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油茶林生物量与养分生物循环的研究 被引量:35
1
作者 何方 王义强 +2 位作者 吕芳德 张才学 朱承忠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403-410,共8页
对不同发育期油茶林生物量与养分的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幼龄期至盛果期油茶林生物量逐步积累,盛果期生物量达到16.139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为1.798t/hm2;不同发育期油茶林分的生产力不同,盛果期... 对不同发育期油茶林生物量与养分的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从幼龄期至盛果期油茶林生物量逐步积累,盛果期生物量达到16.139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为1.798t/hm2;不同发育期油茶林分的生产力不同,盛果期油茶林太阳能利用率最高,为0.2%;不同发育期油茶林光合产物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不同;不同发育期油茶林系统大量元素(N、P、K、Ca、Mg)的吸收量、存留量、归还量及输出量不同。并提出了油茶林系统施肥的监界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生物 养分生物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桐林生物量和养分循环的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何方 王义强 +1 位作者 谭晓风 王承南 《经济林研究》 1990年第2期6-20,共15页
对不同生育期的油桐林生物量和大量营养元素(N、P、K、Ca、Mg)的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桐林的生物量随树龄的增大逐渐积累,从幼龄期开始到20年生的桐林,其生物量的积累值为79,61t/ha。桐林不同生育期的光合产物在各器官中的分... 对不同生育期的油桐林生物量和大量营养元素(N、P、K、Ca、Mg)的生物循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桐林的生物量随树龄的增大逐渐积累,从幼龄期开始到20年生的桐林,其生物量的积累值为79,61t/ha。桐林不同生育期的光合产物在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不同。经济产量(果生物量或种仁生物量)随树龄的动态变化服从二次抛物线函数:W_(FR)=-2.11398+0.82471(t-1)-0.03540(t-1)~2W_S=-1.37257+0.38539t-0.01706t^2不同生育期,桐林中大量营养元素的吸收量、存留量、归还量和输出量均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桐 生物 养分生物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毛竹林养分分布及生物循环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夏传格 宁晨 +3 位作者 罗赵慧 邓湘雯 闫文德 田大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715-3725,共11页
毛竹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类型,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许多竹阔混交林被改造为纯林,造成其土壤质量和立地生产力不同程度退化。因此研究毛竹林生产力和营养元素循环特征,对保持毛竹林持续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桃江县桃花江林场... 毛竹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资源类型,由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许多竹阔混交林被改造为纯林,造成其土壤质量和立地生产力不同程度退化。因此研究毛竹林生产力和营养元素循环特征,对保持毛竹林持续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南桃江县桃花江林场毛竹林作为研究对象,将同一年龄毛竹的株数占据60%以上林地的标准划分各年龄段毛竹林,并研究不同年龄(1年,3年和5年)毛竹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含量、积累和分布格局以及生物循环特征。结果表明:竹林层营养元素平均含量均以N和K含量最高,Ca和P较低,各营养元素在毛竹不同器官的含量存在差异且随竹龄变化而变化;因毛竹林年龄不同,死地被物各层次的营养元素含量不同,并且同一年龄毛竹林亦随层次不同而异;土壤层N、P、K元素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Ca则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竹林层营养元素总积累量为338.31-1104.72 kg/hm^2,死地被物层为37.69-46.94 kg/hm^2,土壤层为56952.67-63783.22 kg/hm^2。不同年龄毛竹林生态系统营养元素年吸收量为237.41-338.3 kg/hm^2,归还量为20.84-86.47 kg/hm^2,存留量为216.57-267.05 kg/hm^2,利用系数为0.27-1.00,循环系数为0.09-0.25,周转时间在6.17-40.33年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竹林 养分含量 养分积累量 养分生物循环 桃江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阶段秃杉人工林养分元素分布及其生物循环特征 被引量:7
4
作者 南雅薇 何斌 +3 位作者 黄光友 韦家国 吴庆标 黄振格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4,共8页
2018年3—4月份,在广西南丹县地理位置毗邻、立地条件相似的区域,以9、17、25、37年生秃杉(Taiwania flousiana)林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林龄的秃杉人工林中分别设置3个样地(20 m×30 m),测定样地林冠郁闭度、林分密度,林木胸径、树高... 2018年3—4月份,在广西南丹县地理位置毗邻、立地条件相似的区域,以9、17、25、37年生秃杉(Taiwania flousiana)林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林龄的秃杉人工林中分别设置3个样地(20 m×30 m),测定样地林冠郁闭度、林分密度,林木胸径、树高、冠幅、枝下高等;在每个林龄阶段样地外选择3株平均木并伐倒,分别测定树叶、树枝、干皮、干材、根系鲜质量,并按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测定生物量鲜质量,计算林分各结构层次生物量;在每个样地内随机设置5个1 m×1 m木框架尼龙网收集器,按凋落叶、凋落枝、杂物等组分分别测定年凋落物归还量;选取不同结构层次植物各组分样品,分别测定N、P、K、Ca、Mg质量分数;以养分贮存量与分配、养分年净积累量、养分利用系数、养分循环系数、养分周转期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ANOVA)、邓肯(Duncan)多重比较法,分析不同林龄阶段秃杉人工林养分积累、分布及其生物循环特征。结果表明:①林木各器官5种养分元素质量分数均以树叶最高,其次是干皮、树枝和树根,干材最低;各器官中不同养分元素质量分数,由大到小依次为N、Ca、K、P、Mg。②乔木层中,各器官养分元素积累量占总累积量比例随林龄的增长发生变化,树叶养分元素占总累积量比例随林龄增加而逐渐下降,干材和树皮养分元素占总累积量比例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③9、17、25、37年生秃杉人工林养分元素总贮存量,分别为775.91、1120.41、1320.50、1570.39 kg·hm^(-2);其中,乔木层养分元素贮存量,分别占总贮存量的89.30%、86.66%、83.62%、82.04%,随林龄增加而下降;灌草层养分元素贮存量,分别占总贮存量的5.01%、5.93%、6.55%6.43%、5.69%;凋落物层养分元素贮存量,分别占总贮存量的5.69%、7.42%、9.83、11.53%,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④9、17、25、37年生秃杉人工林,养分元素年积累量分别为76.99、57.10、44.18、33.90 kg·hm^(-2)·a^(-1),随林龄的增加而减少,不同养分元素年净积累量以N最高,其次是K、Ca,P、Mg较低。⑤9、17、25、37年生秃杉人工林养分元素,年吸收量分别为114.57、135.39、142.66、118.67 kg·hm^(-2)·a^(-1),年归还量分别为37.58、78.29、98.48、85.52 kg·hm^(-2)·a^(-1),养分元素利用系数分别为0.17、0.14、0.13、0.09,养分元素循环系数分别为0.34、0.58、0.69、0.72,养分元素周转期分别为18.44、12.40、11.21、15.20 a。秃杉人工林,9年生以前自身养分积累速率较快,但养分利用率较低,归还速率较慢,周转时间较长;25年生后养分积累速率减慢,归还速率加快,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养分元素生物循环,恢复和维持林地持久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秃杉人工林 林龄 营养元素 养分积累 养分分布 养分生物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次生林的生物养分循环 被引量:23
5
作者 张萍 冯志立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18-426,共9页
本文获得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砍伐后2块处于恢复演替阶段不同年代的次生林的生物量、生长量、年凋落物量及它们的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状况和土壤生化活性等一系列资料。阐明了次生林生物物质和养... 本文获得了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砍伐后2块处于恢复演替阶段不同年代的次生林的生物量、生长量、年凋落物量及它们的主要营养元素含量、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以及土壤微生物状况和土壤生化活性等一系列资料。阐明了次生林生物物质和养分吸收、积累和归还的特点及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对凋落物的分解作用,从而对热带雨林次生林的生物养分循环作了一个初步的探讨,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研究表明:1.热带雨林次生林植物生长旺盛,营养元素吸收量较大,归还/吸收率在0.5左右,随林龄增大,营养元素大量贮存于植物体中,土壤养分相对贫乏。2.次生林随林龄增大,营养元素的吸收、贮存、归还量增大,土壤微生物对凋落物的分解强度增强,物质循环速度加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雨林 次生林 生物养分循环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阶段木麻黄林养分循环的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叶功富 张水松 +5 位作者 徐俊森 隆学武 潘惠忠 林武星 冯泽幸 黄传英 《防护林科技》 1996年第S1期40-44,共5页
各种营养元素在木麻黄林分中的存留量从幼林阶段起不断增加,成熟阶段达到最大,至过熟阶段又趋下降。凋落物和降水淋溶的养分归还量随林龄增大而持续提高。养分吸收量的变化趋势与存留量相似。随着木麻黄林龄的增长,养分归还量占吸收量... 各种营养元素在木麻黄林分中的存留量从幼林阶段起不断增加,成熟阶段达到最大,至过熟阶段又趋下降。凋落物和降水淋溶的养分归还量随林龄增大而持续提高。养分吸收量的变化趋势与存留量相似。随着木麻黄林龄的增长,养分归还量占吸收量的比例不断提高,养分存留量的比率不断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麻黄 养分生物循环 存留量 归还量 吸收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凋落物养分归还功能 被引量:35
7
作者 魏晶 吴钢 邓红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2211-2216,共6页
研究了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凋落物量及其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并对凋落物在养分生物循环中的功能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凋落物量为 1.378~ 2 .4 76 t/hm2 ,通过对不同海拔凋落物量的数量特征进行分析 ,海拔是影... 研究了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凋落物量及其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并对凋落物在养分生物循环中的功能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 :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凋落物量为 1.378~ 2 .4 76 t/hm2 ,通过对不同海拔凋落物量的数量特征进行分析 ,海拔是影响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凋落物量的主要因子。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凋落物中 S、N和 P含量分别为 0 .14 % ,0 .4 9%和0 .2 1% ;3种营养元素在凋落物中积累量为 81.99kg/hm2 ,其中 S、N和 P积累量分别是 15 .0 4 kg/hm2 ,4 5 .93kg/hm2 和2 1.0 2 kg/hm2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5种植被型 (FA,L A,TA,MA和 SA)年归还量依次为 0 .72 ,1.35 ,14 .6 5 ,10 .88和 11.91kg/(hm2· a) ;平均归还率依次 0 .33,0 .4 2 ,0 .39,0 .39和 0 .4 8。典型高山冻原植被型的归还量最大 ,而归还率却较低。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内 S、N和 P的利用效率分别是 7.14、2 .0 4和 4 .76。在整个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S和P的利用效率大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凋落物 养分生物循环 长白山 冻原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地旅游对生态环境与社区经济的影响评估
8
作者 华海迪 任新玉 张欣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8-150,共13页
湿地作为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湿地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宠,吸引了大批游客。湿地旅游的开发及运营对生态环境与社区经济的影响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湿地作为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多种生态服务功能。近年来,随着生态旅游的兴起,湿地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宠,吸引了大批游客。湿地旅游的开发及运营对生态环境与社区经济的影响也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在推动湿地旅游发展的同时,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实现旅游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以及如何确保湿地旅游的经济效益能够促进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湿地旅游对当地生态环境与社区经济的影响评估方法。以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为研究区,从气候调节和生物养分循环两个角度构建评估体系。通过气候调节和生物养分循环分别评估生态环境和社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选取相关指标,通过野外调查收集数据。运用熵权法计算各指标权重,构建综合模型。基于量化数据和权重,评估湿地旅游对生态环境与社区经济的综合影响。结果显示:该方法应用后湿地植物大气组分调节和湿地植物中的碳质量分数对气候调节能力的影响显著;湿地植被光合作用速率和湿地植被覆盖率对生物养分循环能力的影响显著;在气候环境较为舒适的环境下,湿地旅游对当地生态环境与社区经济的影响较为显著;在气候较为恶劣(寒冷)的环境下,湿地旅游对当地生态环境与社区经济的影响不显著。湿地旅游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显著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及居民生活质量提升,且碳排放控制得当,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旅游 当地生态环境 社区经济 气候调节 生物养分循环 熵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