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谷氨酸对视神经脑膜上皮细胞的兴奋性毒性作用及其氧化应激机制 被引量:3
1
作者 辛晓蓉 巩天祥 +1 位作者 洪缨 党鸿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32-437,共6页
背景作为脑脊液-视神经屏障的主要细胞成分,视神经脑膜上皮细胞(MECs)直接与脑脊液相接触,脑脊液中的组分改变可影响MECs的功能,进而对视神经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对MECs功能的影响,为视... 背景作为脑脊液-视神经屏障的主要细胞成分,视神经脑膜上皮细胞(MECs)直接与脑脊液相接触,脑脊液中的组分改变可影响MECs的功能,进而对视神经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 目的探讨脑脊液中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对MECs功能的影响,为视神经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方法将培养的人MECs株制备成悬液并接种于96孔培养板中,密度为1×104/孔,分别在培养液中用添加100、200、400、600、800和1 000 μmol/L谷氨酸孵育12、24、36、48和72 h,未添加谷氨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MTS法测定各组MECs的增生率(吸光度A490)值。采用600 μmol/L谷氨酸分别孵育MECs 24 h和48 h,未添加谷氨酸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mRNA和热休克蛋白90(HSP90)mRNA的相对表达量;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并通过荧光探针DCFH-DA观察细胞活性氧(ROS)的荧光强度。结果培养MECs生长良好,培养后72 h约80%细胞达到融合。不同浓度谷氨酸培养组随着谷氨酸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增生率逐渐下降,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浓度=52.501,P〈0.001;F时间=8.505,P〈0.001)。实验后24 h和48 h谷氨酸处理组细胞中SOD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278、t=16.724,均P〈0.001);谷氨酸作用MECs后24 h细胞中HSP90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5,P=0.002)。实验后24 h谷氨酸处理组细胞中T-AOC活性为(30.835±2.094)nmol/(min·L),低于正常对照组的(32.873±2.317)nmol/(min·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9,P=1.414);实验后48 h谷氨酸处理组细胞中T-AOC活性为(29.561±1.831)nmol/(min·L),低于正常对照组的(33.680±2.039)nmol/(min·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82,P=0.004)。谷氨酸处理组细胞中ROS荧光强于正常对照组,谷氨酸处理组处理后24 h及48 h细胞中ROS含量分别为48.110±1.712和40.982±1.853,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6.608±1.009和37.153±1.4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178,P〈0.001;t=4.012,P=0.002)。结论谷氨酸可抑制体外培养MECs的增生,其对MECs的兴奋毒性作用与氧化应激刺激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脑膜上皮细胞 视神经 氧化应激反应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 细胞增生/药物作用 培养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甲基锡的神经毒性和耳毒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于进涛 丁大连 +2 位作者 孙虹 殷善开 Richard Salvi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2-587,共6页
有机锡化合物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众多有机锡化合物中三甲基锡(TMT)对人体有较强的神经毒性和耳毒性。TMT神经毒性可选择性破坏大脑边缘结构尤其是海马神经元以及听神经系统的神经元。TMT之所以选择性损害某些敏感神经元... 有机锡化合物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众多有机锡化合物中三甲基锡(TMT)对人体有较强的神经毒性和耳毒性。TMT神经毒性可选择性破坏大脑边缘结构尤其是海马神经元以及听神经系统的神经元。TMT之所以选择性损害某些敏感神经元,其原因是因为这些神经元富含一种被称为Stannin的蛋白质,而Stannin蛋白正是TMT攻击的特异性靶目标。由于这种蛋白同样存在于线粒体,因此富含线粒体的细胞比线粒体贫乏的细胞更容易遭受有机锡化合物的攻击。TMT与Stannin产生不可逆性结合之后进而破坏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线粒体损害,细胞色素C释放,从而启动细胞凋亡程序。TMT耳毒性主要表现在用药后迅速发生的高频听力损失,其最早期功能改变表现为听神经动作电位的反应阈升高,随后逐渐出现耳蜗微音器电位振幅的降低。因此,TMT对听觉系统的急性损伤部位很可能最早是发生在从内毛细胞到I型螺旋神经节的听神经末梢及其神经纤维,随着用药后时间的延长才会逐渐累及外毛细胞。TMT对周边听觉系统的损害作用包括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氧化应激,细胞内钙超载,线粒体破坏,神经纤维脱髓鞘病变等多重损害机制,因此TMT模型可能有助于模拟和研究听神经病的多重损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毒性 三甲基锡 毒性 细胞色素C释放 有机锡化合物 线粒体损害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海马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机制 被引量:4
3
作者 姚静 徐格致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07-110,共4页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s)的进行性死亡是许多视网膜和视神经疾病发展到最后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 视网膜疾病 视神经疾病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神经营养因子剥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诺环素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吴波 任先军 郭树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0期789-790,共2页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以导致脊髓神经传导功能障碍,造成损伤节段以下运动、感觉功能等丧失。脊髓受到外力作用后,损伤局部因血流异常、炎性反应、活性氧物质增加、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 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可以导致脊髓神经传导功能障碍,造成损伤节段以下运动、感觉功能等丧失。脊髓受到外力作用后,损伤局部因血流异常、炎性反应、活性氧物质增加、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等引起的继发性损伤是加重脊髓损伤的重要原因…。有研究表明,通过药物等手段干预脊髓继发性损伤病变过程可以起到减轻脊髓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121。米诺环素是第二代半合成四环素类抗生素.除了具有传统抗菌作用外.还具有抗炎、免疫调节等能力.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米诺环素 治疗 脊髓继发性损伤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四环素类抗生素 类风湿性关节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金刚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康森 黄帅 +1 位作者 黄子祥 张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73-379,共7页
目的:探讨美金刚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8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改良的Allen打击法(10 g×2.5 cm)建立大鼠T12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美金刚组(C组)及MK... 目的:探讨美金刚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方法:8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改良的Allen打击法(10 g×2.5 cm)建立大鼠T12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并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模型组(B组)、美金刚组(C组)及MK-801组(D组),每组20只。术前及术后24 h、72 h、5 d、7 d进行运动功能BBB评分,并采用黄嘌呤氧化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损伤脊髓节段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水平;HE、尼氏染色观察损伤脊髓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美金刚组及MK-801组大鼠伤后各时间点的脊髓组织SOD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下调、BBB运动功能评分增加、神经细胞凋亡率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及尼氏染色观察可见美金刚组及MK-801组大鼠较模型组灰质出血量、白质结构紊乱、炎性细胞浸润程度等都有明显改善。结论:美金刚可以通过阻断过度激活的NMDA受体功能,减轻大鼠脊髓损伤后氧化应激反应,减少脊髓损伤处神经细胞的凋亡,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金刚 脊髓损伤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作用 NMDARs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及针灸干预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庞瑞康 冯卓 +4 位作者 何列涛 邹卓成 许富 何就杰 覃宁婧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576-582,共7页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指在梗死区缺血脑组织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级联反应而造成的损害,其症状可较前期加重,表现为脑神经细胞凋亡、坏死或者组织形态学改变等。神经细胞凋亡在CIRI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现通...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是指在梗死区缺血脑组织的血管重新恢复血流灌注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级联反应而造成的损害,其症状可较前期加重,表现为脑神经细胞凋亡、坏死或者组织形态学改变等。神经细胞凋亡在CIRI病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现通过国内外文献总结了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兴奋性氨基酸/氧自由基、钙超载、线粒体损伤、凋亡基因、内质网应激、炎症反应。溶栓治疗是目前缺血性脑血管病(IVCD)最有效、最常用的治疗方式,但存在过程复杂化、操作不便利等缺点,而针灸疗法对于IVCD治疗具有操作方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能很好地弥补溶栓疗法操作复杂、易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限制的不足,有较佳的辅助治疗效果。目前经大量基础研究发现,针灸疗法可介导包括兴奋性氨基酸毒性、钙超载、炎症反应、凋亡基因等方面对神经细胞凋亡进行治疗,但目前在内质网应激、线粒体损伤的针灸疗法研究较少,故加强对于这2个方向的研究可为针灸治疗IVCD取得新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神经细胞凋亡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钙超载 炎症反应 凋亡基因 针灸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