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分密度对北京石质山地侧柏人工林碳氮磷化学计量和养分再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姜俊 陈长启 +6 位作者 陈贝贝 王浩 胡东阳 张咏 张永福 李杰 郑峻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41,共9页
【目的】探讨北京石质山地不同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及养分再吸收与林分密度的关系,旨在揭示林分密度变化下侧柏人工林主要养分相互作用与制约规律,为侧柏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同密度... 【目的】探讨北京石质山地不同林分密度对侧柏人工林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及养分再吸收与林分密度的关系,旨在揭示林分密度变化下侧柏人工林主要养分相互作用与制约规律,为侧柏人工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不同密度侧柏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鲜叶、凋落叶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再吸收规律。【结果】(1)林分密度对土壤–鲜叶–凋落叶C、N、P化学计量影响不同,鲜叶N、P和N:P以及凋落叶P含量随着密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而鲜叶C∶N和C∶P总体呈升高趋势。凋落叶C∶N和C∶P随着密度的增大呈升高。(2)土壤的N和P含量随密度先升后降;林分密度和土壤因素的交互作用仅对鲜叶N和凋落叶P有显著影响;(3)不同林分密度的侧柏林N再吸收率明显低于P再吸收率,N再吸收率为18.03%~32.15%,P再吸收率为58.87%~60.13%。【结论】合理的林分密度能缓解侧柏人工林养分限制以及提高N、P重吸收能力。未来应注重林分密度调整、增加阔叶树种比例、实施抚育剩余物处理等措施以改善侧柏人工林养分限制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密度 养分再吸收率 化学计量比 侧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热河谷区不同林龄赤桉叶中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的比较及其线性回归分析 被引量:10
2
作者 严思维 陈爱民 +5 位作者 林勇明 孙凡 邓浩俊 杜锟 吴承祯 恒巴提.乌勒合凡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9-46,共8页
以种植于干热河谷区的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赤桉鲜叶和凋落叶中养分(包括N、P、K、Ca、Mg和Na)的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并计算各养分的再吸收率;在此基础上,对鲜叶和凋落叶中各养... 以种植于干热河谷区的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赤桉鲜叶和凋落叶中养分(包括N、P、K、Ca、Mg和Na)的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并计算各养分的再吸收率;在此基础上,对鲜叶和凋落叶中各养分的含量与再吸收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成熟林赤桉鲜叶和凋落叶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和全钠含量总体上高于幼龄林,而全钙和全镁含量则低于幼龄林;且鲜叶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全钠和全镁含量总体上高于凋落叶,而有机碳和全钙含量则低于凋落叶。成熟林赤桉鲜叶和凋落叶的C∶N比、鲜叶的N∶P比和N∶K比以及凋落叶的K∶P比和Ca∶Mg比均低于幼龄林,但其鲜叶的K∶P比和Ca∶Mg比及凋落叶的N∶P比和N∶K比则高于幼龄林;且不同林龄鲜叶的C∶N比、K∶P比和Ca∶Mg比均低于凋落叶。各林龄赤桉叶的Ca再吸收率及幼龄林和中龄林叶的Na再吸收率均为负值,而其余养分的再吸收率均为正值;随林龄增长,N、K和Mg的再吸收率先升高后降低,而P、Ca和Na的再吸收率却先降低后升高;总体上看,赤桉叶中各养分的再吸收率从高到低依次为P、N、K、Mg、Na、Ca。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赤桉鲜叶的全钾和全钠含量分别与K和Na再吸收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钙含量与Ca再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凋落叶的全氮含量与N再吸收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全镁含量与Mg再吸收率呈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林龄对赤桉叶的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有明显影响,其保存养分的能力随林龄增长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桉 林龄 养分含量 化学计量比 养分再吸收率 线性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东山短枝木麻黄小枝氮磷含量及其再吸收率季节动态 被引量:19
3
作者 叶功富 张立华 +3 位作者 林益明 王亨 周海超 曾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6519-6526,共8页
对福建东山赤山林场短枝木麻黄纯林小枝中的N和P含量、N∶P比、养分再吸收率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小枝的成熟和衰老,各季节N和P的含量依次降低,其中衰老小枝中N和P含量分别为(3.97±0.21)~(8.64±0.58)mg·g-... 对福建东山赤山林场短枝木麻黄纯林小枝中的N和P含量、N∶P比、养分再吸收率的季节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小枝的成熟和衰老,各季节N和P的含量依次降低,其中衰老小枝中N和P含量分别为(3.97±0.21)~(8.64±0.58)mg·g-1和(0.04±0.03)~(0.10±0.03)mg·g-1,基本上表现为N和P的完全再吸收。成熟小枝N∶P比的季节动态介于(18.67±3.24)~(37.98±1.32)之间,均高于16,表明木麻黄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P限制。N、P再吸收率的季节变化分别为(51.02±4.66)%~(63.00±8.61)%和(81.24±5.08)%~(91.78±5.84)%,P再吸收率显著高于N。N和P的再吸收率之间以及成熟叶中N、P含量与二者再吸收率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但在衰老叶中存在显著负相关,表明养分再吸收程度越高,其再吸收率就越高。因此,木麻黄通过小枝衰老过程中的养分再吸收,减少养分的损失,从而适应贫瘠的立地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枝木麻黄 养分再吸收率 养分吸收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水曲柳化学计量特征和养分再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新洁 陆天宇 +1 位作者 孙海龙 赵宏波 《森林工程》 2019年第5期16-21,共6页
为了解水曲柳林分化学计量特征和养分再吸收率与N、P元素供应的关系,以15年生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氮(N)、磷(P)添加后水曲柳林分土壤、成熟叶片和衰老叶片养分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N、P添加后水曲柳成熟... 为了解水曲柳林分化学计量特征和养分再吸收率与N、P元素供应的关系,以15年生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氮(N)、磷(P)添加后水曲柳林分土壤、成熟叶片和衰老叶片养分浓度的变化。结果表明:N、P添加后水曲柳成熟叶N、P浓度和土壤C、N浓度均逐渐增加,而衰老叶P浓度逐渐降低;水曲柳成熟叶C∶N、C∶P和土壤C∶P均随N、P添加而降低,而成熟叶和土壤N∶P仅随P添加而降低,但是衰老叶C∶P、N∶P均随P添加量增加而显著提高;N、P添加后水曲柳叶片N、P再吸收率均提高,其中P再吸收率变化最大,高氮和高磷处理下P再吸收率分别比CK提高2.3倍和2.7倍,且叶片P再吸收率与成熟叶C∶P呈显著负相关,但是与衰老叶C∶P、N∶P呈极显著正相关。N、P添加后水曲柳成熟叶N∶P的变化和N、P再吸收率的提高表明:P是限制本研究中水曲柳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N、P添加可以提高水曲柳N、P的利用效率,并改善水曲柳林分的养分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曲柳 氮磷添加 化学计量比 养分再吸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叶片氮磷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陈贝贝 杨浩 姜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15,共8页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叶片氮(N)和磷(P)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不同树种对平原造林地生境的生态适应及养分利用机制。【方法】以刺槐、千头椿、旱柳、毛白杨、白蜡和油松等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新... 【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叶片氮(N)和磷(P)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不同树种对平原造林地生境的生态适应及养分利用机制。【方法】以刺槐、千头椿、旱柳、毛白杨、白蜡和油松等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新鲜叶、凋落叶的N、P含量,计算叶片N、P再吸收率并分析其与叶片、土壤养分指标的关系。【结果】刺槐的叶片N含量最高,旱柳的叶片P含量最高;白蜡叶片的N∶P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5),毛白杨叶片的N∶P最低,刺槐、千头椿、旱柳和油松之间叶片N∶P差异不显著。不同树种凋落叶N、P含量及N∶P与新鲜叶养分相关性不同。刺槐叶片N再吸收率和千头椿叶片P再吸收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多数树种的叶片N再吸收率或P再吸收率与其凋落叶养分含量表现出显著负相关。【结论】刺槐、旱柳、白蜡和油松的生长受到P限制,千头椿和毛白杨生长受到N限制。树种能通过叶片N、P再吸收来适应养分限制环境。建议在平原林养护中加强林分结构调整、凋落叶归还林地、人工补植补造等措施以改善平原林养分限制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平原地区 造林树种 叶片 养分再吸收率 化学计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典型树种叶片N、P再吸收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邓健 种玉洁 +4 位作者 贾小敏 焦子怡 任成杰 韩新辉 杨改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698-3705,共8页
为揭示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不同演替阶段和植被类型主要树种养分再吸收特征,研究选取4种次生植被树种(白桦、山杨、辽东栎和油松)和2种人工植被树种(刺槐和侧柏),测定其成熟叶、凋落叶和林下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研究了叶片N、P... 为揭示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不同演替阶段和植被类型主要树种养分再吸收特征,研究选取4种次生植被树种(白桦、山杨、辽东栎和油松)和2种人工植被树种(刺槐和侧柏),测定其成熟叶、凋落叶和林下土壤碳(C)、氮(N)、磷(P)含量,研究了叶片N、P再吸收率及其与养分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树种叶片养分和林下土壤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C、N含量和C∶N∶P计量比均表现为演替后期林地(辽东栎和油松)>演替前期林地(山杨和白桦)>人工林(侧柏和刺槐);(2)不同树种叶片N、P再吸收率分别为17.18%-43.34%和27.13%-58.12%,均表现为演替后期林地>人工林>演替前期林地,且P的再吸收率总体高于N的再吸收率;(3)不同树种叶片N、P再吸收率与叶片养分指标的关系强于土壤,与养分计量比的相关性大于养分含量的相关性。说明子午岭典型植被会通过叶片N、P再吸收来适应养分限制环境,尤其是演替后期植被再吸收能力更强,研究可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再吸收率 生态化学计量学 土壤养分 凋落叶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地覆盖经营雷竹林叶片养分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 被引量:13
7
作者 陈珊 陈双林 +1 位作者 郭子武 樊艳荣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3-798,864,共7页
探讨了短期覆盖经营(覆盖1 a)、休养式覆盖经营(覆盖3 a后休养3 a)、长期覆盖经营(覆盖6 a)和不覆盖雷竹林(CK)2年生立竹叶片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和再吸收率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短期和休养式覆盖经营促使雷竹叶片养分... 探讨了短期覆盖经营(覆盖1 a)、休养式覆盖经营(覆盖3 a后休养3 a)、长期覆盖经营(覆盖6 a)和不覆盖雷竹林(CK)2年生立竹叶片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和再吸收率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表明:(1)短期和休养式覆盖经营促使雷竹叶片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总体上提高,而长期覆盖经营对雷竹叶片P含量和N、K再吸收率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叶片P含量、N再吸收率显著升高,K再吸收率降低;(2)短期和休养式覆盖经营对雷竹林土壤、叶片养分化学计量比影响不明显,但长期覆盖经营使雷竹林土壤、叶片N∶P、K∶P显著降低;(3)短期覆盖经营能增强雷竹林土壤养分与叶片的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和养分再吸收率的相关性,但随覆盖经营年限的延长,相关性总体上呈减弱趋势;(4)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平衡关系对林地覆盖经营雷竹林叶片养分特征影响明显;(5)长期覆盖经营雷竹林土壤、叶片养分间相关性明显减弱,竹子吸收利用养分的能力下降,生产中应实行雷竹林休养式覆盖经营方式。研究结果为林地覆盖经营雷竹林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竹 林地覆盖经营 土壤养分 叶片养分 养分再吸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亚高山森林植物叶-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3
8
作者 张雨鉴 王克勤 +3 位作者 宋娅丽 苏孟白 李晓龙 李学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7648-7658,共11页
为了深入认识滇中亚高山区域5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系统稳定机质,通过测定植物叶、凋落叶和土壤C、N、P含量,掌握该区域典型森林植物叶-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5种森林类型C、N、P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各... 为了深入认识滇中亚高山区域5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规律和系统稳定机质,通过测定植物叶、凋落叶和土壤C、N、P含量,掌握该区域典型森林植物叶-凋落叶-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5种森林类型C、N、P含量差异显著,其中各林型植物叶和凋落叶C、N、P含量均高于土壤。(2)5种森林类型植物N、P再吸收率均为华山松林>云南松林>常绿阔叶林>高山栎林>滇油杉林;5种森林类型的再吸收率均为P(均值为61.20%)高于N(均值为36.48%),表明了该区域土壤P的相对匮乏。(3)5种森林类型C/N、C/P、N/P均表现为凋落叶>植物叶>土壤;各林型植物叶N/P范围为10.17—15.31。(4)5种森林类型植物叶与凋落叶C、N、P含量、C/N和C/P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凋落叶与土壤的C、N含量及N/P呈显著正相关;5种森林类型植物叶N与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N与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文探究养分元素在"植物叶-凋落叶-土壤"之间的化学计量特征,为了解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状况和揭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提供了理论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学 森林类型 养分再吸收率 碳氮磷含量 滇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尔羌河流域荒漠河岸林胡杨叶片和凋落叶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晶 殷飞 林宁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49,共8页
以叶尔羌河流域荒漠河岸林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胡杨叶片和凋落叶及不同类型叶片间C、N和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并对N和P的再吸收率及其与叶片和凋落叶N和P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胡杨叶片C、... 以叶尔羌河流域荒漠河岸林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胡杨叶片和凋落叶及不同类型叶片间C、N和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并对N和P的再吸收率及其与叶片和凋落叶N和P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胡杨叶片C、N和P含量的均值(分别为404.00、43.75和0.81 mg·g^(-1))均大于凋落叶(分别为373.45、42.83和0.78 mg·g^(-1));叶片C/N比、C/P比和N/P比的均值(分别为10.50、511.49和56.15)也均大于凋落叶(分别为8.12、492.72和54.90),其中,叶片C含量的均值显著(P<0.05)大于凋落叶,而叶片与凋落叶其他5个生态化学计量指标的均值均无显著差异。披针形、卵圆形和阔卵形叶片C、N和P含量的均值分别为399.03~408.76、37.12~47.60和0.78~0.84 mg·g^(-1),C/N比、C/P比和N/P比的均值分别为8.68~13.92、495.19~533.32和52.05~62.11;其中,阔卵形叶片C和N含量的均值均最大,卵圆形叶片P含量的均值最大,披针形叶片C、N和P含量的均值均最小,披针形叶片C/N比和C/P比的均值均最大,阔卵形叶片N/P比的均值最大;阔卵形叶片与披针形叶片N含量的均值差异显著,3类叶片其他5个生态化学计量指标的均值均无显著差异。胡杨叶片和凋落叶C含量的变异系数均最小,表明胡杨叶片中C含量相对稳定;在3类叶片中,披针形叶片C、N和P含量及C/P比、C/N比和N/P比的变异系数均最大,表明披针形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幅较大。胡杨叶片N和P再吸收率分别为2.10%和3.70%;N再吸收率与凋落叶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N再吸收率与叶片N含量呈不显著负相关,P再吸收率与叶片和凋落叶P含量均呈不显著正相关。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叶尔羌河流域荒漠河岸林胡杨叶片和凋落叶及3类叶片间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明显,根据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推测该区域胡杨生长主要受到P元素限制;胡杨凋落叶的分解速率较为缓慢,导致其N和P的再吸收能力均较弱;在胡杨的3类叶片中,披针形叶片的养分吸收和转化能力均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尔羌河流域 胡杨 凋落叶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养分再吸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