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虚构式影像民族志:内在世界的视觉化 |
朱靖江
|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21
|
|
|
2
|
论人文世界的结构和性质 |
朱红文
|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1
|
|
|
3
|
论鲁迅诗学——“鲁迅‘艺术世界’之构造”研究之一 |
彭定安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0 |
0 |
|
|
4
|
谢小娥复仇故事流变论——兼论王夫之《龙舟会》对《谢小娥传》的改编 |
魏春春
李欢
|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
|
5
|
造型艺术和抒情诗歌的一致性——两种古典审美变形机制的比较研究 |
王杰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
6
|
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 |
张声远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
1987 |
5
|
|
|
7
|
论作家的自我及其表现 |
黎山峣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86 |
0 |
|
|
8
|
迪肯森的重层性 |
古川隆夫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4 |
0 |
|
|
9
|
谈“自我表现”的不同逻辑范畴 |
黎山峣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1985 |
0 |
|
|
10
|
唤醒生命的语文课——读《语文课Ⅲ》 |
石焘
|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
2020 |
0 |
|
|
11
|
杂色不杂 杂中有一——评王蒙的《杂色》 |
殷国明
|
《文艺理论研究》
|
1984 |
0 |
|
|
12
|
寻找自己的“单间” |
何万敏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1990 |
0 |
|
|
13
|
“扛鼎之作”的缺憾——影片《焦裕禄》美中不足谈 |
建强
|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
1991 |
0 |
|
|
14
|
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联系和区别 |
张尚仁
|
《内蒙古社会科学》
|
1982 |
0 |
|
|
15
|
问题介答 |
沈增炎
|
《生物学教学》
|
1960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