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北中部春玉米超高产群体养分管理模式的研究与验证 被引量:6
1
作者 袁静超 刘剑钊 +4 位作者 梁尧 张洪喜 刘松涛 蔡红光 任军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669-1680,共12页
【目的】研究如何在肥料总量控制甚至减少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高种植密度,进一步挖掘东北中部黑土区春玉米的产量和肥料效应潜力,为春玉米超高产条件下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试验于2005—2013年在吉林省农... 【目的】研究如何在肥料总量控制甚至减少的前提下,通过优化养分管理措施、提高种植密度,进一步挖掘东北中部黑土区春玉米的产量和肥料效应潜力,为春玉米超高产条件下养分高效利用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试验于2005—2013年在吉林省农安县靠山镇进行,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种模式,分别为普通高产养分管理模式(HYNM)和超高产养分管理模式(SHYNM),以先玉335和郑单958为供试材料,系统监测群体产量构成及养分偏生产力,剖析不同产量群体氮、磷、钾养分吸收、分配和转运特征。【结果】在东北中部黑土雨养区,超高产养分管理模式(SHYNM)下全区测产玉米单产达15017 kg/hm^2(先玉335),其产量构成为收获穗数76154穗/hm^2,穗粒数583,千粒重337.9 g。与普通高产群体相比,超高产群体对氮、钾肥的相对需求比例明显变大。群体氮素和磷素的吸收高峰在6展叶至12展叶阶段和吐丝期至乳熟期,钾素吸收高峰在6展叶至12展叶阶段。通过大区和生产两个阶段田间实证,超高产养分管理技术显著提高了花后养分累积量和对籽粒养分的贡献率,可以实现在15000 kg/hm^2产量水平下,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分别达50.2、100.5、100.5 kg/kg。品种间比较,先玉335比郑单958具有更好的产量表现,且植株养分向籽粒的转运效率更高,其籽粒中的氮、磷、钾累积量均高于郑单958。【结论】在合理提升密度的基础上,以“减控总肥量、分段供氮、花前重施磷钾”为主要原则的养分管理技术模式,配合化控措施,延缓了玉米生育后期叶片的衰老,保证了后期干物质积累,在显著增加收获穗数的同时,保证千粒重和穗粒数不降低,在生产中稳定实现了14500~15000 kg/hm^2产量水平,同时实现了氮磷钾养分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春玉米 超高产养分管理模式 养分吸收利用特征 肥料偏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管理模式对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彭建伟 丁哲利 +3 位作者 钟胜蓝 田昌 刘强 荣湘民 《中国稻米》 2011年第1期17-20,共4页
为建立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体系,本文研究了5种施肥模式对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处理3的实际产量最高,与其它处理的差别也较大。这说明水稻生产中,在均衡施用氮、磷、钾肥的情况下... 为建立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技术体系,本文研究了5种施肥模式对晚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处理3的实际产量最高,与其它处理的差别也较大。这说明水稻生产中,在均衡施用氮、磷、钾肥的情况下,有机、无机肥适当配施比单施无机肥能更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基肥、分蘖肥、穗肥按一定比例分施增产效果好;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氮素利用率情况差异明显。处理3的氮肥利用率比其他养分管理模式都高,所得结果可为水稻养分管理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管理模式 产量 氮肥利用率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盛海君 周卫华 +2 位作者 冷亚麟 朱新开 李振宏 《北方水稻》 CAS 2017年第3期1-6,共6页
为探明水稻高产、高效、安全相协调的养分管理模式,试验通过组合氮、磷、钾肥用量与运筹方式,有机肥和微肥施用等因子,设计出6种不同养分管理模式,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杂交水稻Ⅱ优125籽粒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明水稻高产、高效、安全相协调的养分管理模式,试验通过组合氮、磷、钾肥用量与运筹方式,有机肥和微肥施用等因子,设计出6种不同养分管理模式,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杂交水稻Ⅱ优125籽粒产量、效益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传统施肥模式(FFP)相比,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模式(HYHE)、高产模式(SHY)和高效养分管理模式(HE)可以提高水稻的籽粒产量、纯收益和产投比、氮肥农学效率,其中产量增7.5%~20.63%,纯收益增20.31%~45.87%,产投比增3.57%~38.19%,氮肥农学效率提高了11.50%~74.68%;HYHE和HE模式还提高了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其中氮肥表观利用率提高了5.24~14.84个百分点。不同养分管理模式间的产量、产投比与氮效率存在差异,其中高效处理(HE)虽增产幅度最小,但实现了低投入、高产投比、高效益、高氮效率;高产高效处理(HYHE)实现了较高的产量、效益与氮效率,产量与效益比较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养分管理模式 产量 效益 氮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分管理模式对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钟胜蓝 刘强 +3 位作者 荣湘民 彭建伟 宋海星 丁哲利 《湖南农业科学》 2009年第3期51-53,57,共4页
为探明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养分管理模式下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合理配施氮磷钾肥混施有机、无机肥能显著提高早稻产量,同时显著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
关键词 早稻 养分管理模式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力和养分管理模式对早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向秀媛 刘强 +3 位作者 彭建伟 荣湘民 柴慧清 周旋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6期79-81,共3页
为探明不同地力和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的稻田中设计了3种养分管理模式,研究了不同地力水平和养分管理模式下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水稻产量... 为探明不同地力和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在高中低3种地力水平的稻田中设计了3种养分管理模式,研究了不同地力水平和养分管理模式下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十分明显,施氮与不施氮的产量差异显著;且最佳养分管理模式较农民习惯养分管理模式更能显著提高早稻产量和有效提高氮肥利用率,在不同地力的田块上最佳养分模式也表现出较好的增产效果和较高的氮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力水平 养分管理模式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土壤生态环境影响 被引量:16
6
作者 杨长明 杨林章 颜廷梅 《农村生态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1-15,共5页
室内盆栽培养下 ,通过对土壤pH、Eh、有机质、Fe形态、容重和结构等主要理化性质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比较和研究了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连续淹水下 ,施用有机肥料 ,特别是厩肥 ,降低了土壤Eh ,加剧... 室内盆栽培养下 ,通过对土壤pH、Eh、有机质、Fe形态、容重和结构等主要理化性质指标的测定和分析 ,比较和研究了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连续淹水下 ,施用有机肥料 ,特别是厩肥 ,降低了土壤Eh ,加剧了土壤的还原状态 ,同时也使土壤无定型态铁氧化物含量上升 ,对改善土壤物理环境效果也明显削弱 ;在干湿交替下 ,有机无机肥料配施不但可提高土壤有机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土 养分管理模式 水分管理模式 土壤生态环境 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果园水肥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7
作者 耿增超 张立新 +2 位作者 张朝阳 赵二龙 李生秀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2004年第1期101-105,共5页
分析了旱地果园水肥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指出水肥胁迫尤其是水钾已成为旱区果树高产稳产优质化的主要限制因子。在系统探讨旱地果园水分管理、养分管理、综合管理以及果树叶营养综合诊断施肥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旱地果园的高... 分析了旱地果园水肥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指出水肥胁迫尤其是水钾已成为旱区果树高产稳产优质化的主要限制因子。在系统探讨旱地果园水分管理、养分管理、综合管理以及果树叶营养综合诊断施肥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旱地果园的高效水肥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果园 水分管理模式 养分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数据时代精准施肥模式实现路径及其技术和方法研究展望 被引量:30
8
作者 何山 孙媛媛 +1 位作者 沈掌泉 王珂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14-1524,共11页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展了田间养分精准管理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养分测试和作物营养诊断,积累了大量土壤类型、肥力等基础数据以及农村地籍调查、农业普查、作物需肥规律等田间养分管理相关数据。但田间... 自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展了田间养分精准管理方法与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养分测试和作物营养诊断,积累了大量土壤类型、肥力等基础数据以及农村地籍调查、农业普查、作物需肥规律等田间养分管理相关数据。但田间养分精准管理目前依旧存在重研究、轻应用,重理论、轻技术,专业分工太细,分割化、碎片化严重,传统与现代融合不够,可实际应用的产品、技术较少,农户体验差等问题。日渐成熟的信息互联、互通、互享技术与平台,功能日益强化的人工智能技术等,为实现田间养分管理走向精细化、信息化与系统化,进而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契机。本文从我国农田经营分散的实际国情出发,根据精准施肥原理、认识与定位,提出了"基准+精准"模式的田间养分管理方案,以测土配方施肥为基础,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对现有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更新制定当年田间养分管理"基准"施肥方案,包括基肥和追肥的施用数量及施用时间,同时利用云GIS可实现农田数据的空间信息化和施肥方案田块化管理的可视化,为移动端施肥方案的推送和实现田块尺度上的信息化精细管理奠定基础。以数字图像无损诊断作为技术支撑,通过机器学习作物数字图像特征参数来建立营养诊断模型,判断得出作物营养胁迫种类及程度,从而对当季田间作物长势及营养状况进行准实时监测与评价,进而实现对田间"基准"施肥方案特别是追肥施用的"精准"修正。最后通过构建"云+手持终端+数字图像"系统架构实现"基准方案推送—无损诊断—精准修订—成效反馈—方案优化"的动态实施和更新,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体系进行完善,同时实现相关成果更新和持续利用,解决成果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土配方施肥 精准施肥 大数据分析 光谱营养诊断 “基准+精准”养分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氮素调控对小麦锌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阮思越 何晓明 +7 位作者 张玲 梁政渊 邹温馨 王兴邦 杨怀玉 刘敦一 张务帅 陈新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36-1442,共7页
以小麦品种良星99为材料,采用长期定位大田试验田研究了5个不同施氮水平下各个时期小麦植株的锌营养状况和氮素调控对植株锌转运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显著提高小麦植株在各生育期锌的含量和累积量,在不同器官中锌含量和锌... 以小麦品种良星99为材料,采用长期定位大田试验田研究了5个不同施氮水平下各个时期小麦植株的锌营养状况和氮素调控对植株锌转运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显著提高小麦植株在各生育期锌的含量和累积量,在不同器官中锌含量和锌累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在收获期,锌主要集中在籽粒中,约占植株锌累积量的70%,茎和叶中比例依次下降。施氮量对锌的收获指数及开花后锌的转运量没有显著影响。在优化施氮水平处理下,小麦籽粒锌含量超过40 mg/kg,达到了以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人群锌营养和健康要求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养分优化管理模式 氮锌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