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干扰素α和内毒素诱导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 被引量:13
1
作者 董菁 孙毅 王秀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1期42-44,共3页
本文研究了用IFNα联合LPS诱导小鼠骨髓及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的动态,通过抗TNF血清对TNF活性免疫吸收试验,证明巨噬细胞诱导培养上清引起L929细胞毒作用的因子为TNFα。结果证明:(1)HrIFNα和LPS在诱导骨髓和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上有... 本文研究了用IFNα联合LPS诱导小鼠骨髓及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的动态,通过抗TNF血清对TNF活性免疫吸收试验,证明巨噬细胞诱导培养上清引起L929细胞毒作用的因子为TNFα。结果证明:(1)HrIFNα和LPS在诱导骨髓和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上有协同作用。(2)TNFα产生量以培养4hr为最高。(3)小鼠骨髓巨噬细胞为体外诱导TNF产生的较敏感细胞,适于分析各种诱导物诱导TNF产生的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胺酮抑制内毒素诱导的核因子-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体内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嵇晴 杨建军 +1 位作者 孙杰 徐建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4期334-337,共4页
目的:研究氯胺酮对脓毒症时重要器官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等渗盐水10ml/kg);内毒素(5mg/kg)组;内毒素(5mg/kg)+氯胺酮(0.5mg/kg)组;内毒素(5m... 目的:研究氯胺酮对脓毒症时重要器官核因子κB(NFκB)活性及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被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等渗盐水10ml/kg);内毒素(5mg/kg)组;内毒素(5mg/kg)+氯胺酮(0.5mg/kg)组;内毒素(5mg/kg)+氯胺酮(5mg/kg)组;内毒素(5mg/kg)+氯胺酮(50mg/kg)组;氯胺酮(50mg/kg)组。2h后以EMSA法测定肺、肝、肠和肾组织NF kB的活性;以ELISA法测定TNFα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体内注射内毒素可增强肺、肝、肠和肾组织NFκB的活性及TNFα的释放。氯胺酮(0.5、5、50mg/kg)可抑制肠和肾组织NFκB活性及TNFα的释放,而抑制肺部NFκB及TNFα所需氯胺酮的最小剂量为5mg/kg。氯胺酮(0.5、5、50mg/kg)不能抑制肝NFκB活性及TNFα的释放,50mg/kg的氯胺酮反而会增加肝NFκB的活性,促进TNFα的生成。结论:氯胺酮可抑制脓毒症时NFκB的活性及TNFα的释放,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具有抗炎作用;而大剂量可能对机体有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因子-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氯胺酮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灌洗联合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重型肝炎对患者血清内毒素与肿瘤坏死因子α等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石伟珍 王宇芳 +4 位作者 过建春 施军平 刘雁 陈群伟 荀运浩 《医药导报》 CAS 2008年第8期935-937,共3页
目的观察中药结肠透析疗法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中药结肠透析疗法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 目的观察中药结肠透析疗法对慢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探讨中药结肠透析疗法在重型肝炎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将6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肝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结肠透析治疗,4周为1个疗程。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等指标,并对治疗前后血清ET、TNF-α、IL-2、IL-6等细胞因子水平进行检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肝功能、PT等指标均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均P<0.01)。治疗组ET、TNF-α、IL-6水平较对照组下降(均P<0.05)。两组IL-2水平差异无显著性。结论中药结肠透析结合支持疗法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并且对ET、TNF-α、IL-6等炎性细胞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对IL-2的水平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慢性 重型 结肠透析 中药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芩苷对内毒素作用的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葛志华 张莹 孙立新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534-537,共4页
目的:观察野黄芩苷对内毒素脂多糖(LPS)作用的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人牙周膜细胞,采用MTT比色法观察野黄芩苷对LPS作用的人牙周膜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TNF-α... 目的:观察野黄芩苷对内毒素脂多糖(LPS)作用的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人牙周膜细胞,采用MTT比色法观察野黄芩苷对LPS作用的人牙周膜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TNF-α水平。结果:100μg/ml LPS可抑制人牙周膜细胞的增殖活性、刺激人牙周膜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加入LPS同时分别给予0.001~10μg/ml不同浓度野黄芩苷,能促进人牙周膜细胞的增殖活性并能抑制LPS刺激人牙周膜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泌,其中在1μg/ml时作用达到最强。结论:野黄芩苷对LPS作用的人牙周膜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黄芩苷 人牙周膜细胞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病高动力循环与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和NO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赵海潇 赵海文 金瑞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6年第5期338-340,共3页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LPS,TNF-α和NO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肝硬化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紊乱中的作用。检测了45例肝硬化患者(其中代偿期、失代偿期分别为22、23例)血浆LPS,TNF-α和NO水平,并对受试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包括心输出量、心脏指数、... 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浆LPS,TNF-α和NO水平的变化及其在肝硬化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紊乱中的作用。检测了45例肝硬化患者(其中代偿期、失代偿期分别为22、23例)血浆LPS,TNF-α和NO水平,并对受试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包括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外周血管阻力和门静脉血流量)进行同步观察。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血浆LPS,TNF-α和NO水平明显高于代偿期(P<0.01),三者之间呈正相关(P<0.001);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心输出量、心脏指数、门静脉血流量明显高于代偿期患者(P<0.01),外周血管阻力明显低于代偿期患者(P< 0.01);肝硬化患者血浆NO水平与心输出量、心脏指数、门静脉血流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01),与外周血管阻力呈显著性负相关(P<0.001)。肝硬化患者血浆LPS,TNF-α和NO生成增多,NO在门脉高压形成及血液动力学紊乱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一氧化氮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性大面积切痂前后烧伤血清中内毒素和肿瘤坏死因子及烧伤血清损伤内皮细胞的变化 被引量:4
6
作者 李志清 荣新洲 +5 位作者 任加良 陈惠英 李宾 周一平 黄跃生 杨宗城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4期280-281,共2页
为了解一次性大面积切痂术前和术后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及烧伤血清对内皮细胞损伤的改变,以探讨一次性大面积切痂术在烧伤后脏器功能障碍防治的机理。手术前1天和术后第1、3、7、14天取血分离血清和血浆,测定20侧严... 为了解一次性大面积切痂术前和术后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变化及烧伤血清对内皮细胞损伤的改变,以探讨一次性大面积切痂术在烧伤后脏器功能障碍防治的机理。手术前1天和术后第1、3、7、14天取血分离血清和血浆,测定20侧严重烧伤病人血浆中内毒素和TNFα水平,并结合体外内皮细胞培养,将烧伤血清与内皮细胞共同孵育24h,观察内皮细胞形态变化和培养液中LDH、6-keto-PGF1α含量变化。结果显示,一次性大面积切痂术后烧伤血清中内毒素和TNFα水平均较术前1天明显降低(P<0.01);术后烧伤血清与内皮细胞孵育24h后,培养液中LDH和6-keto-PGF1α量均较术前烧伤血清的低,光镜下见内皮细胞变形、坏死也较术前烧伤血清所致显著减轻。实验提示,一次性大面积切痂可有效降低烧伤血清中内毒素和TNFα水平,并减轻烧伤血清对内皮细胞损伤,从而能有效防治烧伤后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内皮细胞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内毒素及重型肝炎患者血清对肝细胞膜钠-钾ATP酶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艳贤 杨永平 +3 位作者 陈德永 朱安今 赵军 白艳萍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2-123,共2页
本文通过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观察TNF、LPS及重型肝炎血清对肝细胞膜钠钾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TNF、LPS浓度的增高、肝细胞膜钠钾ATP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而经56°C30分钟热处理的重肝患者血清对... 本文通过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观察TNF、LPS及重型肝炎血清对肝细胞膜钠钾ATP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TNF、LPS浓度的增高、肝细胞膜钠钾ATP酶活性明显受到抑制;而经56°C30分钟热处理的重肝患者血清对钠钾ATP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表明重型肝炎血清中TNF、LPS可能是抑制钠钾ATP酶活性的主要生物成份;钠钾ATP酶活性的降低可能是引起重型肝炎肝细胞水肿、坏死的主要因素。因此,降低重型肝炎血清中TN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内毒素 肝炎 血清 肝细胞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生脉饮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脑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α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宇忠 吴海燕 +6 位作者 任丽薇 张宏生 贾旭 张银柱 杨莹 尹旭 庞丹丹 《世界中医药》 CAS 2010年第4期289-291,共3页
目的:以加味生脉饮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脑组织TNF-α、IL-1α含量的影响为切入点,探讨补气活血解毒治法的作用机制。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20mL/kg)、模型组(脂多糖8mg/kg)、加味生脉饮组(脂多糖8mg/kg+加味生脉... 目的:以加味生脉饮注射液对内毒素休克大鼠脑组织TNF-α、IL-1α含量的影响为切入点,探讨补气活血解毒治法的作用机制。方法:9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20mL/kg)、模型组(脂多糖8mg/kg)、加味生脉饮组(脂多糖8mg/kg+加味生脉饮注射液10mL/kg)、地塞米松组(脂多糖8mg/kg+地塞米松5mg/kg)4组,每组再分为1h、2h、3h和6h4个观测时点。各动物手术分离颈总动脉并与生物机能系统连接,监测平均动脉压(MAP),测定脑组织TNF-α、IL-1α含量等指标。结果:模型组动物在注射脂多糖后MAP进行性下降,TNF-α、IL-1α含量增加(P<0.05),各治疗组上述病理改变明显改善。结论:生脉饮加味方可通过对休克时脑内过量炎性递质生成的抑制而起到抗休克、保护脑组织的作用,补气活血解毒治法是感染性休克有效的中医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休克 脑损伤 @加味生脉饮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1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内毒素血症与肿瘤坏死因子、新蝶呤产生的关系及其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姚咏明 盛志勇 +3 位作者 于燕 陆连荣 周宝桐 SchlagG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406-409,共4页
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两个方面,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肿瘤坏死因子(TNF)、新蝶呤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创伤后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动物实验发现,失血性休克、烧伤早期门、体循环血浆内毒素水平即显著升高,其变化趋势与血... 从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两个方面,对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与肿瘤坏死因子(TNF)、新蝶呤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创伤后脓毒症发病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动物实验发现,失血性休克、烧伤早期门、体循环血浆内毒素水平即显著升高,其变化趋势与血中TNF、肝组织TNFmRNA表达一致,但峰值早于TNF。应用多粘菌素B、抗核心脂多糖抗体及选择性肠道脱污染等内毒素血症防治措施后,可显著抑制血中TNF水平及其mRNA表达峰值,血清生物蝶呤含量亦明显下降。临床资料显示,严重烧伤和创伤病人24h内血浆内毒素含量即显著上升,其升高程度与TNF呈正相关,这一趋势以并发脓毒症者尤为明显。与之相似,内毒素血症组病人新蝶呤含量烧伤2~3周呈进行性升高,而非内毒素血症则趋于下降。作者认为,创伤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能激发体内炎性介质产生、释放,从而可能促进脓毒症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肿瘤坏死因子 内毒素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患者一氧化氮、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的测定及意义 被引量:4
10
作者 章仕坚 朱宁 +1 位作者 林智强 唐永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601-602,共2页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内毒素 (ET)、肿瘤坏死因子α (TNF α)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TNF α ,基质偶氮显色法测定ET ,Griess法测定NO。结果 :急性肝炎患者NO ,TNF α有明显升高 (P <0 0 5 ) ;ET只...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内毒素 (ET)、肿瘤坏死因子α (TNF α)在乙型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TNF α ,基质偶氮显色法测定ET ,Griess法测定NO。结果 :急性肝炎患者NO ,TNF α有明显升高 (P <0 0 5 ) ;ET只有慢肝重度、慢性重型肝炎有显著性升高 (P <0 0 5 ) ;慢性肝炎各组NO ,TNF α均显著增高(P <0 0 5 ) ,并且随慢性肝炎各组病情进展呈升高趋势。乙型肝炎患者中NO与TNF α呈正相关 (P <0 0 1) ;在慢肝重度、慢重肝患者中 ,NO与ET ,TNF α与ET均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NO ,TNF α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抗HBV免疫和病情恢复 ,过量则导致慢性肝炎病情进展 ,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 ;内毒素血症是重症肝炎的病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一氧化氮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 测定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MSH拮抗剂对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性发热的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巢凤 王彦平 李楚杰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423-425,共3页
目的:观察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拮抗剂[D-Trp7,Ala8,D-Phe10]α-MSH(6-11)-amide对家兔内毒素(ET)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性发热的影响。方法:侧脑室给药,ST-1型数字温... 目的:观察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拮抗剂[D-Trp7,Ala8,D-Phe10]α-MSH(6-11)-amide对家兔内毒素(ET)及肿瘤坏死因子(TNF)性发热的影响。方法:侧脑室给药,ST-1型数字温度计测家兔的结肠温度。结果:(1)静脉注射ET,家兔体温呈典型的双相热;若事先侧脑室注射α-MSH拮抗剂,则体温升高更明显,且热程明显延长,6h体温反应指数(TRI6)显著高于NS+ET组(P<0.01)。(2)侧脑室注射TNF-α引起体温明显升高;事先给予α-MSH拮抗剂,则显著增强TNF-α性发热效应(P<0.01)。而α-MSH拮抗剂对正常体温无影响。结论:内源性解热物质α-MSH在限制发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热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 Α-M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血性休克对内毒素诱导肿瘤坏死因子α产生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建新 田昆仑 +2 位作者 陈惠孙 朱佩芳 王正国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412-413,共2页
观察了大鼠失血性休克(HS)条件下小剂量内毒素(LPS,1ug/kg)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的诱生作用及其细胞来源。结果显示,静脉注射LPS后90min,HS+LPS组血浆TNFa水平分别较HS组高20倍(P<... 观察了大鼠失血性休克(HS)条件下小剂量内毒素(LPS,1ug/kg)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a)的诱生作用及其细胞来源。结果显示,静脉注射LPS后90min,HS+LPS组血浆TNFa水平分别较HS组高20倍(P<0.01),较LPS组高2.7倍(P<0.05)。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复苏后即刻,外周血白细胞(PWBC)体外产生TNFa的能力明显受抑,分别较休克前和假手术组低55.8%和36.5%(P<0.01,P<0.05),至复苏后3h,仍显著受抑。肝Kupffer细胞体外产生TNFa的能力在休克和复苏后明显增强,较假手术组高110%(P<0.01)。研究结果提示,失血性休克能显著增敏内毒素诱导TNFa的产生作用,这可能与休克增敏组织巨噬细胞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Α 出血性休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吸附清除循环肿瘤坏死因子对内毒素休克兔肝脏改变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跃萍 张训 侯凡凡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500-503,共4页
目的 应用抗肿瘤坏死因子 (TNF)单克隆抗体 (McAb)免疫吸附方法清除循环TNF ,观察其对内毒素休克兔肝脏改变的影响。方法以致死剂量内毒素 (8× 10 9CFU/kg)制成内毒素休克兔模型后分为对照组 (n =7)及免疫吸附组 (n =10 )。注射... 目的 应用抗肿瘤坏死因子 (TNF)单克隆抗体 (McAb)免疫吸附方法清除循环TNF ,观察其对内毒素休克兔肝脏改变的影响。方法以致死剂量内毒素 (8× 10 9CFU/kg)制成内毒素休克兔模型后分为对照组 (n =7)及免疫吸附组 (n =10 )。注射内毒素 1h后开始体外循环免疫吸附 ,监测平均动脉压 (MAP) ,观察两组循环血TNF及丙氨酸转氨酶 (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 (AST)水平。于 6h后活杀动物 ,留取肝脏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1)免疫吸附组 90min后MAP开始回升 [(11 6±1 4)kPa],此后一直明显高于 [(9 2± 2 0 )kPa]对照组 (P <0 0 5 ) ;(2 )免疫吸附组 2h的TNF活性 [(43 6± 10 4)× 10 3 U/L]较对照组 [(144 8 6± 2 2 6 9)× 10 3 U/L]明显降低 (P <0 0 5 )。 (3)免疫吸附组血清ALT、AST水平较对照组降低 (P <0 0 5 )。 (4)免疫吸附组肝脏病理损害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抗TNFMcAb特异性免疫吸附方法 ,能有效清除循环TNF ,减轻肝脏的病理损害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休克 肿瘤坏死因子 免疫吸附 肝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肛引流对左半结肠癌性梗阻术后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志伟 吴印爱 +3 位作者 蒋邦好 谢尚奎 刘献棠 叶桂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5-56,共2页
目的确定经肛引流对左半结肠癌性梗阻一期术后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左半结肠癌性 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患者38例,其中19例术后未行经肛引流(A组),19例在术中置经肛引流管,术后行经肛引流(B 组)。观察... 目的确定经肛引流对左半结肠癌性梗阻一期术后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左半结肠癌性 梗阻行一期切除吻合患者38例,其中19例术后未行经肛引流(A组),19例在术中置经肛引流管,术后行经肛引流(B 组)。观察每一组手术前后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的变化。结果术前A、B两组内毒素、TNF均无显著差 异(P>0.05);术后两组内毒素、TNF水平均下降,自术后第4天开始B组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经肛引流 能显著降低左半结肠癌性梗阻一期术后血浆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水平,促进患者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肠梗阻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 经肛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二醇皂苷对“失血-内毒素双打击”大鼠肺的保护作用及对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的影响
15
作者 于振香 李璐 +2 位作者 计国义 凉爽 赵雪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662-1662,共1页
目的:研究失血-内毒素双打击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以及人参二醇皂苷(PDS)对其的影响,探讨人参二醇皂苷对"双打击"大鼠肺的保护作用,为人参二醇皂苷临床治疗的应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人参二醇皂苷 白细胞介素-6 失血性休克 保护作用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鼠肺 WISTAR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杆菌内毒素体外诱生肿瘤坏死因子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16
作者 秦明放 吴咸中 +1 位作者 张文治 庞智玲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1期776-779,共4页
本实验应用细胞培养及细胞毒生物测定法分别观察了各因素(单独或组合后)对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细胞毒性的诱生作用。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LPS刺激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对L929靶细胞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P... 本实验应用细胞培养及细胞毒生物测定法分别观察了各因素(单独或组合后)对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细胞毒性的诱生作用。结果表明:经不同浓度LPS刺激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培养上清对L929靶细胞具有强烈的细胞毒性(P<0.01)。不同浓度的庆大霉素也表现出一定的TNF诱生作用(P<0.05)。当各因素分别与LPS配伍后发现,低浓度的氢化考的松便可对LPS诱生TNF产生抑制(P<0.05),随着浓度增高抑制性加强(P<0.01)。关于激活或抑制效应产生的机理尚有待于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 肿瘤坏死因子 巨噬细胞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参二醇皂苷对失血-内毒素二次打击模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含量的影响
17
作者 于振香 丁艳华 +1 位作者 李璐 赵雪俭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90-892,共3页
目的:探讨失血-内毒素二次打击模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以及人参二醇皂苷(PDS)对其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失血性休克组(H组)、失血-内毒素双打击组(HL组)、地... 目的:探讨失血-内毒素二次打击模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变化,以及人参二醇皂苷(PDS)对其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S组)、失血性休克组(H组)、失血-内毒素双打击组(HL组)、地塞米松预治疗组(HLD组)及PDS预治疗组(HLP组)。在失血性休克首次打击的基础上,用内毒素作为第二次打击复制大鼠难治性休克模型,6 h后处死动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TNF-α和IL-6的含量。结果:血清TNF-α和IL-6含量,H组、HL组与S组比较均明显升高,但以HL组尤为明显(P<0.01,P<0.001),而HLP组和HLD组的TNF-α含量和IL-6含量则明显地低于HL组(均P<0.01)。结论:在失血性休克基础上给予内毒素可显著地提高TNF-α和IL-6的血清水平;PDS和地塞米松有类似的抑制TNF-α和IL-6的释放,保护失血-内毒素二次打击大鼠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血-内毒素二次打击大鼠 休克 人参二醇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6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坏死因子在大鼠内毒素性肺损伤中作用的研究
18
作者 孙耕耘 毛宝龄 吕宝璋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646-649,共4页
本实验观察到,给大鼠静脉注射5mg/kg或0.5mg/kg内毒素后,其血清TNFα浓度的均值相近,但小剂量内毒素(0.5mg/kg)并不能诱导大鼠肺损伤;直接静注rHTNFα也不能致大鼠急性肺损伤;表明本实验所测到的... 本实验观察到,给大鼠静脉注射5mg/kg或0.5mg/kg内毒素后,其血清TNFα浓度的均值相近,但小剂量内毒素(0.5mg/kg)并不能诱导大鼠肺损伤;直接静注rHTNFα也不能致大鼠急性肺损伤;表明本实验所测到的TNFα升高与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无直接因果关系。将内毒素与rHTNFα同时静注,显著增加大鼠4h死亡率,提示rHTNFα加强内毒素的毒性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坏死因子 肺损伤 内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毒素预处理对单个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和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及NO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陈海妮 姜会庆 +4 位作者 胡心宝 刘坤 解伟光 汪涌 汪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9期774-776,共3页
目的:探讨内毒素预处理对单个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NO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单个核细胞,内毒素预处理采用脂多糖(LPS)0.1μg/m l孵育24 h,然后用2μg/m l的LPS刺激24 h,设空白对照组(DMEM... 目的:探讨内毒素预处理对单个核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NO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鼠单个核细胞,内毒素预处理采用脂多糖(LPS)0.1μg/m l孵育24 h,然后用2μg/m l的LPS刺激24 h,设空白对照组(DMEM)和内毒素对照组(LPS 2μg/m l)。酶联免疫法测定培养液上清TNF-α浓度,分光光度法测定iNOS活性和NO含量。结果:内毒素预处理组单个核细胞培养液上清iNOS活性、TNF-α和NO含量显著低于内毒素刺激组(P<0.01)。结论:内毒素预处理可明显降低单个核细胞分泌炎性递质水平,减轻内毒素对机体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毒素预处理 单个核细胞 肿瘤坏死因子Α 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AME对鼠内毒素血症一氧化氮和肿瘤坏死因子-α释放的影响
20
作者 李荣 张珍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12期987-989,共3页
目的 :探讨L NG 硝基精氨酸甲酯 (L NAME)在鼠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方法 :用脂多糖 (LPS)复制内毒素休克小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成 4组 :(1)正常对照组 ;(2 )L NAME组 ;(3)LPS组 ;(4 )L NAME +LPS组 ,观测L NAME对一氧化氮 (NO)、肿... 目的 :探讨L NG 硝基精氨酸甲酯 (L NAME)在鼠内毒素血症中的作用。方法 :用脂多糖 (LPS)复制内毒素休克小鼠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成 4组 :(1)正常对照组 ;(2 )L NAME组 ;(3)LPS组 ;(4 )L NAME +LPS组 ,观测L NAME对一氧化氮 (NO)、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含量 ,脏器一氧化氮合酶 (NOS)活性及肝、肾功能等的影响。结果 :给予L NAME后 ,血浆NO ,TNF α水平下降 ,脏器NOS活性降低 ,肝肾功能损害减轻 ,实验动物存活率明显提高。结论 :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是治疗内毒素休克的一个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血症 一氧化氮 肿瘤坏死因子 L-N^G硝基精氨酸甲酯 内毒素休克 一氧化氮合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