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歧化松香乙烯基酯单体及其与苯乙烯共聚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3
1
作者 杨雪娟 李守海 +2 位作者 李梅 黄坤 夏建陵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13,共5页
利用歧化松香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原料,通过环氧开环酯化反应制得了歧化松香甲基丙烯酸甘油二酯(DR–GMA)单体,然后加入一定量的反应型稀释剂苯乙烯制得DR–GMA单体/苯乙烯共聚材料。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表明,DR–GMA单体已经成功制... 利用歧化松香和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为原料,通过环氧开环酯化反应制得了歧化松香甲基丙烯酸甘油二酯(DR–GMA)单体,然后加入一定量的反应型稀释剂苯乙烯制得DR–GMA单体/苯乙烯共聚材料。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表明,DR–GMA单体已经成功制备,制备的共聚材料中DR–GMA与苯乙烯已经完全共聚;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苯乙烯和DR–GMA形成了较好的致密交联结构共聚物;弯曲性能测试表明,共聚材料具有一定的弯曲强度,其弯曲强度可达到11.92 MPa;动态热机械分析表明,共聚物具有较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其玻璃化转变温度保持在90~110℃范围内;热重分析表明,共聚材料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其初始分解温度高达3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化松香 乙烯基酯树脂 共聚材料 弯曲性能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冬氨酸-氨基乙酸共聚材料的合成、表征及降解 被引量:6
2
作者 楼伟建 汤谷平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8-293,共6页
本实验合成了不同摩尔比的天冬氨酸、氨基乙酸共聚材料 (PAA) ,摩尔比分别为 9∶1、8∶2、7∶3、6∶4、5∶5。用核磁共振1HNMR、13CNMR、DSC差热分析、特性粘度等方法对材料作了表征 ,结果表明该共聚材料结构明确并有较好的规律性。用pH... 本实验合成了不同摩尔比的天冬氨酸、氨基乙酸共聚材料 (PAA) ,摩尔比分别为 9∶1、8∶2、7∶3、6∶4、5∶5。用核磁共振1HNMR、13CNMR、DSC差热分析、特性粘度等方法对材料作了表征 ,结果表明该共聚材料结构明确并有较好的规律性。用pH7.4的磷酸缓冲溶液、胰蛋白酶缓冲液及P4 50肝代谢酶等对材料进行了体外降解 ,实验结果显示 ,该系列材料在体外有一定的降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冬氨酸 氨基乙酸 共聚材料 体外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烯基胺-乙烯醇共聚材料的合成及表征
3
作者 徐才华 付瑶 +1 位作者 蒋元力 杨伯伦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5-166,169,共3页
合成制备了乙烯基胺-乙烯醇(VAm-VA)共聚材料。对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酸性水解可以制备出具有良好溶解性的膜材料;采用大孔型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可以更好地将膜材料中的氨基盐酸盐转化为氨基。
关键词 乙烯基胺-乙烯醇共聚材料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AA共聚物/SA复合材料小球堵水剂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瞿朝云 张定军 +2 位作者 郜杰昌 吴有智 冯照喧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315-1318,共4页
以丙烯酰胺(AM)、中和度为70%的丙烯酸(AA)和海藻酸钠(SA)为原料,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AM-AA共聚物/SA复合材料的基础上,添加淀粉和交联剂硝酸铝,采用造粒工艺制备了一种新型堵水剂AM-AA共聚物/SA复合材料小球(粒... 以丙烯酰胺(AM)、中和度为70%的丙烯酸(AA)和海藻酸钠(SA)为原料,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AM-AA共聚物/SA复合材料的基础上,添加淀粉和交联剂硝酸铝,采用造粒工艺制备了一种新型堵水剂AM-AA共聚物/SA复合材料小球(粒径约为3 mm),考察了SA用量、硝酸铝用量、淀粉用量和AA与AM单体的配比对堵水剂吸水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堵水剂的最佳制备条件为:1.4 mol/L AM、60 m L水、KPS用量1.0%(w)(基于单体AM和AA的质量)、SA用量6.0%(w)(基于AA,AM,SA的总质量)、硝酸铝用量0.6%(w)(基于复合材料的质量)、淀粉用量15.0%(w)(基于复合材料的质量)、n(AA)∶n(AM)=1.3、75℃、3 h。在该条件下制备的堵水剂吸水倍率最大,可达26.8 g/g,且凝胶强度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酰胺-丙烯酸共聚物/海藻酸钠复合材料 堵水剂 吸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丁酸-戊酸共聚物/生物活性玻璃复合多孔支架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作用 被引量:10
5
作者 于胜吉 邱贵兴 +3 位作者 辛大江 陈晓峰 郑裕东 王迎军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85-189,共5页
目的探讨羟基丁酸-戊酸共聚物/生物活性玻璃(PHBV/SGBG)复合多孔支架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将PHBV/SGBG复合多孔支架材料植入兔的桡骨缺损模型中,PHBV/羟基磷灰石(HA)作为实验对照组,利用放射学、组织学、组织切片的计算机图像... 目的探讨羟基丁酸-戊酸共聚物/生物活性玻璃(PHBV/SGBG)复合多孔支架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将PHBV/SGBG复合多孔支架材料植入兔的桡骨缺损模型中,PHBV/羟基磷灰石(HA)作为实验对照组,利用放射学、组织学、组织切片的计算机图像分析、生物力学测定等方法,观察其降解性、生物相容性以及成骨能力。结果PHBV/SGBG复合多孔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新生骨形成时间早:术后2周,植入材料内部有骨小粱形成,术后8周移植材料四周及内部均有大量新生骨形成,骨缺损区被新生骨填充;骨修复完成时间早:术后12周,新生皮质骨结构清晰,与宿主皮质骨自然连接,新生骨显示出正常骨结构,髓腔再通;抗压力强:12周时所修复骨缺损标本的抗压力,PHBV/SGBG组明显高于PHBV/HA组(P<0.05),而与自体松质骨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降解速度快:术后4周材料开始降解,术后12周材料大部分已被吸收,材料与新骨面积的百分比由4周时的60%下降到8%。结论PHBV/SGBG复合多孔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成骨时间早并且修复完全,材料本身可以完全降解,是一种理想的骨科替代材料,亦可以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缺损 生物活性玻璃 羟基丁酸-戊酸共聚物/生物活性玻璃复合材料 组织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应型阻燃剂ODOPOM阻燃硅烷交联POE复合材料的研究
6
作者 李瑞敏 庞宝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399-405,共7页
合成反应型阻燃剂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羟甲基-10-氧化物(ODOPOM),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氢、碳、磷核磁共振光谱表征其化学结构。将ODOPOM与硅烷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共混后经过温水浸泡制备反应型阻燃硅烷交联POE复... 合成反应型阻燃剂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羟甲基-10-氧化物(ODOPOM),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氢、碳、磷核磁共振光谱表征其化学结构。将ODOPOM与硅烷接枝乙烯-辛烯共聚物(POE)共混后经过温水浸泡制备反应型阻燃硅烷交联POE复合材料。研究并讨论了ODOPOM用量对硅烷交联POE的阻燃性能、耐水性能、力学性能、热稳定性能等的影响,并讨论其阻燃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应型阻燃剂9 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羟甲基-10-氧化物 阻燃硅烷交联乙烯-辛烯共聚物复合材料 阻燃性能 耐水性能 力学性能 热稳定性能 阻燃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工条件对EVA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婕 史翎 张军营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5-88,共4页
首先研究了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基体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根据EVA泡孔形成的黏度范围,确定出EVA发泡材料的加工温度范围。并研究了加工条件即模压温度和模压时间对EVA泡沫材料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压温度为160℃,模... 首先研究了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基体的黏度随着温度的变化情况,根据EVA泡孔形成的黏度范围,确定出EVA发泡材料的加工温度范围。并研究了加工条件即模压温度和模压时间对EVA泡沫材料结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压温度为160℃,模压时间为14 min时,制得的EVA泡沫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泡孔结构更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发泡材料 模压温度 模压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纳米带/EVA复合材料薄膜的制备及表征 被引量:18
8
作者 郑玉婴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6-102,共7页
采用纵向氧化切割多壁碳纳米管法制得氧化石墨烯纳米带(GONRs),通过硅烷偶联剂KH-570与GONRs反应得到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纳米带,随后利用溶液成型的方法在涂膜机上制得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纳米带(K-GONRs)/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复合材料... 采用纵向氧化切割多壁碳纳米管法制得氧化石墨烯纳米带(GONRs),通过硅烷偶联剂KH-570与GONRs反应得到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纳米带,随后利用溶液成型的方法在涂膜机上制得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纳米带(K-GONRs)/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复合材料薄膜。用FTIR,XRD,XPS,TEM,FE-SEM,氧气透过仪和电子万能试验机研究了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表明,本实验成功制得薄条状K-GONRs,其层间距约为0.970nm,相比GONRs增加了0.095nm;K-GONRs形状均一、规整并均匀分散于EVA基体中;当K-GONRs质量分数为1%时,K-GONRs/EVA复合材料薄膜的氧气透过率和拉伸强度相比纯EVA薄膜分别降低了54.5%和提高了89.3%,阻隔性能和力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纳米带 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复合材料薄膜 阻隔性能 氧气透过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OE弹性体对聚丙烯纳米复合材料热性能和流变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尹丽 孟学林 +1 位作者 樊丁珲 符新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4-88,59,共6页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失重法(TGA)以及流变仪等分析手段,对不同PP/OMMT/POE的热性能和流变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OMMT的加入使样品的应力松弛时间有所延长,耐热分解性能得到提高;POE的加入使PP/OMMT/POE三元复合材料的应力松弛...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热失重法(TGA)以及流变仪等分析手段,对不同PP/OMMT/POE的热性能和流变行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OMMT的加入使样品的应力松弛时间有所延长,耐热分解性能得到提高;POE的加入使PP/OMMT/POE三元复合材料的应力松弛速率更慢、热分解温度更高,具有更高的结构稳定性和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 聚丙烯 蒙脱土 乙烯辛烯共聚物三元复合材料 乙烯辛烯共聚 热性能 流变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VA发泡材料吸声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麻玉龙 尹晓刚 +2 位作者 付海 刘卫 龚维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22-126,共5页
通过模压发泡法制备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发泡材料。运用多孔材料吸声机制分析材料孔隙率及空腔厚度对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隙率及空腔厚度对发泡材料吸声性能影响显著;当孔隙率为79.6%时,材料在高频区域内有较好的吸声性能... 通过模压发泡法制备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发泡材料。运用多孔材料吸声机制分析材料孔隙率及空腔厚度对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孔隙率及空腔厚度对发泡材料吸声性能影响显著;当孔隙率为79.6%时,材料在高频区域内有较好的吸声性能,吸声系数及降噪系数分别为0.249、0.105;随着空腔厚度增加,材料的声波第一共振频率向低频方向移动且提高了吸声性能,当空腔厚度为10mm时,发泡材料的吸声性能较好,吸声系数和降噪系数分别为0.638、0.2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发泡材料 孔隙率 空腔厚度 吸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PEE与ETFE对绝缘油热老化特性影响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云鹏 姜烁 +2 位作者 田源 范晓舟 尹钧毅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7-82,共6页
选择护套材料分别为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的两类特种光纤,在130℃绝缘油中进行加速热老化缩比试验,并对绝缘油的红外光谱、体积电阻率、介质损耗因数、微水含量、酸值进行测试。结合光纤护套的微观形貌变... 选择护套材料分别为热塑性聚酯弹性体(TPEE)和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ETFE)的两类特种光纤,在130℃绝缘油中进行加速热老化缩比试验,并对绝缘油的红外光谱、体积电阻率、介质损耗因数、微水含量、酸值进行测试。结合光纤护套的微观形貌变化,分析含纤油样的热老化特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130℃油环境中两类特种分布式光纤均会加速绝缘油的老化,并对油样的热老化特征量产生整体性影响。TPEE对绝缘油的介质损耗因数(tanδ)影响大于ETFE,热老化24 d后含TPEE光纤油样与含ETFE光纤油样的tanδ分别为纯油样的4.5倍和2.7倍,而两类含纤油样的体积电阻率变化差距不明显。含纤油样的微水含量和酸值在热老化期间均呈指数增长。分析其原因为热应力作用下发生的热解和水解反应,同时光纤护套老化分解,其部分烃类物质的弱C-H、C-O键断裂,加快了高温条件下油样的热老化"正反馈"进程。通过油样的傅里叶红外光谱与护套的SEM图分析,认为光纤护套的不同程度分解是造成绝缘油热老化特性变化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 分布式光纤 共聚材料 热老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hoice of reference surfaces for machined surface roughness in milling of SiC_p/Al composites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阳俊 黄海波 +1 位作者 陈立国 孙立宁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11期4150-4156,共7页
In order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reference surface on the machined surface roughness of Si Cp/Al composites, the cutting experiments of Si Cp/Al composites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machined surface topography was m... In order to choose the appropriate reference surface on the machined surface roughness of Si Cp/Al composites, the cutting experiments of Si Cp/Al composites were carried out, and the machined surface topography was measured by OLS3000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 The 3D measured data of machined surface topography were analyzed by the area power spectrum densit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texture of machined surface topography in milling of Si Cp/Al composites is almost isotropic. This is the reason that the values of Rq at different locations on the same machined surface are obviously different.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filtering methods, the robust least squares reference surface can be used to extract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SiC p/Al composites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Cp/Al composites surface topography milling filtering method power spectrum dens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