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素录井在川渝地区关键层位岩性识别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
作者 尹平 漆麟 +5 位作者 朱茜霞 罗利 唐家琼 阮聪 赵磊 梁红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31-38,共8页
随着川渝地区快速钻井工艺的推广应用,返出岩屑呈细碎甚至粉末状,传统的岩屑岩性识别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为此,根据元素地球化学原理,对该区关键层位开展了元素录井岩性定性识别及定量解释工作。结果表明:(1)不同岩性元素录井特征差异... 随着川渝地区快速钻井工艺的推广应用,返出岩屑呈细碎甚至粉末状,传统的岩屑岩性识别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为此,根据元素地球化学原理,对该区关键层位开展了元素录井岩性定性识别及定量解释工作。结果表明:(1)不同岩性元素录井特征差异明显,易于识别,如玄武岩为0.35<Fe/Si<0.55且Ca/(Na+K)<4.00,而沉积岩Fe/Si<0.35或Fe/Si>0.55;(2)沉积岩中可依据(Al+Si+Fe)和(Ca+Mg+S)组合识别出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硫酸盐岩及其过渡岩类,其中(Al+Si+Fe)>31%者为碎屑岩,(Al+Si+Fe)<8%且(Ca+Mg+S)<36%为碳酸盐岩,而(Al+Si+Fe)<5%且(Ca+Mg+S)>36%则为硫酸盐岩。进一步可根据(Si+K+Ca)和Si/Al、(Al+Si+Fe+K)和(Ca+S)/Mg识别出砂岩、泥(页)岩、石膏、白云岩、石灰岩及其过渡岩类。为便于该方法在现场应用,建立了该区关键层位元素录井岩性识别定性图版并开发了定量解释软件。在川渝地区MX207井等10口井现场应用的效果表明:该方法岩性识别符合率介于88.75%~95.22%,平均符合率达92.42%,能够满足该区关键油气层位随钻岩性快速识别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渝地区 关键层位 元素录井 随钻岩性识别 岩性定量解释 定性识别图版 解释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急斜煤层采空场覆岩变形破坏数值与相似模拟 被引量:14
2
作者 邵小平 石平五 张嘉凡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49-253,共5页
依据煤层倾角及开采后顶板破坏特征及其影响不同,将倾角在45~60°的煤层称为亚急斜煤层,其开采过程中顶板影响相对显著。文中针对乌鲁木齐矿区,通过相似材料与数值模拟试验,对亚急斜水平分段放顶煤开采过程中采空场覆岩变形破坏特... 依据煤层倾角及开采后顶板破坏特征及其影响不同,将倾角在45~60°的煤层称为亚急斜煤层,其开采过程中顶板影响相对显著。文中针对乌鲁木齐矿区,通过相似材料与数值模拟试验,对亚急斜水平分段放顶煤开采过程中采空场覆岩变形破坏特征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亚急斜煤层开采过程中采空场覆岩变形破坏主要沿煤层法向方向发展;基本顶(老顶)岩层破坏后并没有直接垮落,而是有可能形成一定的结构体——铰接岩块结构;关键层位结构体的回转失稳是造成大范围覆岩剧烈活动的根本原因;岩层结构的存在,特别是关键层位结构体的存在,使得覆岩大范围垮落对工作面的影响程度大大降低了,支架可以保持良好的运转,有助于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分段放顶煤 铰接岩块结构 关键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Z25-1油田井壁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蒋金宝 杜文军 张瑞英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4,136,共3页
介绍了BZ25-1油田井壁失稳的现状。综合利用测井资料、井史和理论分析,采用"关键层位"法确定明化镇组和馆陶组为井壁失稳的关键层位;利用等效深度法计算了孔隙压力,与实测孔隙压力吻合较好;利用密度测井资料计算了垂向地应力... 介绍了BZ25-1油田井壁失稳的现状。综合利用测井资料、井史和理论分析,采用"关键层位"法确定明化镇组和馆陶组为井壁失稳的关键层位;利用等效深度法计算了孔隙压力,与实测孔隙压力吻合较好;利用密度测井资料计算了垂向地应力;利用改进的黄氏模型计算了水平地应力。利用上述计算的结果和岩石强度参数,计算了坍塌压力和破裂压力剖面。结合井眼波动压力分析结果,给出了钻井液的安全密度窗口。现场应用表明,推荐的钻井液密度应用较好,且低于设计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Z25—1油田 井壁稳定 关键层位 安全密度窗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封堵测漏法探测顶板裂隙带动态演化规律
4
作者 郭歌 张兴华 张柏林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0-153,共4页
以沙曲二号矿4#煤层为背景,应用“三带”划分计算模型得到工作面顶板覆岩裂隙带高度,应用井下钻孔双端封堵测漏法探测工作面顶板覆岩裂隙带动态演化规律,结果表面,裂隙带发育高度29.5~32.5 m,综合理论计算及现场测试结果,得到工作面顶... 以沙曲二号矿4#煤层为背景,应用“三带”划分计算模型得到工作面顶板覆岩裂隙带高度,应用井下钻孔双端封堵测漏法探测工作面顶板覆岩裂隙带动态演化规律,结果表面,裂隙带发育高度29.5~32.5 m,综合理论计算及现场测试结果,得到工作面顶板裂隙带高度27 m。为该矿井确定高效钻孔瓦斯抽采关键层位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其他采用切顶成巷的沿空留巷开采方式的矿井瓦斯抽采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带高度 封堵测漏法 瓦斯抽采 关键层位 动态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