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代贤母良妻与民初共和精神 被引量:1
1
作者 赵炎才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45-152,共8页
民国初期,时人认识到诸多国民道德心薄弱,法律观念缺乏,国势趋入悲哀危险之境,主张改造腐陋家庭,以贤母良妻为直接救国手段。而理论上的近代贤母良妻乃中外思想之结晶,其基本清除了封建贤妻良母的弊端,是人格独立,才德兼备,肩负家庭与... 民国初期,时人认识到诸多国民道德心薄弱,法律观念缺乏,国势趋入悲哀危险之境,主张改造腐陋家庭,以贤母良妻为直接救国手段。而理论上的近代贤母良妻乃中外思想之结晶,其基本清除了封建贤妻良母的弊端,是人格独立,才德兼备,肩负家庭与社会双重责任的新妇女形象。在近代民族主义话语下,它对共和精神的培育主要体现为利国、相夫与教子等方面。时人欲藉此塑造国民理想人格化解现实社会危机进而实现郅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初期 近代贤母良妻 共和精神 国民 道德心 法律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精神的缺失——民初政党失败再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建华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0-124,共5页
民初政党失败的深层原因是中西政治精神的巨大差异。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西方政治,强调“多元共存”的共和精神;建立在伦理关系基础上的中国政治,强调权力独占与以礼节情的道德力量。与此同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消解了“多元共存”... 民初政党失败的深层原因是中西政治精神的巨大差异。建立在契约关系基础上的西方政治,强调“多元共存”的共和精神;建立在伦理关系基础上的中国政治,强调权力独占与以礼节情的道德力量。与此同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消解了“多元共存”的共和启蒙。反思中西制度成长的差异,“革命”取代“共和”成为现代中国政治生活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精神 多元共存 权力独占 以礼节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共和精神、民主文化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差异与契合 被引量:1
3
作者 贡太雷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36-39,共4页
在中国,"共和精神"指主体的德行培养和身份承认,治理者追求共同体发展之利益,治理权被共同分享,被保证合法、正当、不被滥用。"民主文化"指执政党领导下人民民主即集中化指导性民主。法治建设要坚持宪法、法律权威... 在中国,"共和精神"指主体的德行培养和身份承认,治理者追求共同体发展之利益,治理权被共同分享,被保证合法、正当、不被滥用。"民主文化"指执政党领导下人民民主即集中化指导性民主。法治建设要坚持宪法、法律权威,不脱离中国政治,以国情规制法治功能、以法治功能来促进国家社会发展。三者差异和契合之处在于":共和精神"并非强调公民亲身的民主参与,但一定强调包容和共识";民主文化"强调被治理者参与,但不要求权力一定分化与制衡。中国法治建设必须体现"共和精神",否则法治制度仍有可能存在开明专制之实;中国法治建设需要"民主文化",否则法治建设将失去制度发展的动力之源。共和国已经建立但其成熟国家理性的建成还需要有待时日,这既是中国法治发展的一个风险,但更应被看作中国法治发展的一个增长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精神 民主文化 法治建设 差异与契合 发展增长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精神的形成机制与政治公共性的罗马传统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仁忠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6,共6页
古希腊直接民主制度的致命弱点最终导致了古典政治公共性的衰微,而萌生于希腊晚期城邦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二分的个体意识逐渐取代了蕴含于早期城邦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合一的德性伦理并获得了潜滋暗长。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古罗马人培育了... 古希腊直接民主制度的致命弱点最终导致了古典政治公共性的衰微,而萌生于希腊晚期城邦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二分的个体意识逐渐取代了蕴含于早期城邦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合一的德性伦理并获得了潜滋暗长。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古罗马人培育了以公民的平等和自由为核心的共和精神,并以之为动力源泉创造了复杂精妙的共和宪制、法律制度和公共理性。这不仅构成了异于古希腊直接民主的公共领域的另一种传统,而且也确立了西方文明发展的新方向——从古典文明迈向中世纪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精神 公共性 罗马传统 政治公共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精神与和谐社会
5
作者 徐鸿武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9,42,共3页
人民共和国是国家的最高形式,共和国一词源于古希腊城邦共和国,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普遍的国家形式,社会主义赋予人民共和国以崭新的真实性内容。研究人民共和国的理念特征、伦理特征、制度特征、治理特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 人民共和国是国家的最高形式,共和国一词源于古希腊城邦共和国,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普遍的国家形式,社会主义赋予人民共和国以崭新的真实性内容。研究人民共和国的理念特征、伦理特征、制度特征、治理特征,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共和 共和精神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初平政院制度的共和精神与治理向度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欢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84-192,244,共10页
在行政审判机构的立法定位背后,民初平政院深层次的设计理念和建制考量值得挖掘。考诸史事,民初平政院由辛亥元勋宋教仁“斟酌立宪政治之通例”并“参酌中国古今官制”而命名和倡设,盖意在取法“共同议政”和“平政爱民”之古意而彰显... 在行政审判机构的立法定位背后,民初平政院深层次的设计理念和建制考量值得挖掘。考诸史事,民初平政院由辛亥元勋宋教仁“斟酌立宪政治之通例”并“参酌中国古今官制”而命名和倡设,盖意在取法“共同议政”和“平政爱民”之古意而彰显共和宪制之精神。宋教仁殁后,政治强人袁世凯“参酌旧制,体察国情”,力排众议设置平政院并为之做政治背书和执行保障,呈现出借由平政院整顿纲纪、重建秩序的治理期许。宋教仁和袁世凯这两位政见主张多有不同的民初政局关键人物,在通过平政院“平政致治”这一问题上却分享了相同或近似的理念和考量,民初平政院也因此成为彼时“帝制走向共和”之际国家治理秩序转型和重构的重要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民初平政院制度蕴含的共和精神与治理向度,折射和印证了殊值鉴察的制度与人事相须相成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诉讼 行政审判机构 平政院 共和精神 治理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鲁塔克与共和德性 被引量:4
7
作者 包利民 张东锋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3期35-41,共7页
普鲁塔克是西方近代所了解的“希腊”尤其“希腊罗马共和德性”的主要来源之一 ,他的名字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文化的符号。普鲁塔克所体现的希腊罗马德性论传统的特点是热爱生活 ,热爱政治生活 ,推崇人在公共事业中的境界的提升。政治家的... 普鲁塔克是西方近代所了解的“希腊”尤其“希腊罗马共和德性”的主要来源之一 ,他的名字已经成了一种政治文化的符号。普鲁塔克所体现的希腊罗马德性论传统的特点是热爱生活 ,热爱政治生活 ,推崇人在公共事业中的境界的提升。政治家的优秀品格体现在能够自制 ,自主 ,抵御外在的、大众的、欲望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鲁塔克 共和主义 德性 希腊罗马共和德性 共和精神 人间热情 理念 理性 道德 教化 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障碍患者的预先指示权与自愿治疗 被引量:8
8
作者 孙也龙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49-251,共3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确立了精神障碍患者自愿治疗原则,预先指示权应是这项原则的重要内容。预先指示权不仅能够保障患者自治,而且也具有多重的现实意义。我国具有确立预先指示权的法律环境,但大众对预先指示权比较陌生,建议对... 《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确立了精神障碍患者自愿治疗原则,预先指示权应是这项原则的重要内容。预先指示权不仅能够保障患者自治,而且也具有多重的现实意义。我国具有确立预先指示权的法律环境,但大众对预先指示权比较陌生,建议对其进行适当的提倡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障碍患者 预先指示权 自愿治疗 《中华人民共和精神卫生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找学术自由之奥义:学术—政治关系的宪政维度 被引量:5
9
作者 李琦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0-31,共12页
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为里、表,共同体现着话语权的分散化配置,并由此关联着共和精神和分力格局。学术自由故而为宪政的题中之义。宪政体制下政治系统对学术自由的尊重和对学术的纯粹性的敬畏,自有其内在逻辑。当代的情形则是,学术被纳... 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为里、表,共同体现着话语权的分散化配置,并由此关联着共和精神和分力格局。学术自由故而为宪政的题中之义。宪政体制下政治系统对学术自由的尊重和对学术的纯粹性的敬畏,自有其内在逻辑。当代的情形则是,学术被纳入了相应的政治动员之中,从而形成了学术—政治关系的复杂形态。不过,宪政体制下对学术的政治动员和法治—宪政进程中对学术的政治动员呈现出不同的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宪政 学术自由 共和精神 分力格局 政治动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老而常新——巴黎理工学校两个世纪办学的理念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兴业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2002年第5期36-41,共6页
此文介绍巴黎理工学校两个世纪办学理念的演进 ,虽然长了一些 ,但内容充实 ,值得一读。该校是一所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 ,但200年来校名一直未改 ,规模也未扩大 ,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高水平。这种“古老而常新”
关键词 巴黎理工学校 法国 共和精神教育 科学理论教育 综合素质 办学理念 高等教育 数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初政党失败原因思考
11
作者 王建华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03-303,共1页
王建华撰文《共和精神的缺失》指出,政治文明的建构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政治精神三个层面。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层面的变革往往很快,而一个民族的政治精神往往恒久不变。因此,民初政党失败,更多的是缺少制度建构的政治精神——... 王建华撰文《共和精神的缺失》指出,政治文明的建构包括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政治精神三个层面。政治制度与政治思想层面的变革往往很快,而一个民族的政治精神往往恒久不变。因此,民初政党失败,更多的是缺少制度建构的政治精神——共和精神。共和精神的缺失,首先表现为缺少理解共和精神的政治参与者。其次表现为缺少理解共和精神的民众。共和精神的缺失源自传统中国政治的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败 政党 民初 共和精神 政治制度 原因 政治精神 政治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复古主义教育思潮初探
12
作者 朱宗顺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63-66,共4页
反复古主义教育思潮初探朱宗顺反复古主义教育思潮是民国初年兴起的一种反对尊孔读经、主张教育必须符合共和精神的教育思潮。它是在民国初猖獗一时的复古主义逆流的刺激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反复古主义教育思潮初探朱宗顺反复古主义教育思潮是民国初年兴起的一种反对尊孔读经、主张教育必须符合共和精神的教育思潮。它是在民国初猖獗一时的复古主义逆流的刺激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主要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反复古主义教育思潮给教育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古主义 教育思潮 陈独秀 共和精神 旧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史 文学革命 反复古 平民教育 共和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