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珠光体共析转变对碳化物粒状倾向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孙艳坤 吴迪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54-56,共3页
采用热模拟技术研究GCr15轴承钢经不同温度共析转变,得到不同片层间距珠光体组织对接下来的保温过程中碳化物粒状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降低共析转变温度得到了细小的珠光体组织,随着珠光体球团直径和片层间距的减小,经过相同保温... 采用热模拟技术研究GCr15轴承钢经不同温度共析转变,得到不同片层间距珠光体组织对接下来的保温过程中碳化物粒状倾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降低共析转变温度得到了细小的珠光体组织,随着珠光体球团直径和片层间距的减小,经过相同保温处理后试样显微硬度减小,碳化物呈粒状倾向增大,在500℃共析转变后得到碳化物片层熔断的退化状态珠光体,碳化物的粒状倾向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析转变 粒状倾向 显微硬度 片层珠光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轧低碳钢卷取后冷却过程中三次氧化铁皮结构转变行为 被引量:13
2
作者 曹光明 何永全 +1 位作者 刘小江 刘振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790-1796,共7页
采用SEM和热模拟试验机研究在卷取后连续冷却条件下、不同的卷取温度和不同冷却速度条件下低碳钢三次氧化铁皮结构转变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FeO层的转变均遵循“C”曲线规律,400~500 ℃为FeO共析反应的“鼻温”... 采用SEM和热模拟试验机研究在卷取后连续冷却条件下、不同的卷取温度和不同冷却速度条件下低碳钢三次氧化铁皮结构转变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在连续冷却转变过程中,FeO层的转变均遵循“C”曲线规律,400~500 ℃为FeO共析反应的“鼻温”范围,在这个温度区间内,以较小的冷速冷却到室温可以得到以共析组织Fe3O4和单质Fe为主的氧化铁皮结构,较快冷速则会抑制共析反应的发生;当冷速达到25 ℃/min时,FeO共析转变进程被抑制,氧化铁皮结构以先共析Fe3O4为主。结合连续冷却结构转变曲线,通过控制卷取温度和冷却速率,可以控制FeO的共析反应进程,从而达到精确控制氧化铁皮结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铁皮 共析转变 连续冷却 卷取温度 冷却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TiCr_2Laves相过共析钛铬合金的制备 被引量:5
3
作者 肖平安 曲选辉 +4 位作者 雷长明 高建祥 祝宝军 秦明礼 黄培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36-240,共5页
通过非自耗磁控电弧炉熔铸和 70 0℃ ,2 0h高温退火处理 ,制备出了含铬量为 18%~ 30 % (质量分数 )的含TiCr2 Laves相过共析钛铬合金 ,并研究了合金的组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稳定化系数为 2 .5 7~ 4 .6 2的过共析钛铬合金经过熔炼... 通过非自耗磁控电弧炉熔铸和 70 0℃ ,2 0h高温退火处理 ,制备出了含铬量为 18%~ 30 % (质量分数 )的含TiCr2 Laves相过共析钛铬合金 ,并研究了合金的组织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稳定化系数为 2 .5 7~ 4 .6 2的过共析钛铬合金经过熔炼后 ,在随炉冷却条件下得到的是单相 β Ti组织 ;铸态合金在 70 0℃保温退火时 ,金属间化合物TiCr2 不仅沿晶界生成并形成连续分布 ,还在基体内部弥散析出 ;在随后的空冷过程中合金内局部发生 β Ti→α Ti+TiCr2 共析分解。合金含铬量越高 ,在高温退火时析出的TiCr2 量越多 ,尺寸越粗大 ,合金的硬度也越高。电弧熔炼 +70 0℃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铬合金 共析转变 TiCr2 Α-TI β-Ti 制备 电弧熔炼 高温退火 LAVES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铝锌基合金热处理过程组织转变机理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智民 刘宝第 张冀粤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00年第3期256-260,共5页
对高铝锌基合金铸态及热处理条件下所获得的组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并就高铝锌基合金铸态组织转变规律与其硬度变化特征对高铝锌基合金在热处理过程中组织转变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等温处理 ,随等... 对高铝锌基合金铸态及热处理条件下所获得的组织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 ,并就高铝锌基合金铸态组织转变规律与其硬度变化特征对高铝锌基合金在热处理过程中组织转变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等温处理 ,随等温温度的下降 ,共析转变产物有粒状化趋势 ;随等温转变时间的延长 ,共析转变产物粗化或由层片状粒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铝锌基合金 等温处理 共析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超高碳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5
作者 蔺卫平 樊亚军 +3 位作者 张占领 朱杰武 柳永宁 许雁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0-42,共3页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碳含量为1.6%超高碳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离异共析转变工艺可使锻造组织中的碳化物得到球化,获得铁素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球状碳化颗粒的组织;在随后进行的第二次热处理中,采用正火和淬火+回火工艺,可... 研究了热处理工艺对碳含量为1.6%超高碳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用离异共析转变工艺可使锻造组织中的碳化物得到球化,获得铁素体基体上弥散分布球状碳化颗粒的组织;在随后进行的第二次热处理中,采用正火和淬火+回火工艺,可使超高碳钢获得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其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都比40CrNiMo钢调质态提高很多,而塑性与40CrNiM钢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碳钢 离异共析转变 球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帘线钢表面氧化优化工艺及控制机理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王丽萍 王立峰 +4 位作者 罗志俊 李舒笳 王勇 王猛 马跃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4-99,共6页
采用OM和SEN分析方法研究了帘线钢空气气氛下连续氧化行为以及高线精轧、吐丝温度对热轧盘条表面氧化铁皮厚度和相组成的影响,同时采用热模拟方法分析了FeO层发生先共析、共析转变生成Fe3O4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945℃是帘线钢快速氧... 采用OM和SEN分析方法研究了帘线钢空气气氛下连续氧化行为以及高线精轧、吐丝温度对热轧盘条表面氧化铁皮厚度和相组成的影响,同时采用热模拟方法分析了FeO层发生先共析、共析转变生成Fe3O4的条件。实验结果表明,945℃是帘线钢快速氧化起点温度,随着温度升高,氧化速率急剧增加;而当温度降低到700℃时,氧化过程极其缓慢。控制700~945℃范围内的冷速是控制氧化铁皮厚度及相组成的关键工艺。高线生产控制精轧和吐丝温度在900~940℃,氧化铁皮厚度7~20μm,FeO质量分数为65%~80%,具有最佳除鳞性能。热模拟分析表明,400~500℃是FeO层发生共析转变的“鼻尖”温度,孕育期最短。提高400~500℃区间冷速可抑制FeO层发生共析转变,使机械除鳞率提高3%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帘线钢 轧制工艺 氧化铁皮 FeO层 共析Fe3O4 共析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A27合金时效过程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汤宏群 曾建民 +1 位作者 邹勇志 顾红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70,共3页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DSC)和高温显微分析法分别研究了ZA27合金的等温时效转变过程和加热过程中的共析转变。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研究ZA27合金等温时效转变过程具有快速、准确、制样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DSC)和高温显微分析法分别研究了ZA27合金的等温时效转变过程和加热过程中的共析转变。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采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法研究ZA27合金等温时效转变过程具有快速、准确、制样简单、操作方便等特点;另外,ZA27合金加热过程中的共析转变速度很快,转变首先在晶界处开始,迅速向晶内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A27合金 时效 共析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r15钢球化工艺参数的研究
8
作者 陈其伟 关建辉 朱国辉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9-192,共4页
根据快速球化的离异共析转变材料学原理,通过不同奥氏体化条件实验和等温球化正交实验分析不同球化工艺参数对球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化温度为790~830℃,球化等温温度为720℃时,双相区冷速应不小于炉冷的冷却速度,等温时间... 根据快速球化的离异共析转变材料学原理,通过不同奥氏体化条件实验和等温球化正交实验分析不同球化工艺参数对球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奥氏体化温度为790~830℃,球化等温温度为720℃时,双相区冷速应不小于炉冷的冷却速度,等温时间为10~20 min,可以获得较低的硬度和较好的球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异共析转变 GCR15钢 球化退火 工艺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镀锌双相钢钢板表面橘皮缺陷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马二清 靳立 +4 位作者 杨峥 崔磊 肖洋洋 谷海容 谢义康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4-221,共8页
目的研究一种热镀锌双相钢表面橘皮状缺陷的特征及形成机理。方法采用数字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辉光光谱仪对正常和缺陷位置的镀锌态、去锌层态、冷轧态和热轧态的形貌和表层成分分布开展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橘皮状缺陷特征是由于锌晶粒异... 目的研究一种热镀锌双相钢表面橘皮状缺陷的特征及形成机理。方法采用数字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辉光光谱仪对正常和缺陷位置的镀锌态、去锌层态、冷轧态和热轧态的形貌和表层成分分布开展对比分析研究。结果橘皮状缺陷特征是由于锌晶粒异常长大至350μm,为正常晶粒的4倍。镀锌态缺陷区较正常区Mn含量高26%,纵截面观察基板表层有约2~4μm深的微裂纹,界面处检测出Al、O、Mn峰,存在Mn表面富集。去锌层态和冷轧态基板表层呈冷轧轧裂特征,存在大量垂直于轧制方向的10~30μm的横向微裂纹。卷取温度为650℃时,热轧态边、中位置氧化层厚度分别为6.5、5.8μm,较550℃时增加25%和23%。GDS检测表明,对应缺陷区热轧态发生共析转变,相构成以低氧含量的Fe_(3)O_(4)、FeO、Fe为主。实践证实,卷取温度下调至560℃以下时,可有效消除该缺陷。结论缺陷形成机理是,热轧钢卷在570℃以上温度卷取,经缓慢冷却至室温时,形成纯铁包覆Fe_(3)O_(4)的共析转变氧化铁皮,卷取温度高也使氧化层增厚,导致酸洗难度增大,氧化铁皮无法有效清除。酸洗后残存的氧化层和Mn富集导致表层协同变形能力弱,冷轧形成大量10μm级横向微裂纹。微裂纹处的凹凸表面诱发Fe-Zn相爆发生长,导致锌晶粒异常长大。厚带钢具有更多的内部热量,出锌锅冷速慢,也为镀后锌晶粒长大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镀锌双相钢 橘皮缺陷 锌晶粒 微裂纹 卷取温度 共析转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碳钒钢球化退火的研究
10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1975年第4期53-63,共11页
一、为什么对活塞要进行球化退火凿岩机是用于矿山采掘及各种石方工程的重要机具。活塞是凿岩机的关键零件,也有“心脏”之称。活塞是典型的承受多次冲击载荷的零件,工作环境与服役条件都十分恶劣,所以它是凿岩机中的易损件。失效方式... 一、为什么对活塞要进行球化退火凿岩机是用于矿山采掘及各种石方工程的重要机具。活塞是凿岩机的关键零件,也有“心脏”之称。活塞是典型的承受多次冲击载荷的零件,工作环境与服役条件都十分恶劣,所以它是凿岩机中的易损件。失效方式主要是端面下凹、剥落、崩齿、折断。而端面下凹主要是由于端面在多次冲击接触负荷下的接触疲劳产生麻点剥落所引起的。根据七三、七四年的矿山试验以及对国外先进活塞的分析,颗粒小、数量少、圆正度好、分布均匀的碳化物颗粒对提高疲劳强度,减少麻点的生成,减低端面下凹的速度都是很重要的,因此这次球化退火的试验目的就是探索得到“小、少、圆、匀”碳化物颗粒的球化退火规律,以达到生产上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化退火 正度 保温时间 端面 下凹 共析转变 碳化物 碳化合物 球化工艺 接触疲劳抗力 渗碳体 金相相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