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脐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模型的建立及鉴定 被引量:7
1
作者 陈威中 吴满平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68-775,共8页
目的建立人脐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模型,以体外模拟人动脉壁,为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胶原酶灌注消化法从人脐动脉中原代培养获得人脐动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artery endothel... 目的建立人脐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模型,以体外模拟人动脉壁,为动脉粥样硬化及炎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采用胶原酶灌注消化法从人脐动脉中原代培养获得人脐动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artery endothelial cell,HUAEC),采用组织块贴块法从人脐动脉中原代培养获得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umbilical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HUASMC)。用含有抗坏血酸(≥50μg/mL)的培养基孵育平滑肌细胞,使之合成并分泌胶原蛋白,形成内皮细胞的生长基质;然后将内皮细胞以饱和密度接种到平滑肌细胞上,使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直接接触并整合形成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EC-SMC co-culture)模型。分别用免疫荧光染色和Dil-Ac-LDL吞噬实验对共培养模型进行形态学和功能学的鉴定。结果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两种细胞已成功整合,模拟出体内动脉壁的形态。Dil-Ac-LDL吞噬实验的结果显示共培养模型的内皮细胞中有荧光信号,并且共培养模型中内皮细胞Dil-Ac-LDL的内吞量显著高于单纯内皮细胞(EC monoculture or ECmonolayer),证明共培养模型中内皮细胞与平滑肌细胞已建立联系。结论本实验成功建立人脐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模型,可在体外更好地模拟人动脉壁形态和基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动脉内皮细胞 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 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共培养模型 免疫荧光染色 Dil-Ac-LDL吞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16细胞与HaCaT细胞体外共培养模型的建立
2
作者 朱祯慧 朱丽清 +2 位作者 陈金妹 林娇芬 潘裕添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4期132-137,共6页
初步建立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细胞)和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的共培养模型,利用熊果苷和8-甲氧补骨脂素(8-MOP)对此模型进行作用验证.使用10%DMEM完全培养基对B16细胞和HaCaT细胞进行培养,尝试不同的细胞接种顺序和细胞接种... 初步建立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细胞)和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HaCaT细胞)的共培养模型,利用熊果苷和8-甲氧补骨脂素(8-MOP)对此模型进行作用验证.使用10%DMEM完全培养基对B16细胞和HaCaT细胞进行培养,尝试不同的细胞接种顺序和细胞接种浓度构建共培养模型;将不同浓度的熊果苷和8-MOP作用到共培养模型中,通过测细胞毒性、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含量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细胞接种顺序对共培养模型没有影响,采用B16细胞数量:HaCaT细胞数量为1∶4为最终细胞接种浓度比例;当熊果苷为100μg/mL时对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含量达到最高抑制效果;当8-MOP为20μg/mL时对黑色素含量和酪氨酸酶含量达到最高促进效果,均与单独B16细胞实验结果趋势一致.有效构建了B16细胞和HaCaT细胞共培养模型,并且可以将该模型运用于筛选抑制/促进黑色素药物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16细胞 HACAT细胞 共培养模型 熊果苷 8-M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促胃癌类器官增殖与耐药的初步研究
3
作者 张媛媛 段振铨 +6 位作者 李雨贤 黄梦秋 朱宝行 邱远 邹全明 彭六生 马代远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3-461,共9页
目的体外构建胃癌类器官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共培养模型,利用该模型探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对胃癌类器官增殖与化疗耐药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23年2月至2024年3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切除的12例胃癌患者的肿瘤... 目的体外构建胃癌类器官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共培养模型,利用该模型探究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对胃癌类器官增殖与化疗耐药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23年2月至2024年3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外科接受手术切除的12例胃癌患者的肿瘤组织。采用体外三维构建胃癌类器官;通过HE染色进行形态学分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角蛋白CK7、癌胚抗原CEA和增殖相关因子Ki-67的表达。培养同一患者来源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通过光镜观察分析其形态;采用流式细胞染色检测其表型。将胃癌类器官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按1∶1比例共培养,相差显微镜下观察胃癌类器官的生长情况并分析其数量、平均直径与总面积。将单独培养的类器官设置为对照组,在对照组和共培养组中加入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处理48 h,利用CellTiter-Glo^(R)3D试剂盒和CellEvent^(TM)Caspase 3/7分别检测类器官的细胞活力与凋亡情况。结果成功构建出10例患者来源的胃癌类器官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胃癌类器官表现出与原发肿瘤一致的形态学特征并在CK7、CEA与Ki-67的表达上具有相似性。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呈现出典型的梭状及CD326^(-)、CD45^(-)、CD31^(-)、α-SMA^(+)、CD73^(+)、CD90^(+)、CD105^(+)表型特征。与单独培养的类器官对照组比较,与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共培养组的类器官形成数量更多、平均直径更长且总面积更大(P<0.05)。在化疗药物5-氟尿嘧啶和奥沙利铂处理下,对照组的半数抑制浓度分别为10.66和3.26μmol/L,而共培养组则分别为46.23和91.11μmol/L;与类器官单独培养的对照组比较,共培养组中类器官的CellEvent?Caspase 3/7阳性凋亡细胞明显减少。结论与单独培养的类器官比较,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共培养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体内肿瘤微环境的促瘤增殖与耐药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类器官 成纤维细胞 共培养模型 药物敏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人体生物有效性、吸收及毒性研究中的肠道细胞模型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坤 肖羽芯 +3 位作者 李梦莹 马娇阳 覃一书 向萍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7-71,共15页
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威胁,因而备受关注。肠道吸收是人体重金属暴露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肠道吸收过程和毒性研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体外胃肠模拟法和动物模型被广泛用于重金属的相关研究,然而体外胃肠... 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极大威胁,因而备受关注。肠道吸收是人体重金属暴露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肠道吸收过程和毒性研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体外胃肠模拟法和动物模型被广泛用于重金属的相关研究,然而体外胃肠模拟法缺少人体肠道细胞成分,动物模型与人体存在着物种差异且实验成本高。鉴于此,研究者开发了能够部分模拟人体肠道上皮功能的体外肠道细胞模型。此模型作为研究生物有效性的重要工具,能模拟肠道对重金属的吸收转运过程,并能够结合分子生物学等技术、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探索重金属的肠吸收和肠毒性的分子机制。本文系统介绍了人肠上皮的结构功能、肠道上皮细胞对重金属吸收转运机制、肠道细胞模型的发展及其在重金属相关研究中的应用与优缺点,总结了肠细胞模型功能验证指标和优化方法。同时,还对肠道微流控培养系统(芯片肠道)和肠类器官等三维肠细胞模型技术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3D肠道细胞模型 生物有效性 共培养模型 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吸收细胞模型研究进展及其在类胡萝卜素上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帆 陈楠 +2 位作者 吴雨卿 倪元颖 温馨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27-336,共10页
膳食化合物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和预防疾病等方面至关重要,但其必须被人体高效吸收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活性。肠道吸收细胞模型已成为体外模拟人体膳食化合物吸收利用及机制研究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的膳食化合物,选取合理的肠道细胞... 膳食化合物在维持人体生理功能和预防疾病等方面至关重要,但其必须被人体高效吸收利用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活性。肠道吸收细胞模型已成为体外模拟人体膳食化合物吸收利用及机制研究的有效手段。针对不同的膳食化合物,选取合理的肠道细胞吸收模型以及在现有细胞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对于实现高效模拟人体对该膳食化合物的吸收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概述了人体肠道上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系统地综述了体外肠道细胞吸收模型研究进展,并以类胡萝卜素为代表,阐述了其肠道吸收转运机制,重点探讨了Caco-2单细胞模型和Caco-2/HT29-MTX细胞共培养模型在其吸收利用上的应用,以期为更好地利用肠道细胞吸收模型体外模拟人体对不同膳食化合物的吸收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肠道细胞模型 Caco-2单细胞模型 Caco-2/HT29-MTX细胞共培养模型 类胡萝卜素 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