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红松林步行虫(Coleoptera:Carabidae)群落物种共存格局动态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高梅香 李景科 +2 位作者 石昊 张雪萍 朱纪元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0期6591-6601,共11页
揭示群落物种共存格局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零模型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群落物种共存格局及其调控机制的进展,然而针对地下生物群落共存格局动态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帽儿山森林生态站的人工红松林内,通过5次调查取样基于零... 揭示群落物种共存格局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零模型的应用极大的促进了群落物种共存格局及其调控机制的进展,然而针对地下生物群落共存格局动态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在帽儿山森林生态站的人工红松林内,通过5次调查取样基于零模型模拟分析小尺度空间(20 m×20 m)步行虫群落物种共存格局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共捕获步行虫20种,2278只个体,其中Carabus billergi maoershanensis为所有调查季节数量最具优势且分布最广泛的物种,步行虫群落结构具明显的时间变异性;(2)2013年6月步行虫群落为集群性共存格局,而2014年8、10月为竞争性共存格局,基于目前的零模型指标和法则难以准确揭示其他月份是集群性还是竞争性的共存格局,但所有季节的群落均表现为明显的非随机性共存格局,这些共存格局的发现并不完全支持Diamond的群落构建机制理论;(3)所有调查季节均发现很少的显著物种对,基于更严格的检验表明群落中集群性物种对多于隔离性物种对,那些表现为显著的非随机性共存关系的物种对往往是群落内数量较大且分布广泛的优势和常见物种。表明非随机性共存格局可能是帽儿山人工红松林小尺度空间步行虫群落的常见格局,这种非随机性格局具一定的短期动态稳定性,但不同季节这种非随机性共存格局类型表现不同,群落内这些较少的显著物种对可能对群落物种共存格局具有一定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存格局 显著物种对 零模型 步行虫 人工红松林 帽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同域分布鹿科动物的共存时空格局 被引量:24
2
作者 邹启先 彭彩淳 +3 位作者 杨雄威 李光容 穆浪 粟海军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13,共9页
为掌握喀斯特地区同域分布的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共存的时空分化格局,利用公里网格布设的红外相机对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这2种鹿类进行监测。于2019年2—8月,在151个网格位点分别获得132... 为掌握喀斯特地区同域分布的小麂(Muntiacus reevesi)和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共存的时空分化格局,利用公里网格布设的红外相机对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这2种鹿类进行监测。于2019年2—8月,在151个网格位点分别获得1328张小麂和167张毛冠鹿的独立有效照片,总有效工作时长21234 d。结果表明:(1)在时间活动节律上,小麂与毛冠鹿均属晨昏活动型,均在7月活动强度最高,日和季节性活动节律上两者均无显著差异(P>0.05),仅日活动高峰有所不同。(2)在生境利用分布上,小麂与毛冠鹿活动分布的重叠程度并不高,同期监测到两者的位点数仅占总监测位点数的22.11%。(3)在空间格局中(包括植被类型、海拔梯度、坡位等),两者活动强度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研究结论表明,麻阳河同域分布的小麂与毛冠鹿主要以生境利用分化和空间分布差异方式共存,而时间分化差异不明显。研究结果对于进一步掌握喀斯特地区鹿科动物同域分布的共存维持机制及其资源保护与管理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域分布物种 共存时空格局 小麂 毛冠鹿 麻阳河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90年代国际FDI的新特点
3
作者 孙章伟 《南方经济》 北大核心 1996年第7期51-53,共2页
本文集中讨论了00年代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包括FDI流量回升;投资主体多元化,FDI流向的变化及资金流入、流出趋向平稳;FDI方式已从单一的股权安排发展为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及非股权安排等多种方式共存的格局;... 本文集中讨论了00年代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特点,包括FDI流量回升;投资主体多元化,FDI流向的变化及资金流入、流出趋向平稳;FDI方式已从单一的股权安排发展为独资、合资、收购、兼并及非股权安排等多种方式共存的格局;高科技产业、服务业成为投资重点;吸引FDI的竞争更加激烈;文章最后论述FDI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DI 共存格局 投资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