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体实践的本质和结构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晓华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6-29,47,共5页
关键词 个体实践 实践结构 精神实践 精神结构 自我创造 客体世界 内在 级位 事实 共时性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
2
作者 李建盛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6期73-76,共4页
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李建盛康德的整个美学至少包括这样两个方面:其一是美的哲学;其二是审美心理学,康德美学的研究者多半只注意前一方面的论述和研究,而对后一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甚至被忽略了。实际上,康德的美学也是充满矛... 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李建盛康德的整个美学至少包括这样两个方面:其一是美的哲学;其二是审美心理学,康德美学的研究者多半只注意前一方面的论述和研究,而对后一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甚至被忽略了。实际上,康德的美学也是充满矛盾却很富独创性的审美心理学。本文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心理结构 康德美学 共通感 共时性结构 结构理论 历时 审美主体 审美判断 本体论 合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份提纲:关于90后诗歌或同代人写作 被引量:8
3
作者 霍俊明 《扬子江(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4-74,共11页
田田13岁了。13岁意味深远:青少年,看PG13的电影,独自外出,随时会坠入情网。让父母最头疼的,是第二次反抗期的开始。心理学家认为,第一次反抗期在3岁左右——行动上独立;第二次反抗期在15岁左右——思想意识上独立。我还没做好足够的心... 田田13岁了。13岁意味深远:青少年,看PG13的电影,独自外出,随时会坠入情网。让父母最头疼的,是第二次反抗期的开始。心理学家认为,第一次反抗期在3岁左右——行动上独立;第二次反抗期在15岁左右——思想意识上独立。我还没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下一代怎么个活法?这是他们自己要回答的问题。——北岛《诗人父亲眼中的“90后”女儿》a诗人、父亲、女儿、“90后”似乎构成了意味深长的两代人之间的天然屏障。写作这份关于90后诗歌或同代人写作提纲的时候,我把罗兰·巴尔特的一句话征用过来放在开头——“同时代就是不合时宜”。尼采在《不合时宜的沉思》中做出了类似的精神性回应。而茨维塔耶娃对里尔克的评价正是:“里尔克既不是我们时代的定购物,也不是我们时代的展示物,而是我们时代的对立物。”b这就是隐喻意义上的“向夏虫语冰”,是一种诗人与时代的特殊关系——依附与距离、一致性与异质性的同在。寻找或显或隐的一代人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整体和共性面影的雕琢,却往往忽视了那些不流世俗、不拘一格、不合时宜的“转身”而去的个体、自我放逐者、狷狂者和匿名者。认同就必然会削去否定性的一面,反之亦然——强化同时代人的特点和差异性的同时总会不由自主地割裂与其他代际和时代的内在性关联和隐秘的共时性结构和装置,尤其是对于不同的美学趣味的“当事人”(往往热情有余而自省不足)而言他们所评述的对象(同一代人)则反差更大甚至往往是互不重合的(当年有人讥讽的“诗人就是不团结”也并非没有道理)。这也许正是同时代写作或90后诗歌以及相应的研究者们应该予以关注和省思的,当然认同和质疑所构成的批评也会对写作的当事人产生焦虑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0后” 写作提纲 诗歌 不合时宜 茨维塔耶娃 共时性结构 心理学家 思想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经济形态是社会有机体的骨骼系统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东 孙承叔 《内蒙古社会科学》 1987年第6期5-11,共7页
最近二、三十年间,在东西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内外,就唯物史观中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展开了相当激烈的论战。一种观点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存在,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表明,几乎没有一个民族是完全按照社会经济形态的五个阶段、沿着... 最近二、三十年间,在东西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内外,就唯物史观中的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展开了相当激烈的论战。一种观点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存在,各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表明,几乎没有一个民族是完全按照社会经济形态的五个阶段、沿着单一线路发展的,因而这个理论值得怀疑,甚至应当摈弃。另一种观点则坚持认为,社会经济形态五个阶段的理论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动摇的基点之一。在我们看来,争论双方,无论是怀疑者还是捍卫者,似乎都还缺少对马克思这一理论底蕴的深入探讨,亟待解决重新认识马克思这一理论的方法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形态 社会有机体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总和 骨骼系统 社会经济结构 马克思历史观 共时性结构 社会形式 社会经济形态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认识系统运行论:角度、方法和理论模式
5
作者 王霁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4期37-44,共8页
认识系统运行论:角度、方法和理论模式王霁认识系统运行的出现标志着认识过程研究的视角转换,它既是对以往认识过程研究成果的继承,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的认识辩证转化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为了使人们对此有个一般性伪了解,就必须对认... 认识系统运行论:角度、方法和理论模式王霁认识系统运行的出现标志着认识过程研究的视角转换,它既是对以往认识过程研究成果的继承,同时也体现了对传统的认识辩证转化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为了使人们对此有个一般性伪了解,就必须对认识系统运行的内涵,它的研究角度、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系统 系统运行 认识过程 动态演化 共时性结构 认识客体 活动系统 相互作用 认识活动 认识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