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稀有鮈鲫GCRV共居感染模型的建立与评估
1
作者 闫慧 高娃 +6 位作者 陈康勇 冯建华 吴海霞 徐兢 徐镇 王俊亚 邹钧 《渔业研究》 2025年第5期583-590,共8页
【背景】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是引发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出血病的病原,对中国淡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建立模拟自然传播的感染模型对揭示该病毒的流行规律与致病机制至关重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rar... 【背景】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是引发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a)出血病的病原,对中国淡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建立模拟自然传播的感染模型对揭示该病毒的流行规律与致病机制至关重要。【目的】本研究旨在以稀有鮈鲫(Gobiocyprisrarus)为实验动物,构建GCRV注射与共居感染模型,探究其在不同感染方式下的致病性、组织病毒载量分布及宿主免疫应答特征。【方法】通过腹腔注射使GCRV感染稀有鮈鲫,随后将健康个体与注射感染的个体混合饲养在同一水体,观察发病进程并记录死亡个体,绘制存活曲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检测鳃、脾脏和后肠组织中的病毒衣壳蛋白基因(Vp5)拷贝数及宿主抗病毒免疫基因(Mx1)的表达水平。【结果】注射感染第4天,稀有鮈鲫出现死亡,在第8天全部死亡;共居感染的稀有鮈鲫的发病时间明显迟于注射组,进程更为平缓,死亡高峰期推迟且病程延长,具体表现为:死亡始于第12天,全部死亡在第20天。组织定量分析表明,在两种感染方式下,鳃中Vp5拷贝数均显著高于脾脏和后肠;各组织Mx1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了稀有鮈鲫GCRV共居感染模型,该结果表明鳃为其侵染的主要靶器官,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在感染后被激活,但不足以控制病毒复制。该模型的建立为深入探究GCRV的传播规律、致病机理、宿主免疫应答以及开发防控策略奠定关键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 草鱼 稀有鮈鲫 共居感染 水平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