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多样性研究
1
作者 章煜 崔茂欢 +3 位作者 姜健发 周顺福 杨家伟 王有位 《林业调查规划》 2025年第1期62-66,共5页
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法、样线法、访问法和文献查阅法,对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共记录兽类6目12科22种,其中东洋种13种,广布种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物种8种,列入I... 通过红外相机陷阱法、样线法、访问法和文献查阅法,对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果共记录兽类6目12科22种,其中东洋种13种,广布种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物种8种,列入IUCN红色名录物种1种,列入CITES附录物种7种。兽类科的多样性指数D_(F)为3.8171,属的多样性指数D_(G)为2.9650,G-F指数D_(G-F)为0.2232,兽类组成以单种属为主。调查更新了保护区兽类资源本底,并对兽类资源保护和管理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多样性 区系组成 地理分布型 G-F指数 巍山青华绿孔雀省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多样性及其变化
2
作者 郑霏 吕来新 +4 位作者 吕泓学 师杰 李瑞 杨世丽 刘丙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289-5296,共8页
兽类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的关键指示类群。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兽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掌握该地区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黑龙江凉... 兽类作为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的关键指示类群。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兽类的重要栖息地之一,为掌握该地区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变化趋势,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2022年4月至2023年12月,在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对兽类多样性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总计50405个相机有效工作日,5981张独立有效照片。研究发现:1)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共15个物种,隶属5目10科,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兽类1种,为紫貂(Martes zibellina),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为黄喉貂(M.flavigul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猞猁(Lynx lynx)和黑熊(Ursus thibetanus)。2)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对多度前五的兽类依次为狍(Capriolus pygargus)(7.694)、野猪(Sus scrofa)(1.458)、亚洲狗獾(Meles leucurus)(0.809)、北松鼠(Sciurus vulgari)(0.650)、紫貂(0.564)。3)红背鼠平(Myodes rutilus)和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仅在2022年出现,猞猁则在2023年时隔多年被记录。4)通过EstimateS9.1估算,实际监测的兽类物种数在约为全部兽类物种的75%—83.33%。5)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数呈上升趋势,2022年监测到的物种数最高,为14种。年多样性指数起伏波动大(0.833—1.394),没有显著差异(χ^(2)=7.496,df=5,P>0.05)。均匀度指数年际间存在显著差异呈下降趋势(χ^(2)=11.525,df=5,P<0.05)。2021年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为最低值,分别为0.833和0.428。物种本底数据的调查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与评价工作的基础,研究通过了解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兽类多样性现状及其年际间变化,可以为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制定合理有效的兽类多样性保护管理对策提供参考,同时为保护珍稀兽类及其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兽类多样性 红外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漕涧林场大中型兽类多样性及栖息地特征
3
作者 廖童新 马驰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3期122-125,共4页
为了解云南省漕涧林场兽类资源状况,2021年5—9月利用32台红外自动相机对漕涧林场进行大中型兽类监测,获得有效影像数据573条,共鉴定野生兽类4目9科11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分别为红面猴(Macaca arctoides)、熊猴(Macaca... 为了解云南省漕涧林场兽类资源状况,2021年5—9月利用32台红外自动相机对漕涧林场进行大中型兽类监测,获得有效影像数据573条,共鉴定野生兽类4目9科11种。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种,分别为红面猴(Macaca arctoides)、熊猴(Macaca assamensis)、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占总物种的63.6%。使用Shannon-Weiner指数分析了各红外自动相机布设点的兽类多样性。栖息地调查结果显示,兽类多样性与栖息地中的乔木密度和水源距离均无相关性,与海拔和人为干扰显著相关(P<0.05)。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漕涧林场大中型兽类资源构成及其栖息地特征,为当地大中型兽类的有效保护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多样性 栖息地特征 红外自动相机 漕涧林场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穆文靖 周绍春 +1 位作者 梁卓 张明海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45-549,共5页
2013~2014年在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监测和样线调查开展了兽类多样性研究。研究结果:1)红外相机监测共拍摄到照片4 060张,7科13种兽类,分别为猫科(Felidae)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东北豹(Panthera... 2013~2014年在黑龙江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红外相机监测和样线调查开展了兽类多样性研究。研究结果:1)红外相机监测共拍摄到照片4 060张,7科13种兽类,分别为猫科(Felidae)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东北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鹿科(Cervidae)的西伯利亚狍(Capreolus pygargus)、梅花鹿(Cervus nippon);猪科(Suidae)的野猪(Sus scrofa);松鼠科(Sciuridae)的松鼠(Sciurus vulgaris);鼬科(Mustelidae)狗獾(Meles meles)、青鼬(Martes flavigula);熊科(Ursidae)黑熊(Ursus thibetanus)、棕熊(Ursus arctos);兔科(Leporidae)雪兔(Lepus timidus)、东北兔(Lepus mandshuricus)。相对丰富度最高的是雪兔,其次为西伯利亚狍。2)样线调查共发现兽类足迹443条,根据足迹形状共鉴定兽类6科8种,分别为西伯利亚狍、梅花鹿、野猪、黄鼬(Mustela sibirica)、黑熊、雪兔,其中遇见率最高的为狍,其次为野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爷岭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冬季 样线调查 红外相机监测 兽类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兽类多样性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被引量:4
5
作者 张鑫 郑雄 +4 位作者 吉帅帅 高飞 冯彬 杨彪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0年第4期129-136,共8页
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进行监测研究,共在49个相机位点上完成7457个相机日的调查工作量,共捕获野生兽类照片和视频7339份,能够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兽类照片和视频7231份,独立有效记... 2017年5月至2019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内大中型兽类进行监测研究,共在49个相机位点上完成7457个相机日的调查工作量,共捕获野生兽类照片和视频7339份,能够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兽类照片和视频7231份,独立有效记录1190次,共准确识别出野生兽类4目11科18种,其余未能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兽类记录为啮齿目中的鼠科、松鼠科和鼬科动物。18种野生兽类中,食肉目最多,为4科7种;其次为偶蹄目和啮齿目,分别有4科6种与2科3种。从独立有效记录来看,偶蹄目是拍摄记录次数最多的类群,占独立有效记录总数的67.14%;其次为灵长目(17.14%)和食肉目(10.09%)。被列为国家一级和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5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的有1种,“近危(NT)”等级的有3种,“易危(VU)”等级的有5种。物种相对多度指数(RAI)最高的物种为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RAI=6.91),其次为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RAI=2.27),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RAI=1.77),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RAI=0.98)和四川羚牛(Budorcas tibetanus)(RAI=0.80)。本次调查获得了九顶山自然保护区内珍贵的野生动物红外影像资料以及部分兽类物种的分布信息,为后续持续监测工作以进一步更新、修订和完善保护区物种名录积累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顶山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多样性 相对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薤山兽类物种多样性调查 被引量:2
6
作者 罗祖奎 吴法清 戴宗兴 《林业调查规划》 2006年第3期89-93,共5页
对拟建中的薤山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多样性及其生存环境进行了专项调查。结果确认有8目24科69种。分析了兽类的组成、特点、区系特征、经济类型、兽类级别,提出了加强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 兽类多样性 生存环境 湖北薤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万朝山自然保护区兽类调查报告及保护 被引量:3
7
作者 罗祖奎 吴法清 +2 位作者 曹国斌 彭泽洪 戴宗兴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04-607,612,共5页
2005年8月对湖北万朝山兽类物种多样性、兽类特点、兽类生存环境等做了调查,为万朝山拟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出兽类物种多样性保护性建议。万朝山有兽类62种,隶属于7目、23科,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兽类3种,国家Ⅱ级保护兽类11种;与湖北省... 2005年8月对湖北万朝山兽类物种多样性、兽类特点、兽类生存环境等做了调查,为万朝山拟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出兽类物种多样性保护性建议。万朝山有兽类62种,隶属于7目、23科,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兽类3种,国家Ⅱ级保护兽类11种;与湖北省其它保护区相比,万朝山兽类生存环境小气候特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多样性 兽类特点 兽类生存环境 保护 万朝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红外相机调查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兽类资源及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9
8
作者 付励强 白文科 +7 位作者 郭桢杉 黄耀华 立言伍叶 杨彪 侯金 董鑫 张晋东 周材权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42-452,共11页
为了调查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保护区永红、高卓营、白家湾、沙腔4个保护站片区布设了79台红外相机,对研究区域内兽类资源进行了连续监测,记录到兽类5目16科25种,其中物... 为了调查四川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多样性及时空分布特征,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保护区永红、高卓营、白家湾、沙腔4个保护站片区布设了79台红外相机,对研究区域内兽类资源进行了连续监测,记录到兽类5目16科25种,其中物种相对丰富度前10的兽类分别是小熊猫Ailurus fulgens、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猪獾Arctonyx collari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中国豪猪Hystrix hodgsoni、野猪Sus scrofa、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和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在时间节律上,小熊猫和大熊猫在秋、冬季活动更频繁且昼夜都在活动,但以白天活动为主;藏酋猴在秋季和夏季有2个活动高峰期且是典型的昼行型动物,而中国豪猪和豹猫在春季活动相对频繁且都是典型的夜行型动物。在空间分布上,藏酋猴分布范围最大,其次是黄喉貂和小熊猫;不同季节,这10种兽类在各个海拔梯度上的多样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呈现出垂直迁徙特征。根据红外相机数据反映出的兽类时空分布特征,可以针对保护区珍稀濒危兽类开展更加全面细致的研究,为保护区开展相关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时空分布 相对丰富度 兽类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的红外相机初步监测 被引量:4
9
作者 罗华林 郑天才 +3 位作者 尼玛降措 杨旭 杨彪 李生强 《四川林业科技》 2021年第3期24-34,共11页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兽类开展监测研究。研究期间共计88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共计6 031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野生兽类照片8 708张,视频423段,能够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照片8... 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兽类开展监测研究。研究期间共计88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共计6 031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野生兽类照片8 708张,视频423段,能够准确识别到具体物种的照片8 508张,视频403段,独立有效记录1 237次,共准确识别出野生兽类5目11科23种。其中,食肉目最多,有10种;其次是偶蹄目,有9种;而啮齿目、灵长目和兔形目均较少,仅分别有2种、1种和1种。被列为国家Ⅰ级和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分别为4种和1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的有2种,"近危(NT)"等级的有3种,"易危(VU)"等级的有5种。马麝(Moschus chrysogaster,RAI=11.95;SO=75.00%)、白唇鹿(Przewalskium albirostris, RAI=3.93;SO=37.50%)、岩羊(Pseudois nayaur, RAI=1.04;SO=21.59%)、野猪(Sus scrofa, RAI=0.96;SO=26.14%)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 RAI=0.71;SO=23.86%)的相对多度指数和位点占有率均居于兽类物种的前5位。本次调查获得了该保护区内珍贵的野生动物红外影像资料,初步了解了该保护区野生兽类的种类、相对多度、分布以及干扰因子等情况。本研究为保护区1991年成立以来首次利用红外相机开展监测研究,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掌握保护区野生兽类多样性及分布现状等本底资料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保护区后续的科学研究与保护管理积累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察青松多白唇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多样性 相对多度 位点占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