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易感基因1在DNA损伤修复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
作者 赵锡鹏 张凤梅 凤志慧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606-611,共6页
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表明,BRCA1作为调节者参与了DNA损伤修复过程。DNA损伤的最严重的形式是双链断裂,BRCA1通过调控同源重组(HR)在修复双链断裂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从BRCA1主要功能区与H... 乳腺癌易感基因1(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研究表明,BRCA1作为调节者参与了DNA损伤修复过程。DNA损伤的最严重的形式是双链断裂,BRCA1通过调控同源重组(HR)在修复双链断裂中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从BRCA1主要功能区与HR的关系、主要功能区基因突变对修复双链断裂的影响、BRCA1与BRCA2,Rad51和CtIP复合物等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蛋白的磷酸化等方面,对BRCA1调控HR的分子机制、BRCA1介导的修复机制缺失在合成致死性中的作用、及BRCA1缺失后细胞对不同DNA损伤制剂敏感性发生的变化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易感基因1 dna损伤 dna修复 dna断裂 双链 重组 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耐受性宫颈癌细胞系的建立及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5
2
作者 王中卫 王亚利 +1 位作者 金迎迎 李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2-576,共5页
目的筛选来源相同辐射耐受性不同的宫颈低分化鳞癌细胞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探讨宫颈癌辐射耐受的机制。方法用9MeV-β射线反复多次间歇大剂量照射人宫颈低分化鳞癌细胞株SiHa,建立辐射耐受性细胞SiHaR,用DNA损伤修复相关PCR... 目的筛选来源相同辐射耐受性不同的宫颈低分化鳞癌细胞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探讨宫颈癌辐射耐受的机制。方法用9MeV-β射线反复多次间歇大剂量照射人宫颈低分化鳞癌细胞株SiHa,建立辐射耐受性细胞SiHaR,用DNA损伤修复相关PCR基因芯片检测SiHa与SiHaR差异表达基因,并对筛选出的部分基因进行Western blot验证。结果 SiHa及SiHaR细胞经射线照射后呈指数性杀灭,同一剂量照射后SiHaR细胞存活分数(survival fraction,SF)值更高,SiHaR细胞在2Gy照射后细胞存活分数(SF2)是SiHa的2.26倍;二者有差异表达的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41个,其中上调基因27个,下调14个。有13个位点出现6倍以上或低于0.1的差异。Western blot对4个差异表达蛋白质验证结果提示,与SiHa细胞相比,糖尿病关联Ras相关基因(ras-related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RRAD1)、复制因子C2[replication factor C(activator 1)2,RCF2]在SiHaR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X线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X-ray repair complementing defective repair,XRCC1)及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ERCC1)蛋白质明显上调。结论人宫颈癌细胞系SiHa经间歇性大剂量射线多次照射后筛选获得的SiHaR细胞具有稳定的辐射耐受性;这与DNA损伤修复能力在基因水平上发生了某些突变明显相关。这为通过调控相关基因进行放射敏感性调控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dna损伤修复 基因表达谱 辐射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损伤修复通路基因多态性与铂类药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敏感性及预后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董洁 王旭 崔久嵬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69-874,共6页
铂类药物是肺癌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首选化疗药物之一,其通过损伤DNA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变化是引发肿瘤患者对铂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分子学基础,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DNA修复能力的改变有关... 铂类药物是肺癌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首选化疗药物之一,其通过损伤DNA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变化是引发肿瘤患者对铂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分子学基础,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DNA修复能力的改变有关联,核苷酸切除修复通路(NER通路)及碱基切除修复通路(BER通路)相关基因的SNPs对修复铂类药物引起的DNA损伤起重要作用。本文作者对近几年关于NER通路及BER通路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应用铂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的敏感性及预后之间关系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dna损伤修复 核苷酸切除修复 碱基切除修复 基因多态性 铂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氧化损伤修复基因hOGG_1高表达细胞株的建立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昱 卢仲毅 +1 位作者 许峰 朱宇熹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25-730,共6页
目的联合pcDNA3.1(+)/Myc-HisA-hOGG1和pGL3promoter荧光质粒稳定转染人肺腺癌A549细胞获得hOGG1基因高表达细胞株,并初步探讨转染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成功构建pcDNA3.1(+)/Myc-His A载体后,大量抽提阳性重组子并在Fu GENE6的介... 目的联合pcDNA3.1(+)/Myc-HisA-hOGG1和pGL3promoter荧光质粒稳定转染人肺腺癌A549细胞获得hOGG1基因高表达细胞株,并初步探讨转染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变化。方法成功构建pcDNA3.1(+)/Myc-His A载体后,大量抽提阳性重组子并在Fu GENE6的介导下联合pGL3promoter荧光质粒转染A549细胞(转染组),同时设空白对照组(A549)和阴性对照组[PGL3+pcDNA3.1(+)/Myc-HisA转染的A549细胞]。生物荧光检测转染细胞hOGG1mRNA表达的改变,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转染细胞hOGG1蛋白表达水平。将3组细胞于不同高氧条件下培养,相差显微镜观察形态学变化,彗星试验比较各组细胞对抗损伤和修复能力的情况,同时测定DNA氧化损伤标志物8-羟基脱氧鸟苷(8-OHdG)的变化。结果转染细胞荧光素酶稳定表达,蛋白印迹检测转染组hOGG1蛋白明显高于两对照组细胞,提示hOGG1基因高表达细胞株建立成功。相同高氧条件下,转染组形态学变化明显减轻,彗星细胞率和olive tail moment明显低于空白组和阴性对照组,修复完成率高,修复时间缩短(P<0.05),测定氧化损伤标志物8-OHdG明显下降,提示细胞对抗DNA损伤和修复能力均增高(P<0.05)。结论 hOGG1基因的高表达可减轻细胞对DNA氧化损伤的敏感性,提升细胞DNA的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OGG1基因 共转染 彗星试验 dna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损伤修复基因与人鼻咽癌细胞辐射耐受CNE-2R细胞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王亚利 马秀龙 +2 位作者 任宏涛 王宝娜 王中卫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4-179,共6页
目的探讨射线诱导后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在放射敏感性不同鼻咽癌细胞系CNE-2、CNE-2R的差异表达。方法中性彗星分析法检测细胞DNA的双链断链(DSB);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磷酸化组蛋白γH2AX焦点形成、射线照射后细胞放射性损伤的时间剂量效... 目的探讨射线诱导后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在放射敏感性不同鼻咽癌细胞系CNE-2、CNE-2R的差异表达。方法中性彗星分析法检测细胞DNA的双链断链(DSB);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磷酸化组蛋白γH2AX焦点形成、射线照射后细胞放射性损伤的时间剂量效应及放射敏感性的变化;基因芯片(OHS-029)技术检测CNE-2及CNE-2R细胞2Gy照射前后的基因差异表达;Western blot方法验证二者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 4Gy的9MeV-β射线照射后2h,CNE-2R细胞与CNE-2细胞相比,细胞DNA损伤程度加重,且随时间的延长更为明显。荧光显微镜显示,2Gy的9MeV-β射线照射后6h,CNE-2各时间段细胞γH2AX阳性细胞率明显高于CNE-2R组。DNA损伤相关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CNE-2和CNE-2R细胞相比,差异表达的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共37个,其中上调基因24个,下调13个,其中6个位点差异6倍以上,3个位点低于0.1的差异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CNE-2细胞相比,GADD45a、RRAD1在CNE-2R中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而ERCC1及PRKDC蛋白质明显上调,与基因芯片的研究结果一致。结论 9MeV-β射线照射后CNE-2细胞DNA的损伤程度较CNE-2R细胞明显,CNE-2R细胞放射抗拒性与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基因差异表达相关。通过对筛选出的靶基因进行调控,有可能改变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dna 损伤修复 基因表达谱 放射抗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癌基因KLF6在肝癌HepG2细胞修复DNA损伤过程中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潘修成 杨帆 +3 位作者 陈明 郭忠胜 季芳 傅涓涓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279-1282,共4页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KLF6对肝癌HepG2细胞修复DNA损伤能力的影响。方法: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HepG2细胞在5mg/L顺铂作用12、24、36h后KLF6 mRNA及其蛋白水平变化。采用宿主细胞再活化反应(HCR)检测KLF6稳定表达HepG2细胞修复...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KLF6对肝癌HepG2细胞修复DNA损伤能力的影响。方法: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技术测定HepG2细胞在5mg/L顺铂作用12、24、36h后KLF6 mRNA及其蛋白水平变化。采用宿主细胞再活化反应(HCR)检测KLF6稳定表达HepG2细胞修复DNA损伤的能力。结果:在5mg/L顺铂作用下,随作用时间延长,KLF6 mRNA及其蛋白水平增高,但作用36h,KLF6蛋白水平下降。KLF6稳定表达HepG2细胞修复被顺铂损伤质粒DNA的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DNA损伤能诱导肝癌HepG2细胞KLF6基因表达,KLF6基因在细胞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肿瘤抑制 基因 KLF6 dna损伤 dna修复 HEPG2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裂霉素诱发Jurkat细胞DNA损伤修复机制中blm基因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易雪 程辉 +5 位作者 邹萍 刘凌波 张婷 余丹 朱晓明 邹亮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5期1155-1158,共4页
本研究通过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诱发Jurkat细胞凋亡,了解Jurkat细胞DNA损伤后blm mRNA水平变化与细胞周期和凋亡之间关系及意义。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变化;用半定量RT-PCR检测blm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0.4 g/L ... 本研究通过丝裂霉素(mitomycin C,MMC)诱发Jurkat细胞凋亡,了解Jurkat细胞DNA损伤后blm mRNA水平变化与细胞周期和凋亡之间关系及意义。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变化;用半定量RT-PCR检测blm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0.4 g/L MMC分别诱导Jurkat细胞和正常成纤维细胞后,Jurkat细胞于24小时凋亡率为(11.42±0.013)%,此时(66.08±1.60)%的Jurkat细胞受阻于G2/M期;48小时时Jurkat细胞凋亡率反而下降(8.08±0.27)%,停滞于G2/M期Jurkat细胞下降为(33.96±1.05)%;正常成纤维细胞诱导后24小时与48小时凋亡率变化不明显,G2/M期细胞、G0-G1、S期细胞在24小时和48小时时变化不显著。2组细胞凋亡率和各期细胞所占比例的变化幅度比较显示,其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Jurkat细胞blm mRNA表达水平不仅明显高于正常成纤维细胞(p<0.01),诱导48小时后blm mRNA表达水平明显较诱导24小时后增高,2组细胞间blm mRNA表达水平变化幅度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blm基因在MMC诱发Jurkat细胞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mRNA表达异常可能是导致白血病耐药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裂霉素 dna损伤修复 blm基因 JURKAT细胞 肿瘤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的多态性以及DNA损伤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苏舒 朱蓉嵘 +3 位作者 胡楠 周婧 杨梅 管怀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40-1043,1048,共5页
目的探讨DNA氧化损伤修复基因BLM、WRN、ERCC6以及OGG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是否影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的发生,并检测SNP是否会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的改变。方法... 目的探讨DNA氧化损伤修复基因BLM、WRN、ERCC6以及OGG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是否影响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ARC)的发生,并检测SNP是否会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的改变。方法从"江苏眼病研究"人群收集ARC患者789例及对照组531例。提取DNA分析BLM、OGG1、ERCC6及WRN基因18个SNP位点的基因型。同时应用彗星试验检测部分受试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DNA损伤程度。结果WRN-rs11574311与ARC、皮质型以及混合型ARC相关(P=0.003,OR=1.49;P=0.001,OR=1.68;P<0.000 1,OR=2.08),BLM-rs1063147与核型ARC相关(P=0.03,OR=1.31),WRN-rs2725383与皮质型ARC相关(P=0.01,OR=1.49),WRN-rs4733220以及WRN-rs2725338与混合型ARC相关(P=0.04,OR=0.74;P=0.003,OR=0.60)。经过Bonferroni校正后,WRN-rs11574311仍与皮质型以及混合型ARC相关,WRN-rs2725338仍然与混合型ARC相关。SNP位点不同基因型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WRN基因在AR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在不同亚型ARC中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说明不同亚型ARC可能具有特异性的危险因素以及致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dna修复基因 dna损伤 单核苷酸多态性 流行病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12细胞缺氧培养后DNA损伤和修复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徐广润 张东君 +2 位作者 张旻 方思羽 张苏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PC12细胞缺氧后细胞凋亡与DNA损伤和修复的关系,进一步阐明缺氧导致PC12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TUNEL法,结合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PC12细胞缺氧培养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现象,以及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在缺氧0... 目的:探讨PC12细胞缺氧后细胞凋亡与DNA损伤和修复的关系,进一步阐明缺氧导致PC12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采用TUNEL法,结合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PC12细胞缺氧培养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现象,以及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表达的改变。结果:在缺氧0.5h时,开始出现凋亡细胞,此时P53、P21waf1/cip1蛋白表达也开始增高,GADD45蛋白表达达到高峰(P<0.01)。至缺氧1h凋亡细胞达高峰,此时P53、P21蛋白表达最高(P<0.05),而GADD45表达则明显下降(P<0.05)。至缺氧6—12h,则以坏死为主,此时以上的基因表达均减弱。结论:PC12细胞缺氧早期(0.5—1h),主要出现凋亡为主的细胞死亡,伴随着DNA损伤相关基因表达的动态改变,提示缺氧后PC12细胞凋亡部分是由于DNA损伤严重,损伤不能及时修复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培养 修复相关基因 表达的研究 PC12细胞凋亡 相关基因表达 GADD45 dna损伤修复 P21蛋白表达 TUNEL法 细胞凋亡现象 细胞缺氧 凋亡细胞 流式细胞术 不同时间 结合应用 细胞死亡 动态改变 P53 出现 高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白斑癌变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芯片检测及表达验证
10
作者 刘伟 朱敏闻 吴岚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2-307,共6页
目的·研究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患者病损发生发展中的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谱,并验证关键基因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基因(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和组蛋白2A变异体家族成员X(histone variant H2A family ... 目的·研究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OL)患者病损发生发展中的DNA损伤修复基因表达谱,并验证关键基因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基因(ataxia-telangiectasia mutated,ATM)和组蛋白2A变异体家族成员X(histone variant H2A family member X,H2AX)的mRNA和蛋白表达。方法·利用Affymetrix HTA 2.0芯片对口腔正常黏膜(n=3)、低危白斑(n=4)、高危白斑(n=4)、早期鳞状细胞癌(鳞癌,n=6)进行转录组学的高通量检测,利用基因本体数据库(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筛选出生物学功能为DNA损伤修复的相关基因[差异倍数(fold change,FC)对数的绝对值(|log_(2)FC|)≥2.0且P<0.05],利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对人正常口腔黏膜角化细胞(HOK)、白斑细胞系(Leuk1)和鳞癌细胞系(HN13)中的关键基因ATM和H2AX进行mRNA和蛋白表达验证。结果·DNA损伤修复基因在白斑发生发展中存在异常表达,从正常黏膜发展到低危白斑有7个|log_(2)FC|≥2.0的基因,从低危白斑发展到高危白斑有7个|log_(2)FC|≥2.0的基因,从高危白斑发展到鳞癌有52个|log_(2)FC|≥2.0的基因。qPCR对关键基因验证结果显示,ATM和H2AX基因在HOK细胞、Leuk1细胞和HN13细胞中的表达量均呈阶梯式升高(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磷酸化H2AX(γ-H2AX)蛋白在HOK细胞、Leuk1细胞和HN13细胞中亦逐步上调(P<0.05)。ATM蛋白在Leuk1细胞中的表达比在HOK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强(P<0.05),但在HN13细胞中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DNA损伤修复基因ATM和H2AX参与OL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白斑 鳞状细胞癌 dna损伤修复 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基因 组蛋白2A变异体家族成员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损伤修复基因胚系突变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婧思 陈久安 +4 位作者 孙洁 姚璐 张娟 解云涛 徐晔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97-503,共7页
目的:分析携带DNA损伤修复(DNA damage repair,DDR)相关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对基础蒽环类新辅助化疗方案(anthracycline,A)、蒽环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方案(anthracycline-taxane,A-T)、蒽环联合紫杉和铂类新辅助化疗方案(anthracyclin... 目的:分析携带DNA损伤修复(DNA damage repair,DDR)相关基因突变的乳腺癌患者对基础蒽环类新辅助化疗方案(anthracycline,A)、蒽环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方案(anthracycline-taxane,A-T)、蒽环联合紫杉和铂类新辅助化疗方案(anthracycline-taxane/carboplatin,A-TP)的疗效反应。方法:2003年10月至2015年5月,105例携带DDR基因胚系突变(非BRCA)的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分别接受A(n=69)、A-T(n=19)、A-TP(n=17)3种新辅助化疗方案。通过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比较3组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mission,pCR)率;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模型分析患者的乳腺癌特异生存(breast cancer-specific survival,BCSS)及无复发生存(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结果:93.3%(98/105)的患者接受了4~8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接受A、A-T、A-TP新辅助方案的3组患者的pCR率分别为11.6%、21.1%和35.3%。A-TP组pCR率显著高于A组(P=0.028),A-TP组pCR率也高于A-T组,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经过65.6个月的中位随访,A-TP组的BCSS(HR=0.50,95%CI:0.09~2.73,P=0.41)和RFS(HR=0.51,95%CI:0.15~1.74,P=0.27)略优于A-T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DDR基因胚系突变患者应用A-TP新辅助化疗方案可显著提高pCR率,加入铂类药物或可提高患者的药物反应性及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dna 损伤修复基因 新辅助化疗 病理完全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损伤修复基因以及TS、β-tubulinⅢ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被引量:1
12
作者 蒋平 关伟 +4 位作者 戴楠 仲召阳 毛承毅 顾咸庆 王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探讨人骨肉瘤组织中DNA损伤修复基因以及TS、β-tubulinⅢ多个化疗反应相关标志物的表达谱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诊断明确的骨肉瘤患者组织蜡块,运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OGG1、BRCA1、RRM1、XRCC1、APE1、... 目的探讨人骨肉瘤组织中DNA损伤修复基因以及TS、β-tubulinⅢ多个化疗反应相关标志物的表达谱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选取50例诊断明确的骨肉瘤患者组织蜡块,运用组织芯片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OGG1、BRCA1、RRM1、XRCC1、APE1、ERCC1以及TS、β-tubulinⅢ8种基因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①OGG1、BRCA1、RRM1、XRCC1、APE1、ERCC1在骨肉瘤组织中呈阳性表达,阳性率分别为96%、94%、94%、84%、84%、74%,强阳性率为64%、76%、54%、72%、48%、2%,而TS仅有6例有弱阳性表达,β-tubulinⅢ无阳性表达。②阳性表达的基因中,仅APE1表达与骨肉瘤的组织病理类型具有相关性(P<0.05)。③等级相关分析,APE1和RRM1、APE1和OGG1、OGG1和BRCA1表达呈正相关(r=0.342、0.318、0.319,P<0.05),BRCA1和ERCC1表达呈负相关(r=-0.324,P<0.05);APE1和XRCC1、RRM1和XRCC1的表达也呈正相关(r=0.406、0.677,P<0.01)。结论骨肉瘤组织中存在多种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其中部分基因的表达强弱之间具有相关性,APE1的表达强弱与肺癌病理类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dna损伤修复基因 组织芯片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胁迫棉花转录组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分析
13
作者 包秋娟 张丽丽 +1 位作者 海那尔.乌拉孜巴依 张富春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999-2005,共7页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下,棉花DNA损伤修复基因的表达情况,从整体水平探讨棉花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表达与抗旱的相关性。【方法】用2.5%PEG6000处理棉花幼苗,利用RNA-Seq技术对干旱胁迫下棉花幼苗的转录组进行测序。【结果】从棉花干旱... 【目的】研究干旱胁迫下,棉花DNA损伤修复基因的表达情况,从整体水平探讨棉花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表达与抗旱的相关性。【方法】用2.5%PEG6000处理棉花幼苗,利用RNA-Seq技术对干旱胁迫下棉花幼苗的转录组进行测序。【结果】从棉花干旱胁迫响应的转录组中,筛选获得差异表达的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共51个,其中差异表达的上调基因23个,差异表达的下调基因28个,干旱胁迫能够影响棉花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选取4个差异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及qRT-PCR验证,HMGB1、rec A1、UDGs和GMP synthase基因的表达变幅有一定的差异,但基因的表达趋势一致,棉花转录组测序结果通过qRTPCR验证是可靠的。【结论】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可能与干旱胁迫有一定的相关性,干旱胁迫能够影响棉花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干旱胁迫 转录组测序 dna损伤修复相关基因 差异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人卵巢癌DNA损伤修复基因突变图谱分析
14
作者 叶英楠 王珂 +4 位作者 董莉 程亚楠 韩雷 张蕊 于津浦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207-1214,共8页
目的: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HRR)基因BRCA1/2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比较深入,而对于其他DNA损伤修复(DNA-damage repair,DDR)基因突变在中国卵巢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 目的:同源重组修复(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repair,HRR)基因BRCA1/2在卵巢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比较深入,而对于其他DNA损伤修复(DNA-damage repair,DDR)基因突变在中国卵巢癌人群中的分布及其与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仍缺乏详细的探讨。方法:本研究纳入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卵巢癌患者122例,收集其外周血样本和67例对应肿瘤组织标本,利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9个DDR基因的变异情况、分布特点和临床病理相关性。结果:胚系DDR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HRR基因,占80.37%,致病性和可能致病性突变全部集中在HRR基因。携带胚系HRR(germline HRR,gHRR)突变的患者较BRCA突变的更多(31.15%vs.23.77%),且呈现家族聚集现象,病理类型以浆液性腺癌为主,并与铂类药物敏感性相关。肿瘤组织层面DDR基因突变中HRR基因突变率仅次于TP53,占39.39%。检出肿瘤组织HRR(tumor HRR,tHRR)突变的患者较gHRR突变的患者多5.97%。tHRR突变患者对铂类药物治疗敏感,且复发风险更低。结论:揭示中国卵巢癌DDR基因突变特征,提示基于二代测序的DDR多基因检测可指导卵巢癌患者的精准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dna损伤修复基因 二代测序 基因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修复——基因组稳定性护卫机制的原创与发现之旅 被引量:5
15
作者 周平坤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共9页
基因组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编码的信息指导生物种系的复制延续、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无论是在外环境因素的应激压力下还是处于正常状态,DNA损伤时刻在发生,由此,DNA损伤修复作为重要的细胞内在机制,在维护基因组稳定性、降低... 基因组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编码的信息指导生物种系的复制延续、生命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无论是在外环境因素的应激压力下还是处于正常状态,DNA损伤时刻在发生,由此,DNA损伤修复作为重要的细胞内在机制,在维护基因组稳定性、降低癌症等人类系列重大疾病风险中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三位科学家汤姆·林达尔(Tomas Lindahl)、阿齐兹·桑贾尔(Aziz Sancar)、保罗·莫德里奇(Paul Modrich)因发现和揭示DNA修复及其机制的杰出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化学奖。本文综述了三位获奖者分别在DNA损伤的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和错配修复研究中的原创发现,以及相应的修复通路机制的描绘。此3种修复通路,主要是针对紫外线和化学物所致DNA的碱基损伤、嘧啶二聚体及加合物或者DNA复制过程中发生的碱基错误配对的修复。恰巧,2015年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授予的两位科学家,也因他们揭示了DNA损伤应答现象和机制研究的重大贡献而获奖,本文也呈现了获奖者的关键性科学发现。最后,简要展望了中国DNA损伤修复领域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修复 dna损伤应答 基因组稳定性 诺贝尔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氧化应激与DNA损伤和修复 被引量:5
16
作者 常波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756-757,788,共3页
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对运动时氧化应激损伤、氧化应激与DNA损伤以及DNA损伤和修复等几方面关系进行探讨,旨在探讨运动疲劳和损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并对未来运动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关键词 氧化应激损伤 dna损伤 运动医学 修复 分子生物学基础 基因水平 运动疲劳 未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对张氏肝细胞DNA修复基因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黄秀华 张丹 +1 位作者 杨足君 任正隆 《中国茶叶》 2009年第9期24-27,共4页
采用MTT法、Comet assay(彗星实验)和RT-PCR法研究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DNA损伤剂卡莫司汀作用后张氏肝细胞的DNA损伤及相关修复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EGCG能阻止卡莫司汀所致张氏肝细胞的生长抑制,卡莫司汀单用对张... 采用MTT法、Comet assay(彗星实验)和RT-PCR法研究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DNA损伤剂卡莫司汀作用后张氏肝细胞的DNA损伤及相关修复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EGCG能阻止卡莫司汀所致张氏肝细胞的生长抑制,卡莫司汀单用对张氏肝细胞的IC_(50)为43.31μg/mL,当用25μg/mL和50μg/mL.的EGCG与卡莫司汀联用时,对张氏肝细胞的IC_(50)分别提高至52.46μg/mL和46.65μg/mL。彗星分析结果表明,EGCG还能减小卡莫司汀引起的张氏肝细胞DNA损伤,彗星Olive尾矩值由单用时的9.07+5.48降为联用时的6.02±2.46。EGCG还能使卡莫司汀所致张氏肝细胞的DNA修复基因mgmt和alkb的表达下降得到回升,卡莫司汀(20μg/mL)处理张氏肝细胞24h后,mgmt和alkb的mRNA水平(与外参β-actin的比值)比未处理组明显下降(分别由0.451±0.041和0.356±0.120下降至O.323±0.046和0.046±0.017,p<0.05或p<0.01),当EGCG与卡莫司汀联合处理24h后,二者的mRNA水平基本恢复到正常(p>0.05),与外参β-actin的比值分别为0.451±0.041和0.451±0.041。说明EGCG能保护卡莫司汀对正常肝细胞的DNA损伤,因为它能逆转卡莫司汀所致正常肝细胞内DNA修复酶基因mgmt和alkb的表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CG 卡莫司汀 dna损伤 彗星实验 RT-PCR dna修复基因 MGMT ALK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基切除修复基因OGG1对紫外线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鹏飞 罗家伟 +5 位作者 康丽华 张国伟 茅馨木 吴安然 张文怡 管怀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67-272,共6页
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基因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OGG1)对紫外线(UVB)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损伤(LEC)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UVB照射人LEC(SRA01/04细胞株)诱导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利用siRNA敲降技术针对靶基因OGG1设计3个siRNA(分别为siOGG... 目的探讨碱基切除修复基因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OGG1)对紫外线(UVB)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损伤(LEC)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UVB照射人LEC(SRA01/04细胞株)诱导细胞氧化损伤模型,利用siRNA敲降技术针对靶基因OGG1设计3个siRNA(分别为siOGG1#1、siOGG1#2和siOGG1#3)。同时,为了验证出敲降效率最高的siOGG1,依据转染情况将细胞分为siOGG1#1组、siOGG1#2组、siOGG1#3组、siNC组和空白对照组(不转染)。后续为了验证OGG1的表达下调对氧化损伤环境下细胞的作用,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UVB组、UVB+siNC组和UVB+siOGG1#2组,观察各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免疫印迹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相关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UVB+siNC组和UVB+siOGG1#2组中受损DNA的标记物15A3的荧光强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DNA氧化损伤情况,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UVB照射时间为10 min时,OGG1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结果显示随着UVB照射时间的延长,细胞内OGG1蛋白相对表达量呈时间依赖性下降。因此,细胞氧化损伤模型采用UVB照射10 min处理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siNC组相比,靶向设计的转染siOGG1组的三个亚组中细胞OGG1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1),siOGG1#2组降低最为明显。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UVB+siNC组相比,UVB+siOGG1#2组15A3(染色反应底物是8-oxoG,它是OGG1的修复作用靶点)染色阳性细胞明显增多。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UVB+siNC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UVB+siOGG1#2组细胞活力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结果显示与UVB+siNC组相比,转染后UVB+siOGG1#2组细胞促进凋亡的蛋白BAX表达明显增加,而抑制凋亡的蛋白BCL-2表达则明显下降(均为P<0.001)。结论OGG1基因在UVB诱导的LEC氧化损伤模型中通过BER通路参与受损DNA的修复过程,调控LEC内受损DNA的修复和细胞凋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 氧化损伤 紫外线 碱基切除修复基因 8-羟基鸟嘌呤dna糖苷酶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3BP1与DNA双链断裂损伤修复 被引量:4
19
作者 江越菁 臧奕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279-1285,共7页
DNA的精确复制和遗传对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DNA双链断裂损伤可能诱导细胞凋亡和染色质重排,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53BP1是DNA双链断裂修复中的重要调节蛋白质之一,对调控损伤修复平衡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 DNA的精确复制和遗传对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有重要作用。DNA双链断裂损伤可能诱导细胞凋亡和染色质重排,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53BP1是DNA双链断裂修复中的重要调节蛋白质之一,对调控损伤修复平衡和维持基因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53BP1的结构、生物学功能、信号通路、分子机制和翻译后修饰做一浅显的总结和展望,希望能为53BP1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抑癌基因p53结合蛋白1 dna双链断链 dna损伤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长抑制因子家族基因编码蛋白在DNA修复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20
作者 王莉莉 于士柱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80-182,共3页
多种内源性、外源性基因毒性闲子均可造成DNA损伤,并由此启动DNA修复过程、乃至引起应激诱导的成熟前衰老(stress—induced premature senescence.SIPS)和凋产在DNA损伤之初,细胞试图修复损伤的DNA,但是当DNA损伤程度严重,范围... 多种内源性、外源性基因毒性闲子均可造成DNA损伤,并由此启动DNA修复过程、乃至引起应激诱导的成熟前衰老(stress—induced premature senescence.SIPS)和凋产在DNA损伤之初,细胞试图修复损伤的DNA,但是当DNA损伤程度严重,范围广泛或已经影响厂DNA代谢时,细胞将产生一系列生物渊控信号触发不同机制,共同抑制细胞增殖行促进细胞发生凋亡,防止异常的遗传倩息传递给予代细胞,以维持基因组的稳定.近来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修复 细胞凋亡 基因编码蛋白 生长抑制因子 dna损伤 家族 抑制细胞增殖 dna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