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也谈产生共同美感与共鸣的原因
1
作者
张伯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30-30,共1页
能引起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的共同美感与共鸣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共性。因为人类作为宇宙万物的一个总类别,是具有一些共同的心愿、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感情的。如主持正义,追求光明,热爱祖国,希望和平,向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酷爱生命...
能引起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的共同美感与共鸣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共性。因为人类作为宇宙万物的一个总类别,是具有一些共同的心愿、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感情的。如主持正义,追求光明,热爱祖国,希望和平,向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酷爱生命,渴望爱情,远行思乡,久别怀亲,爱美之心,骨肉之情……这些都是任何阶级的人都共有的。如果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反映了这一类思想感情,那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阶级的人读了,就有可能被触动而引起共鸣。虽然人们对其具体内容的解释、理解、抒发、欣赏各不相同,但在“追求”“热爱”“希望”“向往”“渴望”等感情上则是一致的。十九世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诗句就越过时代、越为国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美感
同阶
思想感情
人的共性
爱情
引起共鸣
爱生
宇宙万物
倍恩
十九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孟子》文论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作者
刘德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4期70-75,共6页
《孟子》一书,汇集了孟子与时人、弟子问答辩难的言论。就内容而言,主要是一部哲学、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方面的著作。其思想体系,基本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是,全书也不乏光辉的思想、精采的论述:如“民贵君轻”的古代民主思想;强烈...
《孟子》一书,汇集了孟子与时人、弟子问答辩难的言论。就内容而言,主要是一部哲学、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方面的著作。其思想体系,基本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是,全书也不乏光辉的思想、精采的论述:如“民贵君轻”的古代民主思想;强烈反对兼并,提倡“制民之产”的小农个体经济思想;痛恨暴政、谴责暴力的思想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有着一定历史进步意义,值得肯定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文论思想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化遗产
主观唯心主义
共同美感
文学创作
孔子
进步意义
经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如何区别唯物与唯心?
3
作者
张凌云
《学术论坛》
1985年第11期13-17,共5页
承认美在物,就是唯物论,承认美在人的精神,就是唯心论。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实际上,这个结论似是而非。因为它的成立必须有这样的前提:美是物的属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这就把需要证明的东西当作证明的前提了。笔者认为...
承认美在物,就是唯物论,承认美在人的精神,就是唯心论。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实际上,这个结论似是而非。因为它的成立必须有这样的前提:美是物的属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这就把需要证明的东西当作证明的前提了。笔者认为,并不能以是否承认美在物作为划分美论之唯物与唯心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活动
审美主体
实践活动
文化心理结构
精神活动
客观存在
审美关系
共同美感
研究对象
西方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也谈产生共同美感与共鸣的原因
1
作者
张伯龄
出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3期30-30,共1页
文摘
能引起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的共同美感与共鸣的根本原因是人的共性。因为人类作为宇宙万物的一个总类别,是具有一些共同的心愿、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感情的。如主持正义,追求光明,热爱祖国,希望和平,向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酷爱生命,渴望爱情,远行思乡,久别怀亲,爱美之心,骨肉之情……这些都是任何阶级的人都共有的。如果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反映了这一类思想感情,那末,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不同阶级的人读了,就有可能被触动而引起共鸣。虽然人们对其具体内容的解释、理解、抒发、欣赏各不相同,但在“追求”“热爱”“希望”“向往”“渴望”等感情上则是一致的。十九世纪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诗句就越过时代、越为国界。
关键词
共同美感
同阶
思想感情
人的共性
爱情
引起共鸣
爱生
宇宙万物
倍恩
十九世纪
分类号
G658.3 [文化科学—教育学]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孟子》文论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作者
刘德煊
出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4期70-75,共6页
文摘
《孟子》一书,汇集了孟子与时人、弟子问答辩难的言论。就内容而言,主要是一部哲学、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方面的著作。其思想体系,基本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但是,全书也不乏光辉的思想、精采的论述:如“民贵君轻”的古代民主思想;强烈反对兼并,提倡“制民之产”的小农个体经济思想;痛恨暴政、谴责暴力的思想等等。这些无疑都是有着一定历史进步意义,值得肯定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关键词
孟子
文论思想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化遗产
主观唯心主义
共同美感
文学创作
孔子
进步意义
经济思想
分类号
G65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如何区别唯物与唯心?
3
作者
张凌云
机构
上海社联学术情报处
出处
《学术论坛》
1985年第11期13-17,共5页
文摘
承认美在物,就是唯物论,承认美在人的精神,就是唯心论。这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实际上,这个结论似是而非。因为它的成立必须有这样的前提:美是物的属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这就把需要证明的东西当作证明的前提了。笔者认为,并不能以是否承认美在物作为划分美论之唯物与唯心的标准。
关键词
审美活动
审美主体
实践活动
文化心理结构
精神活动
客观存在
审美关系
共同美感
研究对象
西方美学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也谈产生共同美感与共鸣的原因
张伯龄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孟子》文论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刘德煊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如何区别唯物与唯心?
张凌云
《学术论坛》
198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