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立 姜宇 +3 位作者 褚红玲 李楠 詹思延 李危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03-511,共9页
目的:调查与分析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价术后腰椎僵硬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变的影响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前(48例)、术后半年(42例)、术后1年(38例)、术后2年(41例)、术后3... 目的:调查与分析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评价术后腰椎僵硬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变的影响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前(48例)、术后半年(42例)、术后1年(38例)、术后2年(41例)、术后3年及以上(40例)的209例患者进行调查。男89例,女120例;年龄27~82岁(62.2±10.1岁)。所有参与调查的患者均完成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疼痛数字评定量表(numeric rating scale,NRS)、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腰痛评分和一项自制调查问卷的填写。自制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疼痛/不适、神经功能障碍、心理健康受损、工作能力受限、各项日常活动能力受限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术后患者的满意度和恢复程度。统计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分析ODI、NRS、JOA评分改善情况与患者满意度和恢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术前患者ODI、腰痛NRS、臀部或下肢痛NRS评分显著高于术后各时间点的患者,JOA评分显著低于术后各时间点的患者(P<0.001)。96.27%(155/161)的术后患者认为生活质量较术前改善。患者自我报告的恢复优良率为67.70%,对手术治疗的满意率为73.91%,二者之间呈高度相关(r=0.701,P<0.001)。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主要有疼痛/不适、神经功能障碍和日常活动能力受限。在受限制的各项日常活动中,对术前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行走受限、外出/户外活动受限和站立受限;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主要有:行走受限、弯腰/下蹲受限和外出/户外活动受限。ODI、NRS、JOA评分的改善值、JOA评分改善率与患者报告的恢复程度和满意度之间呈低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介于0.310~0.627之间。结论:疼痛/不适、神经功能障碍和日常活动能力受限是影响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受限制的各项日常活动中,除行走和外出/户外活动受限外,站立受限对术前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相对较大,弯腰/下蹲受限对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ODI、NRS和JOA评分的改善情况与患者自我报告的恢复程度和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不高。在综合评估腰椎内固定融合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时,除腰腿疼痛外,还应考虑腰腿酸胀、麻木,下肢无力以及腰椎僵硬等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内固定融合 腰椎僵硬 生活质量 疗效评估 基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枢椎齿突骨折经口咽前路齿突截骨矫形后路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手术配合 被引量:2
2
作者 芮琳 周亚昭 《护理学杂志》 2005年第10期72-73,共2页
对1例枢椎齿突骨折C1~2脱位伴不全瘫的患者,行经口咽前路齿突截骨矫形、后路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术前予心理支持、口腔准备及呼吸训练,术中熟练地配合,术中及术毕保持正确体位。结果手术顺利,术后3个月复查,内固定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良... 对1例枢椎齿突骨折C1~2脱位伴不全瘫的患者,行经口咽前路齿突截骨矫形、后路复位内固定融合术,术前予心理支持、口腔准备及呼吸训练,术中熟练地配合,术中及术毕保持正确体位。结果手术顺利,术后3个月复查,内固定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良好,四肢运动感觉正常。提示优质的手术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融合 枢椎齿突骨折 经口咽前路 手术配合 截骨矫形 复位 后路 心理支持 呼吸训练 口腔准备 正确体位 植骨融合 运动感觉 重要环节 手术成功 不全瘫 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节段与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临床疗效及并发症的Meta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王建强 海涌 +4 位作者 丁红涛 刘景伟 张耀申 张扬璞 陈宇翔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586-597,共12页
目的:运用Meta分析比较长节段内固定融合与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CBM、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 目的:运用Meta分析比较长节段内固定融合与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文数据库、CBM、Embas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中有关长节段与短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DS的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间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0月。并手工查阅《中华骨科杂志》《中国脊柱脊髓杂志》《Euro Spine》《Spine》等权威杂志和相关会议论文集,以及对相关论文进行参考文献追踪。从文献中提取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侧凸改善、目测类比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数据,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29篇,包括英文文献9篇,中文文献20篇,共计患者1982例,其中长节段固定患者956例,短节段固定患者1026例。短节段组在手术时间[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2.30,95%CI:1.84,2.76,P<0.00001]、术中出血量(WMD=4.05,95%CI:3.20,4.89,P<0.00001)、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3.61,95%CI:1.13,11.58,P<0.05]等手术指标方面均优于长节段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RR=2.02,95%CI:1.42,2.88,P<0.0001);长节段组在侧凸改善[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 mean difference,SMD)=2.26,95%CI:3.20,4.89,P<0.0001],重建冠状面平衡(WMD=7.04,95%CI:3.42,10.67,P=0.0001)和矢状面平衡(WMD=6.63,95%CI:1.47,11.79,P<0.05)以及ODI改善(WMD=-2.66,95%CI:-3.90,-1.42,P=0.0004)等评价指标上更具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节段固定融合对于矫正畸形和重建脊柱平衡更有优势,而短节段固定在同样有效改善患者疼痛和神经症状的同时,具有较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选择手术方案时应针对不同患者的症状,结合畸形及冠、矢状面失平衡程度进行综合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内固定融合 长节段 短节段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同分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3
4
作者 何建华 冯大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96-601,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同分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应用手... 目的:探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不同分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2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后路内固定术治疗。应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切口引流量评价手术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腰痛情况,应用Roland—MolTis功能障碍(RDQ)评分评价患者腰椎障碍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及不同分型(Denis分型A、B、C、D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融合率为87.9%,治疗有效率为93.3%,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分别为77.9±1.5min、387.4±9.4ml和115.8±6.4ml。术前、术后1d和术后3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9±1.0分、7.6±1.0分和3.5±0.5分;RDQ评分分别为21.8±1.8分、18.4±1.1分和11.8±0.9分。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分别为65.6±1.7min、309.4±7.1m1和103.2±6.3ml。术前、术后1d和术后3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7.6±1.7分、7.2±1.1分和3.9±0.6分,RDQ评分分别为22.1±1.7分、19.4±1.0分和15.5±1.1分。两组患者间治疗有效率、手术时间、出血量和切口引流量、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术后ld和术后3个月的RDQ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enis分型A、B、C和D型患者术前VAS评分分别为8.1±O.9分、7.3±1.2分、7.8±0.9分和7.9±0.8分;术后1d时分别为4.1±1.0分、7.6±1.1分、7.7±1.0分和7.8±1.0分;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3.5±0.8分、3.6±0.6分、3.7±0.5分和3.8±0.5分,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但B、C和D型患者术后1d时VAS评分均显著高于A型患者(P〈0.05)。A、B、C和D型患者术前RDQ评分分别为17.8±1.9分、23.1±2.0分、23.4±2.1分和22.8±1.9分;术后ld时分别为12.4±1.1分、17.3±1.4分、18.3±1.8分和18.9±1.5分;术后3个月时分别为11.9±1.9分、11.4±1.3分、11.5±1.9分和12.4±1.9分,患者经治疗后RDQ评分显著下降(P(0.05),但B、C和D型患者术前和术后ld时RDQ评分均显著高于A型患者(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疗效确切,能够快速缓解DenisA型患者疼痛和脊柱功能障碍,并恢复损伤严重的DenisB、C和D型患者脊柱功能,重建脊柱稳定性,适用范围广.值得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内固定融合 胸腰椎骨折 Denis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麦威拉呢·木合塔尔 高书涛 +3 位作者 胡宇坤 依力达尔·塞达合买提 盛伟斌 甫拉提·买买提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9,共9页
目的:总结跳跃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2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49.5±2... 目的:总结跳跃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探讨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跳跃性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22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31例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患者男18例,女13例,年龄49.5±27.5岁。其中2处病灶24例,3处病灶7例。对每例患者明确责任椎,确定手术病灶、融合节段、内固定方式,以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随访29.7±14.7个月(15~85个月)。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红细胞沉降(ESR)和C-反应蛋白(CRP);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及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病灶后凸Cobb角;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骨愈合标准分级以评估术后结核活动性、症状改善、畸形矫正及骨愈合。结果:31例患者中20例(65.4%)只有1处病灶出现临床症状,23例(74.2%)以疼痛为主诉入院,15例(48.4%)在病程中只有疼痛症状,而11例(35.5%)只有1处病灶出现疼痛症状,18例(58.1%)患者初诊时至少有1处病灶漏诊。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280.0±52.2min(165~330min),失血量567.7±332.0mL(150~1000mL)。术后出现脑脊液漏4例,切口感染3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所有结核病灶均治愈,未出现复发。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ESR为41.5±26.3mm/h、16.3±13.4mm/h、12.5±6.3mm/h、11.4±5.2mm/h、9.2±3.1mm/h;CRP为32.8±23.2mg/L、7.3±5.6mg/L、6.2±4.1mg/L、5.1±3.7mg/L、2.8±2.3mg/L;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6.4±2.4分、2.4±1.7分、2.3±1.3分、1.6±0.9分、0.9±0.7分、0.4±0.3分。术后各个时间点CRP、ESR、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术前Cobb角25.7°±4.9°,术后1周15.4°±2.1°,末次随访时17.1°±2.3°,术后均较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10例存在术前神经功能损伤患者,末次随访时1例术前A级患者恢复至C级;4例术前B级患者1例恢复至C级,3例恢复至D级;5例术前C级患者2例恢复至D级,3例恢复至E级;术后6~12个月42处植骨病灶均获得骨融合,末次随访时34处病灶BridwellⅠ级愈合,8处病灶BridwellⅡ级融合。结论:对跳跃性脊柱结核患者,明确责任椎及各处病灶病变特点,一期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安全且高效,能得到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结核 跳跃性 个体化治疗 植骨融合内固定 手术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BE-LIF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5
6
作者 刘贝 柳永明 +5 位作者 赵建栋 杨引君 李依奇 温发延 李岩 李振军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6,F0003,共8页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 目的对比UBE-LIF(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ic technique with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技术行病灶清除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与经典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腰椎布氏杆菌性脊柱炎(LBS)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科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2例LBS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式分为UBE-LIF组(n=15)和开放组(n=17)。记录并分析两组的一般资料、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病理HE染色;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3、6个月和1年的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腰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临床恢复情况;影像学方法测量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腰椎前凸角(LL)和椎间隙高度(DH),并采用Suk分级标准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未发生严重术后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节段、手术时间、术前ESR和CRP水平、术前VAS、JOA评分及ODI指数、术前LL和DH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BE-LIF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开放组(P<0.001);术中取病变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均符合布氏杆菌病改变。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两组患者的术后各时间点VAS、JOA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其中两组在术后1周差异较为明显:UBE-LIF组VAS评分低于开放组(P<0.01),两组CRP均较术前升高且UBE-LIF组升高水平明显低于开放组(P<0.001),两组ESR较术前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其余各时间点两组间VAS、JOA评分和ODI指数、CRP及E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示,UBE-LIF组椎间植骨总体融合率为93.3%,开放组为9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P=0.884);两组LL和DH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两组手术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LBS均安全有效;与后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相比,UBE-LIF技术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有术中视野清晰、出血量少、术后早期恢复更快、术后住院时间更短等优势,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治疗LBS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微创 UBE UBE-LIF(ULIF)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 单侧双通道植骨融合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何庆标 黎玉辉 梁雨晴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33-937,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两个节段以内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82例,男57例,女25例,年龄65~74岁,BMI 18.5~24.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两个节段以内腰椎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82例,男57例,女25例,年龄65~74岁,BMI 18.5~24.0 kg/m^(2),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TEAS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TEAS组于麻醉诱导前30 min行TEAS,持续至术毕,术后连续2 d行TEAS,每天1次,每次30 min,刺激穴位取双侧合谷穴、内关穴、足三里穴。对照组于相同穴位上贴电极片,不进行电刺激。两组于麻醉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术毕连接镇痛泵行PCIA。记录穴位刺激前、切皮时的HR、MAP。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和舒芬太尼追加次数,并计算追加率。记录术后2、4、8、12、24、48 h静息和活动(翻身)时的VAS疼痛评分。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与实际按压次数之比(D_(1)/D_(2))、补救镇痛和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EAS组切皮时HR明显减慢,MAP明显降低,术中舒芬太尼追加率明显降低,术后2、4、8、12、24、48 h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术后12、24、48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D_(1)/D_(2)明显升高,补救镇痛率、术后恶心呕吐与头晕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TEAS为老年患者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提供较好的围术期镇痛效果,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延长术后镇痛时间,并降低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融合内固定 竖脊肌平面阻滞 经皮穴位电刺激 老年 镇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31
8
作者 刘则征 张忠民 金大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34-1137,共4页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及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接受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观察手术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并分析术前邻...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及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接受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观察手术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并分析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否、融合位置、融合范围、性别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同时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符合标准的病例共147例,随访时间30±10个月(18~84个月),其中20例(13.6%)患者发生了邻近节段退变,而且都发生在头侧邻近节段。如果邻近节段椎间盘术前存在退变,则术后出现ASD的机率将会显著增加(χ^(2)=6.272,P=0.012)。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存在退变是术后出现ASD的危险因素(P=0.046),而性别、年龄、融合位置及融合范围不是AS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如果邻近节段椎间盘术前存在退变,则术后邻近节段发生ASD的机率将显著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融合内固定 邻近节段退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成人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效果 被引量:10
9
作者 杨敏 古辉云 +3 位作者 钟厚成 谢远龙 金伟 魏任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6-141,共6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成人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27例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女性7例,男性20例,年龄29~78岁(54.1±10.8岁)。以横韧带断... 目的: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成人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27例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女性7例,男性20例,年龄29~78岁(54.1±10.8岁)。以横韧带断裂作为不稳定的标准,其中单纯不稳定性寰椎骨折16例,寰椎骨折合并枢椎齿状突骨折10例,合并枢椎Hangman骨折1例。致伤因素为交通伤6例,高处坠落伤20例,重物砸伤1例。均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手术,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的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和植骨融合情况、有无内固定物松动和/或断裂以及伤口感染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89~125min(103.7±9.3min),术中出血90~180ml(135.6±24.2ml),未出现椎动脉损伤、脊髓损伤或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21.6 3±4.64个月),随访期内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和伤口感染等情况,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植骨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前颈部疼痛VAS评分6.70±0.70分,术后3个月随访时为1.59±0.6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JOA评分为10.85±1.11分,术后3个月随访时JOA评分为15.96±0.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植骨融合手术对成人不稳定性寰椎骨折能重建良好的上颈椎稳定性,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骨折 横韧带 寰枢椎不稳 融合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8
10
作者 缪锦浩 匡勇 +4 位作者 陈德玉 杨立利 王新伟 陈宇 刘晓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36-540,共5页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方法:2010年6月~10月39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前路减压Zero-P植骨内固定手术,患者年龄33~71岁,平均50.3岁。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脊髓型31例;单间隙1... 目的:分析颈前路减压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Zero-P)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方法:2010年6月~10月39例颈椎病患者接受颈前路减压Zero-P植骨内固定手术,患者年龄33~71岁,平均50.3岁。神经根型颈椎病8例,脊髓型31例;单间隙14例,2个间隙18例,3个间隙7例。共置入Zero-P 71枚,C3/4、C4/5、C5/6、C6/7椎间隙置入Zero-P分别为8、19、30、14枚。术前、术后2个月及12个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行VAS评分、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JOA评分,在颈椎中立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Cobb角(C2和C7椎体后缘切线的夹角),观察术后吞咽不适的发生率以及症状持续时间。根据术后伸屈侧位X线片观察手术间隙有无异常活动。结果:手术时间48~130min,平均86min;术中出血量40~310ml,平均110ml。14例患者术后1周内出现吞咽不适,其中13例术后2个月内症状消失,1例(2.6%)症状持续至术后4个月消失。随访12~16个月,平均14.6个月。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后2个月、12个月时的VAS评分分别为1.5±0.8分、1.3±0.9分,均低于术前的7.3±1.3分(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2个月、12个月时的JOA评分分别为14.6±1.1分、15.0±1.2分,均高于术前的9.7±1.7分(P〈0.05)。术后2个月及12个月颈椎Cobb角分别为18.4°±9.6°、17.8°±9.2°,大于术前的9.0°±10.0°(P〈0.05)。术后12个月时的VAS评分、JOA评分和颈椎Cobb角与术后2个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期间手术间隙无异常活动,内置物无移位。结论:颈前路减压Zero-P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病的早期疗效满意,稳定性可靠,可重建颈椎曲度,术后慢性吞咽不适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 零切迹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系统 疗效 吞咽不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明 勘武生 +1 位作者 李鹏 何大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55-457,共3页
目的评价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对3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减压术后应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 目的评价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方法 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对3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后路减压术后应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进行固定。比较患者手术前后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汉化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整个腰椎及动态固定节段的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1年,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腰腿痛VAS评分由术前的6.45±1.71恢复至2.12±1.42(P<0.001);ODI由术前(76.50%±15.93%)恢复至(21.13%±17.24%)(P<0.001)。腰椎及动态固定节段ROM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例在术后3年发生螺钉松动,无临床症状。结论应用Isobar非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早期疗效满意,其能保留固定节段一定活动度,是一种可取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减压 融合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VAS及ODI评分影响及其安全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刘艳 王丽丽 施光南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年第6期201-204,共4页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确诊并救治的8... 目的分析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4月至2017年9月确诊并救治的88例高位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观察组患者行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VAS评分和ODI评分、手术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及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_均<0.01)。术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_均<0.01),手术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降低术后疼痛评分及功能障碍评分,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程序在DRFS骨折椎固定小关节融合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开颜 喻宏 王利 《护理研究》 2002年第4期190-191,共2页
关键词 提位复位内固定系统 骨折椎内固定小关节融合 护理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行病变运动单元融合内固定是可行的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自立 袁海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93-794,共2页
近十余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治疗方法及其基础研究的不断进步,在病灶清除、畸形矫正、植骨融合之后行器械内固定已成为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常规术式。无庸置疑,内固定的应用在重建和维持脊柱稳定性、加速植骨愈合、矫正畸形和减少脊髓受... 近十余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治疗方法及其基础研究的不断进步,在病灶清除、畸形矫正、植骨融合之后行器械内固定已成为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常规术式。无庸置疑,内固定的应用在重建和维持脊柱稳定性、加速植骨愈合、矫正畸形和减少脊髓受压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脊柱结核内固定节段的选择较为混乱,并存在着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内固定 运动 病变 脊柱结核 器械内固定 脊柱稳定性 内固定节段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患者术后不同卧床时间对早期康复的影响
15
作者 陈胜 王苹 +2 位作者 代丽 何丽 甘雪梅 《世界中医药》 CAS 2017年第A02期37-37,39,共2页
目的 探讨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对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6年12月本院骨科行MIS-TLIF... 目的 探讨缩短术后卧床时间对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患者术后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6月~2016年12月本院骨科行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60例,按入院日期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24h;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48h,统计患者术后伤口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尿管留置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前和术后1、2、3d及术后1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术前和术后1月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2组患者术后伤口引流量、留置引流管时间、术前和术后1d及1月腰、腿痛VAS评分、术前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管留置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2d及3d腰、腿痛VAS评分、术后1个月ODI评分,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行MIS-TLIF手术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可缩短住院天数,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卧床时间 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内固定术(MIS-TLIF) 早期康复 微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枕颈融合内固定术有关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9
16
作者 彭田红 潘刚明 +3 位作者 徐达传 杨运平 许本柯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2-134,共3页
目的 :为枕颈融合器械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①测量 5 0块干燥完整的成人枕骨后下部 10cm× 5cm区域骨质厚度 ;② 3 0具头颈标本上测量横窦和窦汇的体表投影 ;③ 10具头颈标本分别做水平切面和矢状切面观测枕骨骨质构造。... 目的 :为枕颈融合器械内固定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①测量 5 0块干燥完整的成人枕骨后下部 10cm× 5cm区域骨质厚度 ;② 3 0具头颈标本上测量横窦和窦汇的体表投影 ;③ 10具头颈标本分别做水平切面和矢状切面观测枕骨骨质构造。结果 :①枕骨厚度分布不规则 ,枕外隆凸处最厚 ,为 14 .3±2 .6( 11~ 17)mm ,外侧小脑窝处最薄 ,为 2 .5± 0 .7( 1.2~ 7.6)mm ,骨质厚度大于 8mm的区域为经过枕外隆凸中点的水平线左右各 2cm ,及枕外隆凸下 2 .6cm处的近似三角形区域 ;②窦汇的体表投影与枕外隆凸一致 ,左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稍下方 ,右侧横窦主要位于上项线水平 ,横窦和窦汇大致位于上述三角形区域的深面 ;③枕骨骨质主要为致密的皮质骨。结论 :枕骨厚度的分布特点及重要的静脉窦的体表投影结果 ,对枕颈融合器械内固定术部位的选择具有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颈融合内固定 寰枢椎不稳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单侧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3
17
作者 张浩然 于海洋 +4 位作者 焦伟 尹稳 崔西龙 张伟 吴昊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05-512,522,共9页
目的:比较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7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 目的:比较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1年10月在我院行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47例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0例采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单侧固定组),男5例,女15例,年龄39~69岁(54.1±9.6岁);27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双侧固定组),男9例,女18例,年龄40~70岁(57.8±9.4岁)。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性别、手术节段、疾病类型、随访时间等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及变化值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及术后3天、3个月、1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腰腿痛,术前及术后3个月、1年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功能障碍情况;术后1年根据CT评价椎间融合情况,通过改良MacNab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均获得1年及以上随访,双侧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显著性高于单侧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值及血红蛋白变化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天、3个月、1年的VAS评分及术后3个月、1年的ODI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同时间点VAS评分及ODI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单侧固定组10.0%vs双侧固定组11.1%)、术后1年融合率(单侧固定组90.0%vs双侧固定组92.6%)及改良MacNab优良率(单侧固定组90.0%vs双侧固定组88.9%)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通道全内镜下椎间减压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均安全有效,与双侧固定相比,单侧固定术中透视次数、手术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更具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退行性疾病 减压融合内固定 椎弓根螺钉固定 单侧/双侧 大通道全内镜下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患者颈椎挥鞭样损伤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2
18
作者 章凯 蔡凯文 +4 位作者 罗科锋 卢斌 张威 陆继业 蒋国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41-447,共7页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因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患者遭受颈椎挥鞭样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50例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5~75岁(53.6±13.6岁)。根据术前颈椎MRI T2加权相中矢状位上目标节段纤维性椎管最小矢状径分为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32例)和非狭窄组(最小矢状径>13mm,18例),两组间年龄及性别无统计学差异。狭窄组随访25.6±7.4个月,非狭窄组27.4±8.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ASIA评分的总分、感觉评分、运动评分,计算术后1个月、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和末次随访时的手术改善率,记录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ASIA评分总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上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SIA下肢运动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IA感觉评分,每组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增加(P<0.05);术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5)。术后1个月狭窄组与非狭窄组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37.3%和55.9%,术后1年分别为61.3%和73.6%,末次随访分别为77.3%和91.1%,上述各时间点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狭窄组手术改善率为88%(28/32),非狭窄组为(94%)(17/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各出现4例颈部轴性疼痛;狭窄组13例、非狭窄组11例术后出现吞咽疼痛或吞咽异物感,行对症治疗后改善;狭窄组出现1例椎前血肿和2例C5神经根麻痹,经神经营养、消肿等对症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或摔倒等意外突发事件。结论: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颈椎挥鞭样损伤患者能够获得满意的疗效,但外伤前合并有颈椎间盘突出致颈椎管狭窄的患者术后短期疗效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脊髓损伤 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 颈椎间盘突出 挥鞭样损伤 颈椎椎管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方案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25
19
作者 闫长红 时莉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84-1487,共4页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ERAS团队,基于文献调研及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的ERAS干预方案。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 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快速康复外科(ERAS)护理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多学科ERAS团队,基于文献调研及循证医学证据,制定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的ERAS干预方案。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66例为ERAS组;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7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RAS护理方案有助于降低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病人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加速腰椎后路融合术病人术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康复外科 腰椎后路手术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 住院时间 住院费用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20
作者 王杰 张耀申 +1 位作者 赵昌松 张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3-131,共9页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骨科收治的19例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65岁)布鲁氏菌... 目的:观察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老年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骨科收治的19例接受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老年(≥65岁)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5例,年龄67.9±2.4岁(65~73岁),病程10.8±2.7个月(7~16个月),14例有接触牛羊史,3例有生食牛羊肉史,2例有食用牛奶或羊奶史,均有腰背部疼痛,其中3例伴发热,16例伴下肢疼痛/麻木;根据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C级9例,D级7例,E级3例。影像学检查病变节段为L1-21例,L2-31例,L3-47例,L4-57例,L5-S11例,L1-2+L5-S11例,L3-S11例;所有患者脊柱病变节段椎间隙均狭窄,其中18例有病变节段腰椎不稳,17例有椎前鸟嘴样骨刺,17例表现为“花边椎”,16例有硬膜外脓肿,3例有腰大肌脓肿。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05±0.97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42.05±2.61)%,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55.84±4.53mm/h、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46.47±3.25mg/L。入院时13例合并高血压,14例合并糖尿病,8例合并冠心病,16例合并低蛋白血症。围术期积极予以系统支持治疗,手术前后均应用利福平、多西环素、左氧氟沙星三联化疗方案2周以上,出院后继续口服利福平和多西环素治疗6个月。统计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腰腿痛VAS、ODI、ESR、CRP,统计末次随访的ASIA分级及植骨融合情况,统计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192.11±35.92min(150~300min),术中出血量527.37±108.09ml(400~800ml),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随访时腰腿痛VAS、ODI、ESR和CRP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ESR及CRP均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时的ESR与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7.53±3.15个月(12~24个月),术前9例ASIA分级C级患者末次随访时恢复到D级1例,E级8例;术前7例ASIA分级D级患者末次随访均恢复到E级。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末次随访时均获得满意的骨性融合。结论:针对老年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在围术期对症支持治疗及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行一期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效果较满意,能有效促进病灶炎性修复及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 后路病灶清除减压融合内固定 老年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