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CA方法的黄河三角洲不同健康刺槐林的土壤属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宋音 王红 +1 位作者 路开宇 仲懿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48-53,共6页
通过对不同健康状况(健康、中度枯梢、重度枯梢或死亡)刺槐林的生态调查、林下土壤采样,分析了不同健康林地不同采样深度(0~260 cm)的土壤属性差异性及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和盐分含量在不同健康状况刺槐林地间存在显著... 通过对不同健康状况(健康、中度枯梢、重度枯梢或死亡)刺槐林的生态调查、林下土壤采样,分析了不同健康林地不同采样深度(0~260 cm)的土壤属性差异性及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水分和盐分含量在不同健康状况刺槐林地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且随着刺槐林退化程度的加深,土壤水分、盐分、粘粒含量和容重显著地增加;(2)在相同健康状况林地的不同土层间,只有土壤颗粒含量存在显著性的差异;(3)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土壤颗粒显著变粗,土壤水分则显著地减少(在健康林地)或增加(在重度枯梢林地),土壤盐分则具有明显的表聚性。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刺槐林的健康属性与土壤属性相关性大,且土壤水分和盐分是影响刺槐林健康状况的最重要的土壤属性因素;由地下水位抬升而导致的土壤含水量增加是刺槐林退化的最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属性 健康状况 刺槐林 典范对应分析 黄河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CA的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薛朝浪 赵宇鸾 +1 位作者 魏小芳 葛玉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1期93-103,共11页
基于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以太行山区1990年、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及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为数据源,选取14个经济社会指标,对太行山区近2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1990... 基于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以太行山区1990年、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及经济社会统计资料为数据源,选取14个经济社会指标,对太行山区近2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1990—2015年,太行山区土地利用变化面积为5 440. 58 km^2,占太行山区土地总面积的3. 97%。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2 002. 59 km^2,增幅居所有土地利用类型首位;耕地面积减少了1 763. 69 km^2,是面积减少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净转移为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转移的主导类型。2) CCA分析结果通过95%的显著性检验,太行山区低山丘陵区和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 137. 47 km^2,耕地面积减少811. 34 km^2,低山丘陵区和盆地区土地系统变化受经济增长、人口增长及城镇化主导因素驱动作用明显;山原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县市草地面积减少492. 27 km^2,林地面积增加187. 42 km^2,其土地系统变化受农业生产主导因素驱动作用强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地形差异是导致太行山区土地系统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空间分异的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机制 典范对应分析(cca) 太行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CA的坡面尺度生物结皮空间分布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朋 卜崇峰 +3 位作者 杨永胜 叶菁 张晓萍 石志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5412-5420,共9页
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活地被物,在该区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探讨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科学管理该资源的理论基础。选择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小流域内的典型坡面,通过全面调查并应用GS+和CANOCO统... 生物结皮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活地被物,在该区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探讨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科学管理该资源的理论基础。选择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六道沟小流域内的典型坡面,通过全面调查并应用GS+和CANOCO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探讨了坡面尺度上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生物结皮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沙土区生物结皮以大面积连续分布为主,平均结皮盖度在30%以上;在黄土区则以零星分布为主,结皮盖度大都在20%以下,主要分布在坡的边缘和末端。而生物结皮厚度和抗剪强度的空间变异不大,说明其主要与生物结皮的发育年限有关。(2)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与土壤、植被、地表湿度、坡度坡向等有密切关系。其中,土壤类型和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关系最大,可以解释生物结皮空间变异的20%。其次是植被群落类型和地形湿度指数,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 Spreng.Syst.Veg.)地和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林地是其最理想的生长环境;其他如坡度、坡向、太阳辐射等也都对生物结皮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总体上,生物结皮具有明显的地形、土壤和植被群落的选择性,偏向于生长在较湿润的沙生植被群落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结皮(BSCs) 典范对应分析(cca) 水蚀风蚀交错区 坡面尺度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市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黄木易 岳文泽 杜娟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6-331,共6页
基于遥感影像应用景观生态学及相关定量分析方法,剖析了杭州市区1991—2005年来的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并引入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方法进行驱动力机制分析。研究表明:①杭州市近1... 基于遥感影像应用景观生态学及相关定量分析方法,剖析了杭州市区1991—2005年来的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特征,并引入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方法进行驱动力机制分析。研究表明:①杭州市近15年来土地利用景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景观与水体景观大量减少,并成为建设景观增加的主要来源,其中农业景观占建设景观来源的43.85%;②景观水平格局特征表现为斑块总数的增加、景观多样性的上升、景观破碎化程度呈现上升趋势、斑块优势在下降,说明大斑块对整个景观的控制作用随土地利用变化呈减弱趋势;③CCA排序结果清晰展现了杭州市8个区的景观格局指数与驱动因子的相互关系及空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演变 驱动机制 典范对应分析(cca) 杭州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自然居群的物种多样性、环境解释及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朱弘 蔡厚才 +5 位作者 尤禄祥 伊贤贵 杨国栋 段一凡 陈万东 王贤荣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0-108,共9页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 M.Roem.)自然居群5个典型生境(乔木林地、林缘、弃耕地、荒坡和灌木林地)的物种组成和α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最小生成树(MST)... 在野外调查基础上,对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chinensis M.Roem.)自然居群5个典型生境(乔木林地、林缘、弃耕地、荒坡和灌木林地)的物种组成和α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最小生成树(MST)分析和空间点格局分析(SPPA)分别研究水仙自然居群物种分布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水仙与其伴生种的种间关系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自然居群5个生境共有植物28种,其中,乔木林地、林缘、弃耕地、荒坡和灌木林地分别有16、13、9、8和8种。5个生境中水仙的重要值均最高。弃耕地和乔木林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较高,灌木林地和林缘其次,荒坡最低。5个生境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弃耕地和乔木林地聚为一组,其他3个生境聚为另一组。CCA排序结果显示:水仙的分布与坡度呈负相关,与土壤的电导率、含水量和温度以及坡向和海拔呈正相关,说明水仙适宜生长于坡度平缓以及土壤的含水量、电导率和温度适中的生境。MST分析结果显示:水仙与其伴生种羊蹄(Rumex japonicus Houtt.)、鬼针草(Bidens pilosa Linn.)、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ifolia DC.)的种间关系最近,这3个伴生种应作为水仙自然居群恢复生物治理的重点防控对象。SPPA分析结果显示:荒坡中水仙群丛分布数量相对较多,集中分布于东北角,西部和南部较少;在0.0~0.1 m尺度时,水仙群丛表现为随机分布;在大于0.1 m尺度时,表现为集中分布。研究结果显示:浙江南麂列岛大檑山屿水仙自然居群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坡的弃耕地,海岛生境异质性与自身繁殖特性是影响南麂列岛水仙自然居群恢复的关键因素,建议对水仙群落动态进行长期监测和相关研究,并结合岛屿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水仙 α多样性指数 生境 典范对应分析(cca) 环境因子 空间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闲置地自生植物种间联结及土壤因子分析——以郑州北龙湖公园为例 被引量:7
6
作者 尤其 商妞 +4 位作者 代挽玉 姜文倩 刘洋 孙超 栗燕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0-278,共9页
基于生态位理论、种间联结、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方法对郑州北龙湖公园闲置地内自生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此来揭示自生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自生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 基于生态位理论、种间联结、典范对应分析(CCA)排序方法对郑州北龙湖公园闲置地内自生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间联结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此来揭示自生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自生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总体偏低,种间竞争不激烈;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有紫马唐、鬼针草、狗尾草、牛筋草、刺苋和葎草。2)自生植物群落优势种总体联结性呈不显著正联结(P>0.05),χ^(2)检验与联结系数(A_(C))正负联结比分别为0.74、1.04,正联结优势不明显,表明自生植物群落优势种的种对间联结性较弱,稳定性相对较差,各物种趋于独立分布。3)CCA排序表明,影响自生植物群落优势种分布的土壤因子是土壤含水量和土壤pH。研究结果可为城市闲置地荒野景观营建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州市 闲置地 自生植物 生态位 种间联结 典范对应分析(c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米泉哈熊沟林场地面生地衣群落物种多样性及环境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昝悦 侯茜榕 +1 位作者 徐硕 艾尼瓦尔·吐米尔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3-72,共10页
为了探明新疆米泉哈熊沟林场地面生地衣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环境影响因子,对该林场海拔1600~2000 m区域的地面生地衣群落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并以盖度为指标,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法对该林场地面生地衣群... 为了探明新疆米泉哈熊沟林场地面生地衣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及环境影响因子,对该林场海拔1600~2000 m区域的地面生地衣群落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并以盖度为指标,应用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和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法对该林场地面生地衣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群丛的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法探究了影响该林场地面生地衣群落种类分布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内共鉴定出29种地面生地衣,隶属于5科9属;在科水平上,地卷科(Peltigeraceae)和石蕊科(Cladoniaceae)种类较多,分别有11和10种;在属水平上,石蕊属(Cladonia P.Browne)和地卷属(Peltigera Willd.)种类较多,均为10种。数量分类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的地面生地衣群落可分成4个群丛,即土星猫耳衣+坚石蕊+雀石蕊群丛(Ass.Leptogium saturninum+Cladonia firma+Cladonia stellaris)(群丛1)、砖孢胶衣+坚石蕊+伴藓大孢衣群丛(Ass.Collema subconveniens+Cladonia firma+Physconia muscigena)(群丛2)、鸡冠胶耳衣+喇叭粉石蕊+尖头石蕊群丛(Ass.Lathagrium cristatum+Cladonia chlorophaea+Cladonia subulata)(群丛3)和犬地卷+雀石蕊+尖头石蕊群丛(Ass.Peltigera canina+Cladonia stellaris+Cladonia subulata)(群丛4),分别包含19、26、23和18种地面生地衣。群丛2和群丛3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明显高于群丛1和群丛4;群丛2与群丛4间的S?rensen相似性指数和Jaccard相似性指数均最大,分别为0.450和0.782。CCA排序结果显示:前3个排序轴的累计贡献率为76.2%,3个排序轴种类分布与环境因子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8、0.917和0.844,说明排序结果能准确反映地面生地衣群落种类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9个环境因子中,郁闭度对地面生地衣种类分布的影响最大,光照度次之。研究结果显示:新疆米泉哈熊沟林场地面生地衣群落物种丰富度较低,不同群丛的物种多样性和相似性存在一定差异;郁闭度和光照度是影响该林场地面生地衣种类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米泉哈熊沟林场 地面生地衣群落 物种多样性 环境影响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c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段文军 李达 李冲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57-864,共8页
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是中国南方人工林的典型树种,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影响因素是决定其生态恢复和自然化改造的重要基础。为探明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选择广西贵港... 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是中国南方人工林的典型树种,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及影响因素是决定其生态恢复和自然化改造的重要基础。为探明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选择广西贵港市1—5 a及以上尾巨桉人工林进行林下植物多样性和环境因子调查,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对林下植物群落进行对比,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来分析影响植物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林植物多样性随林龄呈现先上升或下降的趋势,林龄3—4 a的林下植物生物多样性最高;(2)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群落呈现从以禾本科植物(Poaceae)和铁芒萁(Dicranopteris linearis)为代表的阳生耐旱草本植物群落—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为代表的阳生耐旱灌木群落—米碎花(Eurya chinensis)、白背叶(Mallotus apelta)、梅叶冬青(Ilex asprella)等为代表的中生灌木群落—三叉苦(Evodia lepta)、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等为代表的耐荫灌木群落的演替趋势;(3)林下透光率和土壤水分是尾巨桉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壤容量、土壤有机质含量等为次要影响因素。尾巨桉人工林的近自然化改造和生态恢复的最重要限制因素是林下透光率,只要适当间伐,人工构建一些林窗,将为乡土植物定居创造良好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人工林 林下植物多样性 植物群落 除趋势对应分析(DCA) 典范对应分析(cca)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莽山浪畔湖国家重要湿地植物多样性及环境解释 被引量:6
9
作者 李阳 罗健夫 +5 位作者 侯志勇 谢永宏 陈薇 黄鑫 曾静 于晓英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340-5350,共11页
研究莽山高山湖泊湿地植物多样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湿地植物对环境变化下的适应策略,同时对保护当地湿地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价值。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典范对应分析(CC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30... 研究莽山高山湖泊湿地植物多样性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分析,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湿地植物对环境变化下的适应策略,同时对保护当地湿地珍稀濒危物种具有重要价值。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典范对应分析(CC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30个植物群落样方进行分析,研究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土壤、水)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浪畔湖国家重要湿地植物群落可分为蕨状苔草+宽叶泽苔草群丛、雪白睡莲+莼菜群丛、水毛花+宽叶泽苔草群丛、莼菜+宽叶泽苔草群丛等4类。雪白睡莲+莼菜群丛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Simpson多样性指数最高,水毛花+宽叶泽苔草群丛与之相反。浪畔湖国家重要湿地植物多样性与土壤速效钾和水深呈极显著相关性,与水质氨氮呈显著相关性,水深和土壤速效钾是影响湿地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随水深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群落物种均匀度指数与水质氨氮浓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本研究旨在揭示浪畔湖国家重要湿地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生态关系,为保护湿地珍稀物种及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湿地 群落多样性 环境因子 系统聚类 典范对应分析(cca) Pearson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沉积硅藻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被引量:1
10
作者 马瑞雯 黄玥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2-74,共13页
基于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采集的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22个表层沉积样品数据和资料,分析研究区沉积硅藻组合面貌变化、主要硅藻属种的空间分布特点。共鉴定出硅藻29种,隶属于12个属,Fragilariopsis curta和F. kerguelensis为优势种。F... 基于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采集的普里兹湾及其邻近海域22个表层沉积样品数据和资料,分析研究区沉积硅藻组合面貌变化、主要硅藻属种的空间分布特点。共鉴定出硅藻29种,隶属于12个属,Fragilariopsis curta和F. kerguelensis为优势种。F. curta、F. cylindrus、F. ritscheri、F. separanda四种海冰硅藻种的相对百分比自湾内向深海区逐渐减少;近海冰种Thalassiosira antarctica和Porosira glacialis在普里兹环流中间区域相对百分比最高,并由环流中心向外递减;F. kerguelensis、Paralia sulcata和Azpeitia tabularis三种硅藻的相对百分比自湾内向深海区逐渐增加。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对硅藻鉴定结果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典范对应分析结果与主要硅藻属种生态相符合,F. curta、F. separanda、F. cylindrus和F. ritscheri四种硅藻作为普里兹湾海区的低温指示种,指示温度较低的海洋环境;P. glacialis和T. antarctica两种硅藻作为低盐指示种,指示盐度较低的海洋环境。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海水表层温度、海水表层盐度等环境因素与表层沉积硅藻的确切关系,这为后续建立硅藻-环境转换函数,在普里兹湾定量重建这些环境因素的历史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环境因素 典范对应分析(cca) 硅藻 普里兹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区苔藓植物空间分布与环境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刘欣超 邵小明 +2 位作者 姜炎彬 孙宇 胡伟毅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71-178,共8页
在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对北京市五环路内及附近部分区域的苔藓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31个地点、164个样地,采集苔藓植物标本327份。经整理鉴定,调查区有苔藓植物12科24属55种,其中阔叶小石藓(Weisia planifolia)和立碗藓(Phys... 在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期间,对北京市五环路内及附近部分区域的苔藓群落进行了调查,共调查了31个地点、164个样地,采集苔藓植物标本327份。经整理鉴定,调查区有苔藓植物12科24属55种,其中阔叶小石藓(Weisia planifolia)和立碗藓(Physcomitrium sphaericum)等种类为调查区的广布种。通过对调查区同类型、不同地点苔藓植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北京市苔藓植物的分布特点为城西、城北苔藓植物多样性高于城东、城南。用典范对应分析法(CCA)分析27个样地中的20种地面生苔藓植物的盖度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距主干道距离、人为踩踏、土壤pH值、林木郁闭度等环境因子对北京市苔藓植物的分布有显著影响,其中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对苔藓植物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北京市区大多数常见苔藓种类喜生于土壤含水量较高、偏酸性的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植物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cca)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36
12
作者 周然 覃雪波 +2 位作者 彭士涛 石洪华 邓仕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0-58,共9页
对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利用多元分析技术对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调查期间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5种,平均密度为406个/m2。大型底栖动物数量空间变化明显,呈现从近岸到外海降低的变化特征。运用... 对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利用多元分析技术对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调查期间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45种,平均密度为406个/m2。大型底栖动物数量空间变化明显,呈现从近岸到外海降低的变化特征。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探讨大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并采用向前引入法对环境因子进行逐步筛选,Monte Carlo置换检验结果显示,水深、无机氮和溶解氧是影响渤海湾大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cca) 渤海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白山森林群落和林下草本物种变化的环境解释 被引量:24
13
作者 陈煜 许金石 +5 位作者 张丽霞 郭垚鑫 柴永福 王茂 张晨光 岳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84-795,共12页
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Pearson相关分析、冗余分析(RDA)分别研究了不同环境因子对太白山森林群落及林下草本物种组成、多样性、功能性状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9种环境因子对于群落及林下草本物种的组成变化的解释程度不高,分别为... 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Pearson相关分析、冗余分析(RDA)分别研究了不同环境因子对太白山森林群落及林下草本物种组成、多样性、功能性状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9种环境因子对于群落及林下草本物种的组成变化的解释程度不高,分别为23.9%和21.1%,但与海拔和土壤含水量紧密相关的CCA 1轴能大致区分高、中、低海拔样方的群落所有物种和草本植物的组成差异。(2)沿海拔梯度,群落所有物种的α多样性先增加后降低,林下草本物种α多样性沿海拔梯度有下降趋势,但二者都与坡度(Slope)及木本层盖度(WCD)无关。(3)海拔是决定森林群落及林下草本层物种功能性状值变化的主要因子,与海拔密切相关的RDA1轴能解释森林群落和林下草本物种性状值变化的71.2%和54.7%,林下草本植物与群落的最大株高(Hmax)变化模式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草本 物种组成 多样性 功能性状 典范对应分析(cca) 冗余分析(R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被群落表层土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19
14
作者 张杰 余潮 +3 位作者 王自海 董昌强 刘倩纯 吴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66-872,共7页
对3种不同植被群落(海桐、雪松、桂花)表层土壤中的pH、w(TOC)、w(TN)和w(TP)进行了测定,采用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对各植被群落表层土壤细菌的16S rDNA V3~V6可变区扩增片段进行了分析,利用分析得到的图谱数据与表层土壤中的pH... 对3种不同植被群落(海桐、雪松、桂花)表层土壤中的pH、w(TOC)、w(TN)和w(TP)进行了测定,采用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方法对各植被群落表层土壤细菌的16S rDNA V3~V6可变区扩增片段进行了分析,利用分析得到的图谱数据与表层土壤中的pH、w(TOC)、w(TN)和w(TP)进行了群落-理化因子相关性分析以及CCA(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群落表层土壤的pH和养分含量不同,其中w(TOC)和w(TN)的差异显著(P<0.05),而pH和w(TP)的差异不显著(P>0.05).DGGE图谱分析结果揭示,不同植被群落表层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明显不同.聚类分析显示,海桐和雪松的细菌群落组成和结构最为相似(82%),而它们与桂花样地的相似性(55%)相对较低,桂花样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且与其他2个样地差异显著,雪松样地的均匀度指数最高.相关性分析和CCA结果进一步表明,w(TOC)和w(TN)是表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显著影响因素,并且植被群落可能通过其根系分泌物产生间接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群落 表层土壤 细菌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典范对应分析(c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夫河着生藻类优势种体积与水质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4
15
作者 刘奕伶 葛继稳 +3 位作者 李艳元 彭凤姣 甘娟 谷金普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182-2191,共10页
通过研究长江三峡库区古夫河着生藻类优势种体积的变化,探索影响其体积的主要水质因子,为河流水质评价提供依据.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2月,对古夫河着生藻类和地表水采样11次,共鉴定着生藻类197种,检测水质指标10项.选取Mcnaughton优势... 通过研究长江三峡库区古夫河着生藻类优势种体积的变化,探索影响其体积的主要水质因子,为河流水质评价提供依据.于2010年12月至2012年2月,对古夫河着生藻类和地表水采样11次,共鉴定着生藻类197种,检测水质指标10项.选取Mcnaughton优势度指数(Y)>0.02的着生藻类(共30种)作为优势种并计算体积;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分析优势种藻类在不同月份的体积变化.结果显示,硅藻门对冷暖季的变化较为敏感.将水质因子与优势种藻类体积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水质因子与藻类体积相关性大小为:溶解氧>氨氮>叶绿素a>酸碱度>硝态氮>总磷>水温>总氮>总有机碳>化学需氧量.Monte Carlo显著性检验结果为溶解氧和氨氮对着生藻类体积的影响最大,其次为叶绿素a、酸碱度和硝态氮.硅藻门藻类体积的变化可以判断古夫河水体中溶解氧、氨氮、叶绿素a、酸碱度、硝态氮的含量与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生藻类体积 优势种 水质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cca) 古夫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隙光照对广州市风景林林下植物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0
16
作者 孙东 朱纯 +3 位作者 熊咏梅 区余端 柳泽鑫 苏志尧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3-66,共4页
以广州市3个地点合计3 hm2的风景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林隙光照与林下植物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多响应置换过程(MRPP)分析揭示了林下植物与林冠开度、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和林下总光照4种林隙光照都密切相关(P<0.01).指示种分... 以广州市3个地点合计3 hm2的风景林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对林隙光照与林下植物分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多响应置换过程(MRPP)分析揭示了林下植物与林冠开度、林下直射光、林下散射光和林下总光照4种林隙光照都密切相关(P<0.01).指示种分析(ISA)表明了林冠开度的指示种为15种,林下总光照的指示种为9种,林下直射光和林下散射光的指示种各5种.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也进一步说明了林冠开度、林下总光照、林下直射光和林下散射光均对林下植物分布有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今后研究林隙光照与林下植被分布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风景林 林下植物 林隙光照 典范对应分析(c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山区森林群落草本多样性及其与地形关系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曹云生 杨新兵 +2 位作者 张伟 宋庆丰 张建华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840-2844,共5页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应用Menhin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了冀北山区12种典型森林群落内的草本植物多样性规律,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其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群落类...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应用Menhinick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了冀北山区12种典型森林群落内的草本植物多样性规律,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其分布与地形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群落类型草本植物的组成和多样性指数不同,山杨(Populus davidiana)纯林的种数最多为34种,黑桦(Betula dahurica Pall)纯林的种数最少为19种,其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分别为0.927 3和2.879 6;在1 200~1 700 m之间,随海拔升高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呈正相关性,但没有线性上升的趋势关系;选取的地形因子对样点草本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坡向>海拔>坡度>坡位>坡形,坡向是样点草本植物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地形制约因子,环境解释率为98.7%,证明排序可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冀北山区 草本植物 地形 典范对应分析(c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沼泽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26
18
作者 崔丽娟 马琼芳 +4 位作者 郝云庆 高常军 宋洪涛 王义飞 李伟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749-1756,共8页
了解高寒沼泽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揭示物种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以及高寒沼泽的保护管理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影响若尔盖高寒沼泽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作者于2011—2012年间在若尔盖高寒沼泽随机调查32个样地,收集... 了解高寒沼泽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揭示物种对生态环境的需求以及高寒沼泽的保护管理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影响若尔盖高寒沼泽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作者于2011—2012年间在若尔盖高寒沼泽随机调查32个样地,收集了植被样方数据、土壤理化性质数据、地表水位等实测数据,借助方差分析、CCA分析和相关分析等经典的统计方法,研究高寒沼泽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不同地表积水状况下多样性的差异,以及高寒沼泽植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若尔盖高寒沼泽植物共有151个种,隶属于39科98属;多样性指数随地表积水的减少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第一轴与水位、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有机碳、土壤总氮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容重显著正相关,第二轴与裸斑率和鼠洞数显著相关。前2个轴一共解释了79.8%的物种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与环境因子的相关系数均在0.87以上;其中,水分和土壤养分条件是影响物种分布的主导因子,其次是裸斑面及啮齿动物活动。植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水分负相关,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全氮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容重显著正相关。若尔盖沼泽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除了受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的影响以外,啮齿动物的活动可能是影响若尔盖沼泽物种分布以及促进群落进一步演替的主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样性 高寒湿地 典范对应分析(cca) 地表积水状况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数量分类及环境解释 被引量:26
19
作者 张庆 牛建明 +6 位作者 BUYANTUYEV Alexander 丁勇 康萨如拉 王凤兰 张艳楠 杨艳 韩砚君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3-92,共10页
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环境因素、空间因素、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便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探讨环境对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结构格局的影响,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对内蒙古自治区20... 群落分布格局与环境(环境因素、空间因素、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便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探讨环境对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结构格局的影响,运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o-way indicator species analysis,TWINSPAN)对内蒙古自治区202个短花针茅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结合环境因子、空间因子(各3个)运用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排序方法(detrended 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DCCA)分析了环境因子、空间因子、环境因子与空间因子交互作用及其他因素对内蒙古短花针茅群落结构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TWINSPAN将内蒙古202个短花针茅群落在第4级水平上分为16个群丛;2)DCCA前2排序轴集中了大部分信息(75.3%),第1,2排序轴分别突出反映了群落结构格局在热量、水分梯度上的变化,结合TWINSPAN划分的群丛类型构建了内蒙古短花针茅草原生态系列图式;3)因子分离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群落结构格局的解释能力为70.7%,其中26.5%为单纯环境因子引起,空间因子解释能力为55.6%,其中11.4%是独立于环境因子的,44.2%是环境因子和空间因子交互作用导致的,未能解释的部分达17.9%,结合其他研究有力地证明了"环境因素对植被的可解释程度是植被本身的复杂性决定的,植被越复杂,环境的可解释程度则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 短花针茅 双向指示种分析 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 环境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威海小石岛人工鱼礁区渔获物组成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7
20
作者 唐衍力 孙晓梅 +2 位作者 盛化香 王新萌 万荣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2-31,共10页
于2012年9月—2013年7月采集了威海小石岛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4个季度的刺网渔获物和环境数据。基于该调查数据,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法,研究了鱼礁区与对照区渔获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渔获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于2012年9月—2013年7月采集了威海小石岛人工鱼礁区和对照区4个季度的刺网渔获物和环境数据。基于该调查数据,应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多元分析法,研究了鱼礁区与对照区渔获物的种类组成、多样性、群落结构以及渔获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鱼礁区的渔获物共23种,其中鱼类17种、甲壳类5种、棘皮类1种;对照区的渔获物共14种,其中鱼类8种、甲壳类5种、棘皮类1种。鱼礁区与对照区渔获物的种类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鱼礁区与对照区的渔获物可分为秋季组、夏季组和冬春季组;不同季节的渔获物群落组成差异显著(R=0.867 4,P=0.001),鱼礁区与对照区的渔获物群落组成差异不显著(R=0.137,P=0.067)。典范对应分析表明,水温、pH、盐度、叶绿素a和PO4-P是影响威海小石岛人工鱼礁区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综合分析认为,人工鱼礁区渔获量较高,生态稳定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鱼礁区 渔获物 种类组成 物种多样性 聚类分析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c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