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椭圆展开共反射点叠加方法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周青春 刘怀山 +3 位作者 Kondrashkov V V 李国都 林依华 高静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22-232,共11页
本文详细介绍了均匀介质条件下椭圆展开共反射点(CRP)叠加原理,并引入双参数(上行波与下行波的速度比和平均速度)来解决非均匀介质条件下的叠加成像,严密论证了所求得的速度是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速度,并结合理论模型计算和地震资料... 本文详细介绍了均匀介质条件下椭圆展开共反射点(CRP)叠加原理,并引入双参数(上行波与下行波的速度比和平均速度)来解决非均匀介质条件下的叠加成像,严密论证了所求得的速度是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速度,并结合理论模型计算和地震资料处理证实,利用椭圆展开CRP方法可以对复杂地质剖面求取准确的共反射点叠加速度和正确的零偏移距剖面,得到的成像效果远优于传统共中心点(CMP)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椭圆展开 速度分析 反射(crp)叠加 零偏移距剖面 中心(CM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反射面元叠加的应用理论——从共反射点到共反射面元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华忠 杨锴 马在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37-142,共6页
共反射面元 (CRS)叠加是目前认为最好的生成零炮检距剖面的方式 .共反射面元意指地下某一反射点邻近的一个反射弧段 ,该弧段在时空域内的走时响应称为CRS叠加面 ,该叠加面可视为反射弧段上各共反射点(CRP)的时空域内走时响应的组合 .在... 共反射面元 (CRS)叠加是目前认为最好的生成零炮检距剖面的方式 .共反射面元意指地下某一反射点邻近的一个反射弧段 ,该弧段在时空域内的走时响应称为CRS叠加面 ,该叠加面可视为反射弧段上各共反射点(CRP)的时空域内走时响应的组合 .在一般的共反射点走时关系基础上 ,引入两种特征波———Normal波和NormalIncidencePoint波 ,就可以在傍轴近似假设下 ,将CRP走时关系推广到反射点邻近的各反射点 ,将这些反射点的CRP走时关系加以组合就得到了关于该反射点的共反射面元的走时关系 .考察从共反射点 (CRP)到共反射面元 (CRS)的过渡 ,这一过程提供了CRS叠加的应用理论基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面元 CRS 叠加 反射 Normal波 傍轴近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出道成像方式的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I——理论 被引量:26
3
作者 杨锴 马在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546-553,共8页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叠加是一种独立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偏移距成像方法,该方法属于典型的克希霍夫型成像方法.根据成像方式的不同,克希霍夫型成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输出道成像方式和输入道成像方式.考察共反射面元... 共反射面元(Common Reflection Surface)叠加是一种独立于宏观速度模型的零偏移距成像方法,该方法属于典型的克希霍夫型成像方法.根据成像方式的不同,克希霍夫型成像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输出道成像方式和输入道成像方式.考察共反射面元叠加方法,它属于输入道成像方式.本文基于理论模型数据,实现了输出道成缘方式的CRS叠加方法.相比传统的输入道成像方式,它具有能够保证大偏移距反射信息的成像精度和计算效率较高的优点,而且更加容易推广到三维情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面元叠加 反射叠加 输出道成像方式 输入道成像方式 数据输入面 数据输出面 克希霍夫MZ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射点扫描叠加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吕牛顿 《地球物理学报》 1987年第4期423-432,共10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与叠前部分偏移(PMBS)有些类似的方法——反射点扫描叠加(RSSTA)。这种方法能够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CRP)叠加。而且,对于不符合反射或绕射规律的各种规则干扰波(面波、声波、折射波、次生干扰波等)具有相当强的压制能力... 本文介绍了一种与叠前部分偏移(PMBS)有些类似的方法——反射点扫描叠加(RSSTA)。这种方法能够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CRP)叠加。而且,对于不符合反射或绕射规律的各种规则干扰波(面波、声波、折射波、次生干扰波等)具有相当强的压制能力。文章从反射和绕射两个角度叙述了方法的原理。还给出了应用这种方法处理的二条实际地震剖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 反射 正常时差 倾角时差 叠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反射地震成像分辨率的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马在田 夏凡 杨锴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9-32,i0020,共5页
地震分辨率是地震数据处理和偏移成像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油气田开发中具有实际意义。文章在地震偏移成像广义空间分辨率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空间分辨力理论实现反动校正拉伸方法来实现高分辨率水平叠加和实现最佳分辨率地震成... 地震分辨率是地震数据处理和偏移成像中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油气田开发中具有实际意义。文章在地震偏移成像广义空间分辨率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空间分辨力理论实现反动校正拉伸方法来实现高分辨率水平叠加和实现最佳分辨率地震成像。文章以共中心点道集中各地震道分辨率随炮检距增大而降低为理论依据,说明动校正拉伸的形成原因,并且根据广义分辨率公式导出了非零炮检距各地震道相对于零炮检距地震道的拉伸因子。利用这个拉伸因子可将动校正后的拉伸波形校正为等价的零炮检距地震道的子波,与常规的水平叠加相比,拉伸校正后CMP道集的叠加剖面分辨率明显提高。文章从偏移成像分辨率理论出发提出了根据反射波的地质参数选取偏移孔径的条件,并通过数值试算证明了实现高分辨率最佳成像方法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记录 地震分辨率 动校正 中心叠加 偏移成象 偏移距 成像分辨率 反射地震 拉伸方法 零炮检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最佳零炮检距地震照明成像——CRS叠加之几何阐述 被引量:9
6
作者 杨锴 王华忠 马在田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2002年第3期27-31,共5页
零炮检距剖面是地震反射成像过程中重要的中间成果 ,常规处理中的共中心点 (CMP)叠加的目的正在于此。当地层倾斜时 ,CMP道集发生反射点弥散 ,CMP叠加无法得到正确的零炮检距 (ZO)剖面。在这种情形下 ,只有实施NMO/DMO叠加或沿着共反射... 零炮检距剖面是地震反射成像过程中重要的中间成果 ,常规处理中的共中心点 (CMP)叠加的目的正在于此。当地层倾斜时 ,CMP道集发生反射点弥散 ,CMP叠加无法得到正确的零炮检距 (ZO)剖面。在这种情形下 ,只有实施NMO/DMO叠加或沿着共反射点 (CRP)轨迹进行叠加才能达到偏移到零炮检距 (MZO)的目的。根据共反射面元 (CRS)叠加理论 ,CRS叠加面是反射点附近一个邻域内CRP轨迹的集合 ,所以沿CRS叠加面应能得到最好的零炮检距剖面。以几何描述的方式 ,在常速介质假设下通过图示定性描述CRP与CRS叠加之间 ,NMO/DMO叠加、叠前深度偏移 (PreSDM )与CRS叠加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零炮检距 地震照明成像 地震勘探 偏移到零偏移距 crp轨迹 crp叠加 反射面元 CRS叠加 空间-半偏移距-时间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变数据映射的地震叠加成像方法 被引量:3
7
作者 岳玉波 张建磊 +3 位作者 张超阳 史云燕 熊彦荣 孙鹏飞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1-340,I0004,共11页
在海底节点(OBN)和山地地震数据的处理过程中,震源和接收点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高程差,此时基于水平地表假设的共中心点(CMP)叠加成像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变数据映射的共反射点(CRP)叠加成像方法。该方法首先利... 在海底节点(OBN)和山地地震数据的处理过程中,震源和接收点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高程差,此时基于水平地表假设的共中心点(CMP)叠加成像方法已经不再适用。针对该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变数据映射的共反射点(CRP)叠加成像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叠加速度计算输出剖面中时变的CRP采样点,然后利用改进的双平方根公式计算经由该CRP采样点的双程地震波走时,完成数据的动校正处理。该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地改善OBN和山地数据叠加成像效果,还可以准确地估计地下的叠加速度信息,用于后续的处理环节。模型和实际数据成像结果证明,基于时变数据映射的CRP叠加优于传统CMP叠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射 时变 数据映射 地震叠加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相分析》讲座(五)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英民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1991年第6期54-62,共9页
五、利用速度资料进行岩性预测根据各地层单元中的岩性分布规律帮助开展沉积相解释是地下相分析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当地震反射构造和外形等标志不发育、钻井又少,从而难以识别出沉积体的性质和分布特征时,这一方法就更... 五、利用速度资料进行岩性预测根据各地层单元中的岩性分布规律帮助开展沉积相解释是地下相分析中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当地震反射构造和外形等标志不发育、钻井又少,从而难以识别出沉积体的性质和分布特征时,这一方法就更显得重要。几十年来,地球物理学家对利用地震资料预测岩性方面开展了深入研究,现已形成“地震岩性学”这样一门分支学科。地震岩性预测的方法很多,从开展区域性的地震相研究而言,最有用的方法是利用速度谱资料通过求取地层速度而进行岩性或岩地比预测。速度谱资料与地震剖面一样分布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相分析 速度谱 层速度 均方根速度 地震反射 地震岩性学 地震资料 地层单元 叠加速度 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及周边地区地幔过渡带结构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肖勇 张瑞青 况春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38-850,共13页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台阵记录到的极远震事件,通过SS前驱波震相研究,获得了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东段及邻区下方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的埋深和起伏形态特征.为... 利用国家测震台网固定台站和“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在南北地震带北段布设的宽频带流动台阵记录到的极远震事件,通过SS前驱波震相研究,获得了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东段及邻区下方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的埋深和起伏形态特征.为增强对SS前驱波震相的识别,我们采用了时差校正和共反射点叠加分析.叠加结果显示,毗邻阿留申俯冲带的白令海、阿拉斯加半岛、以及阿拉斯加中南部和东部地区下方,410 km和660 km间断面的埋深基本呈正相关关系,因而具有正常的过渡带厚度.这表明在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东段,北太平洋板块还没有俯冲到地幔过渡带深度范围内.其次,在阿拉斯加西部地区下方,660 km间断面出现明显下沉,而上覆的410 km间断面埋深接近于全球平均值,从而导致过渡带明显加厚.据此,我们推测在阿拉斯加西部地区下方地幔过渡带底部可能存在库拉残留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留申—阿拉斯加俯冲带 SS前驱波 反射叠加 太平洋俯冲板片 地幔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倾角校正(DMO)方法的比较
10
作者 马瑞伦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32-41,173,共11页
当地下反射界面的倾角较大时,地震资料常规共中心点叠加遇到的问题只能用叠前偏移解决。但是,使用叠前偏移方法十分昂贵,因此用倾角校正(DMO)与常规叠后偏移方法结合,可获得与叠前偏移方法相当的结果,而且成本较低。本文对已发... 当地下反射界面的倾角较大时,地震资料常规共中心点叠加遇到的问题只能用叠前偏移解决。但是,使用叠前偏移方法十分昂贵,因此用倾角校正(DMO)与常规叠后偏移方法结合,可获得与叠前偏移方法相当的结果,而且成本较低。本文对已发表的各种DMO方法的精度、效率、振幅等问题,作了分析、比较后得出:叠后DMO方法灵活、方便,可扩展到三维或用于老资料处理,能获得与曾前偏移相近的效果。它对硬件环境及机时的要求条件较低,可在中小型计算机上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正 叠前偏移 叠后偏移 中心叠加 反射振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