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凸侧共平面矫形技术与凹侧平移技术对特发性胸椎侧凸的矫形效果比较
被引量:
6
1
作者
盛飞
夏超
+4 位作者
薛冰川
江龙
徐磊磊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5,共7页
目的 :比较凸侧共平面(Coplanar)矫形技术与传统凹侧平移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胸弯患者的远期随访结果,评估凸侧Coplanar矫形技术在IS胸弯患者矫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2年9月分别应用凸侧Cop...
目的 :比较凸侧共平面(Coplanar)矫形技术与传统凹侧平移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胸弯患者的远期随访结果,评估凸侧Coplanar矫形技术在IS胸弯患者矫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2年9月分别应用凸侧Coplanar技术(Coplanar组)和凹侧平移技术(传统组)行后路矫形术治疗IS胸弯患者94例。Coplanar组47例,其中女42例,男5例,年龄17.9±6.5岁,术前主弯Cobb角72.8°±14.8°,Risser征3.7±1.5,随访时间82.0±5.9个月。传统技术组47例,其中女43例,男4例,年龄16.1±5.7岁,术前主弯Cobb角75.4°±15.4°,Risser征3.5±1.3,随访时间76.0±7.2个月。记录两患者初诊、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TK),术前和术后时的椎体旋转角(RAsac)、顶椎区椎体胸廓比(AVB-R)、剃刀背(RH),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初始主弯Cobb角、Risser征、随访时间等均相匹配。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后主弯Cobb角20.7°±8.9°,矫正率为71.6%,末次随访矫正丢失率为6.6%;传统组术后主弯Cobb角为22.3°±7.8°,矫正率为70.4%,末次随访时矫正丢失率为5.2%,两组矫正率和矫正丢失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前RAsac、AVB-R、RH分别为33.6°±15.6°、1.8±0.5、43.0±15.8mm,术后分别为14.2°±16.2°、1.2±10.3、15.2±16.8mm;传统组术前分别为28.4°±14.9°、1.7±0.4、39±14.6mm,术后分别为17.3°±6.9°、1.1±0.4、18.3±7.2mm;两组术后RAsac和RH有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TK分别15.8°±12.4°、27.4°±11.4°和25.8°±12.5°;传统组分别为17.8°±13.4°、20.2°±11.6°和9.3°±12.1°,两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凹侧平移技术相比,应用凸侧Colpanar矫形技术治疗IS主胸弯患者可获得与其相似的冠状面矫形,并能更好地去旋转和更好地重建矢状面平衡,长期随访结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共平面矫形技术
胸椎侧凸
平移
技术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凸侧共平面矫形技术与凹侧平移技术对特发性胸椎侧凸的矫形效果比较
被引量:
6
1
作者
盛飞
夏超
薛冰川
江龙
徐磊磊
邱勇
朱泽章
机构
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
出处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15,共7页
文摘
目的 :比较凸侧共平面(Coplanar)矫形技术与传统凹侧平移技术治疗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胸弯患者的远期随访结果,评估凸侧Coplanar矫形技术在IS胸弯患者矫形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6月~2012年9月分别应用凸侧Coplanar技术(Coplanar组)和凹侧平移技术(传统组)行后路矫形术治疗IS胸弯患者94例。Coplanar组47例,其中女42例,男5例,年龄17.9±6.5岁,术前主弯Cobb角72.8°±14.8°,Risser征3.7±1.5,随访时间82.0±5.9个月。传统技术组47例,其中女43例,男4例,年龄16.1±5.7岁,术前主弯Cobb角75.4°±15.4°,Risser征3.5±1.3,随访时间76.0±7.2个月。记录两患者初诊、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TK),术前和术后时的椎体旋转角(RAsac)、顶椎区椎体胸廓比(AVB-R)、剃刀背(RH),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初始主弯Cobb角、Risser征、随访时间等均相匹配。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和术后并发症等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后主弯Cobb角20.7°±8.9°,矫正率为71.6%,末次随访矫正丢失率为6.6%;传统组术后主弯Cobb角为22.3°±7.8°,矫正率为70.4%,末次随访时矫正丢失率为5.2%,两组矫正率和矫正丢失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前RAsac、AVB-R、RH分别为33.6°±15.6°、1.8±0.5、43.0±15.8mm,术后分别为14.2°±16.2°、1.2±10.3、15.2±16.8mm;传统组术前分别为28.4°±14.9°、1.7±0.4、39±14.6mm,术后分别为17.3°±6.9°、1.1±0.4、18.3±7.2mm;两组术后RAsac和RH有显著性差异(P<0.05)。Coplanar组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TK分别15.8°±12.4°、27.4°±11.4°和25.8°±12.5°;传统组分别为17.8°±13.4°、20.2°±11.6°和9.3°±12.1°,两组术后和末次随访时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传统凹侧平移技术相比,应用凸侧Colpanar矫形技术治疗IS主胸弯患者可获得与其相似的冠状面矫形,并能更好地去旋转和更好地重建矢状面平衡,长期随访结果满意。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共平面矫形技术
胸椎侧凸
平移
技术
内固定
Keywords
Idiopathic scoliosis
Vertebral coplanar alignment
Thoracic scoliosis
Spinal fusion
Internal fixation
分类号
R6 [医药卫生—外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凸侧共平面矫形技术与凹侧平移技术对特发性胸椎侧凸的矫形效果比较
盛飞
夏超
薛冰川
江龙
徐磊磊
邱勇
朱泽章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