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源乳化法制备干酪乳杆菌微胶囊 被引量:15
1
作者 张国芳 王婷婷 +5 位作者 刘丽波 赵丽双 吕秋月 张硕 王婧莹 李春 《中国乳品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20,共6页
为提高益生菌干酪乳杆菌KLDS 1.0301对不利环境的抗性,采用内源乳化法,将菌株包埋在海藻酸钠和浓缩乳清蛋白中制成微胶囊制剂。通过响应面实验对微胶囊包埋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通过人工胃肠液对微胶囊的耐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胶... 为提高益生菌干酪乳杆菌KLDS 1.0301对不利环境的抗性,采用内源乳化法,将菌株包埋在海藻酸钠和浓缩乳清蛋白中制成微胶囊制剂。通过响应面实验对微胶囊包埋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通过人工胃肠液对微胶囊的耐受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海藻酸钠1.93%,海藻酸钠与浓缩乳清蛋白80的质量比1∶1,水油体积比1∶2.7,碳酸钙与海藻酸钠质量比1∶2.18,包埋率为93.51%。干酪乳杆菌微胶囊在模拟人工胃液中处理3 h后活菌数下降2个对数值,而未经包埋的干酪乳杆菌在相同条件下活菌数下降4个对数值。干酪乳杆菌微胶囊在人工肠液中处理60 min后,活菌数基本保持不变,表明了干酪乳杆菌微胶囊具有较好的肠溶性。将包埋的微胶囊与嗜热链球菌KLDS 3.0501和保加利亚亚种ATCC 11842在乳清粉底料中进行混合发酵,发现包埋的干酪乳杆菌在发酵期间同样能够良好产酸,并对产酸量几乎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酪乳杆菌 内源乳化法 微胶囊 胃肠道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乳化法制备海藻酸盐微胶囊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2
作者 赵萌 蔡沙 +1 位作者 屈方宁 方亚鹏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392-396,共5页
内源乳化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海藻酸盐微胶囊制备方法,在制备过程中使用的都是无毒试剂和溶剂,可在生物、食品、医药等行业中用于包埋生物活性物质。本文着重介绍了内源乳化法制备海藻酸盐微胶囊的原理,比较了内源乳化法与外源乳化法... 内源乳化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海藻酸盐微胶囊制备方法,在制备过程中使用的都是无毒试剂和溶剂,可在生物、食品、医药等行业中用于包埋生物活性物质。本文着重介绍了内源乳化法制备海藻酸盐微胶囊的原理,比较了内源乳化法与外源乳化法的异同,分析了制备过程中影响微胶囊性质的因素,归纳了近年来其在生物活性物质包埋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内源乳化法制备海藻酸盐微胶囊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乳化法 微胶囊 海藻酸盐 生物活性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内源乳化法和喷雾干燥优化制备花色苷微胶囊及其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7
3
作者 毛莹 帅晓艳 +5 位作者 王惠玲 周兰 李佳 李漫 杨宁 何静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7-275,共9页
以海藻酸钠为壁材,基于内源乳化法制备微胶囊化的湿态花色苷,经优化喷雾干燥条件制备花色苷微胶囊,考察花色苷微胶囊粒径和形态及微胶囊化前后花色苷的光照、温度及胃肠消化稳定性。花色苷微胶囊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热器温度120... 以海藻酸钠为壁材,基于内源乳化法制备微胶囊化的湿态花色苷,经优化喷雾干燥条件制备花色苷微胶囊,考察花色苷微胶囊粒径和形态及微胶囊化前后花色苷的光照、温度及胃肠消化稳定性。花色苷微胶囊喷雾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热器温度120℃、进料速率12 r/min、真空压力0.03 MPa,包埋率为75.12%,平均粒径为558.2 nm。光照5 h,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保存率分别为63.7%、82.1%;避光5 h,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保存率分别为78.6%、91.4%;90℃条件下,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半衰期分别为2.54、6.39 h;2 h胃消化,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保存率分别为45.3%、83.7%;4 h肠消化,花色苷和花色苷微胶囊保存率分别为0.9%、24.4%。研究结果表明内源乳化法结合喷雾干燥制备的花色苷微胶囊的光照、温度以及胃肠消化稳定性均高于花色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色苷 微胶囊 内源乳化法 喷雾干燥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源乳化法制备海藻酸钠/羽毛蛋白复合微球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周红军 周新华 杨敏然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80-183,共4页
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内源乳化凝胶化法制备海藻酸钠/羽毛蛋白复合微球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海藻酸钠与羽毛蛋白的质量比,乳化剂Span80的用量、油(液体石蜡)/水两相体积比、纳米碳酸钙与海藻酸钠质量比等参数对复合微球形貌与粒径分... 通过单因素试验对内源乳化凝胶化法制备海藻酸钠/羽毛蛋白复合微球的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海藻酸钠与羽毛蛋白的质量比,乳化剂Span80的用量、油(液体石蜡)/水两相体积比、纳米碳酸钙与海藻酸钠质量比等参数对复合微球形貌与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参数为:固定海藻酸钠浓度为37.5g/L时,海藻酸钠与羽毛蛋白质量比为2∶1、油水比为2∶1、乳化剂用量为海藻酸钠质量的4%、纳米碳酸钙用量为海藻酸钠质量的13.3%。在此条件下制备的微球形态良好,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大小为184μm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羽毛蛋白 乳化内源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保加利亚乳杆菌微胶囊制备工艺 被引量:7
5
作者 王伟洁 秦翠丽 +1 位作者 王大红 伍家发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05-109,共5页
为增强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的抗逆性,提高其在产品中的存活率,该研究采用内源乳化法制备保加利亚乳杆菌微胶囊,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微胶囊制备工艺参数为海藻酸钠质... 为增强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的抗逆性,提高其在产品中的存活率,该研究采用内源乳化法制备保加利亚乳杆菌微胶囊,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微胶囊制备工艺参数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2%,复合壁材海藻酸钠与果胶质量比1∶1,水相油相体积比1∶2.5,交联剂碳酸钙与海藻酸钠质量比1:2,乳化剂Span-80体积分数1.5%,搅拌速率400 r/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利亚乳杆菌微胶囊包埋率达到9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加利亚乳杆菌 内源乳化法 微胶囊 制备工艺 响应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魔芋葡甘聚糖-海藻酸钠复合益生菌微胶囊的构建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11
6
作者 周艳林 吴影 +4 位作者 马雨浩 闫佳琦 王大红 张红梅 古绍彬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52-60,共9页
为提高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3种复合益生菌经胃肠道后的存活率,采用内源乳化法,将菌株包埋在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和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ALG)中制成微胶囊,通过正交实验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对其性... 为提高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3种复合益生菌经胃肠道后的存活率,采用内源乳化法,将菌株包埋在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KGM)和海藻酸钠(sodium alginate,ALG)中制成微胶囊,通过正交实验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并对其性能进行检测。制备微胶囊的最佳工艺参数:ALG质量分数为3%,KGM质量分数为0.6%,水油体积比为1∶3,CaCO 3与ALG质量比为1∶3,包埋率达到(76.2±5.1)%。微胶囊提高了益生菌在模拟胃液中的存活率,增强了对胆盐的耐受性。通过血清生化指标和组织病理学观察,该材料对小鼠无毒性。灌胃KGM后,小鼠肠道乳杆菌科相对丰度升高,脱硫弧菌科等有害菌相对丰度降低,说明KGM能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该研究为KGM的应用探索了一条新途径,并为复合益生菌微胶囊产业化生产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魔芋葡甘聚糖 微胶囊 内源乳化法 肠道益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硒酸钠/海藻酸钠微胶囊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3
7
作者 杨安源 胡恩烨 +2 位作者 周红军 周新华 舒绪刚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2期118-124,共7页
微胶囊化包埋可减缓亚硒酸钠(Na_2SeO_3)的氧化速度。以海藻酸钠(sodiumalginate,SA)为壁材、纳米碳酸钙(Nano-CaCO_3)为交联剂,采用内源乳化法制备亚硒酸钠/海藻酸钠微胶囊(SSSAM)。借助FTIR和XRD表征,对SSSAM的结构进行分析。同时,采... 微胶囊化包埋可减缓亚硒酸钠(Na_2SeO_3)的氧化速度。以海藻酸钠(sodiumalginate,SA)为壁材、纳米碳酸钙(Nano-CaCO_3)为交联剂,采用内源乳化法制备亚硒酸钠/海藻酸钠微胶囊(SSSAM)。借助FTIR和XRD表征,对SSSAM的结构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单因素法,以载药率(LC)和包封率(EE)为指标,优化SSSAM的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采用内源乳化法成功制备了亚硒酸钠/海藻酸钠微胶囊,Na_2SeO_3以非晶态形式包埋于SSSAM中。制备工艺优化条件为Nano-CaCO_3质量比为1/2、油水体积比为4:1、Span80质量分数为3%,乳化40min,交联15min。在此条件下,SSSAM的LC和EE分别为16.2%和5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硒酸钠 微胶囊 海藻酸钠 内源乳化法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活性益生菌酵素粉的制备及工艺优化 被引量:7
8
作者 田怀香 徐晓琳 +1 位作者 于海燕 陈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30-336,共7页
为了提高酵素粉中益生菌的存活率以及产品的活性,该研究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33(Lp 1-33)为发酵菌株,高密度培养后对发酵上清液进行喷雾干燥;通过内源乳化法对菌体进行微胶囊包埋,再对微胶囊进行真空冷冻干燥,最后2... 为了提高酵素粉中益生菌的存活率以及产品的活性,该研究以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1-33(Lp 1-33)为发酵菌株,高密度培养后对发酵上清液进行喷雾干燥;通过内源乳化法对菌体进行微胶囊包埋,再对微胶囊进行真空冷冻干燥,最后2部分产物经混匀造粒制得益生菌酵素粉;以包埋率、胃肠道存活率、释放率等为指标,考察多重保护技术对其活性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内源乳化法,乙二胺四乙酸钙为钙载体,质量分数1.5%海藻酸钠为壁材,质量分数0.3%壳聚糖-三聚磷酸钠为涂层材料效果最佳;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80%,经模拟胃液处理2 h后其菌体存活率≥50%,模拟肠液处理2 h后释放率≥90%;最佳冷冻保护剂配方为质量分数10%脱脂奶粉、质量分数8%乳糖、质量分数1%抗坏血酸钠、质量分数1%谷氨酸钠,酵素粉与保护剂比例1:10;制备的酵素粉30℃保存3个月,活菌数仍≥9.5lg(CFU/g);与发酵前果汁相比,其清除自由基能力提高了近20%。通过上述多重活性保护技术,提高了菌体的存活率和抗逆境能力,获得高密度、高活性的益生菌酵素粉,为后续产业化的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酵素粉 微胶囊 内源乳化法 模拟胃肠试验 清除自由基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