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核化原理的非线性典型相关判别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孙平 徐宗本 申建中 《计算机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89-795,共7页
典型相关判别分析是将传统的典型相关分析应用于判别问题 ,它是一类重要的特征提取算法 ,但其本质上只能提取数据的线性特征 .应用统计学习理论中的核化原理可以将这样的线性特征提取算法推广至非线性特征提取算法 .该文研究了如何将这... 典型相关判别分析是将传统的典型相关分析应用于判别问题 ,它是一类重要的特征提取算法 ,但其本质上只能提取数据的线性特征 .应用统计学习理论中的核化原理可以将这样的线性特征提取算法推广至非线性特征提取算法 .该文研究了如何将这一原理应用于典型相关判别分析 ,提出了基于核化原理的非线性典型相关判别分析 ,并且给出了求解该问题的一个自适应学习算法 .数值实验表明 ,基于核化原理所导出的非线性典型相关判别分析比传统的典型相关判别分析更有效 .另外 ,该文从理论上证明 ,所提出的新方法与Fisher核判别分析等价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化原理 典型相关判别分析 特征提取算法 统计学习理论 非线性典型相关判别分析 自适应算法 Fisher核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判别、因子分析的采煤沉陷风沙区土壤质量评价 被引量:20
2
作者 姚国征 丁国栋 +7 位作者 臧荫桐 汪季 高永 周瑞平 王健 何志 薛博 高甲荣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00-207,共8页
为给沉陷风沙区土地利用规划、治理提供理论参考,主要应用典型判别分析与因子分析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南缘补连塔矿区沉陷于2004、2005年的2个沉陷区沉陷2~3a后的土壤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个沉陷区的土壤含水率、硬度... 为给沉陷风沙区土地利用规划、治理提供理论参考,主要应用典型判别分析与因子分析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毛乌素沙地南缘补连塔矿区沉陷于2004、2005年的2个沉陷区沉陷2~3a后的土壤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个沉陷区的土壤含水率、硬度、全氮与全磷显著低于对照区(p<0.05);部分沉陷区内地表扰动严重的坡位体积质量显著降低(p<0.05),孔隙度显著升高(p<0.05);各沉陷区全钾与有机质无显著变化(p>0.05),速效养分整体上有活化趋势。由典型判别分析得到一个主要反映土壤养分扰动程度的判别函数,可将对照区与2004、2005年沉陷区样点分别划分入无影响、有影响与严重影响3个等级。通过因子分析将11个土壤指标概括为5个意义明显的综合因子,并以雷达图与散点图形式对沉陷区样点各综合土壤质量因子得分进行了直观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煤矿 试验 风沙区 典型判别分析 因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红茶品质特征分析及其等级判别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7
3
作者 卢丹敏 欧阳建 +5 位作者 熊一帆 欧行畅 刘春方 唐俊伟 黄建安 刘仲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55-260,共6页
本研究对26个湖南省特级、一级和二级工夫红茶样品进行感官审评与理化分析,对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等重要品质成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判别分析,并构建其等级典型判别函数模型。结果表明:在特级红茶中,关键品质成分茶多酚... 本研究对26个湖南省特级、一级和二级工夫红茶样品进行感官审评与理化分析,对茶多酚、游离氨基酸等重要品质成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判别分析,并构建其等级典型判别函数模型。结果表明:在特级红茶中,关键品质成分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茶黄素含量最多,一级红茶次之,二级红茶最少。在不同等级的湖南红茶中,游离氨基酸、茶氨酸、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而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含量具有显著(P<0.05)性差异。建立的典型判别模型对不同等级湖南红茶的分类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其自身验证法的准确率达100%,交互验证法的准确率达84.62%。通过对湖南不同等级工夫红茶的品质化学特征的分析及典型判别模型的构建,本研究为湖南红茶的等级划分提供了一种合理的量化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夫红茶 等级 品质分析 主成分分析 典型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森林沼泽类型与火干扰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林英华 卢萍 +7 位作者 赵鲁安 谭飞 徐演鹏 贾旭东 李慧仁 刘学爽 韦昌雷 王立中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3-102,共10页
[目的]研究森林沼泽演替与火干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多样性变化,为进一步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在森林沼泽保护与恢复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磷脂脂肪酸法与BIOLOG方法,研究大兴安岭南瓮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森林沼泽类型(兴... [目的]研究森林沼泽演替与火干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结构与多样性变化,为进一步揭示土壤微生物群落在森林沼泽保护与恢复中的作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磷脂脂肪酸法与BIOLOG方法,研究大兴安岭南瓮河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主要森林沼泽类型(兴安落叶松-狭叶杜香-藓类沼泽、兴安落叶松-兴安杜鹃-藓类沼泽、兴安落叶松+白桦-苔草沼泽)与2006年受不同火强度干扰沼泽(重度火烧的兴安落叶松-兴安杜鹃-藓类沼泽和中度火烧的兴安落叶松+白桦-苔草沼泽)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探讨沼泽主要发育阶段与火干扰强度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研究区域土壤微生物群落以16:00(16.29±5.62 nmol·g-1)、甲烷氧化菌(18:1ω8t)(9.89±8.61 nmol·g-1)与16:1ω7c(9.79±3.24 nmol·g-1)的微生物为优势种群。土壤微生物总PLFAs含量、革兰氏阳性菌(G+)中a15:0、i16:0、i17:0、革兰氏阴性菌(G-)中的cy19:0、真菌中的18:2ω6c、甲烷氧化菌(18:1ω8t)与森林沼泽发育阶段、火干扰明显相关(p<0.05)。一般饱和直链脂肪酸/单烯饱和脂肪酸比(Sat/Mon)偏低,其比值随沼泽发育呈现增加趋势,受到火干扰后明显增加(p<0.05);真菌/细菌比(F/B)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G+/G-)未随着沼泽发育呈现出规律性变化,其比值受火干扰后明显发生改变(p<0.05)。土壤细菌与真菌对6类碳源的利用能力明显不同(p<0.001),其中土壤细菌对α-D-Lactose与L-Threonine利用存在差异性(Fα-D-Lactose=2.87 p=0.080,FL-Threonine=3.00 p=0.078),土壤真菌对D-Mannitol、D-glucosaminic Acid利用存在差异性(FTween 80=2.75,p=0.088,FD-Mannitol=3.53 p=0.047,FD-glucosaminic Acid=4.67 p=0.022),但沼泽类型与火干扰未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产生影响(p>0.05)。[结论]土壤微生物量与沼泽发育阶段相关;沼泽发育与火干扰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土壤细菌与真菌对碳源利用方面具有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脂脂肪酸法(PLFAs) BIOLOG生态板 土壤微生物群落水平生理图谱 土壤性质 典型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鉴别蜂胶品种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杨娟 陈兰珍 +6 位作者 薛晓锋 吴黎明 李熠 赵静 吴招斌 张妍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17-1720,共4页
不同植物源的蜂胶物质组成不同,其生理和药理活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目前主要是根据蜂胶中物质组成及其含量的不同来鉴别蜂胶植物源,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鉴别蜂胶植物源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三种不同植物... 不同植物源的蜂胶物质组成不同,其生理和药理活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目前主要是根据蜂胶中物质组成及其含量的不同来鉴别蜂胶植物源,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因此,建立一种快速、准确鉴别蜂胶植物源的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三种不同植物源的蜂胶(杨树型蜂胶、桦树型蜂胶和橡树型蜂胶)为研究对象,利用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对蜂胶的无水乙醇溶液进行光谱扫描,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马氏距离判别法和典型判别分析分别建立蜂胶品种的判别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经过光谱预处理和主成分分析后,得到最佳的光谱建模波段为4 500~12 000cm^(-1),最佳的光谱预处理方法为一阶导数+Savitzky-Golay(7)平滑;主成分分析结合马氏距离判别法建立的判别模型校正集和检验集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93.62%和82.61%;典型判别分析建立的判别模型的判别准确率为91.4%,交叉检验的判别准确率为88.6%。由此可知,主成分分析结合马氏距离判别法与典型判别分析对蜂胶样品的分类效果均较好。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应用于蜂胶植物源的快速、准确鉴别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 蜂胶 植物源鉴别 主成分分析结合马氏距离判别 典型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楝表型区划的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程诗明 顾万春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37-341,共5页
在对苦楝24个群体729个个体18个表型性状指标测定的基础上,根据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将苦楝中国分布区区划为5大表型区10个亚区。对表型区划结果进行典型判别分析发现,苦楝各表型区间家系性状分化比较明显,而各表型区内家系分化不... 在对苦楝24个群体729个个体18个表型性状指标测定的基础上,根据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将苦楝中国分布区区划为5大表型区10个亚区。对表型区划结果进行典型判别分析发现,苦楝各表型区间家系性状分化比较明显,而各表型区内家系分化不明显。对苦楝5大表型区区划的合理性进行了回判预测,有93.8%回判正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楝 表型区划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典型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的白酒品质检测 被引量:18
7
作者 李静 宋飞虎 +1 位作者 浦宏杰 李臻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0-164,共5页
为了改进传统基于人工感官的白酒品质评价,利用z NoseTM电子鼻结合感官评价检测同一企业不同品质等级的白酒样品。分析电子鼻指纹图谱各特征峰,发现指纹图谱中获得的"峰面积总和"参数,与感官评价对白酒质量等级的排序一致,可... 为了改进传统基于人工感官的白酒品质评价,利用z NoseTM电子鼻结合感官评价检测同一企业不同品质等级的白酒样品。分析电子鼻指纹图谱各特征峰,发现指纹图谱中获得的"峰面积总和"参数,与感官评价对白酒质量等级的排序一致,可以成为确定品质级别的参数。分别对指纹图谱采用典型判别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典型判别分析对6种不同等级酒样的区分度更大,准确区分率可达100%。因此,文中提出的基于电子鼻的白酒品质检测方法研究,能快速、准确表达出白酒的品质及风格特点,在白酒生产中通过气味在线检测来改进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电子鼻 典型判别分析 品质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鉴别洋槐蜜中掺入大米糖浆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张妍楠 陈兰珍 +3 位作者 薛晓锋 吴黎明 李熠 杨娟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536-2539,共4页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鉴别洋槐蜜中掺入大米糖浆的可行性研究。以来自不同蜂场的20个洋槐原料蜜样品与大米糖浆混合成7个不同浓度梯度(10∶0,9∶1,7∶3,1∶1,3∶7,1∶9,0∶10g·... 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鉴别洋槐蜜中掺入大米糖浆的可行性研究。以来自不同蜂场的20个洋槐原料蜜样品与大米糖浆混合成7个不同浓度梯度(10∶0,9∶1,7∶3,1∶1,3∶7,1∶9,0∶10g·g-1)共121个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仪和光谱处理软件分别不同浓度梯度的对掺假样品进行光谱扫描和数据转换,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结合典型判别分析进行区分。结果表明,经过主成分分析后,前2个主成分的得分累计贡献率达97.23%,但掺假样品在第一、第二主成分得分散点图的区域划分不明显。用典型判别分析进一步判别,所有样本均得到准确的判别,准确率为100%,6个典型判别函数中前两个判别函数的累积贡献率达到91.6%,同时在第一类和第二类典型判别函数的分组图中,不同浓度梯度的掺假蜂蜜能够被较好的判别。表明该方法能够快速、有效鉴别大米糖浆在洋槐蜂蜜中的掺假,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技术 主成分分析 典型判别分析 洋槐蜂蜜 大米糖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投喂模式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三级生物滤池运行效率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孙雪倩 李丽 +2 位作者 董双林 侯润川 赵鑫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2-43,共12页
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三级生物滤池的水处理效果及影响其处理效果的因素,本文测定了系统各单元的重要水质指标,使用典型判别分析法(C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不同投喂模式下生物滤池去除水... 为研究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循环水养殖系统(RAS)三级生物滤池的水处理效果及影响其处理效果的因素,本文测定了系统各单元的重要水质指标,使用典型判别分析法(CDA)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了不同投喂模式下生物滤池去除水体含氮化合物的效果及其与水质因子间的相关性。研究显示,养殖池出口与生物滤池出口水体中总氨氮(TAN)、亚硝氮(NO^(-)_(2)-N)和化学需氧量(COD)差异显著(P<0.05),而硝态氮(NO^(-)_(3)-N)、溶解活性磷(SRP)、总氮(TN)、总磷(TP)和总悬浮固体(TSS)无显著差异(P>0.05)。CDA分析表明,生物滤池对TAN有明显去除作用;相关性分析显示,TAN去除率与水中TAN浓度、温度、TN和TP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H和溶解氧(DO)呈显著负相关(P<0.05);生物滤池TAN去除率人工投喂模式显著高于自动投喂机模式(P<0.05)。不同投喂模式下,养殖池TAN、NO^(-)_(2)-N和NO^(-)_(3)-N的日变化规律不同,自动投喂机模式下养殖池的水质更稳定。不同投喂模式下,生物滤池内TAN浓度及其每小时TAN去除率的变化规律与养殖池相似,日间生物滤池进水TAN负荷高时,每小时TAN去除率也高,最高达到57.05%。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滤池能有效去除废水中TAN,投喂模式可显著影响养殖系统的水质和生物滤池的运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水养殖系统 生物滤池 总氨氮 水质 去除率 典型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