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个体化选择内固定节段 被引量:7
1
作者 王文军 姚女兆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96-796,共1页
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脊柱结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目前国内外学者主张对有手术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患者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1-3],即在有效规范化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采用一期手术完成结核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 近年来,由于耐药菌株的增加和自然环境的恶化,脊柱结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目前国内外学者主张对有手术适应证的脊柱结核患者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1-3],即在有效规范化抗结核治疗的前提下采用一期手术完成结核病灶清除、脊髓减压、植骨融合、后凸畸形矫正以及稳定性重建等,内固定的使用日益广泛。但因为脊柱结核病灶表现多样化,内固定的选择,要从病灶的侵犯范围和程度结合术者各种术式的熟练程度等多方面因素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节段 脊柱结核 个体化选择 手术治疗 结核病灶清除 手术适应证 抗结核治疗 表现多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内固定节段选择应满足节段稳定性和载荷的要求 被引量:3
2
作者 瞿东滨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95-795,共1页
在病灶彻底清除基础上,通过植骨融合及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已经成为外科治疗脊柱结核的通用术式。内固定技术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均已得到充分肯定。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之处在于,如何合理选择内固定节段,既... 在病灶彻底清除基础上,通过植骨融合及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已经成为外科治疗脊柱结核的通用术式。内固定技术在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均已得到充分肯定。目前尚未形成共识之处在于,如何合理选择内固定节段,既要保证可靠的脊柱结核手术疗效,又要避免无谓牺牲正常节段,增加邻近节段病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节段 脊柱结核 脊柱稳定性 外科治疗 载荷 手术治疗 内固定重建 内固定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骨折脱位经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力线不良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王翔 蔡毅 +1 位作者 郑明辉 瞿东滨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分析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经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脊柱冠状位力线、矢状位力线恢复不良的情况及其原因。方法分析33例胸腰椎骨折脱位(AO分型C型)病例,均接受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手术。在X线平片上测量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移位... 目的分析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经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脊柱冠状位力线、矢状位力线恢复不良的情况及其原因。方法分析33例胸腰椎骨折脱位(AO分型C型)病例,均接受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手术。在X线平片上测量患者手术前、后伤椎移位距离、脊柱侧(后)凸Cobb角;根据术后力线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力线恢复良好组(A组)和力线恢复不良组(B组),并分析螺钉数目、伤椎置钉等对术后脊柱力线恢复的影响。结果 33例患者中,力线恢复良好占60.6%(20例),力线恢复不良占39.4%(13例)。两组患者固定节段和使用椎弓根螺钉总数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个椎体椎弓根螺钉数目A组为(1.7±0.3)个,B组为(1.3±0.4)个,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严重胸腰椎骨折后路长节段内固定术后力线恢复不良并非少见,固定节段、螺钉使用数目、伤椎置钉等对术后脊柱力线的恢复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脱位 力线 内固定 螺钉数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研制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西兵 朱立新 +2 位作者 王健 史本超 叶文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7-410,共4页
目的解剖测量L1~5,S1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20套正常成人腰骶椎标本测量L1~5,S1的相关参数,据此设计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结果以L4/L5为例:(1)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 目的解剖测量L1~5,S1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20套正常成人腰骶椎标本测量L1~5,S1的相关参数,据此设计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结果以L4/L5为例:(1)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至同侧横突根部上缘的距离(DITR)为(35.30±2.38)mm;(2)腰椎横突根部上缘前后两侧面的夹角(AFR)为(30.47±6.38)°;横突根部上下缘宽度(WRT)为(11.43±1.76)mm;(3)腰椎两侧横突、上关节突及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间距(DTAP)为(46.44±2.55)mm;(4)腰骶椎棘突的厚度(TSP)为(9.04±1.12)mm;(5)腰骶椎棘突间距(DAP)为(7.10±1.83)mm;(6)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到横突根部、上关节突、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的连线和相应棘突下面侧缘的夹角(ATL)为(58.31±7.02)°;(7)腰骶椎棘突后面到椎板的距离(LSP)为(20.40±2.80)mm。该内固定器由"U"形体部及两侧翼构成,初步设计大、中、小3个型号。结论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且利用了镍钛合金的记忆效应、超弹性、耐腐蚀等特性,是一种牢靠安全,操作简便的新型内固定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 腰椎峡部裂 记忆合金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段内固定治疗腰椎峡部裂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杨建成 靳安民 +1 位作者 余斌 朱清安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4期366-367,共2页
在8具成人新鲜腰椎标本上,通过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研究了横突棘突钢丝捆绑法、钩螺钉固定法及Buck螺钉固定法对峡部裂腰椎三维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三者均能显著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且三者之间无显著差别。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内固定 生物力学 骨折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3
6
作者 朱立新 李善会 +3 位作者 宋钦勇 黄汉清 曹延林 张西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8例新鲜猪腰椎标本的L4/5脊柱功能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先后制作正常脊柱组、峡部裂组、Buck螺钉固定组、Nicol钢丝捆绑组、...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8例新鲜猪腰椎标本的L4/5脊柱功能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先后制作正常脊柱组、峡部裂组、Buck螺钉固定组、Nicol钢丝捆绑组、机翼型记忆合金固定组5组实验模型。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分别测试5组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6种运动的活动范围。结果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状态下,峡部裂组稳定性最差,同其他4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使用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可明显恢复峡部裂腰椎稳定性,同正常脊柱组及其他2种内固定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左/右侧弯状态下5组腰椎标本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新型记忆合金内固定器可维持峡部裂腰椎正常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并且操作简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记忆合金 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以及内固定取出后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5
7
作者 郭勇 李伟 +3 位作者 张勇 向复居 张小林 何清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096-2098,共3页
目的评价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以及内固定取出后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庆市武隆县人民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收治的4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均行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并于1年后内固定取出。术后... 目的评价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以及内固定取出后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庆市武隆县人民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收治的4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均行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并于1年后内固定取出。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胸腰椎正侧位片,观察手术前后患者的椎体高度及Cobb角变化情况,同时采用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标准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价,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随访1.5-4年,平均随访2.5年。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较术前有明显增高,Cobb角较术前有明显缩小,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神经损伤较术前有明显缓解(P〈0.05),神经功能优于术前,内固定取出后,其中3例术后6个月至1年出现后凸畸形加重,2例出现伤椎再发骨折。结论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较好,但取出内固定后有发生后凸畸形加重和伤椎再骨折的风险,值得引起临床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椎弓根内固定 临床疗效 内固定取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合理应用内固定 被引量:20
8
作者 马远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96-797,共2页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时应用内固定器械可以预防和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增加病灶清除及减压后的脊柱稳定性,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促进植骨融合,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但随着内固定的广泛应用,内固定节段过长的问题逐步突显。坚强内固定牺牲...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时应用内固定器械可以预防和矫正脊柱后凸畸形,增加病灶清除及减压后的脊柱稳定性,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促进植骨融合,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但随着内固定的广泛应用,内固定节段过长的问题逐步突显。坚强内固定牺牲了脊柱的运动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固定器械 合理应用 脊柱结核 手术治疗 内固定节段 脊柱后凸畸形 脊柱稳定性 坚强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性脊柱侧凸固定至骨盆的适应证及方式选择 被引量:7
9
作者 钱邦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78-679,共2页
对于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远端融合椎(LIV)融合至S1会带来较高的假关节发生率,有学者认为应对此类患者进行骶骨骨盆固定,以增加远端内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当融合至骨盆后,Emami等[1]及Kasten等[2]分别报道了14%及15.3%的假关... 对于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远端融合椎(LIV)融合至S1会带来较高的假关节发生率,有学者认为应对此类患者进行骶骨骨盆固定,以增加远端内固定节段的稳定性。当融合至骨盆后,Emami等[1]及Kasten等[2]分别报道了14%及15.3%的假关节发生率,明显低于既往融合至S1的报道。对于年龄较大,骨质疏松严重,腰背肌力量差,L5或骨盆倾斜,及矢状面、冠状面失平衡明显的患者,仅终止于S1难以获得足够的矫形力,因此,当存在以下情况时应考虑延长固定节段至骨盆[3、4]:(1)5个节段及以上的长节段融合;(2)需行下腰椎的三柱截骨;(3)腰骶部畸形及明显骨盆倾斜;(4)重度腰椎滑脱、腰骶部不稳;(5)骶骨骨折或骶髂关节分离;(6)严重骨质疏松、骨量较差;(7)明显矢状面、冠状面双平面失代偿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脊柱侧凸 骨盆固定 式选择 适应证 失代偿患者 严重骨质疏松 内固定节段 重度腰椎滑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颈胸段半椎体畸形:需要早期手术的特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82-583,共2页
颈胸段半椎体在先天性脊柱畸形中较为少见,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半椎体畸形患者数据库中,此类患者仅占6%左右.对于低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患儿,脊柱外科学界普遍认为应尽量推迟手术年龄和缩短内固定节段,以减少手术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然而... 颈胸段半椎体在先天性脊柱畸形中较为少见,在我院手术治疗的半椎体畸形患者数据库中,此类患者仅占6%左右.对于低龄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患儿,脊柱外科学界普遍认为应尽量推迟手术年龄和缩短内固定节段,以减少手术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然而,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儿常在脊椎畸形不严重的情况下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肩-颈-头部外观畸形,后凸型患者还可出现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有关先天性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儿手术时机的选择在既往的文献报道中尚未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广泛共识.笔者结合我院在先天性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治疗过程中的经验就此问题阐述个人观点,供同道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半椎体畸形 先天性脊柱畸形 早期手术 颈胸 神经功能损害 手术治疗 内固定节段 脊柱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选择性行病变运动单元融合内固定是可行的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自立 袁海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93-794,共2页
近十余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治疗方法及其基础研究的不断进步,在病灶清除、畸形矫正、植骨融合之后行器械内固定已成为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常规术式。无庸置疑,内固定的应用在重建和维持脊柱稳定性、加速植骨愈合、矫正畸形和减少脊髓受... 近十余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治疗方法及其基础研究的不断进步,在病灶清除、畸形矫正、植骨融合之后行器械内固定已成为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常规术式。无庸置疑,内固定的应用在重建和维持脊柱稳定性、加速植骨愈合、矫正畸形和减少脊髓受压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目前关于脊柱结核内固定节段的选择较为混乱,并存在着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内固定 运动 病变 脊柱结核 器械内固定 脊柱稳定性 内固定节段 治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椎弓根影像学进展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振锋(综述) 王海涛(综述) 李志军(审校)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4-235,共2页
1949年Michele和Krueger报道了椎弓根的解剖特点,1959年Boucher[1]首先应用螺钉经椎弓根到达椎体,用于腰骶椎融合固定,1986年Roy-Camille和Steffee报道椎弓根螺钉技术做脊柱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随后椎弓根螺钉内固... 1949年Michele和Krueger报道了椎弓根的解剖特点,1959年Boucher[1]首先应用螺钉经椎弓根到达椎体,用于腰骶椎融合固定,1986年Roy-Camille和Steffee报道椎弓根螺钉技术做脊柱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获得了良好的效果。随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逐渐发展,现已广泛应用于多种脊柱疾病的治疗。国内外学者对椎弓根的应用解剖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现已认识到不同地区、性别、脊椎节段、年龄椎弓根间存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椎弓根 影像学进展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 椎弓根螺钉技术 STEFFEE 内固定 腰骶椎融合 解剖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