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0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网箱-池塘”耦联内循环水生态养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艳辉 邹瑞兴 +3 位作者 刘铁钢 杨炳坤 徐宁 李秀颖 《水产养殖》 2025年第4期1-6,共6页
开展了“网箱-池塘”耦联内循环水生态养殖试验。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为3口池塘,每个试验组在池塘内配有5个网箱,对照组不配网箱,为传统养殖模式。试验组和对照组每667 m^(2)分别投放鲫2200尾,鲢40尾,鳙20尾。试验组网箱外安装推水和... 开展了“网箱-池塘”耦联内循环水生态养殖试验。设置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为3口池塘,每个试验组在池塘内配有5个网箱,对照组不配网箱,为传统养殖模式。试验组和对照组每667 m^(2)分别投放鲫2200尾,鲢40尾,鳙20尾。试验组网箱外安装推水和微孔增氧设备,池塘两窄边侧设生态浮床,按池塘面积的20%种植浮床水稻;对照池设置普通增氧设备。结果表明,试验组总氮、铵态氮、硝酸盐氮、总磷、磷酸盐质量浓度分别比对照组降低50.69%,69.12%,55.23%,62.62%和54.20%;试验组主养鲫出池规格、成活率、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5.25%,7.58%和13.28%;试验组饵料系数比对照组降低4.72%;试验组比对照组节水量和减少用药量分别为52.05%和81.82%。指出,“网箱-池塘”耦联内循环水生态养殖对净化水体、提高产量、降低饵料系数等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塘 网箱 内循环 生态养殖 传统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畜舍内循环除湿系统多目标优化调控算法研究
2
作者 张继成 闫艺璇 +2 位作者 郑萍 谢秋菊 黎煊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3-492,共10页
针对寒区冬季密闭式畜舍内现有的温湿环境调控热量损失大、补温能耗高,以及仅依赖温度或湿度等单一指标调控而导致环境调控效果不佳等问题,基于课题组前期研发的寒区畜舍内循环除湿系统,提出一种改进的多目标优化算法(Improved non-domi... 针对寒区冬季密闭式畜舍内现有的温湿环境调控热量损失大、补温能耗高,以及仅依赖温度或湿度等单一指标调控而导致环境调控效果不佳等问题,基于课题组前期研发的寒区畜舍内循环除湿系统,提出一种改进的多目标优化算法(Improved 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Ⅱ,INSGA-Ⅱ)优化该系统保温、除湿和能耗的运行效果。INSGA-Ⅱ采用自适应差分变异算子和改进精英保留策略的方法,增加最优解的种群多样性,避免算法陷入局部收敛。通过Zitzler-Deb-Thiele(ZDT)系列测试函数验证,改进INSGA-Ⅱ算法的反向世代距离(Inverted generational distance,IGD)和世代距离(Generational distance,GD)指标都优于传统NSGA-Ⅱ算法,与真实解更为接近。内循环除湿系统优化调控性能数据表明,空间广泛性评价指标(Spacing,SP)从NSGA-Ⅱ的0.1118降低到INSGA-Ⅱ的0.0202,最优解分布域显著增加,可为系统运行的优化调控提供更为广泛的参考依据,同时求解速度提高106.42%。在除湿系统仿真调控效果方面,INSGA-Ⅱ算法调控平均降温比NSGA-Ⅱ算法减少1.43℃,降幅为23.06%,减少了由除湿带来的舍内降温,能够获得更好的保温节能效果。因此,改进INSGA-Ⅱ优化算法有助于提升畜舍内循环除湿系统工作性能,为畜舍温湿环境精准调控提供可行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畜舍环境调控 内循环除湿系统 节能 改进NSGA-Ⅱ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气内循环和燃料分级对天然气低氮燃烧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彭俊豪 卓建坤 +4 位作者 关靖宇 庞振洲 李伟 祝令坤 姚强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7,共11页
设计了一种基于烟气内循环和分级燃烧的轴切旋流低氮燃烧器,并通过工业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负荷、燃料分级以及烟气内循环对燃烧和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荷和燃料分级比例对NO_(x)生成具有协同作用,在中、低负荷工况下,NO_... 设计了一种基于烟气内循环和分级燃烧的轴切旋流低氮燃烧器,并通过工业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负荷、燃料分级以及烟气内循环对燃烧和NO_(x)排放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负荷和燃料分级比例对NO_(x)生成具有协同作用,在中、低负荷工况下,NO_(x)排放随二次燃料比例的上升而单调上升,在值班火焰区域有大量NO_(x)生成;在满负荷工况下,存在最佳一/二次燃料比例(88:12),使NO_(x)排放质量浓度最低,当二次燃料比例低于12%时,主火焰区域主导了NO_(x)的生成;一次燃料混合管长度的变化可使燃料与空气混合位置发生改变,从而影响NO_(x)的生成,当缩短一次燃料混合管相对长度至0.74时,主燃区向炉膛上游移动,主火焰被锚定在炉膛中部,使炉膛尾部温度分布更均匀,NO_(x)排放质量浓度在各负荷下下降了10%~20%(NO_(x)以NO_(2)计),且均低于30 mg/m3(O_(2)体积分数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内循环 轴切旋流 分级燃烧 低氮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预掺混氢/天然气烟气内循环燃烧特性研究
4
作者 颜衎梯 王勇 +5 位作者 刘芃芃 赵硕 韦耿 卓建坤 姚强 李水清 《燃烧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2-220,共9页
本文设计并实验研究了一种非预掺混氢/天然气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器,以实现高比例氢气的灵活掺混、低NO_(x)排放和燃烧稳定性.通过改变掺氢比例,研究发现NO_(x)排放量在50%掺氢时热值比达到最低值71.3 mg/m^(3)(@3.5%O_(2)),与未加入烟... 本文设计并实验研究了一种非预掺混氢/天然气烟气内循环低氮燃烧器,以实现高比例氢气的灵活掺混、低NO_(x)排放和燃烧稳定性.通过改变掺氢比例,研究发现NO_(x)排放量在50%掺氢时热值比达到最低值71.3 mg/m^(3)(@3.5%O_(2)),与未加入烟气内循环的参考燃烧器相比,显著降低了NO_(x)排放水平.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燃烧器出口附近存在着内外两个回流区,即以钝体为中心的内回流区,以及炉膛外壁面作用下形成的外回流区,这两个区域为燃烧器提供稳定的火焰锚定点,确保了在0至100%掺氢比范围的稳定燃烧.掺氢比不会影响内、外回流区位置和大小,只会影响回流气体速度大小.NO_(x)排放在50%掺氢比时最低的关键是火焰结构发生了转变,使高浓度OH、O活性自由基大幅减少,进而降低了热力型NO_(x)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氢燃气 烟气内循环 钝体燃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冶炼分离企业氨-碳资源“内循环”工程化研究
5
作者 杨凯华 王明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3-29,共7页
本文对离子吸附型稀土冶炼分离工艺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该工艺氨氮废水和CO_(2)的产生情况,并提出了氨-碳资源“内循环”的资源化回收利用方案。对于氨氮废水,采用汽提精馏法回收质量分数为20%的NH_(3)·H_(2)O,其中约80%NH_(3)·... 本文对离子吸附型稀土冶炼分离工艺进行了介绍,分析了该工艺氨氮废水和CO_(2)的产生情况,并提出了氨-碳资源“内循环”的资源化回收利用方案。对于氨氮废水,采用汽提精馏法回收质量分数为20%的NH_(3)·H_(2)O,其中约80%NH_(3)·H_(2)O用于配制8 mol/L的稀氨水,返回萃取工序的皂化环节使用;约20%NH_(3)·H_(2)O与灼烧工序产生的CO_(2)反应,采用氨水捕集碳化一体化工艺制备2 mol/L的NH4HCO_(3)溶液,返回沉淀工序使用。该方案既解决了氨氮废水污染问题,又实现了氨-碳资源“内循环”。以作者设计的某万吨稀土冶炼分离项目为例,按照50%产品采用碳沉工艺制备来计算,捕集吸收碳酸稀土灼烧烟气中的CO_(2)可减少CO_(2)直接排放量约4 830 t/a,相当于减少标准煤消耗量约1 930 t/a;生产每吨稀土产品(以REO计)平均可减少CO_(2)直接排放量约0.5 t,碳减排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氨水回收 氨水碳化 碳减排 内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形隔板式内循环流化床双组分气固流动实验研究
6
作者 陈羿翔 侯卫斌 +5 位作者 卫东升 王露 张申 邓肇福 吕炎南 魏利平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9-814,820,共7页
隔板式内循环流化床在生物质热利用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但是传统矩形内循环流化床存在颗粒在低速区滞流的问题。开发了一种梯形结构内循环流化床,以稻壳/木屑和石英砂作为床料的开展颗粒流化态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石英砂的加入... 隔板式内循环流化床在生物质热利用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但是传统矩形内循环流化床存在颗粒在低速区滞流的问题。开发了一种梯形结构内循环流化床,以稻壳/木屑和石英砂作为床料的开展颗粒流化态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石英砂的加入显著改善了稻壳和木屑的流动特性;随着气速比的增加,颗粒的循环流速先增大后减小;压力信号随着气速的增大均显示出逐渐变小的趋势。与矩形内循环流化床相比,梯形结构的引入减小了滞流区面积,相同操作条件下改善了颗粒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型隔板式 生物质气化 内循环流化床 流化特性 颗粒循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循环背景下新安所镇乡村振兴发展对策探索
7
作者 陈鸿贵 毕东 《现代农村科技》 2025年第8期115-116,共2页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在2020年10月提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后,我国乡村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云南省作为西南边陲省份,资源丰富多样,发展潜力巨大,但不少地区乡镇发展相对滞后。在此背景下,灵活调整城乡环境已成为提升乡村...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特别是在2020年10月提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后,我国乡村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云南省作为西南边陲省份,资源丰富多样,发展潜力巨大,但不少地区乡镇发展相对滞后。在此背景下,灵活调整城乡环境已成为提升乡村振兴水平的当务之急。本文拟通过多角度分析红河州新安所镇的地理环境和产业布局现状,结合内循环发展要求进行综合研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推动当地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新安所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一体内循环反应器处理淀粉糖废水的工程实践
8
作者 胡超 《工业水处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0-196,共7页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具有低能耗、高效能、高负碳潜力的特点,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具有独有的优势。采用旋流一体化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对小麦淀粉糖生产废水进行处理,设计处理能力为4000 m^(3)/d,设计容积负荷为10.0 kg(/m^(3)·d)(以... 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具有低能耗、高效能、高负碳潜力的特点,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方面具有独有的优势。采用旋流一体化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对小麦淀粉糖生产废水进行处理,设计处理能力为4000 m^(3)/d,设计容积负荷为10.0 kg(/m^(3)·d)(以COD计,下同),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有效容积为1240 m^(3),直径为8.50 m,有效水深为21.00 m。运行数据表明,旋流一体化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小麦淀粉糖生产废水具有很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运行过程中实际处理水量为4080 m^(3)/d、实际运行负荷为12.0~13.0 kg(/m^(3)·d)、出水碱度(Alk)为1200~1600 mg/L,出水挥发性脂肪酸(VFA)稳定在150 mg/L以下,VFA/Alk稳定在0.10以下,出水COD稳定在400 mg/L以下,COD去除率稳定在89.2%以上,单位COD的沼气产率为0.4 m^(3)/kg,实现节省供氧能耗5256 MW·h/a,回收甲烷1314 t/a,温室气体减排量达30364.44 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一体化布水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小麦淀粉糖 生产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府补助在激励企业“卡脖子”技术创新中能否提供助力——以企业参与内循环程度为调节变量 被引量:13
9
作者 邵颖红 周恺伦 程与豪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2,共9页
如何推动“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尝试引入锦标赛理论解释政府补助的激励机理,基于2011—2020年我国半导体及芯片行业上市企业数据,结合近年国家提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战略,以企业参与内循环程度为... 如何推动“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尝试引入锦标赛理论解释政府补助的激励机理,基于2011—2020年我国半导体及芯片行业上市企业数据,结合近年国家提出以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战略,以企业参与内循环程度为调节变量,实证研究政府补助对“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产出的激励作用。结果表明,政府补助与“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产出间具有倒U型关系,企业参与内循环程度在政府补助与“卡脖子”技术企业创新产出的倒U型关系中起调节作用。研究结论可为“卡脖子”技术企业在新发展格局下开展高质量创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补助 企业创新 “卡脖子”技术 内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内循环:来自多区域投入产出的演化证据 被引量:1
10
作者 江静 张昭君 《产经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2-110,共19页
促进国内经济循环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构建经济内循环的理论分析框架,将经济内循环分为区域内经济循环和区域间经济循环两个层面,在此基础上设计区域内循环、区域间循环的测度方法,并将全国划分为11大区域,重新构建11大区域投入产... 促进国内经济循环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构建经济内循环的理论分析框架,将经济内循环分为区域内经济循环和区域间经济循环两个层面,在此基础上设计区域内循环、区域间循环的测度方法,并将全国划分为11大区域,重新构建11大区域投入产出表,测度分析2007—2015年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区域特征、产业特征及其演化趋势。结果表明:(1)2007—2015年,中国各区域内部的循环能力总体得到提升,且长三角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内循环能力明显强于其他区域;(2)区域间循环系数整体上升,各区域间的差异缩小,其中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及大湾区与国内其他区域的联系最为紧密;(3)从区域内产业循环来看,制造业主要通过后向关联促进区域内循环,服务业主要通过前向关联促进区域内循环;(4)区域间产业循环的平均水平提升,通过后向关联促进区域间循环的产业集中在第二产业部门,通过前向关联促进区域间循环的产业集中在第三产业以及农业部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大湾区凭借多项优势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循环的引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内循环 区域间循环 区域内循环 内循环区域特征 内循环产业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际数字信息流与经济内循环动力 被引量:1
11
作者 邹璇 吕谨伊 杨旭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31,共14页
国内需求增量是经济内循环的主要动力,能够为全国经济循环的良好运转提供重要支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使经济循环突破了本地化和实物化的限制,为经济循环注入新的特征。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城际数字信息流数据,构建数字信息传输量... 国内需求增量是经济内循环的主要动力,能够为全国经济循环的良好运转提供重要支撑。数字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使经济循环突破了本地化和实物化的限制,为经济循环注入新的特征。运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城际数字信息流数据,构建数字信息传输量、信息聚合能力和信息辐射能力3个要素刻画城际数字信息流,并结合微观个体、企业和城市3个层面的数据考察城际数字信息流对经济内循环动力的影响及传递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增强城际数字信息流能够提升城市的经济内循环动力,其中,城市数字信息传输量对经济内循环动力的促进作用具有边际递增特征,而城市信息聚合能力和信息辐射能力的促进作用具有边际递减特征。二是城际数字信息流更密集、城市经济内循环动力更强和人均收入更高的城市通过城际数字信息流来促进城市经济内循环动力的作用更强,城际数字信息流的发展可能会加剧数字鸿沟现象。三是城际数字信息流通过人口移动效应增加居民消费,通过新建企业效应增加企业投资,通过技术进步效应延伸产业链和供应链,从而提升城市的经济内循环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城际 数字信息流 经济内循环动力 人口移动 新建企业 技术进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循环与外循环互动:中美双循环路径的差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金山 杜林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1-164,共14页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宏观大历史的比较视野。作为大国经济,中国发展的主线是以国内大循环促进国际大循环,美国发展的主线是以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当前,中美两国历史上第一次但可能不是最后一次,都站在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历史... 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宏观大历史的比较视野。作为大国经济,中国发展的主线是以国内大循环促进国际大循环,美国发展的主线是以国际大循环促进国内大循环。当前,中美两国历史上第一次但可能不是最后一次,都站在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历史关口,都对国际大循环产生着重要乃至决定性的影响。作为负责任的全球利益攸关者,世界大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乃是正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再生产循环 内循环 循环 循环 经济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贸企业由外循环为主转向内循环为主的现实梗阻、经验启示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4
13
作者 胡蕾 巫强 《价格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73,共10页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基于自身发展与外部环境,外贸企业亟须由外循环为主转向内循环为主,实现内外贸融合发展。当前,由于客场全球化的全球价值链参与模式、国内市场的隐形分割、内外...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基于自身发展与外部环境,外贸企业亟须由外循环为主转向内循环为主,实现内外贸融合发展。当前,由于客场全球化的全球价值链参与模式、国内市场的隐形分割、内外贸管理体制的差异导致外贸企业转型面临一系列现实梗阻。为此,一方面从外贸企业内在动力出发,以双循环标杆企业“苏美达股份有限公司”为例,重点剖析、梳理并总结其从外循环转内循环的阶段性事实演变、成功做法与经验启示,为其他外贸企业转型提供借鉴;另一方面,从政策外在推力角度出发,提出了紧抓内外贸一体化的政策契机、促进规则与标准统一,加快建设统一大市场、降低国内市场的隐形壁垒,充分发挥开放平台的作用、打造内外贸融合发展的制度高地,多措并举系统施策、强化金融财税等各项政策支持力度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贸企业 循环 内循环 现实梗阻 市场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循环脱氮反应器处理炼化反渗透浓水的工程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陆彩霞 尉勇 +5 位作者 赵剑涛 师晓光 刘来峰 邢哲 谢陈鑫 王连峰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4-189,共6页
在内循环(Internal circulation,IC)厌氧反应器结构基础上,设计了IC脱氮反应器,并研究了其在炼化反渗透浓水处理中的工程应用。结果表明,IC脱氮反应器启动快、运行稳定。在进水TN为18.7~39.0 mg/L,平均26.6 mg/L条件下,经IC脱氮反应器... 在内循环(Internal circulation,IC)厌氧反应器结构基础上,设计了IC脱氮反应器,并研究了其在炼化反渗透浓水处理中的工程应用。结果表明,IC脱氮反应器启动快、运行稳定。在进水TN为18.7~39.0 mg/L,平均26.6 mg/L条件下,经IC脱氮反应器处理后出水TN为1.89~14.0 mg/L,平均4.65 mg/L,显著低于《陕西省黄河流域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61/224—2018)表1中B标准对于TN≤15 mg/L的排放要求;出水悬浮物质量浓度低,平均为18.6 mg/L;后续内循环曝气生物滤池出水COD平均为35.4 mg/L,可稳定控制在50 mg/L以下,综合处理效果好。同时,该设备占地面积小,工艺简单,水处理直接成本为1.36元/m3,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 脱氮反应器 反渗透浓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国内国际双循环与共同富裕 被引量:21
15
作者 王江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1-16,共6页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能够为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27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实证考察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促进共同富裕。异质...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能够为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文章基于2011—2022年我国27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实证考察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促进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表明,新质生产力对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的共同富裕影响效应更显著。由机制检验结果可知,新质生产力可通过经济内循环及经济外循环渠道间接赋能共同富裕。空间溢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新质生产力 经济内循环 经济外循环 颠覆式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曝气动力双侧横向内循环反应器数值模拟和脱氮机理
16
作者 刘烨星 于莉芳 +3 位作者 陈倩伊 戴步峰 曹皖 彭党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490-5498,共9页
提出一种新型曝气动力双侧横向内循环(ADTL)反应器以免除常规生物脱氮工艺的内循环能耗,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优化ADTL反应器关键结构参数,如顶间隙高度/液位高度(H_(tc)/H_(l))、底间隙高度/液位高度(H_(bc)/H_(l))及A/O比,并考察ADT... 提出一种新型曝气动力双侧横向内循环(ADTL)反应器以免除常规生物脱氮工艺的内循环能耗,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优化ADTL反应器关键结构参数,如顶间隙高度/液位高度(H_(tc)/H_(l))、底间隙高度/液位高度(H_(bc)/H_(l))及A/O比,并考察ADTL反应器处理模拟城市污水的脱氮性能、功能菌活性、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规律.CFD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当H_(tc)/H_(l)、H_(bc)/H_(l)与A/O比分别为0.08、0.08及1:1时,ADTL反应器循环液速与液体流动均匀性较优.ADTL反应器运行结果表明,与常规内循环模式相比,ADTL运行模式TN去除率提高了11.96%,亚硝酸盐氧化比活性/氨氧化比活性(SNUR/SAUR)由1.71降低至1.13,亚硝酸盐还原比活性/硝酸盐还原比活性(NIRR/NARR)由0.39增加至0.66,酶活性比值变化同活性比值变化趋势一致;同时Illumina MiSeq测序结果表明,ADTL阶段中具有亚硝酸盐还原功能的Levilinea(21.58%)、Melioribacter(4.54%)和Burkholderia(1.71%)菌属丰度显著增加,而具有硝酸盐还原功能的Azospira(0%)、Denitratisoma(1.49%)、Dechloromonas(0.84%)丰度则相对较低.因此,ADTL反应器可以在免除内循环能耗的前提下,有效避免“亚硝酸盐循环”,节约硝化过程中的曝气能耗和反硝化过程中的碳源需求,为城市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横向内循环 数值模拟 溶解氧梯度分布 同步硝化反硝化 亚硝酸盐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内循环载荷下基于弹性安定临界状态的船体加筋板极限强度预测公式 被引量:2
17
作者 崔虎威 陈泽民 +1 位作者 丁启印 胡润文 《中国舰船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121,共8页
[目的]为准确评估船体结构在循环载荷下的极限承载性能,需考虑载荷的循环属性对船体加筋板极限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200块T型加筋板和扁钢加筋板开展面内循环载荷下达到弹性安定临界状态的极限强度数值模拟;细致考... [目的]为准确评估船体结构在循环载荷下的极限承载性能,需考虑载荷的循环属性对船体加筋板极限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200块T型加筋板和扁钢加筋板开展面内循环载荷下达到弹性安定临界状态的极限强度数值模拟;细致考虑船体加筋板在面内循环载荷下的材料鲍辛格效应、焊接初始变形及残余应力;基于加筋板弹性安定临界状态的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以加筋板无量纲极限强度作为目标函数,以带板和加强筋的柔度系数作为自变量,提出面内循环载荷下基于弹性安定临界状态的船体加筋板极限强度预测公式。[结果]与非线性有限元模拟结果的比较验证了所提公式的准确性。[结论]所做研究对循环载荷下船体加筋板的极限强度评估具有较好的理论与工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载荷 弹性安定 船体加筋板 极限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发展、经济双循环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婉嫕 《征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3-81,共9页
以2011—2022年中国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为基础,借助计量模型深入探究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并考察经济双循环的机制作用。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 以2011—2022年中国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为基础,借助计量模型深入探究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影响,并考察经济双循环的机制作用。基准回归结果显示,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可通过经济双循环间接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异质性分析结果证明,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在高城镇化水平地区更为显著。鉴于此,提出持续推动数字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发挥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赋能效应、因地制宜助力数字金融发展等相关建议,以期为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数字金融发展 经济内循环 经济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规制下“内循环”产能模式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昕 汪萍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100,共25页
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经济结构转型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发展特征,中国工业如何实现出口产品由“量”向“质”稳步转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文章在产能协调理论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均衡数量模型刻画“内循环”... 面对国际市场竞争、经济结构转型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发展特征,中国工业如何实现出口产品由“量”向“质”稳步转变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文章在产能协调理论和高质量发展理念的基础上,构建均衡数量模型刻画“内循环”产能模式内涵,以及出口产品质量影响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门槛模型检验2010—2020年环境规制下“内循环”产能与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在遵循环境规制要求的前提条件下,“内循环”产能模式对制造业出口质量具有推进效应,但地区“内循环”产能模式存在阶段性发展过程。第二,科技创新虽然能够优化“内循环”产能模式中产能质量和产能规模的均衡关系,实现出口产品质量的持续优化,但生产资本分配特征和地区经济偏好仍是“内循环”产能模式的质量要素优化的主要制约因素。第三,环境规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赋能能够有效加速“内循环”产能模式的产品质量优化进程,避免产能质量与产能规模结构失衡。文章为中国制造业实现出口产品质量持续优化提供理论和经验证据,加强政府对市场资源规划和宏观调控政策制定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产能模式 出口产品质量 环境规制 门槛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支付、经济内循环激励与家庭杠杆率
20
作者 冯艺苑 李建军 彭俞超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4-45,共22页
移动支付通过鼓励家庭消费,便利居民信贷,促进家庭投资创业的方式驱动经济内循环,但也可能推高杠杆,甚至引发金融风险。移动支付激励经济内循环是否是家庭杠杆攀升的动因?移动支付刺激消费背后的机制是直接还是心理因素?这种影响对于不... 移动支付通过鼓励家庭消费,便利居民信贷,促进家庭投资创业的方式驱动经济内循环,但也可能推高杠杆,甚至引发金融风险。移动支付激励经济内循环是否是家庭杠杆攀升的动因?移动支付刺激消费背后的机制是直接还是心理因素?这种影响对于不同收入家庭群体是否一致?本文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探究了家庭移动支付行为和杠杆的关系。经验证据表明,移动支付提升融资便利,缓解“支付痛感”,刺激家庭消费,推动经济内循环,推高家庭杠杆。家庭财富偏好和维持基本消费均是推升杠杆的重要原因。本文政策启示在于,引导家庭合理消费,适度负债;金融机构在利用数字支付提振内需时应注意防范金融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支付 经济内循环 家庭杠杆 支付痛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