol/L)和ox-LDL(5~200μg/mL)的细胞毒性,并检测不同浓度(10、20、40、80μmol/L)PFG干预24 h对ox-LDL诱导的HUVECs活力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的凋亡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释放。利用逆转录定量PCR(qRT-PCR)检测各组细胞中枢纽基因(EGFR、PIK3CA和SRC)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分析表明,PFG是芎芍胶囊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活性成分,其可与枢纽靶点(EGFR、PIK3CA和SRC)稳定结合,结合亲和力均<-7.0 kcal/mol。体外实验表明,与对照组相比,PFG处理组的HUVECs活力没有明显改变,而ox-LDL治疗组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细胞凋亡水平、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浓度以及枢纽靶点(EGFR、PIK3CA和SRC)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均P<0.05);相较于ox-LDL组,PFG干预组的细胞活力显著增加,而细胞凋亡水平、促炎细胞因子浓度和枢纽靶点的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该研究表明,芎芍胶囊关键活性成分PFG可能通过EGFR/PIK3CA/SRC调控机制拮抗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苷元酮 芎芍胶囊 血管内皮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抑素及内皮抑素基因抗肿瘤的分子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张贺诚 陈正光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380-1382,共3页
关键词 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 内皮抑素基因 分子影像学 新生血管形成 抑制肿瘤生长 影像检查技术 肿瘤新生血管 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抑素对胶质瘤病理特征影响的实验研究
5
作者 杨丽娟 翁绳美 +1 位作者 陈崇宏 林志雄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56-1361,共6页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对胶质瘤病理特征的影响及分子药理学机制。方法利用经抗性筛选可表达内皮抑素的C6细胞裸鼠皮下注射制作胶质瘤模型,光镜和电镜观察其病理特征,ELISA法检测瘤组织中VEGF含量。结果转染有内皮抑素cDNA片段的C6胶质瘤组织...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对胶质瘤病理特征的影响及分子药理学机制。方法利用经抗性筛选可表达内皮抑素的C6细胞裸鼠皮下注射制作胶质瘤模型,光镜和电镜观察其病理特征,ELISA法检测瘤组织中VEGF含量。结果转染有内皮抑素cDNA片段的C6胶质瘤组织中VEGF含量明显低于仅转染有空载体的C6胶质瘤组(P<0.01)。前者肿瘤边界清楚,瘤体未见明显的出血和囊性变,瘤体和瘤周均无明显的水肿;瘤组织内血管稀少,未见类微血管样结构;瘤体内可见大片不规则坏死,但坏死灶周和瘤周均无明显的血管反应,瘤周侵袭少见,可见凋亡瘤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未见内VVO样结构,基板不连续,基底膜疏松。而仅转染有空载体的C6胶质瘤瘤周血管反应明显,瘤体和瘤周水肿严重,瘤细胞可侵袭瘤周组织,瘤内组织明显出血坏死,且可见瘤细胞形成类微血管样结构,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VVO样结构较多,水肿越明显VVO样结构越多见,并与移植瘤组织中VEGF表达相一致,血管基板完整、连续,多数基质疏松,呈多层排列,外层可见少量胶原纤维。所观察的几种肿瘤中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孔窗及血管周胶原纤维与转染的目的基因无明显的关系,且内皮细胞的凋亡均不明显。结论内皮抑素不会直接诱导胶质瘤组织内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但可通过诱导VEGF的表达的下调而抑制瘤周血管反应和肿瘤新血管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内皮抑素/分子药理学 理学 组织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冬药物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35
6
作者 张旭 龚婕宁 +5 位作者 卞慧敏 许冬青 项晓人 许惠琴 杨进 王灿晖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5期289-290,共2页
目的 探讨麦冬药物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 ,用内毒素造成凋亡细胞模型 ,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观察麦冬药物血清抗其凋亡的保护作用 ,并探讨麦冬药物血清对HUVEC中SOD、MDA的改变... 目的 探讨麦冬药物血清抗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 ,用内毒素造成凋亡细胞模型 ,通过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观察麦冬药物血清抗其凋亡的保护作用 ,并探讨麦冬药物血清对HUVEC中SOD、MDA的改变。结果 麦冬药物血清可明显保护HUVEC ,减少内毒素对其诱导的凋亡作用。其机理与减少自由基 ,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有关。结论 麦冬能滋补阴液 ,抗HUVEC凋亡 ,可以有效防治血栓性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冬 血清药理学 血管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抑素对裸鼠乳腺癌细胞Bcl-2、Bax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勇 余昌俊 宋海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88-290,共3页
目的通过内皮抑素对裸鼠乳腺癌细胞Bcl-2、Bax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探讨内皮抑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乳腺癌裸鼠模型。接种乳腺癌细胞悬液后第1周于种植部位皮下注射内皮抑素,隔天1次,共用7周。第8周颈椎脱位处死裸鼠,完整剥离肿... 目的通过内皮抑素对裸鼠乳腺癌细胞Bcl-2、Bax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探讨内皮抑素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人乳腺癌裸鼠模型。接种乳腺癌细胞悬液后第1周于种植部位皮下注射内皮抑素,隔天1次,共用7周。第8周颈椎脱位处死裸鼠,完整剥离肿瘤,检测肿瘤细胞Bcl-2表达、Bax表达。结果对照组、治疗Ⅰ组、治疗Ⅱ组肿瘤细胞的Bcl-2表达度分别为(0.90±0.10)、(0.70±0.21)、(0.41±0.09),以上各项数据,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Bax表达度分别为(0.51±0.10)、(0.53±0.10)、(0.55±0.09),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以上数据看出内皮抑素下调裸鼠乳腺癌细胞Bcl-2表达,对Bax表达无影响,从而改变凋亡调节蛋白Bcl-2、Bax在肿瘤细胞的比例促进肿瘤细胞凋亡。结论内皮抑素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之一是下调肿瘤细胞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抑素类/药理学 小鼠 乳腺肿瘤 原癌基因蛋白质c—bcl-2 原癌基因蛋白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内皮抑素cDNA克隆和初步表达 被引量:1
8
作者 张革 曾昭淳 刘万里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19-121,共3页
目的:克隆人内皮抑素基因, 获得初步表达产物,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RT-PCR方法从中国汉族人正常肝组织扩增出内皮抑素cDNA,T/A插入pUCm-T载体,测序,再插入表达载体 pKPL-3a,转化大肠杆菌 POP2136,42℃诱导表达,SDS-P... 目的:克隆人内皮抑素基因, 获得初步表达产物,为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方法:用RT-PCR方法从中国汉族人正常肝组织扩增出内皮抑素cDNA,T/A插入pUCm-T载体,测序,再插入表达载体 pKPL-3a,转化大肠杆菌 POP2136,42℃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达蛋白。结果:中国人内皮抑素cDNA开放阅读框架全长552bp,编码184个氨基酸, 其85位谷氨酸和98位天冬氨酸密码子的第三位碱基出现改变,但编码的氨基酸不变。结论:构建了中国人内皮抑素的克隆载体和表达载体,初步表达了约20kD人重组内皮抑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抑素 分子克隆 序列测定 基因表达 C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屏障相关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周进华 解正高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740-745,共6页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ES)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屏障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TZ诱导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取36只造模成功后2周的糖尿病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ES 1.0μl组、ES 2.5μl组、E...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ES)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屏障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STZ诱导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取36只造模成功后2周的糖尿病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ES 1.0μl组、ES 2.5μl组、ES 5.0μl组、贝伐单抗2.5μl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各6只,并根据分组情况右眼玻璃体腔分别注射不同剂量的重组人ES和贝伐单抗。同时选取6只正常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于玻璃体腔注药后4周,采集各组大鼠右眼视网膜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claudin-5、occludin、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ICAM-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模型大鼠均相继表现出多饮、多尿、多食等典型糖尿病表现,体质量明显下降,造模成功率为100%。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ES 2.5μl组、ES 5.0μl组、贝伐单抗2.5μl组、联合治疗组VCAM-1、ICAM-1、VEGF相对表达量均较模型组下降,claudin-5、occludin的相对表达量均较模型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S 1.0μl组occludin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23±0.02,明显高于模型组的0.13±0.02,ES 1.0μl组ICAM-1、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3±0.01和0.57±0.00,明显低于模型组的0.81±0.01和0.86±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ES给药剂量的增加,claudin-5和occludin蛋白相对表达量有升高的趋势,VCAM-1、ICAM-1、VEGF蛋白相对表达量有下降趋势。结论重组人ES可能通过直接或间接减少炎性因子VCAM-1、ICAM-1的释放、抑制VEGF的表达从而减少视网膜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occludin的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模型 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 血-视网膜屏障 CLAUDIN-5 OCCLUDIN 细胞间黏附分子-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氢作为心血管信号分子的研究 被引量:85
10
作者 杜军保 陈晓波 +2 位作者 耿彬 蒋宏峰 唐朝枢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7-187,共1页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hydrogen sulfide (H 2S) as a messenger molecule in cardiovascular system, the authors discovered that H 2S (5×10 -5 -5×10 -4 mol·L -1 )exerted an effect on inhibiting endot... To explore the possibility of hydrogen sulfide (H 2S) as a messenger molecule in cardiovascular system, the authors discovered that H 2S (5×10 -5 -5×10 -4 mol·L -1 )exerted an effect on inhibiting endothelin 1 induced proliferation of cultured 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 (VSMCs) of rats in vitro . The 3H TdR incorporation decreased by 16.8%~37.4% in H 2S treated VSMCs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s ( P <0.01). The inhibitory effect was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activity of MAPK. The authors also observed that endogenous H 2S levels markedly increased in vessels of rats with either endotoxic shock or septic shock [H 2S level (pmol·min -1 ·mg -1 ):tail artery (16.18±2.06) vs (8.12±0.55);mesenteric artery (10.17±1.11) vs (6.19 ±0.55);pulmonary artery(11.38±1.24) vs (5.27±0.51); aorta(6.21±0.48) vs (4.10± 0.28), P < 0.01 ]. The abov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H 2S might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ulation of cardiovascular pathophysiologic ev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心血管信号分子 研究 药理学 内皮血管肽类 拮抗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氟醚和七氟醚及地氟醚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罗行 缪长虹 +1 位作者 戈宝学 蒋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4-469,共6页
目的:观察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LMVECs)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吸入性麻醉药物保护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0.7MAC、1.0 MAC、2.0 MAC的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处理经LPS(100 ng/ml)诱... 目的:观察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LMVECs)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吸入性麻醉药物保护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0.7MAC、1.0 MAC、2.0 MAC的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处理经LPS(100 ng/ml)诱导6 h的RLMVECs,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CAM-1和VCAM-1的蛋白表达量,RT-PCR半定量法检测ICAM-1水平。结果:1.0 MAC的异氟醚对LPS诱导的RLMVECs ICAM-1的表达有上调作用(P<0.05);1.0 MAC的七氟醚、地氟醚对LPS诱导的RLMVECs ICAM-1的表达有下调作用(P<0.05);2.0 MAC的地氟醚对RLMVECs ICAM-1的表达有上调作用(P<0.05)。不同吸入麻醉药物对LPS诱导的RLMVECs VCAM-1的表达作用随浓度上升而下调,呈剂量依赖性。结论:1.0 MAC的七氟醚和地氟醚对LPS诱导的RLMVECs ICAM-1的表达有下调作用,这可能是其在急性肺损伤时减少中性粒细胞募集、保护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的分子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类 毛细血管 内皮 血管/细胞学 麻醉药 吸入/药理学 异氟醚/投药和剂量 醚类/投药和剂量 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红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yS-C、CRP、IL-6、vWF、ET、VEGF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胡迅建 赵明哲 +1 位作者 吴中旗 怀惠英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16期2172-2175,共4页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ACS...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治疗组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两组均给予治疗2w。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yS-C、CRP、IL-6、vWF、ET及VEGF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CyS-C、CRP、IL-6、vWF、ET及VEGF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yS-C、CRP、IL-6、vWF、ET及VEGF水平相比治疗前均明显偏低,治疗组的血清CyS-C、CRP、IL-6、vWF、ET及VEGF水平变化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够明显降低ACS患者的血清CyS-C、CRP、IL-6、vWF、ET及VEGF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红注射液 分子肝素钙 急性冠脉综合征 抑素C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 内皮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血藤对db/db糖尿病皮肤溃疡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13
作者 杨丹阳 张暇蔚 +7 位作者 姚文涛 马慧可 陈佳 王亚卓 赵宁 朱昊玥 李琳 李萍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583-3591,共9页
目的:探索鸡血藤对db/db小鼠糖尿病皮肤溃疡(DCU)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只db/m小鼠作为空白组;将db/db小鼠制备DCU模型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鸡血藤组,每组10只。第0天起,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 目的:探索鸡血藤对db/db小鼠糖尿病皮肤溃疡(DCU)创面愈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0只db/m小鼠作为空白组;将db/db小鼠制备DCU模型并使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鸡血藤组,每组10只。第0天起,空白组和模型组给予蒸馏水10 mL/kg灌胃,外用含50μL生理盐水明胶海绵;阳性对照组给予蒸馏水10 mL/kg灌胃,外用含50μL bFGF明胶海绵;鸡血藤组给予鸡血藤水提物10 mL/kg(即给药量3.86 g/kg·d)灌胃,外用含50μL生理盐水明胶海绵。每天灌胃1次,背部换药隔天1次,并拍摄创面照片。第21天,小鼠安乐死,取伤口组织。测量小鼠体质量、血糖,计算创面愈合率,经苏木精-伊红(HE)染色、马松(Masson)染色观察创面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预测鸡血藤治疗DCU的潜在通路及靶点。用微量法分别测定血清氧化应激指标(MDA、SOD)。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创面组织中HIF-1α、VEGFA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创面组织中HIF-1α、VEGFA蛋白表达。结果:干预第0、21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体质量、血糖高(P<0.05);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鸡血藤组小鼠体质量、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8、14、21天,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创面愈合率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鸡血藤组创面愈合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鸡血藤组创面组织病理学善。筛选出17个鸡血藤抗DCU关键成分,68个“药物-疾病”共同作用靶点,核心靶点包括HIF-1α、VEGFA等,分子对接显示结合能绝对值最高为HIF-1α-芦荟大黄素。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MDA水平高(P<0.05),SOD水平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小鼠血清MDA、SO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鸡血藤组MDA水平低(P<0.05),SOD水平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创面组织中HIF-1α、VEGFA mRNA表达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鸡血藤组小鼠创面组织中HIF-1α、VEGFA mRNA表达高(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创面组织中HIF-1α、VEGFA蛋白表达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鸡血藤组小鼠创面组织中HIF-1α和VEGFA蛋白表达高(P<0.05)。结论:鸡血藤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激活HIF-1α/VEGFA通路从而促进DCU小鼠创面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血藤 糖尿病皮肤溃疡 创面愈合 氧化应激 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信号通路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