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灌溉方式下养分配置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9
1
作者 潘晓莹 武继承 +3 位作者 杨永辉 何方 张洁梅 王越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1-26,共6页
为了探索冬小麦的最佳灌溉方式、养分配置组合模式,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研究喷灌、移动喷灌、小白龙灌溉3种灌溉方式及不同养分配置对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次性底... 为了探索冬小麦的最佳灌溉方式、养分配置组合模式,以百农207为试验材料,研究喷灌、移动喷灌、小白龙灌溉3种灌溉方式及不同养分配置对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一次性底施相比,底施+追施可有效提高冬小麦净光合速率和产量,喷灌、移动喷灌、小白龙灌溉3种灌溉方式下产量分别提高4.19%~5.55%、5.90%~8.01%、4.13%~7.97%。喷灌处理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总体上优于移动喷灌和小白龙灌溉处理,其中产量总体表现为喷灌>移动喷灌>小白龙灌溉。喷灌方式下,产量以T8处理(底施N_(28)P_(15)K_5375 kg/hm^2+底施控释肥300 kg/hm^2+追施N 75 kg/hm^2)最高,达10 360.05 kg/hm^2;净光合速率以T7处理最大,达19.41μmol/(m^2·s),T8处理次之,两者差异不显著;气孔导度以T7处理最大,随后依次为T2、T8处理,三者间差异均不显著;胞间二氧化碳浓度以T7处理最低,其余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蒸腾速率以T1处理最低,其余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综合分析,冬小麦最佳的灌溉方式、养分配置组合模式为喷灌+底施N_(28)P_(15)K_5375 kg/hm^2+底施控释肥300 kg/hm^2+追施N 75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方式 养分配置 光合特性 产量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下养分配置对小麦、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潘晓莹 武继承 +4 位作者 杨永辉 高翠民 张洁梅 王越 何方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7-23,共7页
为了寻求小麦、玉米生产的最佳水肥配置模式,在不同灌溉方式(喷灌、移动喷灌、小白龙)下设置8个不同养分配置[底施N34P6K8750 kg/hm2(T1)、底施N34P6K8750 kg/hm2+追施纯N 75 kg/hm2(T2)、底施N28P15K5750 kg/hm2(T3)、底施N28P15K5750 ... 为了寻求小麦、玉米生产的最佳水肥配置模式,在不同灌溉方式(喷灌、移动喷灌、小白龙)下设置8个不同养分配置[底施N34P6K8750 kg/hm2(T1)、底施N34P6K8750 kg/hm2+追施纯N 75 kg/hm2(T2)、底施N28P15K5750 kg/hm2(T3)、底施N28P15K5750 kg/hm2+追施纯N 75 kg/hm2(T4)、底施控释肥600 kg/hm2(T5)、底施控释肥600 kg/hm2+追施纯N 75 kg/hm2(T6)、底施N28P15K5375 kg/hm2+底施控释肥300 kg/hm2(T7)、底施N28P15K5375 kg/hm2+底施控释肥300 kg/hm2+追施纯N 75 kg/hm2(T8)],研究不同灌溉方式下养分配置对小麦、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小白龙灌溉处理相比,移动喷灌和喷灌处理均可提高小麦株高、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喷灌处理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分别增加1.64%~14.04%、1.40%~6.89%、3.94%~10.07%,移动喷灌处理分别增加1.37%~12.88%、6.81%~16.47%、6.71%~11.21%;喷灌处理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周年灌水利用率分别提高0.26~2.03、0.19~0.90、0.57~1.27 kg/m3,移动喷灌处理分别提高0.21~1.96、0.82~2.08、0.91~1.63 kg/m3.喷灌和移动喷灌条件下,T8处理小麦产量高于其他处理;3种灌溉方式下,玉米及小麦—玉米周年产量均是T8处理高于其他处理.综合考虑,以移动喷灌结合底施N28P15K5375 kg/hm2+底施控释肥300 kg/hm2+追施纯N 75 kg/hm2处理节水增产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灌溉方式 养分配置 产量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半湿润易旱区长期定位养分配置对一年两熟制旱地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李俊红 田文仲 +8 位作者 吕军杰 张洁 李芳 李舞 张芳 杨建军 吴会军 丁志强 姚宇卿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9期27-32,共6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探究半湿润易旱区长期定位养分配置对不同产量水平下一年两熟制旱地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各处理10年间小麦、玉米的平均产量及小麦+玉米的周年平均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小麦的平均产量低于玉米。(...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探究半湿润易旱区长期定位养分配置对不同产量水平下一年两熟制旱地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CK相比,各处理10年间小麦、玉米的平均产量及小麦+玉米的周年平均产量差异均不显著,小麦的平均产量低于玉米。(2)10年间小麦产量有4年达丰产水平、3年达稳产水平、1年低产水平和2年极低产水平;玉米产量有3年达丰产水平、3年稳产水平、2年低产水平、1年极低产水平、1年绝收。(3)丰产水平下,不同处理小麦产量为5040.0~7380.0 kg/hm^(2),玉米产量为5697.5~9567.5 kg/hm^(2),增减产差异均不显著;稳产水平下,随施肥量的增加,小麦产量降幅增大,玉米增产显著。(4)低产、极低产水平下,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小麦、玉米的减产幅度增大,均达到极显著。综上,半湿润易旱区长期定位旱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建议施肥量控制在900 kg/hm^(2)以下为宜,由于豫西地区土壤含钾量较为充足,可隔3~5年施一次钾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长期定位 一年两熟 养分配置 小麦 玉米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调控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张帆 周加森 +6 位作者 马阳 吴敏 张世卿 绳莉丽 王贵霞 王艳群 彭正萍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0-74,共5页
为探索冬小麦高产高效水氮调控措施,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SPAD值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相同时,随施氮量减少,两种灌溉方式的小麦旗叶Pn和C... 为探索冬小麦高产高效水氮调控措施,采用田间试验法,研究不同水氮处理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C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SPAD值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相同时,随施氮量减少,两种灌溉方式的小麦旗叶Pn和Cs均增加,Ci先降后增。微喷下,推荐施氮肥减氮20%(M80%RN)处理的Ci最低,底肥+水溶肥追施处理(WSF)次之。微喷下的小麦旗叶Tr随施氮量减少逐渐提高,以WSF处理最高,而传统畦灌下的小麦旗叶Tr随施氮量减少而降低,农民习惯施氮肥处理(FN)的Tr最高。施氮量相同时,随灌水量减少,小麦旗叶Pn和SPAD值减小,Tr、Cs和Ci增加。相同施氮下,微喷灌和传统畦灌方式下的小麦产量接近,但前者减少50%灌水量;微喷灌下WSF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因此,施用氮磷钾分别为150、90、75kg/hm^(2)的底肥+水溶肥追施处理为推荐最佳水氮调控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灌溉方式 养分配置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平泉油松林火烧迹地土壤氮变化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李炳怡 刘冠宏 +5 位作者 顾泽 李伟克 田野 王博 刘晓东 舒立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共10页
【目的】分析河北省平泉县火烧迹地油松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氮在火后不同年份的变化特征,结合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和可燃物因子,研究土壤氮变化的影响因素,为火烧迹地养分循环研究及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河北平泉县柳溪镇油松林... 【目的】分析河北省平泉县火烧迹地油松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氮在火后不同年份的变化特征,结合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和可燃物因子,研究土壤氮变化的影响因素,为火烧迹地养分循环研究及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河北平泉县柳溪镇油松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5年(火后当年)、2016年(火后1年)、2021年(火后6年)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全氮(TN)、碱解氮(AN)、铵态氮(NH_(4)^(+)-N)和硝态氮(NO_(3)^(-)-N)含量,比较和分析上述4种氮含量在不同火强度(轻度火烧、中度火烧、重度火烧、对照样地)、不同土层深度(0~10 cm和10~20 cm)在不同年份(2015、2016、2021年)的变化趋势。使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探究林分因子(树高、胸径、郁闭度)、立地因子(坡度、坡向)和可燃物因子(1、10、100时滞可燃物载量、1、10、100时滞可燃物含水率)对土壤氮元素的影响。【结果】(1)整体而言,火强度、土层深度、年份对4种土壤氮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火强度和土层深度对2015年的4种土壤氮含量存在交互作用(P<0.05),火强度和年份对4种土壤氮含量存在交互作用(P<0.05),火强度、土层深度和年份对土壤氮含量不具有三因素交互影响(P>0.05);(2)火后1年(2016)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回升,以重度火烧样地最为明显,增幅分别为464.67%、397.97%、185.63%,碱解氮含量降低,中度样地降幅为52.48%。火后6年(2021)土壤全氮、铵态氮、碱解氮含量在中度样地回升明显,增幅分别为368.78%、209.00%、427.51%,硝态氮含量在中、低强度下降,降幅为14.31%、14.34%;(3)RDA结果表明,可燃物含水率对土壤氮含量的变化贡献最多解释度:1时滞可燃物含水率影响碱解氮含量,并与其成正比关系;100时滞可燃物含水率影响硝态氮含量,并与其呈正比关系。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对土壤氮含量变化解释度较小,主要是间接作用。【结论】火后6年内土壤氮含量的变化先降低再回升,这是火强度、土壤和年份共同作用的结果。火烧初期(火后当年、1年),火强度对土壤氮含量的影响起主导作用,但是随着年限增加(6年),火强度对土壤氮含量的直接影响降低,火强度与土壤的介导作用,通过土壤含水率、温度、pH等指标继续影响土壤氮含量的变化。火烧迹地植物的更新与发育同样受到介导作用影响,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利用策略差异,以及植被凋落物的累积也是土壤氮含量在火后1年和6年发生明显变化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养分配置 土壤氮元素 火烧迹地恢复 油松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