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溶剂体系中酶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被引量:6
1
作者 张永学 吾满江.艾力 +2 位作者 刘勇 甘争艳 孙燕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8-381,共4页
采用直接酯化法,以共轭亚油酸(简称CLA)和甘油为原料,用脂肪酶Novozym 435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结果表明:n(甘油)/n(CLA)=5,酶添加量为体系总质量的4%,65℃反应6 h后,共轭亚油酸的转化率为98.18%。所得共轭亚油酸甘油酯为淡黄色... 采用直接酯化法,以共轭亚油酸(简称CLA)和甘油为原料,用脂肪酶Novozym 435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结果表明:n(甘油)/n(CLA)=5,酶添加量为体系总质量的4%,65℃反应6 h后,共轭亚油酸的转化率为98.18%。所得共轭亚油酸甘油酯为淡黄色油状透明液体,酸价低于3,Novozym 435的操作半衰期为30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无溶剂体系 酯化 Novozym 4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法合成高含量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卫飞 周瑢 +3 位作者 王永华 杨博 林福兰 张水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36,共3页
选用AB-8大孔弱极性树脂对脂肪酶进行固定化,固定化脂肪酶的活力为210 U/g。用此固定化酶催化共轭亚油酸乙酯和大豆油合成富含共轭亚油酸(CLA)的改性大豆油,最佳反应条件为:底物摩尔比(n(CLA乙酯)∶n(大豆油))1∶0.33,酶加量21 U/g,反... 选用AB-8大孔弱极性树脂对脂肪酶进行固定化,固定化脂肪酶的活力为210 U/g。用此固定化酶催化共轭亚油酸乙酯和大豆油合成富含共轭亚油酸(CLA)的改性大豆油,最佳反应条件为:底物摩尔比(n(CLA乙酯)∶n(大豆油))1∶0.33,酶加量21 U/g,反应温度60℃。放大反应体系,对反应产物中的CLA含量进行检测分析表明,其含量可达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共轭油酸 固定化脂肪酶 酯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临界水状态下制备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被引量:2
3
作者 王雪 李万振 +2 位作者 宋鹏 刘鑫 于殿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2-15,共4页
在亚临界水的状态下,以共轭亚油酸(CLA)和甘油为原料,采用直接酯化法合成CLA甘油酯。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物质的量比(CLA:甘油)、反应压力对CLA转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确定反... 在亚临界水的状态下,以共轭亚油酸(CLA)和甘油为原料,采用直接酯化法合成CLA甘油酯。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反应物物质的量比(CLA:甘油)、反应压力对CLA转化率的影响;并在单因素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响应面优化,确定反应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250℃、反应时间40min、反应物物质的量比2:1、反应压力13MPa,在优化出的最佳条件下进行反应,得到的CLA转化率为96.3%,所得CLA甘油酯为淡黄的油状透明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水 共轭油酸(CLA)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CLA甘油酯) CLA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许鹏 陈颖嫡 +4 位作者 左兰娇 程健 王存文 丁一刚 吴元欣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08年第4期36-38,共3页
对超临界CO2萃取分离共轭亚油酸甘油酯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温度梯度、压力对萃取过程的影响及萃取对甘油酯分布和酸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没有温度梯度时,分离速率较快但效果较差;当温度梯度为10℃、压力为12.75~16MPa时,萃取产物... 对超临界CO2萃取分离共轭亚油酸甘油酯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温度梯度、压力对萃取过程的影响及萃取对甘油酯分布和酸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没有温度梯度时,分离速率较快但效果较差;当温度梯度为10℃、压力为12.75~16MPa时,萃取产物酸值最小为3.94,甘油二酯含量最高为67.08%,所得产物几乎无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CO2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萃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及其微囊乳液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缓解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文瑾 范超 +2 位作者 夏俪宁 石超 吴文忠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102-108,共7页
为研究共轭亚油酸甘油酯(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glyceride,CLA-TG)及其微囊化乳液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相关指标的影响,采用6周高脂饮食建立大鼠NAFLD模型,通过CLA-TG或微囊化C... 为研究共轭亚油酸甘油酯(conjugated linoleic acid glyceride,CLA-TG)及其微囊化乳液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相关指标的影响,采用6周高脂饮食建立大鼠NAFLD模型,通过CLA-TG或微囊化CLA-TG干预,记录体重、摄食量,造模结束后收集肝脏及血清,检测血清学指标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水平;检测肝脏TG含量及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积聚情况。结果表明,各组大鼠实验周期内摄食量无较大差异。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体重、血脂水平显著升高,肝脏出现明显的肝脂肪变,表现为显著的TG累积及脂滴积聚。CLA-TG及微囊化CLA-TG的摄入使上述指标均明显缓解,且微囊化CLA-TG组改善肝损伤效果更为显著。CLA-TG的摄入可对NAFLD起到显著的缓解作用,且微囊化后缓解作用进一步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微囊 肥胖 脂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田玉霞 苗榕宸 +2 位作者 杨丹白 贺艾 武言生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2-35,共4页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与酶催化合成法,分离与纯化方法主要有超临界CO2萃取法与分子蒸馏法。对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合成方法、分离与纯化、储存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开发一种绿色环保、成本低的共...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合成方法主要有化学合成法与酶催化合成法,分离与纯化方法主要有超临界CO2萃取法与分子蒸馏法。对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合成方法、分离与纯化、储存稳定性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开发一种绿色环保、成本低的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合成新方法很有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合成 纯化 储存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储存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明 徐维锋 +2 位作者 张显仁 周丽平 吴文忠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50-52,共3页
通过测定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气味、色度、过氧化值以及脂肪酸组成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考察了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的实验条件下,储存180 d的过程中,100 mL塑料瓶和100 mL铝听两种包装形式对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储存稳... 通过测定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气味、色度、过氧化值以及脂肪酸组成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考察了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的实验条件下,储存180 d的过程中,100 mL塑料瓶和100 mL铝听两种包装形式对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储存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包装形式的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色度都非常稳定;塑料瓶包装的共轭亚油酸甘油酯气味非常稳定,但铝听包装的共轭亚油酸甘油酯气味不稳定,60 d便产生哈喇味;两种包装形式的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过氧化值呈现波动变化趋势,但其值均稳定在1.0 meq/kg以下;两种包装形式的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脂肪酸组成略有波动,但与实验前的样品相比,含量基本无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稳定性 包装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溶剂效应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永学 吾满江.艾力 刘勇 《分子催化》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38-442,共5页
研究了以共轭亚油酸(CLA)和甘油为原料,利用脂肪酶Novozym 435在异辛烷和无溶剂两种反应体系中采用直接酯化法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并探讨了温度和时间对溶剂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5℃,n(甘油):n(CLA)=2:1,酶添加量为体系总质量... 研究了以共轭亚油酸(CLA)和甘油为原料,利用脂肪酶Novozym 435在异辛烷和无溶剂两种反应体系中采用直接酯化法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并探讨了温度和时间对溶剂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5℃,n(甘油):n(CLA)=2:1,酶添加量为体系总质量的1%的条件下,反应24 h后,不同反应体系中共轭亚油酸的转化率相近,分别为83.44%和88.24%,而所得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的组成有显著差别,分别形成W/O型和O/W型微乳液,前者以单甘酯和二甘酯为主产物,后者以三甘酯为主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溶剂效应 酯化 Novozym 435
原文传递
发酵生产脂肪酶的菌株筛选及其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晶 时敏 +3 位作者 徐速 于殿宇 江连洲 任运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6-130,共5页
采用从大庆日月星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筛选得到产脂肪酶的菌株xjA,在固态发酵的条件下生产脂肪酶,并将所产脂肪酶应用于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本实验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产脂肪酶的最佳固态发酵条件:在种龄36h的情况下,碳源(麸皮... 采用从大庆日月星油厂附近的土壤中筛选得到产脂肪酶的菌株xjA,在固态发酵的条件下生产脂肪酶,并将所产脂肪酶应用于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本实验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方法确定产脂肪酶的最佳固态发酵条件:在种龄36h的情况下,碳源(麸皮)与氮源(豆粕)质量比(m麸皮:m豆粕)为1:4、V培养基:V加水量1:1、接种量0.3%、发酵温度29℃、发酵时间3d。在此条件下进行固态发酵,固态培养基中脂肪酶的活力最高,可达1450U/g;所得脂肪酶用于合成共轭亚油酸甘油酯,产物中共轭亚油酸(CLA)接入率可达到1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酶 固态发酵 酶活力 共轭亚油酸甘油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