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连续性视域下流动境遇儿童的发展教育 被引量:2
1
作者 肖庆华 刘珊珊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3,共9页
教育与个体发展历程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整合统一体。流动境遇本质上是儿童个体“存在”与实现“去存在”的重要发展契机,对流动儿童的研究视角需要从忽视“中断性遭遇”的连续性取向转换为珍视“危机与转折”的非连续性教育取向。从... 教育与个体发展历程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整合统一体。流动境遇本质上是儿童个体“存在”与实现“去存在”的重要发展契机,对流动儿童的研究视角需要从忽视“中断性遭遇”的连续性取向转换为珍视“危机与转折”的非连续性教育取向。从个体存在的关系视域出发,儿童在流动境遇中体验了与空间关系的安全感危机、与他者关系的信任感危机、与身份标签关系的认同危机、与内在心境关系的消沉危机,这些危机既是中断儿童连续性发展的“终点”,亦是非连续性教育的重要“起点”。基于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理论探讨流动境遇儿童的教育路径,旨在帮助儿童在澄清人与空间关系、构筑关心共同体、唤醒个体意识自觉与号召积极遭遇中实现更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非连续性教育视角转向 存在关系 危机 关心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