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质作用p-T-t轨迹的研究方法与进展 被引量:30
1
作者 魏春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6,共16页
变质作用p-T-t轨迹理论的提出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变质作用过程的认识。地壳加厚区(造山带)内区域变质作用发生于地壳从热扰动到热松弛的动态演化过程中,岩石的p-T-t轨迹是地壳加厚的方式及机制、热松弛速率和岩石折返速率的综合函数。一... 变质作用p-T-t轨迹理论的提出完全改变了人们对变质作用过程的认识。地壳加厚区(造山带)内区域变质作用发生于地壳从热扰动到热松弛的动态演化过程中,岩石的p-T-t轨迹是地壳加厚的方式及机制、热松弛速率和岩石折返速率的综合函数。一维热模拟假设引起热扰动的构造作用在瞬间完成,岩石在折返过程中开始变质作用演化。二维热模拟结果表明在地壳加厚过程中(岩石埋藏阶段)伴随明显热效应,岩石在折返过程中有少量加热,达到温度峰值。反演变质作用的p-T-t轨迹包括3种方法:传统地质温压计方法,吉布斯/微分热力学方法和变质相图方法。无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以详细岩相学研究为基础,在岩石中划分出两期以上矿物组合。传统地质温压计方法被广泛使用,但在确定不同期次矿物组合的平衡和p-T条件上有若干不确定性。吉布斯/微分热力学方法理论上非常完善,依据矿物(石榴石)的生长环带计算岩石的p-T-t轨迹,但是由于难以确定矿物生长阶段的矿物组合变化,以及缺少复杂固溶体的活度模型等,致使该方法实用性较差。目前反演岩石p-T-t轨迹的最好方法是变质相图方法,该方法依据p-T视剖面图上矿物等值线温压计,模拟由矿物的世代关系和生长环带所记录的p-T条件变化,并可以定量模拟变质过程中的矿物组合演化、变质反应和流体行为。对不同中压型变质带和超高压型地体中岩石p-T-t轨迹的反演模拟表明,岩石在构造埋藏阶段应伴随明显热效应,发生一系列递增变质作用,几乎同时达到压力与温度峰值,岩石折返过程以等温降压型(ITD)为主。这与一维热模拟结果很不相同,而与二维热模拟结果大体相似,但一般折返速率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词:变质作用p-t-t轨迹 传统地质温压计 微分热力学 变质相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期变质作用、多相变质作用与变质作用p-T-t轨迹 被引量:4
2
作者 于振清 李艳霞 肖玲玲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9-194,共6页
多期变质作用是指地质体经历过不止一次变质事件的变质过程。在某一期变质作用中,仅出现过一个温度(或压力)极值的过程称为单相变质作用,出现过不止一个温度(或压力)极值的变质过程则属于多相变质作用。研究变质作用,首要的工作是要正... 多期变质作用是指地质体经历过不止一次变质事件的变质过程。在某一期变质作用中,仅出现过一个温度(或压力)极值的过程称为单相变质作用,出现过不止一个温度(或压力)极值的变质过程则属于多相变质作用。研究变质作用,首要的工作是要正确区分不同期的变质作用,不过目前还缺少足够多的准则。但是,岩石中所保留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不同的变质事件,必然属于不同期的变质作用。准确恢复变质作用p-T-t轨迹,须根据变质反应结构准确划分各变质期次,利用矿物温度计、压力计、变质相图等估算变质条件,根据矿物原位测年确定变质作用某个阶段的地质时间。这三方面还有一些不确定因素,相关理论及方法都有待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p-t-t轨迹 多相变质作用 多期变质作用 热力学 原位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化集安群石榴子石和黑云母微区化学成分特征及其对变质作用p-T-t轨迹的指示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卢良兆 靳是琴 +1 位作者 胡大千 董永胜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11,共11页
集安群片麻岩中石榴子石和黑云母接触带两侧边缘广泛发育Fe-Mg交换反应所形成的扩散环带,但晶体内部各自保持变质峰期的成分,中温带石榴子石可保留生长环带。经微区化学成分详细研究后,正确运用Grt-Bt温度计获得进变质阶段,变质... 集安群片麻岩中石榴子石和黑云母接触带两侧边缘广泛发育Fe-Mg交换反应所形成的扩散环带,但晶体内部各自保持变质峰期的成分,中温带石榴子石可保留生长环带。经微区化学成分详细研究后,正确运用Grt-Bt温度计获得进变质阶段,变质高峰期和修期后Fe-Mg交换反应停止时的温度条件。按石榴子石和斜长石的微区钙含量变化确定了峰期和退变质阶段压力。据此建立起逆时针形式的变质作用p-T-t轨迹,反映该区早元古代陆壳内裂陷带的闭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子石 黑云母 化学成分 p-t-t轨迹 变质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带榴辉岩的变质作用P-T-t轨迹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安平 张宏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0-186,共17页
板块俯冲和折返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方向。俯冲/碰撞造山带内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经历了俯冲至地球深部而后折返至地壳浅部的复杂地质过程,反演它们的P-T-t轨迹是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重... 板块俯冲和折返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一个前沿方向。俯冲/碰撞造山带内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经历了俯冲至地球深部而后折返至地壳浅部的复杂地质过程,反演它们的P-T-t轨迹是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揭示造山带构造演化的一个重要途径。造山带榴辉岩作为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的一类典型代表,常保留多个变质阶段的矿物组合,较完整地记录了造山带演化的关键信息,是反演P-T-t轨迹的理想样品。根据详细的岩相学观察和矿物成分分析,能识别出榴辉岩不同变质阶段的矿物组合。在此基础上,选取合适的地质温压计或采用相平衡模拟,可获得岩石相应变质阶段的温压条件(P-T)。如何获得多阶段变质年龄(t)和如何匹配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和年龄信息,是反演榴辉岩P-T-t轨迹的两个关键问题。本文针对榴辉岩中的锆石、金红石、榍石和褐帘石这四个适用于U-Pb定年的副矿物,从结晶条件和封闭温度等角度评估它们可能记录的年龄信息。结果表明,受限于结晶的温压条件或结晶后的改造作用,单种矿物定年难以获得多阶段年龄,一些实际研究中需要采用多种矿物或多个同位素体系实施定年分析。对于将副矿物从岩石中分选出来再实施原位微区定年的方法,测定微量元素和包裹体矿物组合并不总能准确限定这些定年副矿物结晶于哪个变质阶段,这将影响副矿物年龄意义的解析。观察分析定年副矿物在榴辉岩中的结构,能够厘清它们与岩石主要组成矿物之间的成因联系,进而可通过主要组成矿物限定副矿物的结晶温压条件和年龄意义。因此,具有岩相学结构制约的副矿物原位定年分析(“岩石年代学”方法)是耦合变质岩石学(P-T)和地质年代学(t)结果的重要手段,应在今后的变质作用研究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和运用。与此同时,进一步研究变质分解/重结晶、熔/流体交代、脆/韧性变形等地质作用对副矿物定年同位素体系的影响。变质作用的时间信息不仅包括通过同位素定年获得的绝对年龄,也包括变质作用所持续的时间。受制于定年测试的精度,一些短时间尺度(≤1Myr)的变质作用难以通过同位素年代学方法进行限制。基于矿物的成分扩散、结构演变、力学性质转变等模拟方法,可用于揭示和限定这类变质事件的时间尺度,以此精细刻画岩石的变质P-T-t轨迹,有助于深入理解造山带榴辉岩的形成过程和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p-t-t轨迹 副矿物U-Pb定年 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 造山带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P-T-t轨迹的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7
5
作者 范桃园 石耀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627-635,共9页
综合现有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同位素年龄等研究成果 ,同时结合新西兰南岛北端陆壳俯冲的最新发现 ,提出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四阶段演化模式 :板片俯冲形成增生楔、板片俯冲驱动角落流、板片拆离浮力抬升至Moho深度和后期上地壳伸... 综合现有的地质、地球化学资料以及同位素年龄等研究成果 ,同时结合新西兰南岛北端陆壳俯冲的最新发现 ,提出了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四阶段演化模式 :板片俯冲形成增生楔、板片俯冲驱动角落流、板片拆离浮力抬升至Moho深度和后期上地壳伸展阶段 .以此为定量模拟的出发点 ,利用二维有限元对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形成演化进行了动力学和热演化模拟 ,追踪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演化过程中的质点路径以及对应的P T t轨迹 .计算的P T t轨迹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均能与实测结果较好吻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苏鲁地区 超高压变质作用 p-t-t轨迹 有限元模拟 地球动力学 同位素年龄 热演化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官坡地区柯石英榴辉岩变质作用的P-T-t轨迹 被引量:3
6
作者 赵东林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7年第2期28-33,共6页
根据矿物包裹和替代关系以及共生组合规律,北秦岭官坡地区柯石英榴辉岩的变质作用演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前榴辉岩相的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后榴辉岩相的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Sm-Nd同位素定年显示,北秦岭柯... 根据矿物包裹和替代关系以及共生组合规律,北秦岭官坡地区柯石英榴辉岩的变质作用演化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前榴辉岩相的绿帘角闪岩相、榴辉岩相、后榴辉岩相的角闪岩相、绿帘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Sm-Nd同位素定年显示,北秦岭柯石英榴辉岩于400±16Ma沿朱夏断裂被推覆上升,P-T-t轨迹的地球动力学成因可能与扬子和华北陆块间的俯冲-碰撞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石英榴辉岩 p-t-t轨迹 变质作用 榴辉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极大陆超高温变质作用及其大地构造背景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伟 赵越 +5 位作者 魏春景 刘晓春 陈龙耀 保红 刘昕淑 曹译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102-3119,共18页
超高温变质作用对认识大地构造-热演化以及地壳成分分异等具有重要意义。南极大陆发育典型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分布于不同的构造域。主要的超高温地质单元包括内皮尔杂岩、茹尔(赖于尔)群岛、拉斯曼丘陵、吕措-霍尔姆杂岩以及席尔马赫丘... 超高温变质作用对认识大地构造-热演化以及地壳成分分异等具有重要意义。南极大陆发育典型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分布于不同的构造域。主要的超高温地质单元包括内皮尔杂岩、茹尔(赖于尔)群岛、拉斯曼丘陵、吕措-霍尔姆杂岩以及席尔马赫丘陵等。不同地质单元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分布规模不同,恩德比地内皮尔杂岩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分布广泛(~15000 km^(2)),而席尔马赫丘陵等地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分布有限,超高温变质作用规模与出露特征的不同可能暗示了不同的成因机制与热源。各超高温地质单元中发育丰富多样的超高温矿物组合,如假蓝宝石+石英组合、斜方辉石+矽线石组合、尖晶石+石英组合以及含大隅石、刚玉、三元长石或富Al斜方辉石的矿物组合,在变质基性岩中还发育石榴子石+单斜辉石+斜长石±高钛角闪石等矿物组合。丰富多样的矿物组合为研究超高温变质作用矿物反应机制提供了重要基础。不同超高温地质单元,乃至同一超高温地质单元内不同区域的P-T-t轨迹类型不同,如有些超高温变质作用具有显著的近等温减压轨迹,而有些超高温变质作用主要记录近等压降温轨迹,反映了不同的演化历史或构造背景。南极大陆超高温变质作用可分5个期次,包括中太古代晚期(2850 Ma),新太古代末期—古元古代早期(2585~2450 Ma),新元古代早期(格林维尔期,约1000~900 Ma),新元古代晚期(泛非期早期,650~605 Ma)和新元古代末期—早古生代(泛非期晚期,570~500 Ma),与超大陆(或超级克拉通)演化存在密切联系。不同的超高温变质作用可能与板块构造演化的不同阶段有关,如弧后盆地或造山带垮塌阶段等;但超高温变质作用并不局限于现今板块构造体制。南极大陆多数超高温地质单元的研究程度还相对较低,对其矿物反应机制、变质演化轨迹、形成时代及持续时间、熔融反应及熔体成分演化等还缺乏深入认识,制约了对这些超高温变质作用的热源、动力学机制和构造背景等的准确解释,将来需要加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 超高温变质作用 矿物组合 p-t-t轨迹 构造背景 超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现状及问题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立飞 崔文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4年第Z1期125-133,共9页
本文从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矿物学、P-T-t轨迹和超高压地体抬升、保存机制三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矿物学研究正在向深入发展,其P-T-t轨迹具有三种成因类型。而... 本文从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矿物学、P-T-t轨迹和超高压地体抬升、保存机制三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矿物学研究正在向深入发展,其P-T-t轨迹具有三种成因类型。而其超高压地体的抬升、保存机制则是争论的焦点,其中增生楔模式(Platt,1987)和连续俯冲─仰冲机制较好地解释了抬升过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压变质作用 矿物学 p-t-t轨迹 抬升、保存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带麻粒岩和混合岩退变质作用及其显微结构的地质意义
9
作者 彭松柏 金振民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8-28,共1页
关键词 显微结构 退变质作用 地质意义 混合岩 麻粒岩 造山带 p-t-t轨迹 减压作用 冷却作用 顺时针 变质特征 变质演化 分阶段 T空间 等压 等温 反应 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变泥质岩的逆时针P-T-t轨迹与构造机制 被引量:4
10
作者 康东艳 张泽明 +3 位作者 董昕 田作林 向华 莫宣学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49-362,共14页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弧东段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代表岩浆弧的中-下地壳,是研究岩浆弧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理想载体。本文对冈底斯弧东段布久地区的变泥质岩,即石榴石夕线石云母片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和地质年代学研究。岩石...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弧东段出露的中-高级变质岩代表岩浆弧的中-下地壳,是研究岩浆弧深部组成与形成演化的理想载体。本文对冈底斯弧东段布久地区的变泥质岩,即石榴石夕线石云母片岩进行了岩石学、相平衡模拟和地质年代学研究。岩石学和相平衡模拟表明,片岩由黑云母、白云母、石榴石、夕线石、斜长石、石英及少量的钛铁矿、金红石组成,含或不含蓝晶石,经历了早期的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与部分熔融,变质温压条件为~7kbar和~770℃,中期的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与深熔作用,变质温压条件为~10. 5kbar和~775℃,以及晚期的角闪岩相退变质与熔体结晶作用,退变质温压条件为~7. 5kbar和~705℃,具有逆时针型的变质作用P-T-t轨迹。本文和现有年代学研究表明,片岩的早期的低压麻粒岩相变质与部分熔融发生在~70Ma,后续高压麻粒岩相变质与深熔发生在50~45Ma,晚期角闪岩相退变质与熔体结晶开始于45Ma,持续到25Ma。大体积幔源岩浆底侵导致的地壳加热与加厚,以及大陆碰撞导致的地壳缩短与加厚是冈底斯弧表壳岩在晚中生代至早新生代被埋藏到下地壳,经历长期持续高温、高压变质与部分熔融的构造机制,而加厚岩石圈地幔在渐新世的拆沉导致了岩浆弧加厚下地壳的折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浆弧 变泥质片岩 逆时针p-t-t轨迹 麻粒岩相变质作用 部分熔融 地壳加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阿尔金巴什瓦克榴辉岩的变质演化:对南阿尔金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启示 被引量:5
11
作者 郭晶 李云帅 +1 位作者 于胜尧 张建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3691-3704,共14页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的榴辉岩对于揭示造山带的热演化历史及造山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南阿尔金巴什瓦克地区榴辉岩的详细岩相学研究,认为该榴辉岩经历了榴辉岩相的峰期变质阶段(M1,946~1026℃和2.9~3.2 GPa)、峰后退变质... 高压/超高压变质带中的榴辉岩对于揭示造山带的热演化历史及造山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对南阿尔金巴什瓦克地区榴辉岩的详细岩相学研究,认为该榴辉岩经历了榴辉岩相的峰期变质阶段(M1,946~1026℃和2.9~3.2 GPa)、峰后退变质阶段(M2,硬玉+石英=钠长石反应线附近)以及晚期麻粒岩相-角闪岩相的变质阶段(M3,~0.8 GPa, 789~841℃)。此外,锆石U-Pb年代学结果表明该榴辉岩的变质时代为492.8±2.8 Ma (MSWD=0.77),结合锆石中的石榴子石、绿辉石、金红石和石英包裹体及前人所获得的年代学数据,认为该变质时代记录了早古生代榴辉岩相的变质事件,进而恢复了南阿尔金榴辉岩所记录的顺时针P-T-t轨迹。本研究为南阿尔金巴什瓦克地区超高压变质作用提供了有效的矿物学与岩石学证据,同时为探讨南阿尔金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定年 p-t-t轨迹 榴辉岩 超高压变质作用 南阿尔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别饶拔寨石榴辉石岩P-T-t轨迹及其构造意义
12
作者 闫方超 刘庆 +1 位作者 马雪盈 何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2579-2598,共20页
P-T-t轨迹作为变质岩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对揭示岩石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北大别饶拔寨镁铁-超镁铁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和就位过程长期以来尚存争议。本文通过岩相学观察、矿物化学研究和温压计计算,揭示出饶拔寨石榴辉石岩经历了... P-T-t轨迹作为变质岩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对揭示岩石的构造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北大别饶拔寨镁铁-超镁铁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和就位过程长期以来尚存争议。本文通过岩相学观察、矿物化学研究和温压计计算,揭示出饶拔寨石榴辉石岩经历了四个变质演化阶段:1)超高压变质阶段(M1):主要根据石榴子石中金红石的出溶,单斜辉石中石英的出溶和磷灰石中不透明矿物的出溶,结合前人研究,认为饶拔寨石榴辉石岩经历过超高压变质阶段(≥2.5GPa);2)高压麻粒岩相阶段(M2):矿物组合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和单斜辉石(基质)+斜长石(基质),记录的温压条件为T=648~700℃,P=1.47~1.94GPa;3)中压麻粒岩相阶段(M3):以石榴子石外围发育的主要由斜方辉石+斜长石组成的内圈“白眼圈”为特征,形成的温压条件为T=781~796℃,P=0.92~0.98GPa;4)角闪岩相阶段(M4):以石榴子石变斑晶周围发育的外圈“白眼圈”为特征,其矿物组合为角闪石+斜长石的后成合晶,形成的温压条件为T=663~685℃,P=0.50~0.58GPa。石榴辉石岩的锆石SIMS U-Pb定年得到了3组不同的交点年龄,分别为208.1~202.1Ma、227.6Ma和817.7Ma。根据锆石包裹体中角闪石+斜长石的组合,推断208.1~202.1Ma代表了角闪岩相变质年龄的下限,227.6Ma则是高压麻粒岩相的下限年龄,而新元古代年龄(817.7Ma)与区域上的变质岩原岩年龄一致,可能代表了其原岩年龄。结合前人研究,饶拔寨石榴辉石岩记录了顺时针的PT-t轨迹,揭示了板片俯冲(超高压变质)-碰撞-折返(降压升温过程,~227Ma)-抬升(降压降温过程,208~202Ma)的完整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辉石岩 温压计 p-t-t轨迹 北大别 变质作用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巴罗式变质带的最新研究及其对研究秦岭杂岩的意义 被引量:6
13
作者 任留东 李崇 +1 位作者 王彦斌 李淼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13-924,共12页
本文对苏格兰高地Grampian造山运动中产生的经典巴罗变质带进行了讨论,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关于其变质作用的特征及发生机制认识方面的重大变化。强调巴罗变质作用仅发生在整个造山运动过程中的部分时段,纪录了短暂的加热过程,时空上与区... 本文对苏格兰高地Grampian造山运动中产生的经典巴罗变质带进行了讨论,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关于其变质作用的特征及发生机制认识方面的重大变化。强调巴罗变质作用仅发生在整个造山运动过程中的部分时段,纪录了短暂的加热过程,时空上与区域内大规模的双峰式岩浆活动有关。经典的巴罗变质系列并非形成于地壳增厚及其热弛豫,而是代表了中地壳内大规模的接触变质作用。参考经典地区的变质特征,对发育巴罗式变质作用的秦岭杂岩进行了初步对比分析,指出其中与夕线石有关的变质P-T-t轨迹可能是等压冷却过程,而不是等温降压的顺时针演化模式。秦岭杂岩的变质作用时间仍需要进一步准确厘定。结合其它相关地质特征的分析和对比,得出如下推论:巴罗式变质带发育地区的变质作用、混合岩与花岗岩均属于同一动力系统作用的结果,花岗质岩体不是变质作用的原因;基性岩浆可能提供了巴罗式变质作用发生所需要的热能,但不是必要条件;巴罗式变质作用可以发生在正常地壳厚度情况下,不是碰撞构造的标志;伴随热异常的变形过程中产生了变质带的梯度分布(巴罗式变质带)和一些花岗岩,形成类似于底辟的冲起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罗变质 秦岭杂岩 双峰式岩浆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 变质p-t-t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最初十年变质岩石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4
作者 魏春景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15-427,共13页
21世纪以来变质岩石学发展迅猛。对大型俯冲带和造山带综合数值模拟研究,所得到的变质作用p-T-t与以往一维热模拟结果很不相同;利用内部一致性热力学数据库,进行变质相平衡的定量研究,改变了人们对变质反应和相平衡关系的理解,开辟了定... 21世纪以来变质岩石学发展迅猛。对大型俯冲带和造山带综合数值模拟研究,所得到的变质作用p-T-t与以往一维热模拟结果很不相同;利用内部一致性热力学数据库,进行变质相平衡的定量研究,改变了人们对变质反应和相平衡关系的理解,开辟了定量研究变质作用的新阶段;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更多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标志及地体,指示陆壳俯冲深度可能达300~350km,并对地壳岩石深俯冲的机理及变质作用演化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对麻粒岩尤其是高压和超高温麻粒岩的研究,进一步了解了麻粒岩相条件下的深熔作用与熔体演化机理,为认识早前寒武纪的板块作用与造山过程提供了新的窗口;利用多种方法对俯冲带变质流体的研究,为深刻认识俯冲带的岩浆作用及地幔演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p-t-t轨迹 变质相平衡 超高压变质作用 麻粒岩与超高温变质作用 变质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质地质学的三大前缘课题 被引量:10
15
作者 游振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4年第Z1期111-124,共14页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反映1987年以来国内外变质地质学研究的新进展:(1)变质P-T-t轨迹与区域岩石学研究;(2)变质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3)高压、超高压变质。变质p-T-t轨迹按地壳拉张区、地壳增厚区、俯冲带和...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反映1987年以来国内外变质地质学研究的新进展:(1)变质P-T-t轨迹与区域岩石学研究;(2)变质流体与岩石的相互作用;(3)高压、超高压变质。变质p-T-t轨迹按地壳拉张区、地壳增厚区、俯冲带和麻粒岩相变质地区等不同构造环境予以论列;变质流体岩石的相互关系是按区域变质、接触变质和麻粒岩相变质地区等三个类型对比描述。高压、超高压变质研究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也提出了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介绍柯石英榴辉岩岩石学和榴辉岩相岩石学的主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地质学 变质p-t-t轨迹 变质流体 超高压变质作用 榴辉岩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造山带长山子地区变质演化及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范文寿 王浩 +4 位作者 张谦 刘嘉惠 石梦岩 李真 吴春明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773-2792,共20页
长山子地区位于敦煌造山带东北部,瓜州南部约100km处。该区主要出露一套中-高级变质表壳岩,主要岩石类型有长英质片麻岩、变泥质麻粒岩、高压基性麻粒岩、斜长角闪片麻岩。高压基性麻粒岩岩块、斜长角闪片麻岩岩块以构造透镜体或布丁(... 长山子地区位于敦煌造山带东北部,瓜州南部约100km处。该区主要出露一套中-高级变质表壳岩,主要岩石类型有长英质片麻岩、变泥质麻粒岩、高压基性麻粒岩、斜长角闪片麻岩。高压基性麻粒岩岩块、斜长角闪片麻岩岩块以构造透镜体或布丁(长度为0. 5~15m)的形式,被夹持于长英质片麻岩、变泥质麻粒岩组成的基质之中,呈现典型"基质夹岩块"的混杂带特征。高压基性麻粒岩、斜长角闪片麻岩、泥质麻粒岩中,普遍保留了二至三个阶段的变质矿物组合。进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1)为石榴子石变斑晶中的细小矿物包裹体,变质高峰期矿物组合(M2)为石榴子石变斑晶和基质矿物,退变质阶段矿物组合(M3)主要为围绕石榴子石变斑晶边部发育的"白眼圈"状后成合晶。本区各类变质岩石均记录了顺时针型变质作用P-T轨迹,系典型俯冲-碰撞造山带变质作用特征。退变质阶段P-T轨迹属于西阿尔卑斯型,说明变质岩折返速率较快。变质高峰期(M2)属于中压变质相系,P-T条件分别为790~870℃/1.29~1.37GPa(高压基性麻粒岩)、680~685℃/0.89~0.97GPa(斜长角闪片麻岩)、860~880℃/0.90~1.14GPa(变泥质麻粒岩),它们之间存在大的差异。这说明,它们是形成于同一俯冲隧道内不同深度的变质岩石,在构造折返阶段才混杂在一起形成构造混杂岩。二次离子质谱(SIMS)锆石U-Pb定年表明,长山子地区变质杂岩记录了早泥盆世的俯冲事件(419~417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作用p-t-t轨迹 构造混杂岩 年代学 长山子地区 敦煌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