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延安典型丹霞地貌景观特征及发育演化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彭小华 吴昊 +2 位作者 张俊良 王扬 祝捷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2-264,共13页
本文是在延安典型丹霞地貌景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技术获得暴露年龄和侵蚀速率,研究“黄土覆盖型沟谷丹霞”地貌景观的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延安典型丹霞地貌的类型有狭缝式、石蘑菇式、天生桥式,其... 本文是在延安典型丹霞地貌景观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技术获得暴露年龄和侵蚀速率,研究“黄土覆盖型沟谷丹霞”地貌景观的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延安典型丹霞地貌的类型有狭缝式、石蘑菇式、天生桥式,其中狭缝式丹霞的景观特征为“窄狭、多弯、韵律、多彩”,同时也是典型的“黄土覆盖型沟谷丹霞”,石蘑菇式丹霞造型奇特,天生桥式丹霞地貌整体规模宏大,这两者发育都严格受控于垂直节理和外力作用的侵蚀;运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技术,计算获得志丹猫巷狭缝式丹霞地貌的暴露年代有两期,分别为(0.75±18)~(0.83±0.14)ka和(1.14±13)~(1.29±0.30)ka,安塞王家湾石蘑菇式丹霞地貌暴露年代为(1.76±0.45)~(1.77±0.15)ka,这两处丹霞地貌暴露地表的年代都在全新世(Qh),前者晚于后者,地貌较年青;运用宇宙成因核素^(10)Be-^(26)Al计算获得两处典型丹霞地貌侵蚀速率为(39±3.3)~(104±24.4)cm·ka~(-1),与目前国内外学者研究地表和基岩得到的侵蚀速率对比,这两处典型丹霞地貌的侵蚀速率较大,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延安典型丹霞地貌景观发育的演化始于白垩纪红层的堆积,大致都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初步揭示了地质构造、上覆黄土盖层以及流水等多种因素共同控制和影响延安典型丹霞地貌的形成,演化阶段总体都处于青年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 典型丹霞地貌景观特征 宇宙成因核素^(10)Be和^(26)Al 暴露年龄 侵蚀速率 发育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丹霞地貌景观特征、空间分布与形成机理初探 被引量:5
2
作者 丁华 廖文强 +1 位作者 段丰浩 杨望暾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27-538,共12页
陕西省共有丹霞地貌54处,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和伊陕斜坡。正、负丹霞地貌兼具,沿西南—东北方向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风成沙漠相砂岩丹霞分布面积最广,以狭缝型沟谷丹霞、波浪型丹霞、彩色丘陵为特色,多数处于发育青年期。... 陕西省共有丹霞地貌54处,分布在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和伊陕斜坡。正、负丹霞地貌兼具,沿西南—东北方向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风成沙漠相砂岩丹霞分布面积最广,以狭缝型沟谷丹霞、波浪型丹霞、彩色丘陵为特色,多数处于发育青年期。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法、核密度分析法研究得出,陕西省丹霞地貌分布的空间结构类型为凝聚型,出现2个高密度区(延安甘泉—志丹—安塞—富县丹霞片区和榆林靖边丹霞片区)、1个中密度区(照金—旬邑—彬县丹霞片区)和2个低密度区(宝鸡九龙山片区、神木公格沟—府谷莲花辿片区)。从形成机理看,鄂尔多斯盆地中生代沉积奠定了丹霞地貌的物质基础,燕山晚期以来的地势格局控制着正、负地貌的分布,节理和裂隙特征对丹霞地貌景观格局起关键性作用,水蚀、风蚀等为主导营力塑造出丹霞地貌景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 景观特征 空间分布 形成机理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西北地区丹霞地貌景观特征、空间分布及保护利用初探 被引量:3
3
作者 丁华 赵瑞雪 +1 位作者 沈弋 张浩楠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74-2284,共11页
笔者等选取中国西北地区90处重点丹霞地貌(广义)地质遗迹为研究对象,对选取的遗迹进行景观特征分析,并采用Arc GIS进一步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我国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广义)的整体空间分布,呈西北—东南方向“L形”分布,笔者等运用最邻近... 笔者等选取中国西北地区90处重点丹霞地貌(广义)地质遗迹为研究对象,对选取的遗迹进行景观特征分析,并采用Arc GIS进一步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我国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广义)的整体空间分布,呈西北—东南方向“L形”分布,笔者等运用最邻近指数法和核密度分析法,得出其空间结构类型为集聚型,并形成5个高密度区。目前,研究区存在保护利用家底不清、顶层设计匮乏等问题,未来应通过建立丹霞地貌脆弱性评价和措施体系,推进世界丹霞地质遗迹品牌和IP建设等途径,探讨西北地区丹霞地貌(广义)保护利用的具体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 景观特征 空间分布 保护利用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诗词中典型景观时空特征及旅游审美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许源 陶卓民 荣慧芳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68,共12页
在文学地理学的范畴中,诗词作品中的景观元素蕴含丰富的空间信息和审美思想。基于人地关系视角挖掘诗词中典型景观信息,对于旅游审美的建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在梳理整合庐山历代诗词中的景观信息基础上,通过构建景观典型性指数Ki... 在文学地理学的范畴中,诗词作品中的景观元素蕴含丰富的空间信息和审美思想。基于人地关系视角挖掘诗词中典型景观信息,对于旅游审美的建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在梳理整合庐山历代诗词中的景观信息基础上,通过构建景观典型性指数Ki和典型景观指数Li,并考察各历史时期中景观系统的发展情况,运用Ripley’s K函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景观多尺度空间格局和影响机制,发现:(1)诗词中典型景观增长呈迂回式上升发展,出现频数的密集分布情况与区域集群的分布规模较为一致。(2)诗词中典型景观整体上显著集聚,各类景观分别呈现出随机或者均匀分布规律,与诗词构景的景观多样化需求有关;建筑与水文类型景观特征空间尺度大,山岳和生物类相对较小。(3)典型景观出现频数主要受到区域因子和类型因子的影响,各因子两两交互解释力显著提升。诗词中的诗性精神,通过景观的空间布局和历史感营造在现代旅游中进行呈现,对提升旅游者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历代诗词 典型景观 时空特征 旅游景观审美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并流带丹霞地貌景观地质成景作用 被引量:6
5
作者 黄义忠 杨世瑜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70-272,共3页
本文分析对比了三江并流带黎明、罗古箐、石宝山三个丹霞地貌发育地区的景观特征 ,从地质学与岩石学的角度分析典型丹霞地貌景观的成景地质条件 ,探讨景观的地质成景作用 ,总结景观的成景过程。研究认为 ,三江并流带丹霞地貌具有自身独... 本文分析对比了三江并流带黎明、罗古箐、石宝山三个丹霞地貌发育地区的景观特征 ,从地质学与岩石学的角度分析典型丹霞地貌景观的成景地质条件 ,探讨景观的地质成景作用 ,总结景观的成景过程。研究认为 ,三江并流带丹霞地貌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岩性和构造差异是不同丹霞地貌景观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 ;峰林景观差异因岩层厚度、节理发育程度、交错层理不同而不同 ;丹霞峰林或赤壁上的“变色瀑布”是裂面或层面之间岩层水渗出沿壁下淌的结果 ;龟裂纹景观形成严格受岩性和节理构造控制 ,其发育经过了成景初期、成景中期、成景晚期三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并流带 丹霞地貌 景观特征 成景地质条件 地质成景作用 岩性 构造差异 旅游资源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解析与特征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曹子旭 马明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2-77,共6页
立足于“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聚焦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以文化地理学“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人工营建与草原环境相协调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时间-空间-文化”三维耦合... 立足于“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聚焦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以文化地理学“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人工营建与草原环境相协调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时间-空间-文化”三维耦合的景观基因识别、提取方法,解译出“逐水草居、农牧结合、聚散有致、内生植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共融开放、热情豪迈”八大景观基因。从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过程、景观感知3个维度总结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景观空间格局的地域系统性、景观过程的历史演化性、景观感知的民族融合性。拓展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辨析和传承保护的理论视野,为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 传统村落 景观基因 景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至清代诗词中齐云山景观要素及典型景观时间演化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吴会 金荷仙 《园林》 2023年第11期98-104,共7页
宋至清代齐云山相关的大量诗词极大地突显了齐云山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学价值,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山岳的核心景观、典型形象及历史变迁。在人工整理统计齐云山历代诗词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定性与定量(典型景观指数、景观典型性指数... 宋至清代齐云山相关的大量诗词极大地突显了齐云山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学价值,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山岳的核心景观、典型形象及历史变迁。在人工整理统计齐云山历代诗词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定性与定量(典型景观指数、景观典型性指数、词云图等)方法对齐云山的文化环境、景观要素、典型景观时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诗人身份从“以本土道士、进士为主”扩展到各地官员、布衣诗人、戏曲家、书法家、地理学家等社会名士及佛教居士、道士,作者籍贯在地理分布上呈现“集中在东南区域并以徽州府为中心向周边府/路辐射”的发展特征;(2)山峰中类与云雾中类是齐云山最突出的景观元素,岩洞和风也较为明显,整体使得齐云山呈现“峰石林立、危崖耸峙、幽壑岩藏、云雾缭绕”的名山形象;(3)81处典型景观中,玄天太素宫、天门、珍珠簾分别是建筑及构筑物类、山岳类、水文类典型景观的焦点;(4)宋元时期,数量较少的山岳类典型景观奠定了齐云山发展的基础,明代数量、类型及典型性陡增的典型景观使得齐云山基本形成了完整的山岳景观格局及较具特色的名山形象,而清代虽建筑及构筑物类典型景观数量骤减,但齐云山在山岳、水文类典型景观的支撑下依旧保持较为完整的景观格局及一定的影响力。研究不仅进一步明晰了齐云山的名山文化底蕴及景观格局营建历程,强调了齐云山的历史影响力,还为其他名山向着高质量、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山岳审美内涵挖掘和典型形象树立方式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徽齐云山 诗词 文化环境 景观要素 典型景观 时间演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自然地貌景观美的特征及其价值 被引量:1
8
作者 曹玲泉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54-59,共6页
自然地貌景观的美是一种自然美,确切地说,是指在内力(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地震等)和外力(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各种形体和现象的美。我国幅员辽阔,地貌景观多样:有风姿不同的山岳地貌景观;有银埂玉盘... 自然地貌景观的美是一种自然美,确切地说,是指在内力(地壳运动、火山爆发、地震等)和外力(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等)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地表各种形体和现象的美。我国幅员辽阔,地貌景观多样:有风姿不同的山岳地貌景观;有银埂玉盘似的流水地貌景观;有宛如古城堡的风沙地貌景观;有礁石累累的海岸地貌景观;更有色彩斑斓、独具一格的丹霞地貌景观;……种种自然地貌景观美,多彩多姿,神秘奇特,令人向往,催人奋发,给人以美的享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景观 美的特征 海岸地貌 山岳地貌景观 风沙地貌 地壳运动 岩溶地貌 红树林 地貌形态 自然旅游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甘泉丹霞峡谷群地质遗迹景观特征与保护利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丁华 段丰浩 +2 位作者 陈姗姗 廖文强 李永军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2-372,共11页
甘泉丹霞峡谷群位于陕北丹霞地质遗迹景观带的中部,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为典型的狭缝式丹霞景观。通过野外调查、实测和研究发现:甘泉丹霞峡谷群地质遗迹景观的造景地层为下白垩统洛河组风成相紫红色碎屑沉积岩,岩石呈厚-巨厚层状... 甘泉丹霞峡谷群位于陕北丹霞地质遗迹景观带的中部,地处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为典型的狭缝式丹霞景观。通过野外调查、实测和研究发现:甘泉丹霞峡谷群地质遗迹景观的造景地层为下白垩统洛河组风成相紫红色碎屑沉积岩,岩石呈厚-巨厚层状;垂向节理较为密集,NE-NEE向、近SN向和NW向节理控制了峡谷群的发育。景观类型以负地形的波浪谷(波浪状凹槽与凸起间或分布)为主,辅以丹霞崖壁、一线天、壶穴、象形石等;景观类别与众不同,为具有国际对比研究价值的黄土覆盖型,主要沿洛河支流展布;景观美学上呈现“窄狭、多弯、纵高、陡峻”+“巨厚、均一、韵律、多彩”特征;景观价值上具有科学研究、科考探险、旅游休闲、科普教育等复合多元的多种功能。由于甘泉丹霞峡谷群地处生态环境脆弱区和经济欠发达区,未来应加大地质遗迹科研力度,划定地质遗迹保护区,明确地质遗迹保护措施,推进地质遗迹科普教育,开展地质文化村建设,以达到持续保护利用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霞地貌 地质遗迹 景观特征 黄土覆盖型 狭缝式 波浪谷 保护利用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海拾贝
10
作者 何书全 王仰麟 +3 位作者 罗明 彭建 刘盛和 苏光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2-102,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典型地区沿海滩涂资源开发》 滩涂资源 景观生态特征 土地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