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铀核素致伤口放射性污染内照射剂量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1
作者 王薇 王玉剑 +1 位作者 梁芳华 庞洪超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33-1541,共9页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诸如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等领域中可能造成的人员伤口摄入超铀核素致内污染评价模式、方法不明确及参数缺失的问题,本工作开展了超铀核素致伤口放射性污染内照射剂量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将NCRP(美国辐... 为了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诸如乏燃料后处理、放射性同位素生产等领域中可能造成的人员伤口摄入超铀核素致内污染评价模式、方法不明确及参数缺失的问题,本工作开展了超铀核素致伤口放射性污染内照射剂量评价关键技术研究。将NCRP(美国辐射防护委员会)伤口生物动力学与ICRP(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消化道、超铀核素系统输运模型相耦合,建立了伤口摄入致剂量评价模式和方法,并以典型超铀核素^(241)Am为例,通过建立的模式分析估算了7种不同类型致伤污染物(极易可溶类(weak)、中度可溶类(moderate)、强可溶类(strong)、不易溶类(avid)、胶体(colloids)、颗粒(particles)和碎片(fragment))及其在5种不同伤口类型(深穿刺(i.m.)伤口、皮下穿刺(s.c.)伤口、撕裂(lacerated)伤口、擦伤(abraded)伤口、热烧伤伤口)下的滞留特征评价参数。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超铀核素伤口污染物迁移入血速率呈现出如下规律:极易可溶类>中度可溶类>强可溶类>不易溶类>胶体>颗粒>碎片,不同类型伤口中污染物迁移入血速率呈现出如下规律:深穿刺伤≈皮下穿刺伤>撕裂伤≈擦伤>烧伤。此外,研究还发现,考虑了人体内多器官多系统耦合的伤口放射性污染内照射剂量评价.模式与NCRP单伤口生物动力学输运模式估算的滞留份额存在一定差异,该差异随摄入时间的增加及致伤污染物可溶性的降低而增加,实际伤口评价时应根据剂量评估工作的时效性或对致伤污染物的了解程度综合权衡选用。本研究解决了伤口摄入超铀核素致内照射剂量评价具体实施中的技术难题,是我国内照射剂量评价体系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铀核素 伤口摄入 内照射剂量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