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存储媒体的媒体内同步反馈控制算法 被引量:15
1
作者 许延 常义林 刘增基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344-1348,共5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存储媒体的媒体内同步反馈控制算法,该方案是建立在缓冲区占用率控制基础上,通过周期性地检查缓冲区的占用情况来检测失步,并将其反馈给发送方,由发送方对发送帧速率进行调整.文章给出了接收方所需缓冲区的设计准则及发... 本文提出了一种存储媒体的媒体内同步反馈控制算法,该方案是建立在缓冲区占用率控制基础上,通过周期性地检查缓冲区的占用情况来检测失步,并将其反馈给发送方,由发送方对发送帧速率进行调整.文章给出了接收方所需缓冲区的设计准则及发送帧速率的调整方法,并分析了算法中各参数对同步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该方案能够处理由于网络传输时延特性变化引起的失步,与其它反馈控制方案相比具有更低的数据丢弃率,从而使接收端播放平滑连续,具有良好的视频播放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储媒体 多媒体系统 媒体内同步 反馈 缓冲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的媒体同步反馈控制算法 被引量:3
2
作者 吴炜 常义林 罗忠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59-365,共7页
提出一种新的媒体同步反馈控制算法.该算法检测播放缓冲区的占用水平,发现失步时通过反馈的方式改变发送端媒体流的发送帧率,补偿时延抖动和网络异常,实现媒体内同步.在音频流和视频流保持媒体内同步的基础上,接收端同步启动播放音视频... 提出一种新的媒体同步反馈控制算法.该算法检测播放缓冲区的占用水平,发现失步时通过反馈的方式改变发送端媒体流的发送帧率,补偿时延抖动和网络异常,实现媒体内同步.在音频流和视频流保持媒体内同步的基础上,接收端同步启动播放音视频,从而达到媒体间同步.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在不增加播放时延的情况下可以显著地降低媒体单元丢失率,保证单个媒体流的平滑播放,并实现音视频的媒体间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播放缓冲区 时延抖动 媒体内同步 媒体间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线型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算法 被引量:2
3
作者 卑璐璐 张然 +1 位作者 韩丽娜 李菲菲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75-78,共4页
针对煤矿井下液压支架模糊控制监测系统网络拓扑,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线型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算法。该算法同步过程分为簇间同步和簇内同步,簇间同步采用双向同步机制修正时间偏移的方法减少同步误差,簇内同步通过最小平方线性... 针对煤矿井下液压支架模糊控制监测系统网络拓扑,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线型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算法。该算法同步过程分为簇间同步和簇内同步,簇间同步采用双向同步机制修正时间偏移的方法减少同步误差,簇内同步通过最小平方线性拟合方法构造逻辑时钟函数,从而得到簇内任一节点与簇首节点的频偏和相偏估计值,以提高同步精度。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减少时间同步误差和能量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型结构 无线传感器网络 时间同步 簇间同步 内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变时滞的高阶BAM神经网络在有限时间内的控制同步 被引量:1
4
作者 蒲浩 王来全 +1 位作者 刘衍民 刘向虎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3-568,581,共7页
研究了一类高阶变时滞BAM型神经网络在有限时间内的同步问题.通过李雅普诺夫函数、有限时间内稳定性理论和一些不等式方法,在恰当的外部输入条件控制下,基于p-范数得到了新的高阶BAM神经网络在有限时间内同步的充分条件.同时,通过数值... 研究了一类高阶变时滞BAM型神经网络在有限时间内的同步问题.通过李雅普诺夫函数、有限时间内稳定性理论和一些不等式方法,在恰当的外部输入条件控制下,基于p-范数得到了新的高阶BAM神经网络在有限时间内同步的充分条件.同时,通过数值例子说明了本文结论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阶BAM神经网络 变时滞 p-范数 有限时间内同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用于同步多个GSPS转换器的测试方法
5
作者 Shane Foss Rob Reeder 《中国集成电路》 2016年第5期23-25,42,共4页
多个转换器的同步可用于此类应用,例如雷达、电子战(EW)、超声、以及使用数字波束成形技术以便处理一大段数据的其他多通道应用。必须注意,使用GSPS模数转换器(ADC)时,在相同的系统内同步多个转换器的需求是相同的。不过,速度和接口使... 多个转换器的同步可用于此类应用,例如雷达、电子战(EW)、超声、以及使用数字波束成形技术以便处理一大段数据的其他多通道应用。必须注意,使用GSPS模数转换器(ADC)时,在相同的系统内同步多个转换器的需求是相同的。不过,速度和接口使得这一点更难以实现。本文将说明两种方法:JESD204B接口数据字内使用确定性延迟和使用控制位。两种方法都是JESD204B子类1的特征。新近发布的AD9625(12位,2.5 GSPS ADC)是用作测试设备,针对多个转换器同步所需遵循的设计规则提供基准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SPS 测试方法 接口数据 波束成形 设计规则 内同步 子类 大段 基准测试 接口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细粒度调整的同步播放控制算法
6
作者 王宽 《山西电子技术》 2008年第5期49-51,共3页
针对网络时延和时延抖动引起缓存波动而造成的流媒体播放不连续,基于接收端播放速率调整,提出一种播放速率自适应调整的播放缓存控制算法。算法依据缓存区的占用水平,通过构造控制序列,动态、细粒度地调整媒体的播放速率。在校园网环境... 针对网络时延和时延抖动引起缓存波动而造成的流媒体播放不连续,基于接收端播放速率调整,提出一种播放速率自适应调整的播放缓存控制算法。算法依据缓存区的占用水平,通过构造控制序列,动态、细粒度地调整媒体的播放速率。在校园网环境下的模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减少缓存上溢或下溢引起的播放跳跃或停顿,从而实现流媒体的平滑播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内同步 缓存占用水平 播放速率调整 动态播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环境下视频连续播放控制算法 被引量:6
7
作者 许延 常义林 刘增基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1078-1081,共4页
网络的时延抖动会造成媒体播放的不连续 ,本文从信宿端的角度来解决视频媒体的同步连续播放 ,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动态媒体播放算法 .该方法在接收端设置缓冲区 ,根据缓冲区的占用情况动态地调整媒体的播放速率 ,播放速率是根据具体的媒... 网络的时延抖动会造成媒体播放的不连续 ,本文从信宿端的角度来解决视频媒体的同步连续播放 ,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动态媒体播放算法 .该方法在接收端设置缓冲区 ,根据缓冲区的占用情况动态地调整媒体的播放速率 ,播放速率是根据具体的媒体内同步要求选取的 .另外 ,分析了马尔可夫调制的泊松到达情况下的排队模型 ,给出了缓冲区门限的选取原则 .最后 ,用不连续性和播放失真的方差衡量同步性能 ,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 ,该算法的同步性能优于Yuang的算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参数 ,该算法可以有效地防止缓冲区下溢造成的播放停顿以及缓冲区上溢造成的播放跳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内同步 缓冲区占用水平 动态播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目标视场位置对经纬仪测角精度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叶剑锋 周欣明 《弹箭与制导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0-192,共3页
通过对经纬仪的内同步原理介绍,分析了CCD相机在测量中的误差影响因素,采用校飞试验数据作差结果验证了目标视场位置及运动速度对测角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采用的同步模式会导致测角精度下降,且目标偏离中心越远(脱靶量大),误差越... 通过对经纬仪的内同步原理介绍,分析了CCD相机在测量中的误差影响因素,采用校飞试验数据作差结果验证了目标视场位置及运动速度对测角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采用的同步模式会导致测角精度下降,且目标偏离中心越远(脱靶量大),误差越大。针对内同步带入的测角误差,给出了软硬件的误差修正方法,以测量数据验证了二阶多项式拟合修正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同步 脱靶量 光学经纬仪 测角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浙江省科技活动周正式启幕
9
《河南科技》 2020年第26期4-4,共1页
8月23日19:00,2020年浙江省暨杭州市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在杭州市江干区钱江新城音乐喷泉广场举行,拉开一年一度全省科技活动周的序幕。23—29日,2020年浙江省科技活动周将在全省范围内同步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陆续在全省各地精彩上演... 8月23日19:00,2020年浙江省暨杭州市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在杭州市江干区钱江新城音乐喷泉广场举行,拉开一年一度全省科技活动周的序幕。23—29日,2020年浙江省科技活动周将在全省范围内同步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陆续在全省各地精彩上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张泽熙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指出,本次科技活动周是全省群众性科技活动的一次盛会,也是推动科技走进生活、惠及群众的重要举措。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不但要求创新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也要求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要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创新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风尚,让创新泉流竞相奔涌,让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型省份 科技活动周 创造活力 政协副主席 激发创新 杭州市江干区 内同步 钱江新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ptimization of Vibration and Noise Performance of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 for Electric Vehicles 被引量:2
10
作者 LIU Huijuan SONG Tengfei +1 位作者 ZHANG Zhenyang DU Jinwen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20年第2期332-342,共11页
In the design of the motor used for electric vehicles(EVS),vibration and noise problems are often ignored,which reduce the reliability and service life of the motor.In this paper,an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 In the design of the motor used for electric vehicles(EVS),vibration and noise problems are often ignored,which reduce the reliability and service life of the motor.In this paper,an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IPMSM)with high power density is taken as an example,and its electromagnetic vibration and noise problem is investigated and optimized.Firstly,the factors that generate the electromagnetic force harmonic of IPMSM are analyzed by theoretical derivation.Furthermore,the mode and electromagnetic harmonic distribution of the motor are calculated and analyzed by establishing the electromagnetic-structure-sound coupling simulation model.Then,by combin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with modern optimization algorithm,an electromagnetic vibration and noise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in the electromagnetic design stage of the motor.Finally,an IPMSM is optimized by this method for electromagnetic vibration and noise performance.The results of comparison between before and after optimization prove the feasibility of the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ic vehicle(EV) vibration and noise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interior 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IPMSM) finite element method(F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role of electrocardiography in the elaboration of a new paradigm in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intraventricular conduction disturbance 被引量:2
11
作者 Andras Vereckei Gabor Katona +3 位作者 Zsuzsanna Szelenyi Gabor Szenasi Balint Kozman Istvan Karadi 《Journal of Geriatric Cardiology》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2期118-125,共8页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is associated with a favorable outcome only in patients with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LBBB) pattern and in patients with a QRS duration 〉 150 ms, in patients with non-LBBB...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is associated with a favorable outcome only in patients with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LBBB) pattern and in patients with a QRS duration 〉 150 ms, in patients with non-LBBB pattern with a QRS duration of 120-150 ms usually is not beneficial. After adjusting for QRS duration, QRS morphology was no longer a determinant of the clinical response to CRT. In contrast to the mainstream view,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unfavorable CRT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non-LBBB and a QRS duration of 120-150 ms is not due to the QRS morphology itself, but to less dyssynchrony and unfavorable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subgroup, such as more ischemic etiology and greater prevalence of male patients compared with patients with LBBB pattern. Further, the current CRT technique is devised to eliminate the dyssynchrony present in patients with LBBB pattern and inappropriate to eliminate the dyssynchrony in patients with non-LBBB pattern. We also hypothesized that electrocardiography may also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resence of interventricular and left intra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and the approximate location of the latest activated left ventricular (LV) region. To this end, we devised new ECG criteria to estimate interventricular and LV intra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and the approximate location of the latest activated LV region. Our preliminary data demonstrated that the latest activated LV region in patients with nonspecific intraventricular conduction disturbance (NICD) pattern might be at a remote site from that present in patients with LBBB pattern, which might necessitate the invention of a novel CRT technique for patients with NICD patter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interventricular and LV intra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ECG criteria and a potential novel CRT technique might decrease the currently high nonresponder rate in patients with NICD patter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ELECTROCARDIOGRAPHY Heart fail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