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脑缺血内源性神经保护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尹昌浩 冯加纯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9期638-641,共4页
  脑缺血后神经元最终以坏死和凋亡两种形式死亡,从病理生理的角度,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主要是细胞的能量缺乏、细胞兴奋性反应、炎症损伤和凋亡级联的启动,这一过程涉及一系列蛋白的激活和基因调控的变化.神经保护目的是通过干扰缺血...   脑缺血后神经元最终以坏死和凋亡两种形式死亡,从病理生理的角度,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主要是细胞的能量缺乏、细胞兴奋性反应、炎症损伤和凋亡级联的启动,这一过程涉及一系列蛋白的激活和基因调控的变化.神经保护目的是通过干扰缺血瀑布反应的相应环节,阻止缺血引起脑组织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及生化反应,从而延长缺血神经元存活的时间.研究缺血性神经保护的主要方法是使用离体实验模型和在体动物模型研究抑制缺血损伤反应和增强内源性神经保护作用的途径.过去的大量研究都集中在脑缺血后抑制缺血损伤反应,较少涉及增强内源性神经保护的作用.近年来,有关脑缺血的内源性神经保护研究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内源性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C、IT与EPO在脑缺血耐受发生机制中的作用
2
作者 冯飞玲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46-1647,共2页
一次或多次短暂的、非致死性的脑缺血刺激,即所谓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PC),能让脑组织对随后发生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缺血产生耐受,这就是脑对抗缺血的一种自身性保护现象,又称为缺血耐受(isehemic tolerance phenomenon... 一次或多次短暂的、非致死性的脑缺血刺激,即所谓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PC),能让脑组织对随后发生严重的、甚至致死性的缺血产生耐受,这就是脑对抗缺血的一种自身性保护现象,又称为缺血耐受(isehemic tolerance phenomenon,IT).然而,将IPC人为地直接用于有脑缺血隐患的人体上显然是不现实的.如果将研究证实在IT过程中确有作用的内源性神经保护介质及其制剂提供给病人,触发IPC,也许是切实可行的.最近有人提出了药物预处理、化学预处理等概念,试图通过模拟体内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内源性物质,发挥IT保护脑细胞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耐受 IPC 发生机制 IT EPO 内源性神经保护 神经保护作用 非致死性 缺血预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