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内侧间隙测量对髋关节脱位术后稳定性的预测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彭 吕洪海 杜智军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11-13,16,共4页
目的探讨关节内侧间隙测量对髋关节脱位术后稳定性的预测意义。方法分析2004~2007年本院10例髋关节再脱位患儿以及随机抽取的50例术后未发生再脱位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对其术后1d、1周、1.5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骨盆平片... 目的探讨关节内侧间隙测量对髋关节脱位术后稳定性的预测意义。方法分析2004~2007年本院10例髋关节再脱位患儿以及随机抽取的50例术后未发生再脱位患儿的影像学资料,对其术后1d、1周、1.5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骨盆平片进行患侧髋关节内侧间隙值OA以及泪滴至髋臼外缘的距离OA的测量,并采用D值(D=OA/OA)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无再脱位组D值基本小于0.8。其中30例采用髋关节外展支具,未出现再脱位,D值位于0.66~0.8之间;脱位组在石膏同定期间,D值基本小于0.7,此时股骨头位于髋臼内,未出现脱位;术后6周至3个月拆除石膏后,D值为0.66.0.8,未采取措施,相继出现脱位,此时D值基本大于0.8。结论测量关节内侧间隙对于评价髋关节脱位术后关节的稳定性以及预测早期再脱位有重要意义。D值小于0.66,关节稳定,不会出现再脱位;D值为0.66~0.8,关节稳定性受到影响,可能出现再脱位,需尽早采取干预措施;D值大于0.8,出现再脱位,简单保守治疗措旆失去作用.需再次手术蚕新复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脱位/并发症 关节不稳定性 预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
2
作者 陈德胜 金群华 +2 位作者 黄建国 吕金捍 李亚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0期1060-1061,共2页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999年6月至2003年12月的26例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进行分析。根据Danis-Weber分型,A型5例,B型15例,C型6例。其中双踝骨折19例,三踝骨折7例。结果:随访6~14个...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对我院1999年6月至2003年12月的26例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进行分析。根据Danis-Weber分型,A型5例,B型15例,C型6例。其中双踝骨折19例,三踝骨折7例。结果:随访6~14个月(平均11.5个月),26例均骨折愈合。按Leeds等评定标准:优10例,良14例,差2例,优良率92.3%。结论:不稳定性踝关节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可使骨折解剖复位、固定可靠,踝关节早期进行功能锻炼,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稳定性关节骨折 治疗 外科手术 功能锻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治疗下尺桡关节不稳定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刘永刚 吴优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1-916,共6页
目的探讨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治疗下尺桡关节(DRUJ)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治疗的24例DRUJ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手术部位,随访时间,术前及末次随访... 目的探讨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治疗下尺桡关节(DRUJ)不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我院接受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治疗的24例DRUJ不稳定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手术部位,随访时间,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腕关节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前臂旋前及旋后活动度、快速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腕关节VAS评分及功能指标。结果随访12~21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5.38±2.76)个月。术前腕关节VAS评分为4~8(6.13±1.08)分,末次随访时为1~3(1.25±0.53)分,较术前改善(P<0.001);术前前臂旋前及旋后活动度为95°~145°(120.83±14.35)°,末次随访时为145°~180°(175.21±6.51)°,较术前增大(P<0.001);术前快速臂肩手功能障碍评分为34~98(78.58±19.22)分,末次随访时为10~34(21.46±6.30)分,较术前下降(P<0.001)。术后1例患者前臂旋前受限,1例存在DRUJ不稳定,经相应处理后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因同种异体肌腱所致的排斥反应或感染,以及操作所致的重要神经和血管损伤。结论骨间膜远端斜束强化技术临床效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DRUJ不稳定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间膜 远端斜束 下尺桡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关节镜下喙突移位Latarjet手术治疗肩关节前方不稳定 被引量:12
4
作者 吴关 姜春岩 +3 位作者 鲁谊 朱以明 李奉龙 李旭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1-325,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关节镜下喙突移位Latarjet手术的技术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是治疗复杂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有效方法,而经典的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没有进行前方关节囊的重建,且术中对肩胛下肌破坏较明显。从2013年2... 目的:探讨改良关节镜下喙突移位Latarjet手术的技术特点及手术效果。方法: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是治疗复杂肩关节前方不稳定的有效方法,而经典的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没有进行前方关节囊的重建,且术中对肩胛下肌破坏较明显。从2013年2月开始,北京积水潭医院运动损伤科对经典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进行改良,术中加入前方关节囊重建术,并采取经腱腹结合部位分离肩胛下肌的技术充分保护肩胛下肌,术后第2天行CT检查评价骨移植物位置。结果: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共有51例肩关节前向不稳定患者行改良后的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CT显示,骨块与肩盂平齐的病例为48例(94.1%),偏内侧病例3例(5.9%)。骨块位于2点至5点位置的病例49例占96.0%,高于2点位置1例占2.0%,低于5点位置1例占2.0%。术后随访未发现复发脱位及半脱位。结论:改良关节镜下Latarjet手术不仅可按照经典切开术式进行操作,同时又能兼具关节镜下手术的微创、精细等优势,喙突骨块可达到良好的位置,手术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关节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与切开腘腓韧带重建治疗膝关节后外旋转不稳定的对比 被引量:5
5
作者 张辉 刘心 +2 位作者 洪雷 耿向苏 冯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37-243,共7页
目的:对比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技术和切开腘腓韧带重建技术治疗膝关节后外复合体损伤的临床随访结果。方法:2003年8月至2010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33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A型后外复合体损伤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行后交叉韧... 目的:对比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技术和切开腘腓韧带重建技术治疗膝关节后外复合体损伤的临床随访结果。方法:2003年8月至2010年12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的33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A型后外复合体损伤的患者,对所有患者行后交叉韧带重建和后外复合体重建手术(15例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18例切开的腘腓韧带重建)。术前和术后的膝关节稳定性评估包括膝关节应力像、KT-1000测量胫骨最大前后向位移和胫骨外旋试验。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2年以上随访。全关节镜下腘肌腱重建组与切开腘腓韧带重建组的膝关节应力像、KT-1000测量胫骨最大前后向位移和屈膝30°胫骨外旋试验在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间对比显示,除了术前膝关节应力像和KT-1000测量胫骨最大前后向位移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1),其他指标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没有伸直受限,两组术后屈膝受限分别为3.33°±4.88°和3.06°±3.38°。结论:全关节镜下腘肌腱和切开腘腓韧带重建联合后交叉韧带重建能够显著改善膝关节后向和后外旋转稳定性,两种技术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不稳定性 关节 修复外科手术 肌腱 韧带 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桡尺远侧韧带对桡尺远侧关节稳定作用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荣艳波 田光磊 陈山林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8-521,共4页
目的:明确掌、背侧深层桡尺韧带对桡尺远侧关节的稳定作用。方法:将14具新鲜冰冻上肢标本随机分为2组,解剖显露桡尺远侧韧带,分别标记掌、背侧深层韧带,解剖游离出旋前圆肌及旋后肌,在桡骨Lister结节处垂直骨面置一枚克氏针,前臂中立位... 目的:明确掌、背侧深层桡尺韧带对桡尺远侧关节的稳定作用。方法:将14具新鲜冰冻上肢标本随机分为2组,解剖显露桡尺远侧韧带,分别标记掌、背侧深层韧带,解剖游离出旋前圆肌及旋后肌,在桡骨Lister结节处垂直骨面置一枚克氏针,前臂中立位时在尺骨远端同一水平位置平行置一枚克氏针作为标记点,用自制的夹具将标本固定于生物力学仪器上,使肘关节屈曲90°,固定尺骨,使桡骨可围绕尺骨自由旋转。于旋前圆肌加载50 N的力模拟前臂主动旋前,于旋后肌加载60 N的力模拟主动旋后,分别切断掌、背侧深层桡尺韧带,测量桡骨相对于尺骨的位移。结果:切断掌侧深层韧带后,前臂旋前时桡骨相对于尺骨的位移明显改变(t=5.591,P=0.001),旋后时无明显改变(t=0.433,P=0.680)。切断背侧深层韧带后,前臂旋前时桡骨相对于尺骨的位移无明显改变(t=1.000,P=0.356),旋后时明显改变(t=-6.225,P=0.001)。结论:单独切断掌侧深层桡尺韧带会造成桡尺远侧关节旋前时不稳定,单独切断背侧深层桡尺韧带会造成桡尺远侧关节旋后时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生物力学 关节不稳定性 韧带 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同期手术中长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江东 胡跃林 +5 位作者 焦晨 郭秦炜 谢兴 陈临新 赵峰 皮彦斌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5-509,共5页
目的: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综合征患者术后进行3~9年的随访,探讨其中长期疗效,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0年2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接受外踝韧带修复和后踝关节镜清理同期手术的患者共47例,... 目的: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综合征患者术后进行3~9年的随访,探讨其中长期疗效,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2010年2月—2015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接受外踝韧带修复和后踝关节镜清理同期手术的患者共47例,随访42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28.9±10.0)岁。通过问卷及查体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关节稳定性、活动度及运动机能等,对比术前和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后足评分、运动机能Tegner评分,并分析临床评分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受伤时间、手术用时、软骨损伤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71.8±22.8)个月。患者术后VAS评分、AOFAS评分及Tegner评分均优于术前水平( 1.0 vs. 5.0, 92 vs. 80, 6.5 vs. 2.0, P 均<0.001),疗效优良率为97.6%,术后VAS评分( t =2.719, P =0.10)、AOFAS评分( t =-2.853, P =0.10)、Tegner评分( t =-3.443, P =0.001)和恢复运动时间( t =2.814, P =0.008)均与患者年龄呈负相关,术后VAS评分与软骨损伤呈负相关( Z =-2.195, P =0.028)。结论: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后踝撞击同期手术后的中长期临床效果良好,患者年龄与临床疗效呈负相关,合并软骨损伤可加重患者术后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韧带损伤 后踝撞击综合征 关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髌骨内侧支持带稳定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陈疾忤 陈世益 张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66-469,共4页
目的 :研究髌骨内侧支持带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髌骨稳定中的作用。方法 :在 13具成人尸体 2 6例膝关节标本上 ,解剖观察髌骨内侧支持带的组成 ,以及各组成部分在髌骨稳定中的作用。结果 :髌骨内侧支持带由髌股内侧韧带、髌胫内侧韧带和... 目的 :研究髌骨内侧支持带的解剖学特点及其在髌骨稳定中的作用。方法 :在 13具成人尸体 2 6例膝关节标本上 ,解剖观察髌骨内侧支持带的组成 ,以及各组成部分在髌骨稳定中的作用。结果 :髌骨内侧支持带由髌股内侧韧带、髌胫内侧韧带和髌骨半月板韧带等三部分组成 ,其中以髌股内侧韧带最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骨 稳定机制的研究 韧带 关节不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结合线袢固定的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术:手术技术及术后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邵振兴 宋庆法 +1 位作者 赵宇晴 崔国庆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96-901,共6页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榫卯结构的改良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术结合线袢固定的手术方法,并对其术后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共有56例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患者接受了结合线袢固定的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手... 目的:探讨一种基于榫卯结构的改良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术结合线袢固定的手术方法,并对其术后影像学结果进行分析。方法: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共有56例复发性肩关节前向不稳患者接受了结合线袢固定的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手术,所有的患者均在术前及术后即刻、3个月、6个月、3年分别进行头盂分离的三维CT评估,评估内容包括骨块位置、骨愈合以及骨重塑情况,并对术后并发症进行随访和记录。结果:5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1±3.7)个月。在三维CT扫描En-Face相上喙突骨块中点位于4点钟左右位置(123.8°±12.3°),CT轴位上喙突骨块位置优良率达到95%(53/56),3年随访喙突骨块愈合率达到96.4%(54/56)。术后3个月、6个月及3年喙突骨块的长度分别为术后即刻长度的96.9%±4.9%、91.9%±6.2%、91.6%±6.6%,移植喙突骨块在术后3个月时长度变化并不明显(t=2.12,P>0.05),而术后6个月时缩短较为明显(t=4.98,P<0.05),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乎保持不变(t=-0.75,P>0.05),在3年随访时所有移植的喙突骨块都保留了90%以上的初始长度。愈合的病例中未发现明显的骨块吸收;其中25例在CT上都观察到了明显的喙突骨块与关节盂之间的新生骨重塑,术后3年随访时关节盂面积平均为(9.72±1.22)cm^(2),较术后即刻的(9.42±1.11)cm^(2)有显著增加(P<0.05);最终随访时,所有的病例在CT上均未发现骨性关节炎的发生。结论:结合线袢固定的关节镜下“嵌入式”喙突移位手术用于治疗复发性肩关节前脱位,术后喙突骨块位置良好、骨愈合率满意。基于榫卯结构以及线袢固定的方法可以提高稳定性,并促进喙突骨块的术后愈合,同时又可以避免使用传统螺钉固定造成的骨溶解以及螺钉植入相关的并发症。更重要的是,术后喙突骨块和关节盂之间的骨重塑显著增加了关节盂面积,有利于恢复肩关节的前向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不稳定性 肩脱位 关节镜检查 线袢固定 三维CT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寰枢关节旋转性移位的诊断与治疗 (附15例报导)
10
作者 刘英民 朱志强 曹士民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4期310-311,共2页
目的 探讨儿童寰枢关节旋转性移位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和治疗、随访结果的15例寰枢椎关节旋转性移位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5例儿童寰枢关节旋转性移位病例,经过抗感染、理疗、雾化吸入、颈椎牵引治疗,1... 目的 探讨儿童寰枢关节旋转性移位的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完整影像学资料和治疗、随访结果的15例寰枢椎关节旋转性移位的病例进行分析。结果15例儿童寰枢关节旋转性移位病例,经过抗感染、理疗、雾化吸入、颈椎牵引治疗,13例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2例明显好转。结论寰枢关节旋转性移位绝大多数见于儿童,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颈部感染后,经过积极的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损伤 关节不稳定性 脱位 诊断 脱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足底压力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6
11
作者 侯宗辰 敖英芳 +11 位作者 胡跃林 焦晨 郭秦炜 黄红拾 任爽 张思 谢兴 陈临新 赵峰 皮彦斌 李楠 江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9-285,共7页
目的: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患者在步行与单足支撑时的足底压力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75例CAI患者及40例正常人,对步行及单足站立时的足底压力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测量指标为足底每个区域的压强峰... 目的:探讨慢性踝关节不稳(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患者在步行与单足支撑时的足底压力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纳入75例CAI患者及40例正常人,对步行及单足站立时的足底压力参数进行对比分析,测量指标为足底每个区域的压强峰值、达峰时间、边界时间(time to boundary,TTB)和压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COP)偏移速度等系列指标。评估CAI患、健侧差异以及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并分析存在差异的足底压力指标与患者年龄、性别、侧别、体重指数、Beight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CAI患者患、健侧步行时均化峰值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与正常人相比,患侧的第一跖骨(t=2.99,P=0.02)和第二跖骨(t=2.09,P=0.01)、双侧的足跟内侧(患侧t=2.33,P=0.01;健侧t=3.74,P=0.02)和足趾区峰值压力(患侧t=2.23,P=0.01;健侧t=3.28,P=0.02)较小,患侧的第五跖骨区域(t=-3.86,P=0.03)的均化峰值压力较大,且患侧第四跖骨达峰时间较晚(t=3.33,P=0.01)。患侧的内外侧TTB最小值(t=-2.67,P=0.03)、极小值的平均值(t=-3.54,P=0.02)和标准差(t=-2.86,P=0.04)均明显小于健侧,与正常人相比,TTB系列与压力中心系列指标提示患、健侧在内外向和前后向均存在明显的稳定性缺陷(P<0.05)。女性、Beighton评分高的CAI患者内外向稳定性缺陷更明显(P<0.05)。结论:CAI患者在平地步行时患、健侧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与正常人存在明显差异,患侧足底COP明显向足外侧偏移。单足支撑时,患侧前后向及双侧的内外向姿势控制稳定性均明显弱于正常人,女性及伴有全身韧带松弛症的CAI患者内外向稳定性缺陷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韧带损伤 关节不稳定性 足底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不同体位MR扫描评价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髌股关节不稳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金笑 袁慧书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9期705-710,共6页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广泛应用于膝关节损伤的影像学诊断。目前国内大多采用仰卧伸直位进行常规膝关节扫描,但膝关节不同伸屈位置时的解剖关系和运动学特点使得伸直位扫描对于膝关节病变的评价可能不准确,在判断...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广泛应用于膝关节损伤的影像学诊断。目前国内大多采用仰卧伸直位进行常规膝关节扫描,但膝关节不同伸屈位置时的解剖关系和运动学特点使得伸直位扫描对于膝关节病变的评价可能不准确,在判断前交叉韧带损伤及髌股关节不稳等方面尤为显著。作者主要综述了不同膝关节扫描体位对评价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髌股关节不稳的研究进展,旨在探讨多角度扫描对于提高膝关节损伤诊断准确性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 髌股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前交叉韧带损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岳平 林佩达 倪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548-549,共2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采用一种新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术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6例,年龄10~72岁,平均32岁...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采用一种新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术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6例,年龄10~72岁,平均32岁。病因有齿状突骨折、横韧带断裂、寰枢椎复合骨折等。结果:26例患者经3个月~2年(平均6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具有安全、术后即刻稳定、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后路的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枢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内固定术 治疗 创伤性寰枢椎不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事故致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法医学鉴定1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杜广玲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2期215-216,共2页
1案例 1.1简要案情 金某,女,51岁,因“交通事故摔伤致右肘部疼痛、畸形、出血”入院。急诊X线侧位片显示右肘关节脱位,右桡骨小头、右尺骨冠突骨折.
关键词 法医学 交通事故 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恐怖三联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颈交界区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陈赞 菅凤增 凌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145-148,共4页
目的探讨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颅颈交界区不稳定的临床经验。方法27例颅颈交界区不稳定患者(先天性寰枢关节脱位21例、颅底凹陷症经口齿状突切除致寰枢关节脱位1例、外伤致寰枢关节脱位1例、经口斜坡脊索瘤切除致寰枢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螺钉-钛棒(板)内固定技术治疗颅颈交界区不稳定的临床经验。方法27例颅颈交界区不稳定患者(先天性寰枢关节脱位21例、颅底凹陷症经口齿状突切除致寰枢关节脱位1例、外伤致寰枢关节脱位1例、经口斜坡脊索瘤切除致寰枢关节脱位3例和椎管内神经纤维瘤病致寰枕关节破坏1例),手术前日本整形外科协会(JOA)评分1~13分,平均(7.45±1.62)分,施行枕骨钉或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并通过螺钉间撑开技术使寰枢关节复位。根据手术后JOA评分和影像学改善程度,评价手术疗效。结果27例患者中除1例手术后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余26例均明显改善。手术后2周CT检查椎体间融合良好,仅2例(2枚)枢椎椎弓根螺钉穿破骨皮质,但未造成血管损伤或神经压迫,其余螺钉位置良好。随访3~36个月,平均10.50个月。手术后3个月,患者JOA评分1~13分,平均(13.26±1.02)分,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210,P=0.001);平均改善率为(60±12)%。结论枕骨钉或寰椎侧块-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颅颈交界区不稳定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不稳定性 寰枢关节 骨螺丝 骨折固定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植骨融合椎板钩内固定治疗寰枢椎失稳3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和平 张普国 +1 位作者 黄明光 李佛保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9期983-984,共2页
目的 :评价椎板钩加压内固定治疗寰枢失稳的效果。方法 :对 3例寰枢椎失稳者 (包括齿状突骨折 2例 ,寰枢椎脱位 1例 )行后路自体髂骨植骨、椎板钩 (Apofix)内固定术。结果 :随访 6~ 18个月 ,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对寰枢失稳可采用寰... 目的 :评价椎板钩加压内固定治疗寰枢失稳的效果。方法 :对 3例寰枢椎失稳者 (包括齿状突骨折 2例 ,寰枢椎脱位 1例 )行后路自体髂骨植骨、椎板钩 (Apofix)内固定术。结果 :随访 6~ 18个月 ,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对寰枢失稳可采用寰枢椎后路融合椎板钩内固定术治疗。椎板钩内固定术无需椎板下穿越钢丝 ,避免了钢丝断裂及松脱 ,是一种易操作且效果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板钩 寰枢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骨移植 脊柱融合术 骨折内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