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中地区小麦根际联合共生固氮菌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田颖 李宏高 +1 位作者 牛育华 王艳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第1期31-34,共4页
采用加富、分离、纯化等技术对从陕西关中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采集到的小麦须根样品进行处理,从中分离出具有固氮能力的菌株 12 株,在改良 Dǒbereiner无氮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2h,采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其固氮酶活力,从中筛选出具有... 采用加富、分离、纯化等技术对从陕西关中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采集到的小麦须根样品进行处理,从中分离出具有固氮能力的菌株 12 株,在改良 Dǒbereiner无氮液体培养基中培养72h,采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其固氮酶活力,从中筛选出具有较高的固氮酶活性的菌株 5株,并对其进行初步研究和鉴定。结果表明:陕西关中地区小麦根际存在着联合共生固氮菌,经鉴定这5株菌株属于拜叶林克氏菌属(Beijerinckia.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际 小麦 联合共生固氮菌 固氮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环境条件下联合共生固氮菌对小麦种子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邓天天 陈曦 侯宇梦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86-892,共7页
从13株小麦根际筛选得到3种联合共生固氮菌,通过单因素批次试验确定了不同菌种的培养时间、温度、pH、葡萄糖浓度及氮素浓度的适宜范围,得出单个菌株和组合菌组生长效果最佳的实验条件,并进一步测定单个菌株和组合菌组对小麦种子生长状... 从13株小麦根际筛选得到3种联合共生固氮菌,通过单因素批次试验确定了不同菌种的培养时间、温度、pH、葡萄糖浓度及氮素浓度的适宜范围,得出单个菌株和组合菌组生长效果最佳的实验条件,并进一步测定单个菌株和组合菌组对小麦种子生长状况的影响。研究显示,在p H 7,温度35℃,Na Cl浓度5%,葡萄糖浓度10%,氮素浓度3 g·L^(-1)的条件下培养36 h时,组合菌组作用于小麦种子的效果优于单个菌株的作用效果,相较于空白组,发芽率平均提高了4%,发芽势、发芽指数也均有所提高。组合菌组能更好地适应多变的环境,稳定发挥作用,有利于获得高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合共生固氮菌 生长曲线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的共生菌固氮
3
作者 金明霞 王怡 +6 位作者 嵇保中 刘曙雯 徐立军 张磊 熊佳新 喻爱林 谢谷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426-3442,共17页
介绍了共生菌固氮涉及的动物和微生物类群、动物共生菌固氮的性质和机理。应用乙炔还原法和固氮酶基因检测等研究表明,所涉及的动物有7门13纲23目50科99属174种。动物肠道具有丰富的微生境,供不同生理需求的固氮菌生长发育,所蕴含的共... 介绍了共生菌固氮涉及的动物和微生物类群、动物共生菌固氮的性质和机理。应用乙炔还原法和固氮酶基因检测等研究表明,所涉及的动物有7门13纲23目50科99属174种。动物肠道具有丰富的微生境,供不同生理需求的固氮菌生长发育,所蕴含的共生固氮菌类群也十分丰富,涵盖植物共生固氮菌、植物内生固氮菌、植物根际固氮菌、自生固氮菌等生态类型。一般认为动物共生固氮菌来源于环境,其性质属于联合共生固氮。动物共生固氮菌一般与其他共生生物形成复合体,以满足固氮过程中对电子和质子供体、能量供给、固氮酶活性保护以及氨阻遏解除等方面的需求。动物共生菌固氮产物氨的同化也需要多种共生物的协同作用,可能通过谷氨酰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等途径。总体上,食物氮、非蛋白氮和共生菌固氮相互协调,形成营养和解毒的代谢网络,共同维持动物体内氮素营养的动态平衡,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共生固氮菌 固氮菌生态类型 联合固氮 共生复合体 氨同化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弗兰克氏菌基因文库的构建
4
作者 秦敏 王焰玲 +1 位作者 崔玉海 马庆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1990年第4期56-60,共5页
本文采用Cosmid质粒P^(LAFRI)为载体,成功地构建了弗兰克氏菌菌株FSCcol〔分离自细技木麻黄(Casuarina Cunninghaminana Miq.)根瘤〕的基因文库。所得克隆数为3648个,超过了建库要求的理论值。
关键词 弗兰克氏菌 共生固氮菌 基因文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