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通创新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基于供应链数字化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双重视角
1
作者 邱唯 彭武建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3-158,共6页
选取我国2010—2023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融通创新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融通创新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融通创新通过驱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供应链数字化对... 选取我国2010—2023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融通创新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融通创新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融通创新通过驱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培育;供应链数字化对融通创新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相对于非国有企业、研发密度较低企业,融通创新对国有企业、研发密度较高企业的新质生产力呈现更显著的促进效应。研究为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新质生产力 融通创新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供应链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制裁、双轮驱动与中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被引量:1
2
作者 曹雨暄 岳立 潘均柏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4-176,共13页
本文以美国对中国展开的芯片制裁作为外部冲击,采用2015—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企业的面板数据,通过理论推导并结合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美国制裁对中国芯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探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差... 本文以美国对中国展开的芯片制裁作为外部冲击,采用2015—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企业的面板数据,通过理论推导并结合双重机器学习模型,实证检验美国制裁对中国芯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探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差异,依托使命驱动理论和愿景驱动理论,借助机器学习因果效应估计方法检验政府和企业双元视角下的驱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①美国制裁适得其反,引发中国芯片企业创新,该创新效应在国有、大规模和知识产权高保护区企业的作用更强;②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一个从基础研究阶段到技术突破阶段再到价值体现阶段的过程,美国制裁对三阶段的影响随阶段难度递增而依次减弱;③政府使命驱动和企业愿景驱动是抵御美国制裁并达成创新激励的重要作用渠道,分阶段来看,双轮驱动机制对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阶段的创新效应显著,跨越研发期的价值体现阶段则需要找寻其他机制发挥激励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美国技术制裁 双轮驱动 双重机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利审批体制改革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来自专利快速预审制度的经验证据
3
作者 韩先锋 郑酌基 +1 位作者 朱承亮 肖远飞 《中国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131,共10页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如何发挥专利制度“压舱石”作用切实赋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亟需重点关注。借助专利快速预审制度的准自然试验,首次检验了专利审批体制改革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表明:专利审批体... 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如何发挥专利制度“压舱石”作用切实赋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亟需重点关注。借助专利快速预审制度的准自然试验,首次检验了专利审批体制改革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表明:专利审批体制改革有效驱动了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但对非关键核心技术和策略性创新并无显著影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改革发挥效能的重要路径;在内部研发基础较强企业、外部制度环境较好地区,改革效应更为明显;改革实施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模式呈现独立研发与合作研发并存局面,但后者以企业间合作模式为主,产学研和政企等跨界合作模式尚不成熟。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专利快速预审制度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的积极作用,也为持续深化我国专利制度改革创新提供了潜在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审批体制改革 专利快速预审 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框架构建、特征分析与策略建议
4
作者 孙磊华 梁正 张亚东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0,共8页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攻坚战。目前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领域的研究视角众多,但各视角间仍缺乏有效对话,缺少整合性分析框架。为此,①借鉴信息熵的概念与思想,综合战略属性、知识基础、技术体系与竞争属...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打好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攻坚战。目前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领域的研究视角众多,但各视角间仍缺乏有效对话,缺少整合性分析框架。为此,①借鉴信息熵的概念与思想,综合战略属性、知识基础、技术体系与竞争属性等不同研究视角,构建出一个能集成多种理论知识且可实现统一测度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综合框架;②利用熵值法评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指数,并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实证分析其特征,结果发现,我国“战新”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水平下滑明显,且存在显著的产业分异与区域差异;③结合实践调研,从科技创新、产业协同、产业集群、国际发展与人才需求等方面,系统诊断当前我国“战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④从制度优势牵引、创新生态重构、双链融合深化、集群治理升级、国际竞合创新、人才一体发展、敏捷治理突破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快“战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策略建议。研究提供了可集成各研究视角优势信息的方法,相关研究结论可为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框架构建 特征分析 策略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态视角下高技术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驱动路径研究
5
作者 安琪 冯启良 方炜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5,123,共12页
关键核心技术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动机-机会-能力(MOA)理论框架,以64家中国高技术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高技术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因素及驱动路径。研究发... 关键核心技术对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动机-机会-能力(MOA)理论框架,以64家中国高技术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探究高技术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因素及驱动路径。研究发现:存在3类构型可以实现高水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分别为动机-机会双驱动型、动机-能力双驱动型、动机-机会-能力综合驱动型;在实现高水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中,企业合作网络嵌入或者知识网络嵌入对企业高水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关键触发作用,政府补贴是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机会,动态能力与持续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程度的互补替代关系;核心存在条件较少且动机、机会、能力某一层面的条件缺失时,不利于高水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基于组态视角探究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驱动路径,不仅拓宽了MOA理论框架适用范围,也为政府和企业制定、优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驱动策略提供决策支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MOA框架 驱动路径 定性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创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培琪 刘兵 +1 位作者 刘怡静 罗丽 《技术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0-114,共15页
科技创新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是引领全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科创企业作为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力量,探究科创企业如何利用技术突破实现新质生产力形成,对促进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以诚志永... 科技创新催生的新质生产力是引领全球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要素,科创企业作为推动技术突破的核心力量,探究科创企业如何利用技术突破实现新质生产力形成,对促进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以诚志永华为案例,采用探索性案例分析方法,深入剖析科创企业利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过程。研究发现:在材料技术突破、全链技术升级、多维产业布局三阶段中,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化、多样化到高端化的推进,基于资源编排策略,战略定位由国产技术突破转变为市场拓展领跑至技术创新引领,生产力由替代式生产力转变为创新式生产力再至新质生产力。本文打开了科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驱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的黑箱,对技术创新背景下科创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新质生产力形成 资源编排 科创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7
作者 尤晓彤 杏稼龙 +1 位作者 吴福象 蒋璐瑶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2-80,共9页
本文在识别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以制造业上市公司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数量衡量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探究其对制造业14个细分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制造业细分行业国际竞争... 本文在识别关键核心技术的基础上,以制造业上市公司关键核心技术专利数量衡量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探究其对制造业14个细分行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与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制造业细分行业国际竞争力有显著正向影响;②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可通过提高全球价值链的前向参与度促进全球价值链位置的攀升,进而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这种技术突破对全球价值链的后向参与度并无显著影响;③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处于高研发强度、中高技术水平、高国际需求与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效果更明显。以上结论对我国加快攻克“卡脖子”技术、增强制造业GVC分工位置和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 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发模式协同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效应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岩 苏路通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18-127,共10页
技术研发是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根本途径,众多企业同时开展独立与合作研发活动,两类创新活动及其协同效应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显著影响。基于知识基础理论,利用中国ICT产业2005—2020年发明专利数据,探究企业多元研发模式协... 技术研发是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根本途径,众多企业同时开展独立与合作研发活动,两类创新活动及其协同效应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显著影响。基于知识基础理论,利用中国ICT产业2005—2020年发明专利数据,探究企业多元研发模式协同性、内部知识资源与能力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①企业独立与合作研发模式互补性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促进作用,而平衡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负相关关系,两类研发模式协同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②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中介两类研发模式互补性和平衡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间的关系;③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广度和深度负向调节研发模式互补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间的关系,但会缓解平衡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的负向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理论,为ICT企业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动态调整研发策略,从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发模式 研发互补性 研发平衡性 研发协同性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视阈下双链耦合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志迎 郭瑞昭 李涵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19,共9页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保护既有生产力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之关键。本文借助技术成长S曲线和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理论,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分为既有技术...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保护既有生产力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之关键。本文借助技术成长S曲线和产业生命周期曲线理论,考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分为既有技术遭受技术制裁、面向前沿技术突破新S曲线两种情境下的突破,结合创新链与产业链两种耦合模式讨论生产力问题。其一是创新链“赋能”产业链,既有技术在遭受发达国家技术制裁时,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保护和提升既有生产力;其二是创新链“衍生”产业链,通过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研究结论对系统理解新质生产力思想具有理论参考和现实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产业链 创新链 产业生命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有企业推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协同创新网络竞合关系的治理机制——基于“华龙一号”核电技术案例研究
10
作者 杨筱恬 关月 于淼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42-150,共9页
国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如何对创新网络多主体竞合关系进行有效治理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选取中核工程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竞合关系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究国有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对创新网络竞合关... 国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如何对创新网络多主体竞合关系进行有效治理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选取中核工程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竞合关系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究国有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对创新网络竞合关系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①国有企业对协同创新网络主体存在行政要素驱动、技术要素驱动和利益要素驱动3类竞合关系;②针对不同类型竞合关系,分别采取行政协调、柔性治理与规范合作3种细分机制,促进创新网络主体良性合作,同时对价值创造与分配中存在的竞合关系进行有效治理。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国有企业情境下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为国有企业管理协同创新网络主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企业 国有企业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协同创新 竞合关系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定位双星到布局寰宇:专精特新企业如何借助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价值共创 被引量:38
11
作者 李树文 罗瑾琏 张志菲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5,I0017,I0018,共14页
专精特新企业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典型组织,在我国面临的独特关键核心技术情境下,如何利用其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价值共创,成为当前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共同面临的挑战。本文选取司南导航这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调研对象,运用... 专精特新企业是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典型组织,在我国面临的独特关键核心技术情境下,如何利用其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价值共创,成为当前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共同面临的挑战。本文选取司南导航这一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调研对象,运用探索性案例分析方法系统探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价值共创的助推过程。研究发现:(1)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通过触发企业确立组织身份与编排技术资源来助推企业打破资源约束、优势选择与链条边界,实现价值共创。(2)随着关键核心技术从单项突破到集成设计,阶段性组织身份依次确立,并催动着技术资源编排表现出“结构化—能力化—杠杆化”的资源变化逻辑,即从资源建构到资源外拓的能力化提升、再到资源联动的杠杆化撬动,资源编排中的企业作用也发生着从参与到参与与主导并存、再到主导的显著变化。(3)随着情境更迭,我国企业实现从单项突破到全链突破的“由上而下”技术释放,以及到集成设计的“由下而上”技术集成。本文不仅解构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助推价值共创的过程机制,而且建构了我国独特情境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后产业化应用的理论框架,补充和丰富了关键核心技术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价值共创 资源编排 组织身份 专精特新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学研融合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的影响——政府与市场双元制度情境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张羽飞 刘培琪 原长弘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33-44,共12页
在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形势下,产学研融合成为制造业领军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普遍选择。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制造业领军企业这一技术创新关键主体,基于中国独特的政府与市场双元驱动制度情境,利用制造企业50... 在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形势下,产学研融合成为制造业领军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普遍选择。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制造业领军企业这一技术创新关键主体,基于中国独特的政府与市场双元驱动制度情境,利用制造企业500强名单中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产学研融合程度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的影响,以及政府与市场双元驱动制度情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第一,产学研融合广度与深度均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政府支持与市场化程度可强化产学研融合广度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的正向影响;第三,政府支持与市场化程度可强化产学研融合深度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的正向影响。结论可丰富产学研融合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相关研究,对中国制造业领军企业借助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学研融合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制造业领军企业 政府支持 市场化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来自专利文本机器学习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7
13
作者 元茹静 钞小静 《经济与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31,共18页
关键核心技术是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的重要抓手,数字基础设施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重要的底层支撑。本文立足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典型特征,阐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理论机理,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结合2010—2021... 关键核心技术是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的重要抓手,数字基础设施为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重要的底层支撑。本文立足于数字基础设施的典型特征,阐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理论机理,利用机器学习方法结合2010—2021年中国专利全文数据库筛选识别关键核心技术,并结合基于中国省级政府采购数据度量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可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知识溢出、开放式创新是影响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渠道;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关键核心技术的提升作用在强数字经济监管地区、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地区、高企业密集度地区以及技术多样化企业中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能够为全面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政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知识溢出 开放式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素配置扭曲是否阻碍了中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被引量:5
14
作者 杏稼龙 吴福象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素配置扭曲成为影响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主要因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剖析要素配置扭曲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作用机制,基于2001—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测算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实证检验资本...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素配置扭曲成为影响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主要因素。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剖析要素配置扭曲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作用机制,基于2001—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数据测算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实证检验资本和劳动力配置扭曲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结果发现:考察期内中国企业资本配置扭曲程度呈上升趋势,劳动力配置扭曲程度呈下降趋势;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大多数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资本和劳动力配置扭曲均显著抑制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且劳动力配置扭曲的抑制作用更大;要素配置扭曲的抑制作用因企业地理位置、企业规模、企业所有权性质差异而存在异质性。结论可以为改善要素配置扭曲程度、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进而推动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配置扭曲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统一大市场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学研深度融合影响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被引量:21
15
作者 张羽飞 张树满 刘兵 《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8-576,615,共10页
基于《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名单中A股上市企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并实证检验深度与强度两维度产学研融合质量对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影响,以及政府支持对该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产学研融合深度与产学研融合强... 基于《202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名单中A股上市企业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分析并实证检验深度与强度两维度产学研融合质量对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影响,以及政府支持对该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产学研融合深度与产学研融合强度均显著提升了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政府直接支持和政府间接支持均正向调节了产学研融合深度与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之间的关系;政府直接支持和政府间接支持均负向调节了产学研融合强度与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学研深度融合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领军企业 政府直接支持 政府间接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链链主视角下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角色适配性、模式选择与推进体系 被引量:16
16
作者 阳镇 王文娜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0-114,共15页
通过匹配关键核心技术类型与恰当的产业链链主的技术创新模式,推动产业生态共生群落组织面向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致的信念和行动,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机制。从主体地位适配性、能力适配性、安全诉求适配性、竞争诉求适配性和价... 通过匹配关键核心技术类型与恰当的产业链链主的技术创新模式,推动产业生态共生群落组织面向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致的信念和行动,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重要机制。从主体地位适配性、能力适配性、安全诉求适配性、竞争诉求适配性和价值攀升诉求适配性五个维度,阐释产业链链主牵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角色适配性,并将关键核心技术依据其关键特征提取,分为面向知识高度层级化和复杂化的关键核心技术、面向具有颠覆式创新意义的关键核心技术、面向数字技术的关键核心技术三类。针对面向知识高度层级化和复杂化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在科学逻辑、技术逻辑和用户逻辑的主导制度下,采用以产业链链主为核心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模式;针对面向具有颠覆式创新意义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在科学逻辑、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的主导制度下,采用以产业链链主牵引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模式;针对面向数字技术的关键核心技术,应在科学逻辑、技术逻辑和市场逻辑的主导制度下,采用以产业链链主为建构者的产业数字平台创新生态模式。未来要准确识别和评估关键产业的链主企业,加强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体系建设,系统构建面向产业链创新能力提升的产业政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链链主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产业数字平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概念辨析、影响因素与组织模式 被引量:16
17
作者 张羽飞 刘兵 原长弘 《科学管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3-32,共10页
当前,在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与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紧迫形势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成为亟待破解的理论与现实难题,但未见研究专门探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学理概念。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牵引与现实瓶颈破解,(1)基于现有研究与现实实践,... 当前,在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与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紧迫形势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成为亟待破解的理论与现实难题,但未见研究专门探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学理概念。立足于国家战略需求牵引与现实瓶颈破解,(1)基于现有研究与现实实践,提出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学理概念,辨析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与突破性创新及颠覆性创新的异同,理清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主要特征;(2)基于“企业特征”和“外部环境”两个层面,构建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因素模型;(3)基于参与主体的视角,归纳并总结了以重大科技项目为主体、以国家科研机构为主体、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主体、以领军企业为主体的四大类型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组织模式。本研究拓展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相关研究,并为中国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突破的实践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概念辨析 突破特征 影响因素 组织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业模式创新赋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内在机制与经验证据 被引量:9
18
作者 杏稼龙 吴福象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124,共13页
商业模式创新是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在阐明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理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11—2021年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内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是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在阐明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理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11—2021年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内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显著提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异质性检验显示,商业模式创新对提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存在促进作用,且国有企业显著强于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强于中小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显著强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机制检验表明,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知识资本积累效应、研发产品需求效应和研发投入保障效应提高了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研究结论为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推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模式创新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技术创新 制造业转型升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创新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
19
作者 安琪 方炜 冯启良 《华东经济管理》 2025年第9期53-64,共12页
制度创新既是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文章基于新制度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利用2011—2022年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数据和中国高技术制造企业的经验数据,采用渐近双重差分固定效... 制度创新既是深化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障。文章基于新制度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利用2011—2022年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数据和中国高技术制造企业的经验数据,采用渐近双重差分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制度创新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度创新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制度创新通过促进主体间合作、强化企业战略柔性的有效路径促进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异质性分析表明,制度创新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大型企业以及未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企业中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创新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开放式创新 技术制造企业 研发合作 战略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核心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以中国高速列车牵引系统为例 被引量:56
20
作者 宋娟 谭劲松 +2 位作者 王可欣 赵晓阳 仲淑欣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5,I0001,I0002,共14页
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是制约中国高质量发展难题,如何突破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亟需探索的问题。本文以中国高速列车牵引系统突破为案例对象,结合创新生态系统、耦合与关系多元性理论,探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规律。研究表明,关键核心技... 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是制约中国高质量发展难题,如何突破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亟需探索的问题。本文以中国高速列车牵引系统突破为案例对象,结合创新生态系统、耦合与关系多元性理论,探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规律。研究表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包括四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依赖的技术知识存在差异,因而核心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环节的技术特征,与创新生态系统成员构建适配的多元耦合网络:与科研机构构建研发导向型紧密耦合网络以突破集成技术;与部件研制企业建立研发导向型松散耦合网络以支持其突破负责的子技术分支;采用研发导向型松散耦合网络,促进所有部件研制企业协同创新以实现子技术分支匹配兼容;与创新生态系统上下游成员构建商业化导向型紧密耦合网络,促进研发网络和商业化网络交互迭代,持续提高技术可靠性,最终成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此外,由于新旧技术范式和企业技术能力差异,在“落后—追赶”与“创新引领”阶段中,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所依赖的有效耦合模式不同,具体表现在耦合网络的结构和演进特征方面。本研究拓展并深化创新生态系统“瓶颈”与耦合模式研究,为核心企业与政府协调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间耦合关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困境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 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 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核心企业 关系多元性 耦合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