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循环好氧生物流化床处理糖业废水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田雪莲 胡堃 +1 位作者 郭勇 黄卫星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33-36,共4页
应用内循环好氧生物流化床对CODCr和NH3-N质量浓度分别为350—580mg/L和7-12mg/L的甘蔗制糖废水进行处理。以人工合成的高分子颗粒作生物膜载体,通过改变空气流量和水力停留时间,考察不同操作条件下对不同浓度废水的COD。和NH3-N去除... 应用内循环好氧生物流化床对CODCr和NH3-N质量浓度分别为350—580mg/L和7-12mg/L的甘蔗制糖废水进行处理。以人工合成的高分子颗粒作生物膜载体,通过改变空气流量和水力停留时间,考察不同操作条件下对不同浓度废水的COD。和NH3-N去除效果。试验表明,在进气量为40L/h、水力停留时间为3-4h的条件下,CODCr和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7%和86.5%,出水CODCr和NH3-N稳定在60mg/L和2ms/L以下,表明采用内循环好氧生物流化床处理糖业废水具有良好的效果.为糖业废水的高效处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好氧生物流化床 糖业废水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 MWel级循环流化床生物质空气气化气固产物特性
2
作者 鲁许鳌 张家富 +1 位作者 罗世文 高大明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49,共9页
为了反应器设计和运行参数优化与生物质半焦的增值利用,在气化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稻壳气化的燃气成分、产气参数,使用多种方法表征分析了生物质半焦的表面形貌、物理特征和碳质结构。燃气分析结果表明:燃气中CO的体积分数最高,大约为18%... 为了反应器设计和运行参数优化与生物质半焦的增值利用,在气化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稻壳气化的燃气成分、产气参数,使用多种方法表征分析了生物质半焦的表面形貌、物理特征和碳质结构。燃气分析结果表明:燃气中CO的体积分数最高,大约为18%,H2的体积分数为7%左右,燃气热值为5.48 MJ/m^(3)左右,属于低热值燃气。稻壳半焦的物理特征分析表明:半焦的主要元素为C、O、Si和K。半焦的BET比表面积为21.7742 m^(2)/g;小部分粒径为1~10μm和100~300μm,大多数粒径为10~100μm。半焦多数孔是孔径为2~10 nm的中孔,并且存在少量微孔和大孔,平均孔径为7.0496 nm,总孔体积为0.050907 cm^(3)/g。X射线衍射分析说明半焦含有石英晶型的SiO2,碳的无序性较高,石墨化程度低。红外光谱分析说明半焦的大分子结构含有—OH、C=C和C—O键等官能团。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半焦含有石墨结构,D1峰与G峰的强度比(ID1/IG)为7.93,半焦的碳质结构有较高含量的缺陷碳和无定形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气化 循环流化床 燃气成分 生物质半焦 结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系统模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高明明 刘博通 +2 位作者 张洪福 王亚柯 岳光溪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2-300,共9页
针对生物质循环流化床(CFB)机组,通过机理分析,研究了生物质燃烧的动态过程,建立了生物质CFB锅炉燃料侧燃烧模型。通过能量守恒,确定了生物质CFB机组汽水侧和汽机侧主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了负荷控制系统模型。基于某30 MW生物质CF... 针对生物质循环流化床(CFB)机组,通过机理分析,研究了生物质燃烧的动态过程,建立了生物质CFB锅炉燃料侧燃烧模型。通过能量守恒,确定了生物质CFB机组汽水侧和汽机侧主要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了负荷控制系统模型。基于某30 MW生物质CFB机组实际运行数据,通过稳态工况推导、回归分析和遗传算法辨识了模型的参数和函数关系,在Simulink软件平台验证了模型的结果并进行了模型阶跃试验。结果表明:模型的输出与实际数据能较好地吻合,主蒸汽压力、负荷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在4%以内,阶跃响应符合实际经验,证明建立的模型能够反映机组的动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循环流化床 协调系统 动态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煤循环流化床零碳燃料掺烧技术研究进展
4
作者 谭睿泽 宋国良 +1 位作者 宋维健 徐一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41,共15页
燃煤电厂掺烧零碳燃料是实现电力行业低碳排放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常见的掺烧零碳燃料有生物质、氨气与氢气等。针对燃煤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fluidizedbed,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的相关研究展开论述,通过分析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的技... 燃煤电厂掺烧零碳燃料是实现电力行业低碳排放的重要路径之一,目前常见的掺烧零碳燃料有生物质、氨气与氢气等。针对燃煤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fluidizedbed,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的相关研究展开论述,通过分析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的技术原理和优势,结合生物质、氨、氢燃料特性和掺烧研究进展,探讨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技术未来的技术挑战和发展趋势,为实现燃煤锅炉低碳排放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基于CFB锅炉的流态化燃烧特性,分析了3种零碳燃料的基本燃料特性、掺烧后燃烧特性及排放特性、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尽管3种零碳燃料掺烧时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与技术挑战,但通过气-固流场组织、燃料或空气深度分级、耦合其他技术对燃烧过程进行优化和污染物排放控制,燃煤CFB锅炉掺烧零碳燃料将是一条可行的碳减排路线。这将有助于开发新一代CFB锅炉灵活低碳燃煤发电技术,为“双碳”目标下促进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零碳燃料掺烧 生物质燃料 氨燃料 氢燃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形隔板式内循环流化床双组分气固流动实验研究
5
作者 陈羿翔 侯卫斌 +5 位作者 卫东升 王露 张申 邓肇福 吕炎南 魏利平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9-814,820,共7页
隔板式内循环流化床在生物质热利用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但是传统矩形内循环流化床存在颗粒在低速区滞流的问题。开发了一种梯形结构内循环流化床,以稻壳/木屑和石英砂作为床料的开展颗粒流化态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石英砂的加入... 隔板式内循环流化床在生物质热利用领域具有光明的应用前景,但是传统矩形内循环流化床存在颗粒在低速区滞流的问题。开发了一种梯形结构内循环流化床,以稻壳/木屑和石英砂作为床料的开展颗粒流化态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石英砂的加入显著改善了稻壳和木屑的流动特性;随着气速比的增加,颗粒的循环流速先增大后减小;压力信号随着气速的增大均显示出逐渐变小的趋势。与矩形内循环流化床相比,梯形结构的引入减小了滞流区面积,相同操作条件下改善了颗粒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型隔板式 生物质气化 内循环流化床 流化特性 颗粒循环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添加剂对生物质循环流化床燃烧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马宇宸 张一珍 +5 位作者 汤薛玉 齐俊钢 韦鲁滨 黄中 吕俊复 柯希玮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7693-7705,I0017,共14页
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燃烧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该文概述生物质直燃CFB锅炉在运行实践中面临的受热面沾污腐蚀、床料烧结团聚、燃烧不均匀、NO_(x)原始排放高等诸多问题和对... 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燃烧被认为是未来大规模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最有潜力的技术之一。该文概述生物质直燃CFB锅炉在运行实践中面临的受热面沾污腐蚀、床料烧结团聚、燃烧不均匀、NO_(x)原始排放高等诸多问题和对应的活性添加剂解决方案。如采用硅铝基、硫基、钙基、磷基等添加剂形成高熔点盐或降低Cl含量,可有效缓解炉内受热面沾污腐蚀等现象;借助载氧体辅助燃烧技术,有望通过替代床料的氧化还原循环反应改善炉内气氛分布均匀性并提高燃烧效率;在燃烧过程中投入适量的铁基或还原类添加剂,可抑制含氮前驱体向NO_(x)转化,亦或还原已生成的NO_(x),从而降低NO_(x)原始排放。未来,对添加剂的研究应重点关注机理分析、标准化、工程放大、固废资源化利用等方向,以期实现对生物质的清洁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循环流化床 活性添加剂 燃烧 NO_(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负荷下生物质掺烧比例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仇杰 崔志刚 +3 位作者 王康 王圣 董月红 徐静馨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4-190,共7页
为了研究生物质在低负荷下循环流化床机组深度调峰中的应用潜力,本文结合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生物质掺混比例对CFB锅炉内部温度、压力、气体浓度及颗粒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生物质掺混比为10%、20%时,循环流化床密相区升温速... 为了研究生物质在低负荷下循环流化床机组深度调峰中的应用潜力,本文结合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不同生物质掺混比例对CFB锅炉内部温度、压力、气体浓度及颗粒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生物质掺混比为10%、20%时,循环流化床密相区升温速率提高2~8℃/min,但稳定温度随掺混比增加而降低。为深入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分别对3种工况进行数值计算后发现:掺烧比由0%提升至20%时,密相区压降由900 Pa减少至700 Pa;CO浓度由10%降低至5%;CO_(2)浓度从17%降低至12%;颗粒浓度降低了18%。相对地,稀相区各组分浓度出现增加,特别是颗粒浓度增加了达38%。表明生物质的掺入促使燃烧区域向炉膛中上部移动。这一发现证明了生物质掺烧能有效提高低负荷下炉内升温特性且满足“双碳”目标下的需求,为低负荷下电网调峰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生物质混烧 负荷响应速率 数值模拟 电网调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炉生物质掺烧降碳技术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吴丽萍 李民杰 +2 位作者 陈思雨 高江鹏 金余其 《热力发电》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4-150,共7页
火电行业的降碳工作直接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实现,而循环流化床炉具有燃料适用性广的优势,能够大比例掺烧可再生“零碳”能源-生物质燃料,大幅降低火电厂碳排放。在役循环流化床炉和燃煤条件,进行生物质混合掺烧试验,并对燃烧稳定性、... 火电行业的降碳工作直接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实现,而循环流化床炉具有燃料适用性广的优势,能够大比例掺烧可再生“零碳”能源-生物质燃料,大幅降低火电厂碳排放。在役循环流化床炉和燃煤条件,进行生物质混合掺烧试验,并对燃烧稳定性、污染物排放及热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估。掺烧试验结果表明:生产单位蒸汽煤耗量随掺烧比增大显著降低,燃烧工况稳定;掺烧条件下单位石灰石耗量降至4.5 kg/t蒸汽左右,SO_(2)排放量达标;掺烧后炉内温度升高,排烟温度升高,而飞灰量增大,使热损失有所增大;通过调控风量配比、料层差压及过量空气系数,总体热效率接近设计值;长期运行条件下,生物质掺烧比达到约30%,SO_(2)和NOx排放量合格,尾部受热面未受明显腐蚀,1 t蒸汽减排CO_(2)量约480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生物 碳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气射流内循环厌氧流化床中复杂化工废水的催化还原过程 被引量:6
9
作者 韦朝海 邓志毅 +2 位作者 周秀峰 吴超飞 韦哲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139-3146,共8页
针对集约化化工园区排放的高浓度、高色度、高时变性及难降解性复杂化工废水,自行研制了处理能力为24m3.d-1、内置Fe0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生物气射流内循环厌氧流化床,研究了新型反应器及其工艺对该废水预处理的催化还原过程及运行参数。... 针对集约化化工园区排放的高浓度、高色度、高时变性及难降解性复杂化工废水,自行研制了处理能力为24m3.d-1、内置Fe0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生物气射流内循环厌氧流化床,研究了新型反应器及其工艺对该废水预处理的催化还原过程及运行参数。结果表明:以射流的方式使生物气和废水在反应器内主动循环,使催化剂、活性炭、污泥与废水之间保持良好的接触传质,通过产氢、絮凝和提供营养等方式强化厌氧反应过程。在回流比为2、环境温度为23~34℃及水力停留时间(HRT)为12~24h的条件下,当进水容积负荷为0.874~2.996kgCOD.m-3.d-1和色度为250~2000倍时,其COD和色度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26.2%和70.8%;出水pH稳定在6~8之间,原废水BOD/COD值由0.26±0.04提高到0.43±0.03。该新型反应器及工艺在实现部分有机负荷去除的同时明显改善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可作为复杂化工有机废水的高效预处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处理 生物气射流内循环流化床 复杂化工有机废水 Fe^0颗粒 催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循环三相好氧生物流化床处理糖业废水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胡堃 金长义 +3 位作者 郭勇 田雪莲 谢玉武 黄卫星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5-190,共6页
采用人工合成的多孔高分子颗粒作为微生物载体,利用内循环好氧生物流化床对不同工段的糖业废水进行连续处理。结果表明,反应器能很好降解各工段废水,CODCr平均去除率达到85%以上,当水样BOD/CODCr(B/C)值高于0.5时,出水CODCr达到80 mg/L... 采用人工合成的多孔高分子颗粒作为微生物载体,利用内循环好氧生物流化床对不同工段的糖业废水进行连续处理。结果表明,反应器能很好降解各工段废水,CODCr平均去除率达到85%以上,当水样BOD/CODCr(B/C)值高于0.5时,出水CODCr达到80 mg/L以下,在水样B/C值为0.4时,出水CODCr能稳定在110 mg/L左右;反应器表现出较好的生物脱氮能力,其中氨氮去除率达到80%左右。同时,对反应器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和停留时间分布进行了实验,结果分析表明,反应器对进水CODCr负荷冲击有良好的适应性,这一良好的抗负荷冲击能力一方面源自生物膜的固定化,另一方面在于反应器内混合充分,传质效率提高且液相稀释扩散作用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流化床 好氧处理 糖业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脉冲气-液-固循环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产电特性
11
作者 朱楼 宋杨凡 +5 位作者 王猛 施睿鹏 厉彦民 陈鸿伟 刘卓 魏翔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991-3001,共11页
为进一步提升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电化学性能,设计并搭建了一个中心脉冲气-液-固循环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CPCFB-MFC),通过设计多组实验工况研究了脉冲液流频率和幅值、颗粒循环速率及气体流量对CPCFB-MFC产电及污水处理特性的影响... 为进一步提升微生物燃料电池(MFC)的电化学性能,设计并搭建了一个中心脉冲气-液-固循环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CPCFB-MFC),通过设计多组实验工况研究了脉冲液流频率和幅值、颗粒循环速率及气体流量对CPCFB-MFC产电及污水处理特性的影响。在中心液流脉冲频率为0.25 Hz、脉冲幅值为0.08 m/s、颗粒循环速率为3.3 kg/(m^(2)·s)、气体流量为2 L/min条件下,CPCFB-MFC的输出电压达到最高(为649.2 mV),此时污水处理时间最短(为77 h)。通过对比不同工况的污水处理效率和综合能耗,证明了在反应器内采用脉冲液流和气-液-固循环运行方式能进一步提升MFC的综合性能。这项工作对推动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的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燃料电池 循环流化床 脉冲液流 产电 污水处理 活性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内循环生物流化床的水力及充氧特性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春华 邱峰 +1 位作者 张洪林 蒋林时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8-91,共4页
以挂膜后的活性碳为载体,在不同投加率下研究了典型内循环生物流化床的水力特性及充氧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流体循环时间及混合时间均随气速及载体投加量增加而缩短;循环时间随液速增大而缓慢减小;混合时间随液速变化规律较复杂;各区气... 以挂膜后的活性碳为载体,在不同投加率下研究了典型内循环生物流化床的水力特性及充氧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流体循环时间及混合时间均随气速及载体投加量增加而缩短;循环时间随液速增大而缓慢减小;混合时间随液速变化规律较复杂;各区气相含率随气速及载体含率的增大而升高;且受气速影响显著;KLa随气速、载体投加率增加总趋势为增大,但幅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流化床 循环时间 混合时间 气相含率 活性碳 投加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氧气氛下循环流化床中生物质与煤矸石燃烧污染物排放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龚振 宋长忠 +2 位作者 贾相如 李媛媛 李泽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3951-3958,共8页
为研究富氧气氛下生物质与煤矸石混合试样在循环流化床中燃烧污染物排放特性,利用36 kW/h循环流化床试验台,分别在空气、21%O2/CO2、30%O2/CO2和40%O2/CO2气氛下进行生物质与煤矸石的混合燃烧试验,考察燃烧气氛和生物质含量对污染物排... 为研究富氧气氛下生物质与煤矸石混合试样在循环流化床中燃烧污染物排放特性,利用36 kW/h循环流化床试验台,分别在空气、21%O2/CO2、30%O2/CO2和40%O2/CO2气氛下进行生物质与煤矸石的混合燃烧试验,考察燃烧气氛和生物质含量对污染物排放和炉内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21%O2/CO2气氛下较空气气氛下烟气中的NO和SO2排放量更低、CO排放量更高,相同高度下炉膛温度更低;在O2/CO2气氛下,随着氧气浓度的提高,烟气中NO和SO2排放量逐渐升高,相同高度下炉膛温度逐渐升高;在相同气氛下,随着生物质含量的增加,CO排放量逐渐升高,SO2排放量逐渐降低,炉膛中下部温度逐渐升高、中上部温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煤矸石 循环流化床 CO NO SO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臭氧脱硝试验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建平 万凯迪 +3 位作者 王荣涛 徐超群 贾卫卫 王智化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9年第1期8-13,共6页
为了揭示生物质锅炉中活性分子臭氧脱硝的特点,在一台应用了活性分子臭氧深度一体化超低排放技术的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上,开展烟气臭氧脱硝试验。采用烟气分析仪测量锅炉尾部烟道活性分子臭氧喷入前和塔顶烟囱处的烟气组分,重点探究... 为了揭示生物质锅炉中活性分子臭氧脱硝的特点,在一台应用了活性分子臭氧深度一体化超低排放技术的生物质循环流化床锅炉上,开展烟气臭氧脱硝试验。采用烟气分析仪测量锅炉尾部烟道活性分子臭氧喷入前和塔顶烟囱处的烟气组分,重点探究了脱硝前后烟气污染物的排放特性以及臭氧投加量对脱硝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入炉生物质燃料的水分和热值的变化有较强的随机性,机组负荷及CO、NOx等污染物初始浓度均随之波动;烟气中NOx初始浓度的平均值为146mg/m3,最高值可达480 mg/m3,其瞬时值与含氧量有着非常强的线性相关性,线性回归相关系数(R2)为0. 96;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脱硝率从臭氧发生器功率为118 k W时的24%增至250 k W时的95%;应用活性分子臭氧脱硝技术后,臭氧发生器功率为250 k W时,烟气中NOx浓度一直稳定在15 mg/m3以下,满足超低排放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锅炉 循环流化床 活性分子 脱硝 超低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好氧生物流化床耦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新工艺研究 被引量:44
15
作者 李平 韦朝海 +1 位作者 吴超飞 梁世中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45-350,共6页
采用厌氧/好氧生物流化床耦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探索了厌氧/好氧的耦合及各种工艺操作条件对垃圾渗滤液生物降解效率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经过高效厌氧流化床的处理, 垃圾渗滤液的可生化性可提高49.1%。... 采用厌氧/好氧生物流化床耦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探索了厌氧/好氧的耦合及各种工艺操作条件对垃圾渗滤液生物降解效率的影响,并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经过高效厌氧流化床的处理, 垃圾渗滤液的可生化性可提高49.1%。CODCr/NH4+-N比值对渗滤液好氧生物降解性能有较显著的影响,适宜的CODCr/NH4+-N比值应控制在7.6左右。当进水CODCr及NH4+-N浓度分别为5000mgL-1、280mgL-1左右时,系统出水主要指标达到GB16889-1997一级排放标准。当系统受到短时间(12h左右)超过正常运行负荷约3倍的负荷冲击时,能在4d左右的时间内恢复正常。本研究为垃圾渗滤液的治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处理 生物流化床 垃圾渗滤液 生物处理 处理 好氧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流化床富氧气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6
16
作者 赵先国 常杰 +1 位作者 吕鹏梅 王铁军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9-204,共6页
在常压流化床装置上进行了生物质在富氧条件下定向气化的实验研究.实验主要考察了氧的当量比和氧体积分数对气化气组成、碳转化率和气体热值的影响.当量比值是与温度紧密联系的一个量,本实验主要通过调节进料量来改变它的值,随着当量比... 在常压流化床装置上进行了生物质在富氧条件下定向气化的实验研究.实验主要考察了氧的当量比和氧体积分数对气化气组成、碳转化率和气体热值的影响.当量比值是与温度紧密联系的一个量,本实验主要通过调节进料量来改变它的值,随着当量比的变化(0.21~0.29),燃气成分也会改变,其中变化最大的是H2、CO.H2体积分数显著增加,CO和CH4体积分数有降低的趋势,使燃气热值降低;氧体积分数是富氧气化过程中较重要的参数,在实验研究的范围内,发现增大氧气体积分数可以提高H2体积分数及有利于调节H2/CO(体积分数)的比值.当氧气体积分数从21%提高到45%,H2体积分数从20%增加到27.7%,H2/CO(体积分数)从0.38增加到0.75,比较接近合成液体燃料的气体比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流化床 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内构件内循环三相流化床氧传递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7
17
作者 韦朝海 吴锦华 +2 位作者 吴超飞 任源 吴海珍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07-510,共4页
以树脂作为载体,研究了新型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氧传递速率和氧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载体量、气速、导流挡板及布气器设置的位置).结果表明,当载体量<10%时,三重管、五重管的溶氧性能较好;当载体量>10%时,直管、多重管的溶氧性... 以树脂作为载体,研究了新型内循环三相流化床反应器氧传递速率和氧转移效率的影响因素(载体量、气速、导流挡板及布气器设置的位置).结果表明,当载体量<10%时,三重管、五重管的溶氧性能较好;当载体量>10%时,直管、多重管的溶氧性能更好;当载体量为15%时,随着表观气速的增大,氧传递速率增大,而气速分别在0.022 m/s和0.033m/s时,直管和多重管的氧转移效率达到最大值;底部布气优于其他高度布气;导流挡板的设置增强氧的传递作用.研究结果为反应器的放大及操作条件的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循环三相流化床 传递系数 转移效率 内构件 废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双碳目标的多元燃料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展望 被引量:8
18
作者 岳光溪 张扬 +3 位作者 张建春 王志宁 柯希玮 张海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6844-6854,I0012,共12页
双碳目标让煤电机组的低碳化受到广泛关注。低碳燃料替代是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燃烧发电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零碳、低碳燃料特性与煤显著不同,这对CFB燃烧技术的燃料适应性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从燃料的着火与... 双碳目标让煤电机组的低碳化受到广泛关注。低碳燃料替代是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CFB)燃烧发电技术的重要方向之一。零碳、低碳燃料特性与煤显著不同,这对CFB燃烧技术的燃料适应性提出了新的挑战。该文从燃料的着火与燃尽、低成本污染物控制和受热面安全3个角度,剖析CFB燃烧技术燃料适应性广的理论基础,提出丰富的床料蓄热和高效物料循环是支撑其适应低碳灵活燃料燃烧的两大基础条件。可以通过构建合理流态和炉内气氛,进一步提升CFB燃烧技术在多元低碳燃料上的适应性。对于生物质燃料,利用循环物料冲刷减少高温受热面沾污、减轻腐蚀,能够提高生物质发电的蒸汽参数,进而提高生物质发电的经济性;对于氨燃料,利用炉内高温床料蓄热解决稳燃问题,利用炉内气氛调控解决低成本脱硝问题,有望攻克氨燃料的高效低成本燃烧技术;对于化工冶金过程中广泛存在的超低热值废气,可利用CFB燃烧技术无害化处理同时回收废气中热能,显著提升废气处理的经济性,减少系统能耗和碳排放。面向双碳目标,CFB燃烧技术将进一步发挥和拓展其燃料适应性广的优势,具有较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循环流化床 生物 氨燃料 烧结烟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SO_2排放和石灰石脱硫特性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李伟 李诗媛 +2 位作者 徐明新 王昕 吕清刚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3932-3937,共6页
在50kW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台上进行了大同煤在O2/CO2气氛下未添加石灰石和添加石灰石的富氧燃烧试验,试验各工况进口的氧气浓度为25%~50%,燃烧温度为850-950℃。试验研究的目标是获得燃烧温度和进口氧气浓度等参数对循环流化床富... 在50kW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台上进行了大同煤在O2/CO2气氛下未添加石灰石和添加石灰石的富氧燃烧试验,试验各工况进口的氧气浓度为25%~50%,燃烧温度为850-950℃。试验研究的目标是获得燃烧温度和进口氧气浓度等参数对循环流化床富氧燃烧过程中SO2的排放特性和石灰石的脱硫特性的影响。试验研究表明:未添加石灰石时,SO2的排放量随着燃烧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着进口氧气浓度和过氧系数的升高而降低。在相同[Ca]/[S]情况下,石灰石的最高脱硫效率所对应的燃烧温度在900℃。随着进15氧气浓度的增加,石灰石的脱硫效率显著提高,在[Ca]/[S]为3的条件下,进口氧气浓度从25%增加到50%,石灰石的脱硫效率从39.0%增加到8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燃烧 SO2排放 脱硫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成型燃料循环流化床燃烧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诗媛 吕清刚 +4 位作者 矫维红 王东宇 贺军 那永洁 贠小银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4-58,共5页
在0.15 MW循环流化床试验台上,进行了玉米秸秆和苹果树枝成型燃料燃烧特性以及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成型燃料和苹果树枝成型燃料在循环流化床中能够稳定燃烧,燃烧效率达到96.8%;尾气中HCl的排放质量浓度较高,SO2的... 在0.15 MW循环流化床试验台上,进行了玉米秸秆和苹果树枝成型燃料燃烧特性以及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成型燃料和苹果树枝成型燃料在循环流化床中能够稳定燃烧,燃烧效率达到96.8%;尾气中HCl的排放质量浓度较高,SO2的排放质量浓度随着生物质的硫含量增大而增大;使用选择性炉渣作为床料同时加入黏土作为添加剂的方法,能够有效抑制玉米秸秆成型燃料和苹果树枝成型燃料燃烧过程中床料的黏结,黏土对循环流化床的物料循环流化起到了稳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燃烧 循环流化床 黏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