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内界膜填塞术和标准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
11
1
作者
杨中伊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8-581,共4页
目的比较内界膜填塞术与标准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裂孔底径大于1000μm的IMH患者48例48眼为研究对象;22眼纳入内界膜填塞术组,26眼纳入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于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观察...
目的比较内界膜填塞术与标准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裂孔底径大于1000μm的IMH患者48例48眼为研究对象;22眼纳入内界膜填塞术组,26眼纳入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于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观察术眼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变化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内界膜填塞术组22眼(100.0%)裂孔闭合,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21眼(80.8%)裂孔闭合,5眼(19.2%)贴附,内界膜填塞术组裂孔闭合率高于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CVA随时间变化显著(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27.663,P时间<0.010;F组间=0.580,P组间=0.631;F交互=0.290,P交互=0.593)。对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6个月两组BCVA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MT随时间变化显著(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20.750,P时间<0.010;F组间=1.131,P组间=0.294;F交互=1.646,P交互=0.194)。对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内界膜填塞术组术后1周CMT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CMT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MT低于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CMT低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裂孔复发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大直径IMH均有效且安全性较好;内界膜填塞术患者裂孔闭合率优于标准内界膜剥除术,但存在瘢痕形成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
膜
剥除术
内界膜填塞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李芳
罗艳
肖泽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目的探讨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s,IMH)不同手术治疗方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因IMH行iOCT...
目的探讨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s,IMH)不同手术治疗方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因IMH行iOCT辅助下玻璃体切除的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将所有纳入的患者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均行iOCT检查,评估术中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形态变化,内界膜剥除的完整性,黄斑裂孔边缘的形态,以及术中黄斑区视网膜微损伤等情况。比较3种手术方式治疗后,患眼的裂孔闭合率、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筛选后共有72例患者纳入研究,男23例,女49例,平均年龄(57.88±7.21)岁,随访6个月。在所有手术患者中,完成内界膜剥除后,iOCT观察到有15只患眼黄斑裂孔边缘出现了形态学变化,有18(18/72,25%)只眼出现术中视网膜微损伤,其中12只眼出现神经纤维层的异常,如神经纤维层出血,另6只眼出现视网膜内层结构的轻度抬高。iOCT显示首次剥膜完成后,8(8/72,11.1%)只患眼仍可观察到前膜碎片,提示剥膜不完整,进行了2次剥除,其余64只眼则完全剥除。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均通过iOCT得到确认。内界膜剥除组,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3组患者眼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BCVA均高于术前,结果差异显著(均P<0.05)。内界膜剥除组、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3组裂孔闭合率分别为89.7%、91.3%、95.0%,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三组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与手术操作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填塞术和内界膜翻转覆盖术都是治疗IMH的有效术式。iOCT能够在术中清晰地实时动态观察黄斑区视网膜的形态,尤其是黄斑裂孔的细微结构改变,有利于提升术者对手术区域的认识,指导手术操作,优化手术决策,改善手术后患者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
膜
剥除术
内界
膜
翻转覆盖术
内界膜填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内界膜填塞术和标准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被引量:
11
1
作者
杨中伊
游志鹏
机构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
出处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78-581,共4页
文摘
目的比较内界膜填塞术与标准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IMH)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裂孔底径大于1000μm的IMH患者48例48眼为研究对象;22眼纳入内界膜填塞术组,26眼纳入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于术后1周、1个月、6个月观察术眼黄斑裂孔闭合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变化和并发症的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内界膜填塞术组22眼(100.0%)裂孔闭合,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21眼(80.8%)裂孔闭合,5眼(19.2%)贴附,内界膜填塞术组裂孔闭合率高于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BCVA随时间变化显著(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27.663,P时间<0.010;F组间=0.580,P组间=0.631;F交互=0.290,P交互=0.593)。对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6个月两组BCVA均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患者手术前后CMT随时间变化显著(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时间=20.750,P时间<0.010;F组间=1.131,P组间=0.294;F交互=1.646,P交互=0.194)。对不同时间点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内界膜填塞术组术后1周CMT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CMT恢复至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CMT低于术前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内界膜剥除术组术后1周、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CMT低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视网膜脱离、裂孔复发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大直径IMH均有效且安全性较好;内界膜填塞术患者裂孔闭合率优于标准内界膜剥除术,但存在瘢痕形成的可能。
关键词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
膜
剥除术
内界膜填塞术
疗效
Keywords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stripping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tamponade
efficacy
分类号
R774.5 [医药卫生—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2
作者
李芳
罗艳
肖泽锋
机构
武汉市第一医院眼科
出处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6,共5页
基金
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学科研项目(No.WX20B24)。
文摘
目的探讨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intraopera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s,IMH)不同手术治疗方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市第一医院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收治的因IMH行iOCT辅助下玻璃体切除的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翻转覆盖术、内界膜填塞术),将所有纳入的患者进行分组。所有患者均行iOCT检查,评估术中患眼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形态变化,内界膜剥除的完整性,黄斑裂孔边缘的形态,以及术中黄斑区视网膜微损伤等情况。比较3种手术方式治疗后,患眼的裂孔闭合率、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经过筛选后共有72例患者纳入研究,男23例,女49例,平均年龄(57.88±7.21)岁,随访6个月。在所有手术患者中,完成内界膜剥除后,iOCT观察到有15只患眼黄斑裂孔边缘出现了形态学变化,有18(18/72,25%)只眼出现术中视网膜微损伤,其中12只眼出现神经纤维层的异常,如神经纤维层出血,另6只眼出现视网膜内层结构的轻度抬高。iOCT显示首次剥膜完成后,8(8/72,11.1%)只患眼仍可观察到前膜碎片,提示剥膜不完整,进行了2次剥除,其余64只眼则完全剥除。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均通过iOCT得到确认。内界膜剥除组,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3组患者眼术后1周、1个月和6个月的BCVA均高于术前,结果差异显著(均P<0.05)。内界膜剥除组、内界膜填塞组和内界膜翻转覆盖组3组裂孔闭合率分别为89.7%、91.3%、95.0%,组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三组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与手术操作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内界膜剥除术、内界膜填塞术和内界膜翻转覆盖术都是治疗IMH的有效术式。iOCT能够在术中清晰地实时动态观察黄斑区视网膜的形态,尤其是黄斑裂孔的细微结构改变,有利于提升术者对手术区域的认识,指导手术操作,优化手术决策,改善手术后患者视力。
关键词
术中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特发性黄斑裂孔
内界
膜
剥除术
内界
膜
翻转覆盖术
内界膜填塞术
Keywords
intraoperativ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idiopathic macular hole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peeling
inverted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coverage
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 filling
分类号
R774 [医药卫生—眼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内界膜填塞术和标准内界膜剥除术治疗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的疗效及安全性对比分析
杨中伊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iOCT在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李芳
罗艳
肖泽锋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