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基紫-脱氧核糖核酸共振发光体系的研究及其分析应用 被引量:30
1
作者 李天剑 沈含熙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1570-1573,共4页
研究了碱性染料乙基紫与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DNA)体系的结合反应及其共振发光光谱.在pH5.0~10.0范围内,乙基紫在595nm处有一特征吸收峰,加入DNA后,吸收峰消失,而在507nm处出现新的吸收峰,表明... 研究了碱性染料乙基紫与小牛胸腺脱氧核糖核酸(ctDNA)体系的结合反应及其共振发光光谱.在pH5.0~10.0范围内,乙基紫在595nm处有一特征吸收峰,加入DNA后,吸收峰消失,而在507nm处出现新的吸收峰,表明有新的结合物形成.在510nm处出现共振发光峰,其发光强度与DNA浓度呈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500ng/mL;检出限(3σ)为1.54ng/mL.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将该体系用于核酸试样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基紫 共振发光光谱 DNA 核酸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Ⅳ)-碘化物-结晶紫体系的共振发光和二级散射光谱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绍璞 刘忠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1213-1215,共3页
硒(Ⅳ)-碘化物-结晶紫体系的共振发光和二级散射光谱刘绍璞,刘忠芳(西南师范大学环境化学研究所,重庆,630715)关键词共振发光,二级散射,反二级散射,硒(Ⅳ)-碘化物-结晶紫体系,硒的测定长期以来,溶液体系的共振... 硒(Ⅳ)-碘化物-结晶紫体系的共振发光和二级散射光谱刘绍璞,刘忠芳(西南师范大学环境化学研究所,重庆,630715)关键词共振发光,二级散射,反二级散射,硒(Ⅳ)-碘化物-结晶紫体系,硒的测定长期以来,溶液体系的共振发光和二级散射现象常常被人们忽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发光 二级散射 碘化物 结晶紫 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汞(Ⅱ)-硫氰酸盐-维多利亚蓝4R体系的共振发光和二级散射光谱及其分析应用 被引量:21
3
作者 刘绍璞 刘忠芳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887-892,共6页
研究了(Hg(SCN)4)配阴离子与维多利亚蓝4R(VB4R)离子缔合反应体系的共振发光(RL)、二级散射(DS)和反二级散射(ADS)光谱,考察了它们的光谱特征,影响因素和适宜的反应条件,研究了RL,ADS和DS强... 研究了(Hg(SCN)4)配阴离子与维多利亚蓝4R(VB4R)离子缔合反应体系的共振发光(RL)、二级散射(DS)和反二级散射(ADS)光谱,考察了它们的光谱特征,影响因素和适宜的反应条件,研究了RL,ADS和DS强度与汞(II)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提出了用RL,ADS光谱测定痕量汞的方法,对汞(II)的检测限分别为1.33ng/mL和1.83ng/mL,可用于水中μg/L级汞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发光光谱 二级散射 硫氰酸盐 VB4R
全文增补中
Au@SiO_2/LaF_3∶Ce,Tb复合结构的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被引量:5
4
作者 冯玮 赵光耀 +1 位作者 孙聆东 严纯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35-640,共6页
发光共振能量转移(LRET)与给体-受体间的距离密切相关,可体现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在生命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设计并合成了Au@SiO2/LaF3∶Ce,Tb复合纳米结构,研究了LaF3∶Ce,Tb(给体)与Au纳米颗粒(受体)间的LRET行为.通过调控SiO2... 发光共振能量转移(LRET)与给体-受体间的距离密切相关,可体现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在生命科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设计并合成了Au@SiO2/LaF3∶Ce,Tb复合纳米结构,研究了LaF3∶Ce,Tb(给体)与Au纳米颗粒(受体)间的LRET行为.通过调控SiO2层厚度,可以改变给体-受体之间的距离.当SiO2层厚度增加到42 nm时,仍能观察到明显的LRET现象.这一距离远超过通常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有效范围,表明由长发光寿命的稀土发光纳米材料与金纳米颗粒形成的给体-受体对可在更大的距离上实现能量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稀土纳米材料 金纳米颗粒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8
5
作者 李雅林 白波 陈京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77-1082,共6页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RET)技术是近1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检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它的最大优势是能在活细胞中实时进行检测,因此能够进行相互作用动力学的研究.本文系统阐述了BRET的原理和方法,综述了BRET技术的最新进展,以...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RET)技术是近10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检测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技术.它的最大优势是能在活细胞中实时进行检测,因此能够进行相互作用动力学的研究.本文系统阐述了BRET的原理和方法,综述了BRET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该技术在G蛋白偶联受体(GPCRs)信号转导及药物发现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G蛋白偶联受体 药物发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结构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的合成及用于细胞色素C的检测 被引量:1
6
作者 董佳瑶 易静 +2 位作者 刘浏 于贺 唐宏武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5-131,共7页
本工作合成了三层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其中第一层是惰性核,第二层为发光层,为了增强上转换发光强度,又在表面包覆了第三层惰性壳层。该材料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其发光层厚度约为2.4nm,惰性壳层厚度约为2.9nm。在其表面修饰... 本工作合成了三层核壳结构的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其中第一层是惰性核,第二层为发光层,为了增强上转换发光强度,又在表面包覆了第三层惰性壳层。该材料粒径均一、分散性良好,其发光层厚度约为2.4nm,惰性壳层厚度约为2.9nm。在其表面修饰了细胞色素C的适配体链及互补链,在适配体的3’端修饰了BHQ3基团,能够猝灭上转换纳米粒子在655nm波长处的发光。当细胞色素C存在时,适配体与细胞色素C结合从而离开其表面,使655nm处的发光恢复。在检测过程中,540nm处的发光强度不会发生变化,可以用作细胞色素C的比率荧光检测。结果表明,当细胞色素C浓度在5~80μmol/L范围时,发光信号恢复程度与细胞色素C浓度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998,检出限为1μmol/L。所建立方法可为细胞色素C的荧光检测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发光纳米粒子 细胞色素C 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张顺超 沈国励 李合松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60-566,共7页
共振能量转移,包括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和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已逐步发展为较成熟的技术,是目前常用的光学物理分析手段之一。本文围绕近些年发展的供受体对,介绍了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共振能量转移,包括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和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已逐步发展为较成熟的技术,是目前常用的光学物理分析手段之一。本文围绕近些年发展的供受体对,介绍了共振能量转移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展望了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共振能量转移的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8
作者 包昆鹭 许琪 +2 位作者 曹宏梅 刘星 陈奇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6-661,共6页
共振能量转移(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RET)是一种发生在供体和受体之间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过程。RET的能量转移效率对供体和受体间的距离变化非常敏感,可被用于开发新型的光学生物传感器。与传统光学生物传感器相比,基于RET的生物传... 共振能量转移(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RET)是一种发生在供体和受体之间的非辐射能量转移过程。RET的能量转移效率对供体和受体间的距离变化非常敏感,可被用于开发新型的光学生物传感器。与传统光学生物传感器相比,基于RET的生物传感器无需洗涤及分离过量标记物等步骤,可大幅简化检测流程。因RET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及速度快等优点,近年来,在医学诊断、生命科学研究、环境监控以及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备受关注。该文根据能量供体的不同,将RET分为3种类型: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ET)和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Chemi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CRET)。并分别对基于上述3种RET类型的生物传感器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其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振能量转移 食品安全检测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nergy Transfer and Photoluminescence Enhancement in WS_(2)/hBN/MoS_(2) Heterostructures
9
作者 CHEN Pengyao REN Bingyan +4 位作者 ZHANG Chengyu LI Boyuan WANG Jiaxi ZHANG Kaixuan ZHAO Weijie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21-2029,共9页
Two-dimensional(2D)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s)and their heterostructures(HSs)exhibit unique optical properties and show great promise for developing next-generation optoelectronics.However,the photo-lumines... Two-dimensional(2D)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s(TMDs)and their heterostructures(HSs)exhibit unique optical properties and show great promise for developing next-generation optoelectronics.However,the photo-luminescence(PL)quantum yield of monolayer(1L)TMDs is still quite low at room temperature,which severely lim-its their practical applications.Here we report a PL enhancement effect of 1L WS_(2) at room temperature when con-structing it into 1L-WS_(2)/hBN/1L-MoS_(2) vertical HSs.The PL enhancement factors(EFs)can be up to 4.2.By using transient absorption(TA)spectroscopy,we demonstrate that the PL enhancement effect is due to energy transfer from 1L MoS_(2) to 1L WS_(2).The energy transfer process occurs on a picosecond timescale and lasts more than one hundred picoseconds which indicates a prominent contribution from exciton-exciton annihilation.Furthermore,the PL en-hancement effect of 1L WS_(2) can be observed in 2L-MoS_(2)/hBN/1L-WS_(2) and 3L-MoS_(2)/hBN/1L-WS_(2) HSs.Our study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energy transfer process in the PL enhancement of 2D TMDs and a fea-sible way to optimize the performance of TMD-based optoelectronic dev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ition metal dichalcogenid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s PHOTOLUMINESCENCE Fö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exciton-exciton annihi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激肽受体信号转导对心血管疾病的调控机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路路 蔡欣 +1 位作者 陈京 白波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77-182,共6页
缓激肽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所介导的信号转导对于维持机体内心血管系统动态平衡和炎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和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缓激肽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它所介导的信号转导对于维持机体内心血管系统动态平衡和炎症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和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ET)等技术的相继出现,发现缓激肽受体不仅以单体形式存在,还可能以二聚体甚至是高阶寡聚体的形式参与细胞内的病理生理过程。与单体相比,二聚体(或高阶寡聚体)的信号转导和病理功能都产生了相应变化。本文就缓激肽受体及其二聚体所介导的信号途径、生理病理过程及新的研究技术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缓激肽受体 二聚化 信号传导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RET技术在G蛋白偶联受体与β-arrestins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杜辉 白波 陈京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40-1143,共4页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是一个重要的细胞膜受体超家族。β-arrestin 1和β-ar-restin 2是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调配器和支架蛋白,它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的细胞内信号转导、脱敏、内化、复敏以及G蛋白非依赖的信号... 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GPCR)是一个重要的细胞膜受体超家族。β-arrestin 1和β-ar-restin 2是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调配器和支架蛋白,它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的细胞内信号转导、脱敏、内化、复敏以及G蛋白非依赖的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作用。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BRET)技术能够实时监测活细胞内GPCRs和β-arrestins的相互作用,可进一步阐明β-arrestin调节GPCRs的作用机制,有助于开发新一代影响GPCRs功能活动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ARRESTIN G蛋白偶联受体 信号转导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蛋白偶联受体高阶聚化和信号转导中蛋白复合体的时空动态检测进展 被引量:6
12
作者 蔡欣 白波 陈京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12,共5页
传统观点认为,G蛋白偶联受体与G蛋白、调节蛋白、GRKs以及arrestins间的相互作用是连续的,其中涉及多个蛋白质之间快速的集合和解聚。而实际上,GPCRs和相关靶分子之间的作用是通过一系列细胞内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网络来实... 传统观点认为,G蛋白偶联受体与G蛋白、调节蛋白、GRKs以及arrestins间的相互作用是连续的,其中涉及多个蛋白质之间快速的集合和解聚。而实际上,GPCRs和相关靶分子之间的作用是通过一系列细胞内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的信号转导网络来实现的。近10年,随着一些新兴技术的出现,如FRET、BRET和BiFC,实时动态观测二个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成为热点。最近,一些技术结合的方法为从"时间、空间、动态、连续"检测更多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拉开新的帷幕。从横向来看,这些技术的结合可以用来研究细胞膜上3种甚至更多蛋白质的高阶寡聚化;从纵向来看,可以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中所发生的信号转导网络的研究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多种技术结合所发挥作用是最近出现的几种技术所无法企及的,这对于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新的药物靶点的发现具有深远意义。因此,本文就一些技术的结合及其应用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 高阶寡聚体 信号转导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蛋白片段互补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嘌呤信号转导研究的新方法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君 李欣 +1 位作者 刘晗 梁尚栋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58-861,共4页
ATP(adenosine 5’-triphophate)是一种嘌呤类物质,参与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随着嘌呤、嘧啶受体亚家族研究的深入,ATP及其受体可能是多种疾病防治的潜在药物靶点。体外研究应用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指数级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及在体小... ATP(adenosine 5’-triphophate)是一种嘌呤类物质,参与神经传递和神经调节。随着嘌呤、嘧啶受体亚家族研究的深入,ATP及其受体可能是多种疾病防治的潜在药物靶点。体外研究应用共振能量转移技术,指数级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及在体小干扰RNA技术可拓宽嘌呤信号转导研究的视野,也将推动其在疾病防治及药物筛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嘌呤信号转导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BRET-FRET组合法 指数级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 在体小干扰RNA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灵敏ECL-RET传感器的构建及其用于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检测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莹莹 张佳佳 +2 位作者 王丹 王蔚 郭胜男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200-1206,共7页
肿瘤标志物在癌症早期诊断与预后监测中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前列腺癌作为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最重要的早期检测指标。该研究以制备的四元Cu-Zn-In-S纳米晶(NCs)作为发光体,金纳米星(AuNSs... 肿瘤标志物在癌症早期诊断与预后监测中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前列腺癌作为男性泌尿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是最重要的早期检测指标。该研究以制备的四元Cu-Zn-In-S纳米晶(NCs)作为发光体,金纳米星(AuNSs)作为猝灭探针,利用K2S2O8作为共反应剂,发展了一种基于量子点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免疫传感器(ECL-RET)用于血清中PSA的高灵敏检测。固定在传感器上的NCs表现出极强的初始ECL信号和较低的ECL电位。作为固定基底的多壁碳纳米管(MWNTs)不仅加速了NCs与S_(2)O^(2-)_(8)之间的反应,获得了较高的ECL信号,而且作为载体可以固定大量的抗体,提高传感器检测PSA的灵敏度。采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对组装过程进行跟踪,证实了该传感器组装的可行性。采用电化学发光法研究了传感器对底液中不同浓度PSA的响应,结果显示,随着体系中PSA浓度的增加,电极上结合AuNSs的标记抗体(Ab2-AuNSs)越多,触发的猝灭效果越明显,ECL信号降低越明显。因此,该传感器表现出对PSA较好的分析性能,其线性范围为0.01~150 ng/mL,检出限为0.03 ng/mL。用于血清样品的检测,该传感器的测试结果与常用的化学发光法基本吻合,相对误差仅为−7.2%~6.0%,结果准确度良好,为临床检测PSA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 四元纳米晶 多壁碳纳米管(MWN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素酶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宋晓菡 王楠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7-34,共8页
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细胞的多项生理活动,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化学发光,特别是基于生物酶的化学发光即生物发光,提供了极灵敏的检测信号,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诸多优势。荧光素酶如萤火虫荧光素酶、细菌荧光素酶、海肾荧光素... 蛋白质相互作用参与细胞的多项生理活动,是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化学发光,特别是基于生物酶的化学发光即生物发光,提供了极灵敏的检测信号,因而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诸多优势。荧光素酶如萤火虫荧光素酶、细菌荧光素酶、海肾荧光素酶,以及近年来出现的几种低分子量荧光素酶,具有不同的酶催化特性及理化特征。它们应用于蛋白质片段互补与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等各种生化检测方法,为观察蛋白质相互作用提供了更安全便捷的手段,拓宽了蛋白质相互作用检测技术的适用范围。本文综述了常用荧光素酶的特征和它们在各种蛋白质相互作用检测方法中使用的原理、策略及其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发光 荧光素酶 蛋白质相互作用 片段互补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稀土上转换纳米棒表面修饰聚乙二醇血卟啉的光敏剂体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秦悦 屠春来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54-461,共8页
聚乙二醇选择性接枝的血卟啉衍生物(HP-diPEG),经过相转移和配体交换,通过配位作用的方式紧密包裹尺寸均一的稀土上转换纳米棒(UCNRs),制备了一类基于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近红外光敏剂体系。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核磁共振表征了... 聚乙二醇选择性接枝的血卟啉衍生物(HP-diPEG),经过相转移和配体交换,通过配位作用的方式紧密包裹尺寸均一的稀土上转换纳米棒(UCNRs),制备了一类基于发光共振能量转移的近红外光敏剂体系。采用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核磁共振表征了其结构和形貌,利用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光学性能。结果表明:在980nm的近红外光照射下,UCNRs和HPdiPEG之间产生了高效的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激发了血卟啉的荧光,并生成单线态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纳米棒 血卟啉 光敏剂 表面修饰 发光共振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CR1与CXCR4形成异源二聚体并调控其内化(英文)
17
作者 叶鑫 张蕾 +6 位作者 成璐 贾岩 任杉 刘冰 宋露瑶 王思懿 李京敬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90-1402,共13页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信号通路是肿瘤细胞转移的主要调控因素之一,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XCR1都被证明参与了乳腺癌的进展。本文基于膜蛋白酵母双杂交发现了XCR1-CXCR4这一尚未报道过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通过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biolumi...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信号通路是肿瘤细胞转移的主要调控因素之一,趋化因子受体CXCR4和XCR1都被证明参与了乳腺癌的进展。本文基于膜蛋白酵母双杂交发现了XCR1-CXCR4这一尚未报道过的相互作用对,进一步通过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biolumin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BRET)验证并发现XCR1可以竞争性地结合CXCR4受体(P<0.01),形成异源二聚体。在功能方面,首先通过XCR1和CXCR4瞬时转染HEK293细胞进行划痕实验,加入30 nmol/L SDF-1β后,共转组41.55%的伤口愈合率低于单转CXCR4组的58.75%,说明XCR1的共表达抑制了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β(SDF-1β)/CXC趋化因子受体4型(CXCR4)信号通路介导的细胞运动性(P<0.05);其次,利用CXCR4-EGFP转基因HEK293细胞系,共表达XCR1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XCR4受体荧光。结果显示,在30 nmol/L SDF-1β的诱导下,XCR1能够加速异源二聚体中CXCR4的内化(P<0.05),使得内化率从14.38%上升到64.10%;最后,分别检测了控制细胞增殖的Akt和控制细胞迁移的ERK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发现,在SDF-1β刺激10 min后,单转CXCR4组的ERK磷酸化为3.59倍,而共转染XCR1/CXCR4组ERK的磷酸化水平仅为2.08倍,二聚化使得ERK磷酸化水平下降,且激活时间缩短;而Akt的磷酸化水平几乎不受影响。本研究揭示了CXCR4和XCR1二聚化现象,以及该二聚体对CXCR4介导的细胞运动性、受体内化和ERK磷酸化的影响。提示靶向XCR1的药物可以成为CXCR4交叉脱敏的候选药物,对于抑制乳腺癌转移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趋化因子 异源二聚化 CXC趋化因子受体4型 趋化因子XC受体1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β 生物发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