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标本 被引量:5
1
作者 吴名耀 吴贤英 +1 位作者 郑瑞明 李乔山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533-534,共2页
关键词 共焦显微镜检查 免疫组织化学 激光扫描 LSCM 染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jgren综合征患者的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活体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王世明 陈蔚 +4 位作者 王勤美 张晓博 陈金鹏 张京娜 陈浙一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Sjgren综合征(SS)患者角膜各层的形态改变。方法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15例(30眼)SS患者和15例(30眼)同龄正常对照组的角膜进行检查,获取角膜全层图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S组角膜上皮各... 目的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Sjgren综合征(SS)患者角膜各层的形态改变。方法应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15例(30眼)SS患者和15例(30眼)同龄正常对照组的角膜进行检查,获取角膜全层图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SS组角膜上皮各层细胞密度均明显下降,并出现炎性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浸润。角膜基质细胞呈多突起星状,细胞体积增大,胞核反光减弱,胞质反光增强,浅基质出现炎性细胞浸润。SS组较对照组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变细,弯曲度变大,走行方向明显改变,部分神经纤维断裂。结论SS患者不仅角膜上皮、浅基质细胞、上皮下神经出现明显改变,且角膜基质细胞形态与角膜免疫状态均出现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焦显微镜检查 SJOEGREN综合征 角膜 干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焦显微镜鉴别诊断真菌性角膜炎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李绍伟 Gebhardt BM +4 位作者 史伟云 Beuerman RW Kaufman SC Kaufman HE 谢立信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89-392,共4页
目的 研究利用眼科用共焦显微镜鉴别诊断不同真菌性角膜炎的可行性。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均分为3组,右眼分别接种白色念珠菌、烟曲霉菌和腐皮镰刀菌。接种时,去除角膜中央区5mm直径的上皮,滴新鲜培养的1×107个细胞/... 目的 研究利用眼科用共焦显微镜鉴别诊断不同真菌性角膜炎的可行性。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均分为3组,右眼分别接种白色念珠菌、烟曲霉菌和腐皮镰刀菌。接种时,去除角膜中央区5mm直径的上皮,滴新鲜培养的1×107个细胞/ml的白色念珠菌悬浮液,或涂上新鲜培养的烟曲霉菌或腐皮镰刀菌孢子,盖上软性接触镜,行睑裂缝合。在角膜感染后的第5,10和15天时,行共焦显微镜检查、真菌涂片检查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 感染早期(1~5天)炎症反应明显,中期(5~10天)炎症逐渐减轻,10~15天角膜形成疤痕而自愈。烟曲霉菌和腐皮镰刀菌的病程较迁延,反应较白色念珠菌重。共焦显微镜下,感染的白色念珠菌早期主要呈现芽孢状,成高亮度结构,以后发展成具有大量分支的树枝状结构,再发展成链状结构。感染10天后未见任何真菌结构。烟曲霉菌的菌丝在早期则呈较白色念珠菌菌丝粗但分支相对较少的明亮的树枝状结构。中期以后其分支减少并变长,它在角膜组织中保留的时间较白色念珠菌长。在感染早期,腐皮镰刀菌则表现为蚯蚓状结构,以后发展为分支很少的粗短树枝状结构,其分支在3种真菌中最少但直径最粗。真菌涂片和组织学检查的结果与共焦显微镜检查相符。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焦显微镜检查 真菌性角膜炎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膜片钳-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同步实时控制系统的建立及其在心肌细胞膜钙离子通道研究中的应用
4
作者 刘红 王晔 +3 位作者 汤莹 沈亚峰 杨勇骥 雷长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3-129,共7页
目的建立膜片钳-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同步实时控制系统,并将其应用于体外心肌细胞膜钙离子通道的研究,验证其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上加装膜片钳装置,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建立膜片钳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同... 目的建立膜片钳-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同步实时控制系统,并将其应用于体外心肌细胞膜钙离子通道的研究,验证其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上加装膜片钳装置,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建立膜片钳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同步实时控制系统;将建立好的装置应用于观察体外雄性大鼠心肌细胞膜钙离子通道,并分析观察结果。结果成功建立膜片钳-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同步实时控制系统;当刺激心肌细胞时,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膜片钳同步实时控制系统在通过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钙火花的同时可通过膜片钳记录心肌细胞膜钙离子通道电流信号。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相邻两个钙火花之间的时间间距分别为(10.055±0.021)、(10.079±0.021)、(10.087±0.021)s,符合膜片钳设定的刺激间隔(10 s);单个钙火花在空间上均局限于2μm直径范围,在时间上平均经历了约30 ms,从出现至达到最高浓度平均需10 ms,从达到最高浓度到消失平均需20 ms,与钙火花理论吻合。结论成功建立膜片钳-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同步实时控制系统,在心肌细胞实现了在利用膜片钳进行全细胞记录观测和测定钙离子通道电流及其开闭时程的同时,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获得了钙火花的显微结构形态图像,测定钙离子的位点变化,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质膜钙离子通道的内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片钳术 共焦显微镜检查 同步控制 钙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阴道来源乳杆菌生物膜的形成 被引量:3
5
作者 吴丽杰 王奔 +1 位作者 廖秦平 张瑞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3-938,共6页
目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动态观察一株女性阴道来源卷曲乳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方法:使用体外盖玻片生物膜培养法,培养阴道来源卷曲乳杆菌的生物膜,在培养2、4、8、12、16、20、24、48、72、96、120 h后取出盖玻片,用异硫氰... 目的: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动态观察一株女性阴道来源卷曲乳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方法:使用体外盖玻片生物膜培养法,培养阴道来源卷曲乳杆菌的生物膜,在培养2、4、8、12、16、20、24、48、72、96、120 h后取出盖玻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刀豆蛋白A(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conjugatedconcanavalin A,FITC-con A)和碘化丙啶(andpropidium,PI)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观察卷曲乳杆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与特点。结果:获得生物膜形成过程不同时间点的CLSM图像,观察到卷曲乳杆菌在4h即开始有散在的细菌黏附于盖玻片上,为可逆吸附期;8~20 h细菌黏附量逐渐增加,进入不可逆吸附期,20 h细菌聚集成团,生物膜初步形成;24~48 h形成大片的生物膜菌落,细菌镶嵌在大量多糖基质中,结构紧密,形态稳定,生物膜成熟;72 h后生物膜菌落开始解聚。培养20 h乳杆菌生物膜密度为42.7×10-3±6.83×10-3,24 h上升为102.5×10-3±23.14×10-3,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培养24 h乳杆菌生物膜形成。结论:该株阴道来源卷曲乳杆菌在体外可形成生物膜,24 h可形成成熟的生物膜,72 h生物膜开始解聚再定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杆菌属 生物膜 阴道 显微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后角膜帽神经修复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葛庆曼 崔传波 +1 位作者 孔德言 宋丽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51-155,共5页
背景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角膜中央部上皮基底膜下神经纤维丛存在再生的过程,但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纤维的生长方式及角膜帽缘神经修复的动态变化鲜见报道。 目的探讨SMILE术后角膜帽神经损伤情... 背景飞秒激光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角膜中央部上皮基底膜下神经纤维丛存在再生的过程,但术后不同时间点角膜上皮基底膜下神经纤维的生长方式及角膜帽缘神经修复的动态变化鲜见报道。 目的探讨SMILE术后角膜帽神经损伤情况及其修复规律。 方法对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于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眼科医院接受SMILE手术且按时完成随访的近视患者16例32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术眼于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检查,采用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对术眼角膜中央部及帽缘切口部位进行0.4 mm×0.4 mm区域的扫描,采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上皮基底膜下神经纤维丛成像最为清晰的图片进行分析,测定术眼角膜中央每平方毫米范围内图像中神经纤维的总长度,即角膜中央神经纤维密度,并观察帽缘神经纤维分支的修复。 结果术眼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中央神经纤维密度分别为(19 687.45±1 147.59)、(10 500.46±1 056.22)、(12 833.40±1 047.98)、(13 564.04±1 173.01)、(14 661.35±941.92)μm/mm2,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9.440,P=0.000)。术眼术后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均明显低于术前,手术1个月后随时间推移角膜中央神经纤维密度逐渐增加,各时间点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术眼术后角膜上皮基底膜下均发现有较丰富的神经纤维丛,形态与术前接近,术后1周角膜帽缘小切口处可见神经纤维的断端及崩解,角膜帽缘非切口处神经纤维越过角膜帽缘伸入角膜帽;术后1个月角膜帽缘切口处可见新生神经芽穿过角膜切口;术后3~6个月角膜帽缘切口处可见明显的神经纤维连续延伸。 结论SMILE术后部分浅层神经纤维未受到损伤,神经纤维的修复呈从角膜帽外向角膜帽内水平放射状再生的模式;术后角膜帽中央神经纤维密度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神经再生 角膜激光手术 准分子激光/治疗用途 共焦显微镜检查 神经再生/生 眼神经/生理 手术瓣 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图像的黑色素瘤计算机辅助诊断算法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王婷 后桂荣 +1 位作者 张宁 余学飞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0-133,共4页
目的基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皮肤图像,研发一种能够准确、有效地识别在体黑色素瘤的计算机辅助医学诊断方法。资料与方法通过小波分析法,提取40例黑色素瘤和40例常见良性痣患者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图像的纹理特征,基于小波系数的标... 目的基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皮肤图像,研发一种能够准确、有效地识别在体黑色素瘤的计算机辅助医学诊断方法。资料与方法通过小波分析法,提取40例黑色素瘤和40例常见良性痣患者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图像的纹理特征,基于小波系数的标准差、能量以及熵值特征参数,采用分类与回归树算法对图像进行自动分类。结果该算法对对良性痣正确分类率达92.50%。结论该计算机辅助诊断方法不但提高了恶性黑色素瘤早期诊断的准确度,还降低了良性痣的误诊率,为临床早期发现和诊断黑色素瘤提供了客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显微镜检查 诊断 计算机辅助 算法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焦显微镜对LASIK术后远期角膜组织改变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8
作者 余伟群 乔丽萍 吴海洋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31-832,共2页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在细胞水平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远期角膜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选择1999年4月~2004年7月行LASIK手术的患者34例(68眼),年龄24·17±5·93岁(18~42岁),术前球镜-6·81±2...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在细胞水平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后远期角膜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方法选择1999年4月~2004年7月行LASIK手术的患者34例(68眼),年龄24·17±5·93岁(18~42岁),术前球镜-6·81±2·88D(-3·0^-16D),于术后39±3个月(6~73个月)时进行共焦显微镜观察。结果LASIK术后远期68眼(100%)中央角膜微皱折、异常颗粒长期存在,且不随时间延长而减少;中央角膜可见低细胞区,其基质深度为44·01±10·67μm。角膜瓣与角膜基质床呈非瘢痕性愈合。中央角膜神经纤维能够达到形态学修复。结论LASIK术后远期角膜稳定性未见明显改变,该术式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角膜 显微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leck角膜营养不良的临床和活体共焦显微镜特征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潘飞 姚玉峰 +1 位作者 聂欣 张蓓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1-326,共6页
目的:探讨Fleck角膜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和共焦显微镜下角膜各层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对来自2个不同家系的9例(18只眼)Fleck角膜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裂隙灯显微镜、角膜知觉及共焦显微镜检查,应用NAVIS软件测量和分析角膜各层细胞、神经... 目的:探讨Fleck角膜营养不良的临床特征和共焦显微镜下角膜各层组织的形态学改变。方法:对来自2个不同家系的9例(18只眼)Fleck角膜营养不良患者进行裂隙灯显微镜、角膜知觉及共焦显微镜检查,应用NAVIS软件测量和分析角膜各层细胞、神经纤维及角膜内沉积物的大小、密度和累及厚度。结果:Fleck角膜营养不良患者经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发现,角膜基质全层呈散在、灰白色斑点状或花冠状混浊,累及角膜中央和周边部,混浊间的角膜透明。共焦显微镜图像表现为角膜基质层内油炸圈样或肾形异常沉积物,平均大小为70.6μm×110.3μm,密度为(1.6±0.4)个/幅图像,累及基质层厚度为(438.4±22.0)μm。异常沉积物内充满直径约2~18μm的点状高反光物质。9例患者有1例双眼角膜知觉减退,共焦显微镜下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的分支和密度减少,前弹力层处发现异常高反光的沉积物。其余病例角膜知觉和神经纤维的形态和密度均正常。结论:Fleck角膜营养不良有其特征性临床表现,结合活体共焦显微镜角膜内沉积物的形态学特点,有助于对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Fleck角膜营养不良患者的角膜知觉减退可能与角膜基质层内的异常沉积物累及到前弹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营养不良 遗传性/病理学 Fleck角膜营养不良/病理学 角膜/细胞学 显微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的前列腺癌内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作用底物的表达
10
作者 王心蕊 周洪澜 +2 位作者 王建伟 孟召祥 王医术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60-961,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的前列腺癌标本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同时检测前列腺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其作用底物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MM... 目的:探讨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免疫荧光双重标记的前列腺癌标本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同时检测前列腺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和其作用底物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MMP-7和层粘连蛋白(LN)可共同表达于前列腺癌细胞及基质中的基底膜、血管平滑肌和神经纤维;MMP-9和Ⅳ型胶原的主要表达于细胞外基质中的基底膜。结论:结合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能对蛋白进行精确的定位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检查 免疫荧光双重标记 前列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在法医病理学中的应用
11
作者 卓荦 胡乐生 +4 位作者 周兰 郑娜 梁曼 杨帆 刘良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6期455-458,共4页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是一种新兴的显微图像检测技术,能够进行光学切片和对检材进行三维重构,并且能够获得较之普通光学显微镜更高的空间分辨率。CLSM作为一种精密的观察工具,在法医病理学的... 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是一种新兴的显微图像检测技术,能够进行光学切片和对检材进行三维重构,并且能够获得较之普通光学显微镜更高的空间分辨率。CLSM作为一种精密的观察工具,在法医病理学的显微图像检测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综述了CLSM在心源性猝死、枪弹创分析以及神经系统损伤分析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探讨其在法医病理学研究以及法医检案中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显微镜检查 综述[文献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联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脑膜癌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12
作者 窦春阳 范学文 +3 位作者 吴若芬 朱海清 陈桂生 孔繁元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534-537,共4页
目的探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联合检测在脑膜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以小鼠抗人单克隆上皮膜抗原(EMA)标记脑膜癌细胞及对照组脑脊液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获得脑膜癌细胞... 目的探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联合检测在脑膜癌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法,以小鼠抗人单克隆上皮膜抗原(EMA)标记脑膜癌细胞及对照组脑脊液细胞,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获得脑膜癌细胞扫描图像并定量检测上皮膜抗原相对荧光强度。结果上皮膜抗原主要表达于脑膜癌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着红色荧光,相对荧光强度为(44.84±1 3.05),与对照组(3.98±1.5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54,P=0.001)。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联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对上皮膜抗原的检测阳性率为90%(1 8/20),高于常规MGG染色法[60%(12/2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800,P=0.010)。结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与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联合检测脑脊液细胞上皮膜抗原表达变化,可为脑膜癌病的诊断、组织来源提供实验室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肿瘤 脑脊髓液 肿瘤转移 CA-15-3抗原 显微镜检查 荧光免疫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胰腺囊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明明 李延青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1期49-52,共4页
胰腺囊性病变(PCLs)的病理类型多样,生物学行为差异极大,其预后各不相同。目前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以及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囊液细胞学检查综合分析。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是一种新型显微... 胰腺囊性病变(PCLs)的病理类型多样,生物学行为差异极大,其预后各不相同。目前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以及细针穿刺活组织检查、囊液细胞学检查综合分析。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是一种新型显微内镜,其可与19 G穿刺针匹配应用,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对PCLs在体实时显示病变组织细胞、亚细胞结构,进而实现对PCLs的准确诊断。对细针型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诊断PCLs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囊肿 显微镜检查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心肌缺血时连接蛋白43降解对传导速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林吉进 李玉光 +1 位作者 谭学瑞 曾欣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86-788,T004,共4页
目的 :探讨急性短时间缺血时心肌细胞连接蛋白 4 3(Cx4 3)的降解对缺血心肌电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16只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 =4 )和缺血组 (n =12 ) ,缺血组结扎冠状动脉 1h造成急性心肌缺血 ,测定缺血区心肌电传导速度 ,应用激... 目的 :探讨急性短时间缺血时心肌细胞连接蛋白 4 3(Cx4 3)的降解对缺血心肌电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 :16只犬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n =4 )和缺血组 (n =12 ) ,缺血组结扎冠状动脉 1h造成急性心肌缺血 ,测定缺血区心肌电传导速度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和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缺血心肌Cx4 3含量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1)急性心肌缺血时Cx4 3迅速降解 ,心肌电传导速度明显下降 ;(2 )缺血区各局部传导速度与该部位Cx4 3像素密度呈明显正相关 ;(3)出现持久传导阻滞的区域其Cx4 3降解程度均大于 5 0 %。结论 :急性短时间 (1h)缺血时Cx4 3的降解已经开始对心肌传导速度产生明显的影响 ,而局部心肌Cx4 3的严重降解将导致该区域出现持久传导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缺血 连接蛋白43 传导速度 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型半胱氨酸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兴祥 尚云鹏 +6 位作者 朱军慧 陈君柱 朱建华 陶谦民 郭晓纲 王战坤 张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274-1278,共5页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培养7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Hcy(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和200μmol/L...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其接种在人纤维连接蛋白包被的培养板,培养7d后,收集贴壁细胞,加入不同浓度Hcy(10μmol/L、50μmol/L、100μmol/L和200μmol/L)干预一定时间(6h、12h、24h和48h)。多波长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UEA-Ⅰ和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面标志进一步鉴定EPCs,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计数。采用MTT比色法、改良的Boyden小室、粘附能力测定实验和体外血管生成试剂盒分别观察EPCs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粘附能力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结果:Hcy呈量效和时效地减少EPCs数量,200μmol/LHcy作用24h后EPCs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35.7±6.7vs62.5±10.6,P<0.01),并损害EPCs增殖(0.531±0.061vs0.328±0.055,P<0.01)、迁移(26.3±6.4vs6.4±3.7,P<0.01)、贴壁(33.1±8.1vs17.4±7.5,P<0.01)、和体外血管生成(25.4±9.1vs10.4±4.7,P<0.01)。结论:Hcy不但减少EPCs数量并损害其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高半胱氨酸 显微镜检查 冠状动脉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及磁示踪法观测脑组织液的引流分区特征 被引量:6
16
作者 赵越 李昀倩 +5 位作者 李怀业 李玉亮 刘兰祥 袁兰 张殊佳 韩鸿宾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3-309,共7页
目的:对比光、磁两种探针示踪显示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ISS)内分子扩散与团流运动的结果,研究脑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ISF)在ISS内的分区引流特征。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荧光检查组(18只)和磁示踪组(18只),每组再随... 目的:对比光、磁两种探针示踪显示脑组织间隙(interstitial space,ISS)内分子扩散与团流运动的结果,研究脑组织液(interstitial fluid,ISF)在ISS内的分区引流特征。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荧光检查组(18只)和磁示踪组(18只),每组再随机分为尾状核(caudate nucleus,Cn)、丘脑(thalamus,T)和黑质(substantia nigra,Sn)3个亚组,每亚组6只。荧光检查组:参考脑立体定位图谱,选取冠状位苍白球为中心层面,以Cn、T和Sn为靶点进行穿刺定位,分别导入2μL 10 mmol/L荧光黄(lucifer yellow,LY)于相应脑区的中心位置,于Cn 3 h、T 2 h和Sn 1 h对大鼠用4%(体积分数)多聚甲醛进行心脏灌注固定后,将取出的鼠脑置于脑切片模具中,沿视交叉向后切片,以进针位点所在的冠状切片为中心层面,计为1片,前取3片,后取2片,每片厚约1 mm,共6片待检测,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LSCM)对离体切片进行采集,测量离体切片LY扩散的面积;磁示踪组大鼠也以Cn、T和Sn为靶点进行穿刺定位导入2μL 10 mmol/L钆喷酸葡胺(gadolinium-diethylene 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m,Gd-DTPA),应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动态监测示踪剂在大鼠脑内的扩散,并利用Radiant软件测量Gd-DTPA的扩散面积。结果:LY与Gd-DTPA在Cn、T和Sn的ISS内扩散区域各不相同,Cn亚组LY与Gd-DTPA导入3 h后,比较1~6层LY与Gd-DTPA扩散面积为:(10.95±4.27)mm^2vs.(8.33±2.25)mm^2、(18.16±4.74)mm^2vs.(16.42±2.88)mm^2、(24.57±3.65)mm^2vs.(20.75±2.29)mm^2、(34.81±3.32)mm^2vs.(28.88±1.51)mm^2、(30.53±3.12)mm^2vs.(20.92±2.75)mm^2、(12.15±4.92)mm^2vs.(10.00±1.89)mm^2,对其在每层两组间扩散面积进行t检验,扩散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940,P=0.400;t=0.546,P=0.614;t=1.534,P=0.200;t=2.809,P=0.480;t=2.693,P=0.055;t=0.707,P=0.518);T亚组中LY与Gd-DTPA导入2 h后,比较1~6层LY与Gd-DTPA扩散面积为:(5.56±4.61)mm^2vs.(3.33±2.25)mm^2、(16.21±3.36)mm^2vs.(11.42±2.88)mm^2、(19.00±5.21)mm^2vs.(15.75±2.29)mm^2、(25.32±5.49)mm^2vs.(22.33±3.25)mm^2、(17.34±5.31)mm^2vs.(15.92±2.75)mm^2、(7.67±6.19)mm^2vs.(5.00±1.89)mm^2,对其在每层两组间扩散面积进行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53,P=0.493;t=1.875,P=0.134;t=0.990,P=0.378;t=0.810,P=0.464;t=0.413,P=0.701;t=0.716,P=0.514);Sn亚组LY与Gd-DTPA导入1 h后,比较1~6层LY与Gd-DTPA扩散面积为:(6.78±4.56)mm^2vs.(4.75±2.00)mm^2、(12.65±5.04)mm^2vs.(10.44±1.13)mm^2、(19.51±6.54)mm^2vs.(17.55±0.30)mm^2、(28.72±5.45)mm^2vs.(24.48±1.32)mm^2、(21.34±4.42)mm^2vs.(17.72±0.25)mm^2、(13.00±5.46)mm^2vs.(12.00±2.88)mm^2,对其在每层间扩散面积进行t检验,扩散面面积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05,P=0.519;t=0.743,P=0.499;t=0.517,P=0.656;t=1.310,P=0.260;t=1.416,P=0.292;t=0.281,P=0.793),但LY扩散面积略大于Gd-DTPA。结论:荧光法证实了磁示踪法发现的ISF在ISS内的分区引流特征,并且可为磁示踪法提供离体验证的技术与方法。荧光ISS成像法具有更高的对比度和分辨率,得到了更加精细的ISF引流分区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探针技术 显微镜检查 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丙氨酸缓解高血压大鼠血管重塑 被引量:3
17
作者 车在前 顾天华 +1 位作者 吴永杰 赵光胜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327-330,共4页
目的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高血压时血管重塑 ,以及苯丙氨酸治疗后对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 :以Wistar-Kyoto大鼠 (WKY)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为研究对象 ,采用固定压力灌注和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肠系膜小动脉的管... 目的 :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高血压时血管重塑 ,以及苯丙氨酸治疗后对血管重塑的影响。方法 :以Wistar-Kyoto大鼠 (WKY)和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为研究对象 ,采用固定压力灌注和荧光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肠系膜小动脉的管腔、厚度和血管平滑肌的排列方向。结果 :SHR较WKY管腔缩小 ,管壁增厚 ,同时血管平滑肌排列方向紊乱。应用苯丙氨酸治疗后 ,管腔扩大 ,管壁变薄 ,血管平滑肌排列方向改善。结论 :高血压大鼠肠系膜小动脉存在血管重塑现象 ,苯丙氨酸可以改善血管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镜检查 苯丙氨酸 高血压 血管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受体flt-1和KDR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秀英 李一雷 +1 位作者 任淑萍 李玉林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7-490,F002,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flt1和KDR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表达情况,探讨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采用Percoll(1.073g·mL-1)分离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MSCs,流式细胞术分析鉴定MSCs的纯...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flt1和KDR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表达情况,探讨MSCs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采用Percoll(1.073g·mL-1)分离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MSCs,流式细胞术分析鉴定MSCs的纯度,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SCM)下观察flt1和KDR的表达,RTPCR检测VEGF作用下flt1及KDR表达改变情况。结果:经Percoll分离、体外培养扩增的MSCs,细胞纯度可达95%左右;flt1和KDR定位于MSCs的胞膜及胞浆;经VEGF处理的MSCs和flt1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增强,KDRmRNA的表达无明显改变。结论:培养的MSCs在体外稳定扩增,具有VEGF受体,传导VEGF的刺激,在适宜的环境和诱导因子的作用下,MSCs有望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血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fit-1 KDR显微镜检查 内皮生长因子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氢对大鼠肝星状细胞增殖及Ca^(2+)浓度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阳 杨柳 樊海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2年第11期852-855,共4页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及Ca2+浓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肝星状原代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将过氧化氢(H2O2)作用于大鼠原代HSC制造肝纤维化的氧化应激模型,用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负载细胞,并在此基... 目的探讨硫化氢(H2S)对大鼠原代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及Ca2+浓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大鼠肝星状原代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将过氧化氢(H2O2)作用于大鼠原代HSC制造肝纤维化的氧化应激模型,用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负载细胞,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不同剂量的NaSH(H2S供体)和KATP通道抑制剂(格列本脲)对各组细胞进行干预,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CCK-8的方法分别检测不同刺激条件对细胞内Ca2+浓度改变及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结果低浓度H2S(100μmo/L NaSH)明显降低HSC细胞内Ca2+浓度(P<0.05),抑制细胞增殖;K离子通道阻断剂——格列本脲可阻断H2S的作用。高浓度H2S(1mmol/L NaSH)使HSC细胞内Ca2+浓度增加,促进细胞增殖。结论低浓度H2S通过激活HSC细胞KATP通道,降低细胞内Ca2+浓度,从而抑制细胞增殖;高浓度H2S使HSC细胞内Ca2+浓度增加,促进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过氧化氢 星形细胞 显微镜检查 细胞增殖 氧化性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乳头旁萎缩区与视野损害程度的相关性
20
作者 陶勇 权敏 +1 位作者 黎晓新 李璀胜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41-843,共3页
目的:分析视乳头旁萎缩区与视野检查中的光敏感度和平均视野缺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2年10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周之内完成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l tomo-graphy,HRT)和视野两项检查的201例(... 目的:分析视乳头旁萎缩区与视野检查中的光敏感度和平均视野缺损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2年10月期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2周之内完成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l tomo-graphy,HRT)和视野两项检查的201例(402眼)患者进行筛选,其中视野平均缺损超过2 dB,且屈光度及眼底表现不符合排除标准的103例患者(161眼)数据纳入分析。结果:无论是β区最大直径,还是α区最大直径,与屈光度、视盘面积、视杯面积和盘沿面积的相关性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β区最大直径(r=-0.188,P=0.017)、α区最大直径(r=0.209,P=0.008)均与平均光敏感度显著相关。β区最大直径(r=0.159,P=0.044)、α区最大直径(r=-0.191,P=0.015)也均与视野平均缺损显著相关,但不同的是,β区最大直径是视野平均缺损的危险因子,而α区最大直径是保护因子。结论:在存在明显视野损害的人群中,视乳头旁萎缩区的最大直径与视野损害的程度是相关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视野 脉络膜 视网膜 显微镜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