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0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材线虫潜伏侵染阶段对马尾松内生细菌群落的影响
1
作者 张应明 肖荣高 +5 位作者 谭海蓉 单少杰 孟洁 吴雅静 赵莉蔺 张艳芬 《生物安全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2,共13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松材线虫在潜伏侵染阶段对马尾松内生细菌群落的影响,探寻松材线虫潜伏侵染阶段的标志性内生细菌和松材线虫病可能的发病机制,为松材线虫的潜伏侵染识别和松材线虫病防治提供基础。【方法】采用16S高通量测序技... 【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松材线虫在潜伏侵染阶段对马尾松内生细菌群落的影响,探寻松材线虫潜伏侵染阶段的标志性内生细菌和松材线虫病可能的发病机制,为松材线虫的潜伏侵染识别和松材线虫病防治提供基础。【方法】采用16S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马尾松内生细菌群落,比较携带松材线虫的马尾松与健康马尾松之间的内生细菌群落差异,并分析与松材线虫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松材线虫潜伏侵染的马尾松内生细菌群落与健康马尾松相比差异显著,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均匀度和多样性无显著变化。内生细菌群落网络分析中,最大Cluster中物种数减少,Cluster数目增加;相关关系数目减少,其中正相关比例升高。携带松材线虫的马尾松中,丰度最高的菌属为伯克霍尔德氏-卡瓦列罗-副伯克霍尔德氏菌属,其丰度也显著高于健康马尾松;最核心的菌属为交替赤杆菌属。分枝杆菌属在携带线虫松树中丰度显著增加,与线虫含量显著正相关,同时在内生细菌群落中有相对核心位置。健康松树中丰度最高的菌属为产碱杆菌科未分类属,在携带线虫松树的样品中其含量显著降低。微小杆菌属在2类样品中的差异不显著,但在健康马尾松内生细菌群落中具有最核心地位,并与松材线虫的含量显著负相关。【结论】被松材线虫潜伏侵染的马尾松,其内生菌群因为松材线虫侵染带来的压力而被扰动,导致内生菌群落复杂性和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在变化的内生菌群落中,伯克霍尔德氏-卡瓦列罗-副伯克霍尔德氏菌属和交替赤杆菌属可能在松树抵抗松材线虫病的过程中发挥协助作用。分枝杆菌属可能参与协助松材线虫危害松树。产碱杆菌科和微小杆菌属对于健康马尾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 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内生细菌 马尾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芽孢杆菌对黄芪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的影响
2
作者 沙月霞 田兴芳 +1 位作者 贺彦怀 徐瑾瑜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9-958,共10页
为详细了解芽孢杆菌(Bacillus)浸种结合灌根处理对黄芪不同组织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的影响。提取黄芪内生细菌群落的总DNA后,采用植物微生物组测序技术检测黄芪根系及茎叶部组织的内生细菌群落的16SrRNA基因V3-V4序列,剖析黄芪根... 为详细了解芽孢杆菌(Bacillus)浸种结合灌根处理对黄芪不同组织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的影响。提取黄芪内生细菌群落的总DNA后,采用植物微生物组测序技术检测黄芪根系及茎叶部组织的内生细菌群落的16SrRNA基因V3-V4序列,剖析黄芪根部和茎叶部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芽孢杆菌浸种结合灌根显著影响黄芪幼苗根部和茎叶部组织的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增加了分类单元OTU(OperationalTaxonomicUnits)(序列数≥5)的数量;黄芪幼苗根部内生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是空白对照的2.27倍以上,茎叶部厚壁菌门的丰度增加约42.70%、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丰度降低约19.38%;对根部与茎叶部的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丰度、根部变形菌纲(Proteobacteria)及拟杆菌纲(Bacteroidia)丰度的影响趋势不一致;茎叶部的变形杆菌纲丰度降低约32.98%,增加了梭菌纲(Clostridia)、芽孢杆菌纲(Bacilli)、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和酸微菌纲(Acidimicro-biia)的相对丰度;芽孢杆菌处理组根部优势菌属(相对丰度≥5%)为根瘤菌属(Rhizobium),空白对照为嗜酸菌属(Acidovorax);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velezensis)S5浸种结合灌根后黄芪幼苗茎叶部优势菌属为嗜酸菌属,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pumilus)J2浸种结合灌根后茎叶部没有相对丰度≥5%的细菌属,空白对照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增加了未分类根瘤菌(unclassifiedRhizobium)、芽孢杆菌、假单胞菌(Pseudomonas)、中慢生根瘤菌(Mesobradybioticrhizobium)和德沃斯菌(unclassified_Devosia)的种水平丰度,降低了未分类嗜酸菌(unclassifiedAcidophil)和纤维弧菌(Cellvibrio)的种水平丰度。PICRUSt2功能预测分析表明芽孢杆菌浸种结合灌根增加了黄芪组织中参与代谢、环境信息处理、遗传信息处理、细胞过程4个代谢通路的内生细菌相对丰度。总之,芽孢杆菌浸种结合灌根显著提高黄芪组织的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改变优势菌属,改善黄芪幼苗生长的微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芽孢杆菌 黄芪 内生细菌群落 多样性及细菌群落结构 植物微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6S rDNA扩增子分析柑橘黄龙病植株叶片中脉内生细菌菌群
3
作者 张利平 刘顺民 +2 位作者 蒲占湑 朱莉 吕佳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440-444,共5页
文章以黄龙病菌亚洲种为样本分析柑橘黄龙病植株叶片中脉的内生细菌种群,通过对发病样本(HLB)总共24个,空白样本(HC)12个,进行16S rDNA V3-V4区扩增子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60种有注释的微生物OTU(可认为是60种微生物),发现HC组... 文章以黄龙病菌亚洲种为样本分析柑橘黄龙病植株叶片中脉的内生细菌种群,通过对发病样本(HLB)总共24个,空白样本(HC)12个,进行16S rDNA V3-V4区扩增子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60种有注释的微生物OTU(可认为是60种微生物),发现HC组有54种OTU,HLB组只有38种OTU,其中HC组注释到属水平的有38个属,HLB组有30个属,在HLB组中,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是优势菌群,平均占比达到81.35%,而在HC组中并未发现黄龙病菌。通过t-test分析发现,发病组和健康组中的Cadidatus Liberibacter和Roseburia2个微生物的占比在属水平上具有显著差异;根据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发现黄龙病菌与拟杆菌属(Bacteroides)、梭形杆菌属(Fusobacterium)及罗氏菌属(Roseburia)3个属呈正相关,与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放线菌属(Amnibacterium)、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及Beijerinckiaceae 1174-901-12这4个属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黄龙病 16S rDNA 内生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育阶段马铃薯块茎蛾可培养内生细菌多样性及对消化作用的影响
4
作者 符乔斯 肖关丽 +2 位作者 陈斌 王文倩 杜广祖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6-249,共14页
【目的】明确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Zeller)]可培养内生细菌随宿主生长发育的变化动态及对取食消化功能的影响,为昆虫肠道微生物功能研究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理论基础。【方法】以不同发育阶段的马铃薯块茎蛾为... 【目的】明确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Zeller)]可培养内生细菌随宿主生长发育的变化动态及对取食消化功能的影响,为昆虫肠道微生物功能研究和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打下理论基础。【方法】以不同发育阶段的马铃薯块茎蛾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分离培养技术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马铃薯块茎蛾体内(卵、1龄和2龄幼虫)或肠道(3龄和4龄幼虫、雌雄蛹、雌雄成虫)进行可培养内生细菌分离培养,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种属鉴定;通过重饲喂优势细菌和常驻细菌,采用重量法测定马铃薯块茎蛾营养指标,分析优势细菌和常驻细菌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取食及消化的影响。【结果】马铃薯块茎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可培养内生细菌组成及多样性不同,其中从卵中分离到的可培养内生细菌种类数量最少,幼虫可培养内生细菌种类最丰富,且随着龄期的增加其可培养内生细菌数量逐渐增多,化蛹后开始下降。马铃薯块茎蛾可培养内生细菌共有3门13科17属30种,其中卵可培养内生细菌有2门3科3属3种,1~4龄幼虫、蛹和成虫可培养内生细菌分别有2门2科2属3种、2门4科5属6种、3门9科10属11种、3门10科10属11种、3门5科5属7种、3门8科8属10种。不同发育阶段的马铃薯块茎蛾可培养内生细菌优势种不同,其中1龄幼虫可培养细菌优势种为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而卵、2~4龄幼虫、雌雄蛹和雌雄成虫可培养内生细菌优势种均为蒙氏肠球菌(Enterococcus mundtii)。蒙氏肠球菌在不同发育阶段马铃薯块茎蛾中均稳定存在,深红沙雷氏菌(Serratia rubidaea)在3龄和4龄幼虫、雌雄蛹和雌雄成虫中存在。蒙氏肠球菌、路氏肠杆菌和深红沙雷氏菌能促进马铃薯块茎蛾消化。【结论】马铃薯块茎蛾可培养内生细菌种类丰富,不同发育阶段马铃薯块茎蛾可培养内生细菌组成结构不同,幼虫期可培养内生细菌种类明显高于卵和蛹,但优势种无明显差异。内生细菌优势种能通过促进幼虫的消化而促进宿主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块茎蛾 内生细菌 可培养细菌 消化作用 营养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防风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促生特性分析
5
作者 孙孟雪 张艺潆 +3 位作者 徐鹏 孙卓 王云贺 韩忠明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99-311,共13页
【目的】从健康防风根部中分离、筛选出具有促生特性的菌株,探究其对防风植株的促生效果,挖掘内生细菌开发利用的潜力。【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从健康防风根部中分离内生细菌,并通过选择培养基筛选具有固氮、溶磷、产IAA和产铁载体的促... 【目的】从健康防风根部中分离、筛选出具有促生特性的菌株,探究其对防风植株的促生效果,挖掘内生细菌开发利用的潜力。【方法】采用稀释涂布法从健康防风根部中分离内生细菌,并通过选择培养基筛选具有固氮、溶磷、产IAA和产铁载体的促生细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基因测序对促生菌株进行分类归属;基于抗生素标记法和盆栽试验探究内生细菌在土壤中的定殖能力及其对防风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在防风根部中共分离出202株内生细菌,26株具有固氮能力,21株具有溶磷能力,24株具有产IAA能力,27株具有产铁载体能力。其中2株内生细菌具有3种及3种以上不同的促生功能,分别为MX-56和MX-31,鉴定为密歇根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michiganensis),韩国假单胞菌(Pseudomonas koreensis)。两株抗利福平标记菌株可稳定定殖于防风根围土壤中,且在盆栽试验中,与CK相比,MX-56处理下防风的株高、根长、根粗、地上鲜重、根鲜重和根干重增长最为明显,分别增加13.47%、43.04%、42.75%、31.43%、63.21%和77.12%(P<0.05),与CK相比,菌株MX-31和MX-56处理下防风植株中两种色原酮总含量分别提高了33.72%和30.23%。【结论】从健康防风根中分离筛选到2株具有较好促生效果的韩国假单胞菌MX-31和密歇根克雷伯氏菌MX-56,可以显著提高防风植株的生物量和药效成分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风 内生细菌 密歇根克雷伯氏菌 韩国假单胞菌 促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器官组织内生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
6
作者 董晓慧 师尚礼 +3 位作者 尹国丽 陈三冬 巩海强 刘林波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0-145,共16页
探究玉米不同组织微环境与内生菌多样性的关系,对筛选玉米相合性促生菌或生防菌等功能微生物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玉米不同器官组织内生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玉米内生细菌群落由31个门,93个纲,192个目,340个... 探究玉米不同组织微环境与内生菌多样性的关系,对筛选玉米相合性促生菌或生防菌等功能微生物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玉米不同器官组织内生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玉米内生细菌群落由31个门,93个纲,192个目,340个科,404个属组成。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为优势细菌门,毛螺菌属、根瘤菌属、肠杆菌属及鞘氨醇单胞菌属为优势细菌属,且部分内生细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器官偏好性,表明部分细菌种群存在组织微环境内生专一性。对比各器官组织优势细菌属,根部独有的细菌属是细球菌属和绒毛杆菌属;籽粒中独有的细菌属是葡萄球菌属、绒毛杆菌属、代尔夫特菌属、短波单胞菌属、链球菌属和狭窄梭菌属;叶中独有的细菌群主要是假单胞菌属。玉米根、茎、叶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相似性,但与籽粒差异较大。玉米内生真菌群落由12个门,37个纲,84个目,187个科,404个属组成。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壶菌门为优势真菌门,被孢霉属和镰刀菌属为优势真菌属,罗兹菌门是根部独有的优势真菌群。玉米茎、叶和籽粒器官组织间真菌群落组成差异较小,但与根部差异较大。综上,玉米器官组织对内生菌的分布具有较大的影响,不同器官组织内生细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内生真菌群落组成差异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组织器官 内生细菌 内生真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茄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特征与多样性研究
7
作者 林文波 陈有先 +3 位作者 郭萍萍 王思凡 刘芳 袁宗胜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3,共8页
为探究内生细菌与秋茄的互作关系,通过采集秋茄根、枝、叶组织样本,提取样本基因组DNA,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秋茄内生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秋茄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检测到26门、45纲、107目、186... 为探究内生细菌与秋茄的互作关系,通过采集秋茄根、枝、叶组织样本,提取样本基因组DNA,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秋茄内生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分析秋茄不同部位内生细菌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检测到26门、45纲、107目、186科、391属的内生细菌,共1 893个OTUs。变形菌门在秋茄内生细菌群落中占据主体地位,甲基杆菌属是秋茄根、枝中的优势菌属,在秋茄叶中的相对丰度低于蓝细菌属。内生细菌群落丰富度呈现根>枝>叶,均匀度呈现枝>根>叶。优势菌群落与秋茄的新陈代谢、环境适应与遗传信息等功能显著相关。因此,秋茄根、枝、叶组织内生细菌群落的结构特征、多样性、优势菌属存在显著差异,内生细菌可能是秋茄具有优异适应性与抗逆性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茄 内生细菌 生理功能 群落结构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石蒜内生细菌拮抗病原真菌的机制
8
作者 刘益芳 周佳宇 汪仁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0-138,共9页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禾谷镰孢菌(Gibberella zeae)会引起石蒜(Lycoris radiata)叶斑病和根腐病。前期研究发现1个由石蒜内生细菌构成的合成群落能够缓解病原真菌对石蒜的不利影响,在这些细菌中,仅有泛菌属(Pantoea sp.)LrB...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禾谷镰孢菌(Gibberella zeae)会引起石蒜(Lycoris radiata)叶斑病和根腐病。前期研究发现1个由石蒜内生细菌构成的合成群落能够缓解病原真菌对石蒜的不利影响,在这些细菌中,仅有泛菌属(Pantoea sp.)LrBB16对立枯丝核菌和禾谷镰孢菌的生长存在直接抑制作用,因此探究了LrBB16拮抗病原真菌的机制。在接触共培养试验中,立枯丝核菌或禾谷镰孢菌的生长被LrBB16完全抑制;在非接触共培养试验中,LrBB16仍能够显著抑制这2种病原真菌的生长。进一步试验表明,LrBB16的无菌发酵液能够显著抑制2种病原真菌生长,而LrBB16释放的挥发性物质(VOC)也能够显著抑制2种病原真菌的生长,且无菌发酵液和VOC均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更加明显。对LrBB16和2种病原真菌的养分利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LrBB16能够利用立枯丝核菌和禾谷镰孢菌所利用的全部养分。最后,对LrBB16的无菌发酵液进行了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广靶代谢组学检测,发现其中有一些物质被报道具有拮抗真菌的功能,如山梨酸甲酯、苦番红花素、3-吲哚丙酸等。综上,基于前期筛选到1株石蒜内生细菌LrBB16,发现该菌能够有效拮抗立枯丝核菌和禾谷镰孢菌的生长,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发现该菌通过分泌具有抗真菌活性的物质、养分竞争等方式抑制立枯丝核菌和禾谷镰孢菌的生长,增强宿主植物的抗病能力。由于立枯丝核菌会导致水稻纹枯病,而禾谷镰孢菌会导致小麦赤霉病,因此LrBB16也具有防治水稻和小麦病害的潜力,有望应用于可持续农业生产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蒜 内生细菌 立枯丝核菌 禾谷镰孢菌 拮抗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满天星组培苗叶际内生细菌对聚乙二醇胁迫的响应
9
作者 王玲 周云莹 +5 位作者 SAUBAN MUSA Jibril 孙旖晴 李娅娟 吴杰 王一 李成云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0,共10页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胁迫对满天星(Gypsophila paniculata L.)组培苗叶际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通过改善植物微生物组提高植物抗渗透压逆境的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满天星组培苗为研究材料,先...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胁迫对满天星(Gypsophila paniculata L.)组培苗叶际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为通过改善植物微生物组提高植物抗渗透压逆境的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满天星组培苗为研究材料,先用不同质量分数(0%、5%、20%)的PEG-6000对其进行胁迫处理,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16S rDNA扩增子测序,分析满天星组培苗叶际内生细菌群落的结构和组成。【结果】从满天星组培苗样本中共检测到705个操作分类单元,分别注释到35门59纲115目183科238属。满天星腋芽转移叶际微生物组和保持微生物多样性的能力较强。5%PEG对满天星叶际内生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20%PEG胁迫处理的细菌群落多样性显著降低,细菌群落的共现网络也受到严重破坏。经PEG胁迫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明显升高,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明显降低。【结论】低质量分数PEG胁迫会加剧细菌群落之间的竞争,高质量分数PEG胁迫则会显著降低植物叶际内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际内生细菌 渗透压 组培苗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蚕豆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对桑树幼苗促生机制研究
10
作者 朱常锐 覃颖婷 +4 位作者 李思锐 张云飞 方浩文 侯志伟 王茜龄 《蚕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10,共14页
蚕豆(Vicia faba L.)是一种典型的以根瘤固氮的豆科植物,其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蚕豆根部分离出30株内生细菌,并选出3株潜在的促植物生长菌株。经鉴定,这3株菌株均属变形菌门的革兰阴性短杆菌,其中CD11-4为肠杆菌(Ent... 蚕豆(Vicia faba L.)是一种典型的以根瘤固氮的豆科植物,其内生菌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蚕豆根部分离出30株内生细菌,并选出3株潜在的促植物生长菌株。经鉴定,这3株菌株均属变形菌门的革兰阴性短杆菌,其中CD11-4为肠杆菌(Enterobacter),分泌吲哚乙酸(IAA)能力最强(163.55 mg/L);CD11-8和CD15-1为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溶磷能力(D/d>2.0)和产铁载体能力(D/d>3.0)强。盆栽试验表明,CD15-1菌株菌液灌根处理可显著增加桑苗的根鲜重(35.46%)和株高(38.02%)。桑苗土壤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根系代谢物联合分析表明,CD15-1可能通过溶磷改善根际养分有效性,富集根际假单胞菌(Pseudomonas),激活溶酶体通路(物质循环利用)、苯丙烷类合成通路(抗逆)及ABC转运蛋白通路(养分吸收),富集差异代谢物大黄素(emodin),增强植物防御功能,促进桑苗根系发育与磷素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树 蚕豆 内生细菌 植物-微生物互作 促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山茶叶片内生细菌的分离及生物学性质研究
11
作者 肖扬 王贺 +6 位作者 王欣玥 陈帅 李维波 段如意 谢晓玲 符常笑 叶文雨 《青海农林科技》 2025年第2期71-76,共6页
本试验从山茶中筛选出一株具有解硅酸盐和有机磷能力的内生细菌,命名为XJX-3,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16S rRNA分子鉴定、菌株生理生化性质研究,还探究了菌株对生菜营养品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菌株XJX-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具有... 本试验从山茶中筛选出一株具有解硅酸盐和有机磷能力的内生细菌,命名为XJX-3,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16S rRNA分子鉴定、菌株生理生化性质研究,还探究了菌株对生菜营养品质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菌株XJX-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具有淀粉水解、产接触酶、固氮等多种性能。生菜营养品质及叶绿素含量检测结果表明,菌液XJX-3灌根对生菜的维生素C、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总量较对照均有所提高。本试验可为山茶的合理种植以及解淀粉芽孢杆菌的农业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茶 内生细菌 生理生化性质 解淀粉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盐碱菌草内生细菌的筛选及其对玉米的促生作用
12
作者 刘天金 邹安然 +6 位作者 易听雨 王欣玥 王贺 谢晓铃 吴佳霓 段如意 叶文雨 《广东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87-98,共12页
【目的】从福建平潭盐碱地菌草中筛选耐盐碱内生细菌,明确其分类地位、耐盐碱能力、生理生化特性及对玉米的促生效果,为盐碱地改良及菌草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含1.0 mol/L NaCl的LB固体培养基筛选获得耐盐碱菌草内生菌株PXY-2... 【目的】从福建平潭盐碱地菌草中筛选耐盐碱内生细菌,明确其分类地位、耐盐碱能力、生理生化特性及对玉米的促生效果,为盐碱地改良及菌草应用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利用含1.0 mol/L NaCl的LB固体培养基筛选获得耐盐碱菌草内生菌株PXY-25和PXY-28,采用盐浓度梯度与pH梯度试验测定其耐盐碱能力,结合16Sr RNA序列分析进行分子鉴定;利用平板试验研究其生理生化特性及对4种病原真菌的拮抗能力;通过盆栽试验分析其对玉米地下部生长指标、抗氧化酶活性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2株耐盐碱内生细菌均鉴定为路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ludwigii),菌株PXY-25可在1.5 mol/L NaCl、0.05 mol/L Na2CO3及pH为10.0的LB培养基中生长,菌株PXY-28可在1.5 mol/L NaCl、0.05 mol/L Na2CO3及pH为9.0的LB培养基中生长;2个菌株均能溶解无机磷、产生接触酶及产铁载体,对炭疽属菌(PHZ-8)有一定抑制作用。玉米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PXY-25处理玉米根长增加56.95%,PXY-28处理玉米根长增加19.79%。PXY-25和PXY-28处理均可降低玉米丙二醛(MDA)含量、分别比对照降低49.09%和60.92%,且PXY-25处理显著提高玉米总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增加94.78%。【结论】菌株PXY-25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和显著的玉米促生特性,可作为盐碱地改良及作物促生的潜在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菌草 内生细菌 耐盐碱 分离鉴定 促生特性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施苎麻内生细菌对大田苎麻生长的影响
13
作者 李广 王梓涵 +1 位作者 王鑫 朱四元 《中国麻业科学》 2025年第2期81-87,共7页
为探究苎麻内生细菌对苎麻田间生长的影响,试验从苎麻茎中分离了一株巨大芽孢杆菌,在大田中对苎麻进行灌根,设置巨大芽孢杆菌液(C1)和LB(Luria-Bertani)液体培养基(CK)两种处理,在第一次处理苎麻50 d后,收获并测量其植株的农艺性状、生... 为探究苎麻内生细菌对苎麻田间生长的影响,试验从苎麻茎中分离了一株巨大芽孢杆菌,在大田中对苎麻进行灌根,设置巨大芽孢杆菌液(C1)和LB(Luria-Bertani)液体培养基(CK)两种处理,在第一次处理苎麻50 d后,收获并测量其植株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以及土壤的营养元素和酶活等指标,分析外施内生细菌对大田苎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巨大芽孢杆菌C1能显著提高苎麻的株高、茎粗、皮鲜重和皮干重,相较于CK,C1处理的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提升,脲酶活性下降,关联分析显示两种酶活性与苎麻产量显著相关。土壤氮磷钾元素的变化也表现出C1处理的苎麻有更强的吸收土壤养分的能力。苎麻内生巨大芽孢杆菌可以较好地促进苎麻生长,试验结果有望为苎麻内生菌的开发利用、推动苎麻产业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苎麻 内生细菌 促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促生菌对3种牧草种子活力及内生细菌的影响
14
作者 王怡然 曲善民 《草学》 2025年第3期30-41,共12页
为了探讨植物促生菌对牧草种子活力及内生细菌的影响,试验采用13种植物促生菌浇灌处理苜蓿、野大麦和披碱草的种子,测定3种牧草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鲜重、胚根长、胚芽长及内生细菌数量。试验结果表明:与未... 为了探讨植物促生菌对牧草种子活力及内生细菌的影响,试验采用13种植物促生菌浇灌处理苜蓿、野大麦和披碱草的种子,测定3种牧草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鲜重、胚根长、胚芽长及内生细菌数量。试验结果表明:与未接菌的处理相比,接种不同的促生菌均能提高苜蓿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和胚根长,但降低了披碱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接种不同的促生菌对野大麦的各项种子活力指标影响不同。不同促生菌对牧草种子内生细菌的影响不同,苜蓿、野大麦和披碱草幼苗的内生细菌数量分别为157.00×10^(4)~1375.50×10^(4) cfu/g、385.00×10^(4)~2976.00×10^(4) cfu/g、572.50×10^(4)~14630.00×10^(4) cfu/g。其中8碱土、18碱土、3碱根、5碱茎、2艾根、fgn5处理后苜蓿幼苗内生菌数量均高于CK,2艾根处理后野大麦内生细菌数量高于CK,1兔根处理后披碱草的内生细菌数量高于CK。因此,为牧草选择适宜的促生菌可以减少牧草和植物对化学肥料的过分依赖,弥补化学肥料对环境造成的负担和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草种子 植物促生菌 种子活力 幼苗生长 内生细菌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莓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对上海青铝胁迫的缓解作用
15
作者 佟德利 张馨 +1 位作者 陈佳庆 贺海升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02-311,共10页
【目的】分离蓝莓内生细菌并探究其对上海青生长铝胁迫的缓解作用,为提高植物抗酸耐铝能力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蓝莓叶芽内生细菌,经划线纯化后液体培养测定其耐铝特性。通过上海青水培实验,测定上海青生物量、... 【目的】分离蓝莓内生细菌并探究其对上海青生长铝胁迫的缓解作用,为提高植物抗酸耐铝能力提供菌种资源。【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分离蓝莓叶芽内生细菌,经划线纯化后液体培养测定其耐铝特性。通过上海青水培实验,测定上海青生物量、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SOD、POD、CAT活性及培养液电导率等指标。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及gryB基因组测序对功能优异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溶血试验验证菌株毒性。【结果】自蓝莓叶芽内分离得到3株内生细菌(Y01、Y02、Y03),其中,Y01、Y03菌株在低于1000μmol/L铝离子条件下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水培条件下,上海青在100μmol/L铝浓度时长势最佳,但300μmol/L铝对上海青的生长产生严重胁迫,生物量均明显降低。3株内生细菌均可不同程度缓解铝毒,其中Y01菌株效果最佳,经其处理后,上海青株高、根长、鲜重及叶绿素含量分别增加95.6%、40.2%、594.7%、22.9%。上海青叶片SOD、POD、CAT活性、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显著升高30.8%、7.8%、78.3%、91.7%、202.5%;根系SOD、POD、CAT活性、可溶性糖与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显著升高118.2%、101.2%、59.6%、79.2%、74.3%,并维持在较高水平。经鉴定Y01菌株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该菌株溶血试验呈阳性。【结论】蓝莓内生细菌Y01通过提高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物质的释放等途径,缓解铝胁迫对上海青植株细胞膜等器官的毒害作用。该菌株可为提高植物抗酸耐铝能力提供新的菌种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胁迫 内生细菌 上海青 耐铝机制 细胞膜透性 抗氧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种子内生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多样性研究
16
作者 钟红艳 钟行 +5 位作者 颜华 段翔 周洁尘 朱永安 卢石 黄金炼 《湖南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31-36,共6页
为了解油茶种子内生可培养细菌种类及其多样性,从油茶种子内分离得到26株内生细菌并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属于3属6种,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为优势群落。其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油茶种子内生细菌Simpson多... 为了解油茶种子内生可培养细菌种类及其多样性,从油茶种子内分离得到26株内生细菌并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内生细菌属于3属6种,其中解淀粉芽孢杆菌为优势群落。其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油茶种子内生细菌Simpson多样性指数为0.69,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44。通过阿须贝氏无氮培养基,共筛选出9株具有固氮能力的菌株,其中3株解淀粉芽孢杆菌、4株肠杆菌属、1株蜡样芽孢杆菌、1株阴沟肠杆菌。本研究明确了油茶种子中内生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分布,筛选出了具有固氮能力的菌株,可为后续菌株固氮能力测定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种子 内生细菌 多样性 群落结构 固氮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钗石斛菌根真菌和内生细菌自然共生关系探究
17
作者 刘辉曜 罗天雄 +1 位作者 王玲 杨福孙 《热带生物学报》 2025年第2期243-253,共11页
为了研究在金钗石斛菌根中发现的菌根真菌和内生细菌自然组合、难以分离这一现象,通过分离、筛选和鉴定,获得三组人工可培育、分离的菌根真菌与内生细菌的自然组合,并通过共培养试验与功能性测定对组合之间的共生关系和共生机理进行了... 为了研究在金钗石斛菌根中发现的菌根真菌和内生细菌自然组合、难以分离这一现象,通过分离、筛选和鉴定,获得三组人工可培育、分离的菌根真菌与内生细菌的自然组合,并通过共培养试验与功能性测定对组合之间的共生关系和共生机理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G2和G8都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茄病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的共生组合,而G17同样是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间座壳菌(Diaporthe phaseolorum)。G2和G17组合之间具有拮抗关系,总生长量增加,G8组合无拮抗关系,两者相互促进。G2和G17组合中真菌均具有强解纤维素能力,透明圈直径分别达到了27.62 mm和21.52 mm,同时细菌具有固氮能力,分别为1.69μg·mL^(-1)和1.68μg·mL^(-1)。强解纤维素能力和固氮能力共同作用于G2和G17组合之间的拮抗关系;G8组合中真菌溶液中水解磷含量最低,细菌解磷能力最强,达到了39.07 mg·kg^(-1),功能方面存在互补关系。因此,自然共生组合其共生关系存在互补、促进及抑制等多种形式,且功能与共生关系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钗石斛 菌根真菌 内生细菌 共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木香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大丽轮枝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利容 许冬 +7 位作者 王玲 丛胜波 杨妮娜 李文静 尹海辰 黄薇 武怀恒 万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54,共9页
从药用植物云木香中分离得到41株内生细菌,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的方法对这些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这些云木香内生细菌分别属于6个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拉恩氏菌属Rahnella为优势菌属。采用对峙培养方法对这些菌株进行... 从药用植物云木香中分离得到41株内生细菌,采用细菌16S rRNA基因测序的方法对这些菌株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这些云木香内生细菌分别属于6个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拉恩氏菌属Rahnella为优势菌属。采用对峙培养方法对这些菌株进行筛选,发现其中12株内生细菌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具有抑制作用,其中有2株属于拉恩氏菌属Rahnella,7株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3株属于沙雷氏菌属Serratia。12株内生细菌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评估结果表明,假单胞菌属菌株R1-6、R1-13和S1-2对棉花黄萎病的温室防效达到55%以上,具有潜在的生产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木香 内生细菌 鉴定 大丽轮枝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紫云英品种根瘤内生细菌的类群和多样性分析
19
作者 方宇 刘彩玲 +2 位作者 林陈强 陈济琛 贾宪波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30-737,共8页
【目的】阐释紫云英根瘤内生菌的群落结构,为研发根瘤菌菌剂及了解固氮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福建省种植的不同紫云英品种的根瘤为材料,借助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以16S rRNA基因为靶标,研究不同紫云英品种的根瘤内生细菌的... 【目的】阐释紫云英根瘤内生菌的群落结构,为研发根瘤菌菌剂及了解固氮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福建省种植的不同紫云英品种的根瘤为材料,借助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以16S rRNA基因为靶标,研究不同紫云英品种的根瘤内生细菌的多样性。【结果】不同品种会影响紫云英根瘤内生细菌的类群和多样性。浙紫5号(ZZ5)的优势属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其余品种根瘤内生细菌的优势属均为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闽紫8号(MZ8)、信阳(XY)和浙紫5号的根瘤内生细菌的多样性指数(Shannon)较高,除了共生固氮的中慢生根瘤菌外,还包括丰富的非根瘤菌,如假单胞菌属、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杜擀氏菌属(Duganella)、泛菌属(Pantoea)、欧文氏菌属(Erwinia)等。闽紫8号、信阳和浙紫5号这3个品种根瘤中含有较高丰度的致病菌大黄欧文氏菌(Erwinia rhapontici)和菠萝泛菌PA13(Pantoea ananatis PA13)。【结论】紫云英品种对根瘤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浙紫5号的根瘤内生细菌主要为具促生作用的非根瘤菌假单胞菌,而其余品种为具固氮能力的根瘤菌,在生产实际中可以采用紫云英混种的方式达到固氮促生的双重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品种 根瘤 内生细菌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性能评价及其对海南大叶种茶茶饼病发生和叶片内生细菌群落的影响
20
作者 周游 李晓霞 +5 位作者 刘建 邓涛 黄俊生 杨腊英 符红文 汪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33-2645,共13页
探究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活性及其对海南大叶种茶茶饼病发生和茶叶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合理应用微生物制剂绿色防控茶饼病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试室内抗菌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形态、测试病原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评价绿... 探究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活性及其对海南大叶种茶茶饼病发生和茶叶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合理应用微生物制剂绿色防控茶饼病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测试室内抗菌谱、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形态、测试病原真菌孢子萌发抑制率评价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LNL31)活性,开展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测试LNL31不同稀释倍数对海南大叶种茶茶饼病的防效,以及对海南大叶种茶茶树芽长、芽密度、鲜重和叶绿素的影响;采用16S rDNA测序技术,探究施用微生物菌剂条件下茶树叶部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LNL31稀释液对坏损外担菌ER01、胶孢炭疽菌CG02、尖孢镰刀菌FOC4、柑橘黄单胞杆菌XC01、大肠杆菌DH5α5种病原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对ER01、CG02和FOC4的孢子萌发抑制率达89.04%~93.00%。田间施用LNL31500倍稀释液处理的防病促生作用最显著,与化学药剂吡唑醚菌酯处理相当,LNL311000倍稀释液次之。施药后14 d,LNL31500倍液、1000倍液对茶饼病的防效分别达91.98%和89.17%。LNL31对芽长、芽密度、鲜重和叶绿素的促生作用分别达23.14%~36.17%、32.10%~51.38%、27.66%~40.00%和28.88%~36.14%。喷施不同浓度的LNL31后,茶树叶部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均增加,主坐标分析(PCoA)结果表明,喷施LNL31对叶内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在目分类水平上,根瘤菌目(Rhizobiales)和鞘脂单胞菌目(Sphingomonadales)是较占优势的细菌目;在属分类水平上,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是最优势的内生细菌属,其次是1174_901_12、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根瘤菌属(Rhizobium);线性判别分析(LEfSe)结果显示,喷施LNL31的处理中具有9~14个指示菌群,而对照指示细菌属只有7个;物种丰度聚类分析表明,喷施LNL31的处理中独有优势属拜叶林克氏菌属(Beijerinckia)与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的丰度相似,根瘤菌属与1174_901_12的丰度相似。相关性网络分析表明,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真杆菌属(Eubacterium)和副拟杆菌属(Parabacteroides)呈正相关,与甲基杆菌属、拜叶林克氏菌属和藤黄色杆菌属(Luteibacter)呈负相关;Bugbase菌群功能预测表明,LNL31处理的好氧菌、生物膜形成、革兰氏阴性菌、耐受压力、可移动元件、兼性厌氧菌丰度增幅达到3.24%~14.78%,潜在致病菌下降5.70%。该研究结果表明,LNL31表现出良好的防病促生作用,能显著改变茶叶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性,使少数抗病相关物种优势生长,为茶饼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农林■31复合微生物菌剂 茶饼病 内生细菌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