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沙热带珊瑚岛典型乔木叶片性状和养分再吸收特征 被引量:3
1
作者 龙靖 黄耀 +3 位作者 刘占锋 简曙光 魏丽萍 王俊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48-256,共9页
养分再吸收对植物养分收支和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至关重要,研究热带珊瑚岛特殊生境下优势植物的养分再吸收特征对于深入理解海岛植物适应性和海岛陆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西沙群岛的热带珊瑚岛生境,以抗风桐(Pisonia gr... 养分再吸收对植物养分收支和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至关重要,研究热带珊瑚岛特殊生境下优势植物的养分再吸收特征对于深入理解海岛植物适应性和海岛陆域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中国西沙群岛的热带珊瑚岛生境,以抗风桐(Pisonia grandis)和海岸桐(Guettarda speciose)两种代表性单优乔木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其叶片性状和养分再吸收特征,并分析了可能影响养分再吸收过程的因素。结果表明,抗风桐的比叶面积(288.59 cm^(2)·g^(-1) vs 150.42 cm^(2)·g^(-1))和叶片氮磷比(11.39 vs 2.97)显著高于海岸桐,但叶碳含量、木质素含量、纤维素含量、碳氮比和木质素氮比均显著低于海岸桐,说明抗风桐的适应策略偏向于资源获取,海岸桐则偏向于资源保护。抗风桐和海岸桐的成熟叶片氮磷比均小于14,表明其生长主要受氮限制。抗风桐和海岸桐均具有相对较高的氮再吸收效率(60.28%和52.64%)和较低的磷再吸收效率(49.75%和30.73%),表明二者均趋于采取较保守的氮利用策略。抗风桐和海岸桐叶片磷再吸收程度分别为1.63 mg·g^(-1)和3.76 mg·g^(-1),对磷再吸收不充分(>0.5 mg·g^(-1)),在富磷的珊瑚岛生态系统中更倾向于从土壤中直接获取磷以满足生长的需求。总之,抗风桐和海岸桐通过协调叶片资源分配、提高叶片氮再吸收效率和降低叶片磷再吸收效率以适应热带珊瑚岛的特殊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沙群岛 抗风桐 海岸桐 优势种 养分利用策略 养分再吸收 叶片性状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森林演替中优势种茎干-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任泽文 陈昕 +5 位作者 陈玥 钟曲颖 余泽平 刘骏 杨清培 宋庆妮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1-410,共10页
【目的】开展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的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分析森林演替过程中植物-土壤化学计量的关联性,为揭示群落演替过程植物的生存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在江西官山保护区选取3种生活型树种(耐受型树种... 【目的】开展不同演替阶段植物与土壤的养分化学计量特征的研究,分析森林演替过程中植物-土壤化学计量的关联性,为揭示群落演替过程植物的生存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时空替代法,在江西官山保护区选取3种生活型树种(耐受型树种-马尾松、杂草型树种-拟赤杨、竞争型树种-钩栲)构成的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群落不同发育阶段(早期、盛期和末期)优势种的茎干和土壤C、N、P含量。【结果】(1)3种森林土壤C、N、P含量由早期到末期呈递增趋势,其中马尾松林分别增加5.5倍、6.1倍、0.04倍,拟赤杨林分别增加0.45倍、0.38倍、0.21倍,钩栲林分别增加0.26倍、0.55倍、0.34倍。(2)从早期到末期3个树种茎干养分变化规律不同,马尾松茎干C、C∶N、C∶P分别增加7.1%、164%和200%,而N、P含量分别减少58.9%和70.0%;拟赤杨茎干C、N和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波动较小;钩栲茎干C、N含量变化较小,P含量下降25%。(3)同一发育阶段不同树种之间茎干的N、P养分差异较大,早期和盛期钩栲的全N、P和N∶P均为最高,拟赤杨次之,马尾松最低;同时土壤C、N、P表现为钩栲林显著高于拟赤杨林、马尾松林。(4)马尾松茎干全C与土壤C、N、C∶P、N∶P呈现显著正相关,茎干全N、P与土壤C、N、C∶P、N∶P呈现显著负相关,而拟赤杨及钩栲的茎干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关系较弱。【结论】耐受型树种马尾松对N、P的需求量低于竞争型树种钩栲,马尾松更适应演替早期的贫瘠土壤,并能明显地提高土壤C、N、P养分含量,为演替后期树种对土壤C、N、P的养分需求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演替 不同生活型 生态化学计量学 养分利用策略 自然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绢蒿荒漠草地两种主要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范燕敏 武红旗 +2 位作者 侯艳娜 艾科拜尔.安外尔 古丽包斯旦.艾尔肯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305-2311,共7页
【目的】研究退化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恢复后,主要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为干旱区草地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该草地的建群种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和伴生种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为对象,分析两种植物的C、N... 【目的】研究退化伊犁绢蒿荒漠草地恢复后,主要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为干旱区草地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该草地的建群种伊犁绢蒿(Seriphidium transiliense)和伴生种木地肤(Kochia prostrata)为对象,分析两种植物的C、N、P、K含量及计量比以及放牧和封育条件下,两种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研究两种植物的养分利用策略以及封育对两种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伊犁绢蒿的P(0.82 g/kg)极显著高于木地肤的P(0.58 g/kg),伊犁绢蒿的N(15.11 g/kg)、K(13.06 g/kg)含量和N/P(22.46)极显著低于木地肤的N(25.14 g/kg)、K(21.17 g/kg)含量和N/P(43.75)。封育改善了荒漠草地植物的生长环境,但与放牧相比,伊犁绢蒿与木地肤的C、N、P、K含量及元素计量比变化不显著。【结论】伊犁绢蒿与木地肤的养分利用策略不同,伊犁绢蒿以吸收利用P为主,木地肤以吸收利用N和K为主,伊犁绢蒿的生长率高于木地肤。封育对荒漠草地两种植物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犁绢蒿 木地肤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养分利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添加和干旱对呼伦贝尔草原5种植物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8
4
作者 周一平 张玉革 +3 位作者 马望 梁潇洒 马欣雨 王正文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1-48,共8页
植物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但是很少有研究同时考虑多个气候变化因子交互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基于氮添加(0 g·m^−2·a^−1和10 g·m^−2·a^−1)和干旱(减少66%生长季(5-8月)降水量)模拟实验,测量了... 植物功能性状能够反映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但是很少有研究同时考虑多个气候变化因子交互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基于氮添加(0 g·m^−2·a^−1和10 g·m^−2·a^−1)和干旱(减少66%生长季(5-8月)降水量)模拟实验,测量了呼伦贝尔草原5种优势植物的叶片形态学特征、叶片化学计量学特征以及植被高度等多个指标,探讨了呼伦贝尔草原植物对于土壤养分和水分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干旱能够促进氮添加对土壤可利用氮特别是硝态氮含量的提升。(2)氮添加显著增加叶片N含量,降低叶片P含量,增加叶片氮磷比;干旱降低叶片N含量和叶片P含量,对叶片氮磷比影响不显著;植物叶片N、P含量受氮添加和干旱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并在氮添加情况下施加干旱能够进一步增加P素对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3)氮添加处理下植物倾向于采取资源获取型策略,增加高度和比叶面积(SLA),降低叶片干物质含量(LDMC);干旱处理下植物倾向于资源保守型利用策略,降低高度和SLA,增加LDMC和叶片C含量;而植物高度、SLA、LDMC和叶片C含量不受氮添加和干旱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草地生态系统氮、水循环之间存在偶联关系,两者共同影响了植物养分吸收,决定植物叶片化学计量特征;而氮添加对植物资源利用策略影响更多的受到土壤水分调节。该研究强调在未来的气候变化研究中,需要同时考虑多个气候变化因子及其交互作用对植物功能性状的影响,并且需要考虑不同维度的功能性状的响应,才能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估并预测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减水 交互作用 植物功能性状 养分利用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松人工林新生枝叶碳氮磷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对氮添加的响应 被引量:5
5
作者 杨屹宇 崔爽 +2 位作者 张芸香 马晓霞 郭晋平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1期10-16,共7页
为探究氮(N)添加对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养分利用策略的影响及其随林龄的变化,以4个林龄油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5个梯度(0、5、10、15和20 g/m^(2))N添加量对新生枝叶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揭示油松人... 为探究氮(N)添加对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养分利用策略的影响及其随林龄的变化,以4个林龄油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5个梯度(0、5、10、15和20 g/m^(2))N添加量对新生枝叶碳(C)、氮(N)和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揭示油松人工林N利用策略及其对N添加的响应。结果显示,油松人工林新生枝叶的TC、TN和TP含量均随N添加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均在10或15 g/m^(2)添加量下最高;枝叶的TC、TN和TP含量在不同林龄间均存在差异,枝的变幅分别为7.53%、13.37%和18.67%,叶的变幅分别为7.74%、13.67%和29.61%。新生枝叶的C/N、C/P和N/P均随N添加量的变化小幅变化,平均变幅为3.99%~9.91%;随N添加量增加,枝叶的C/N和C/P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N/P持续升高;随林龄增加,枝叶的C/N和C/P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37年生时最大,枝的N/P持续升高,叶的N/P先升高后降低。油松人工林生长受N限制严重;随N添加量和林龄增加,N限制有所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利用策略 氮添加 氮限制 油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